但範雎一言不發,仍若無其事地向四周顧盼著。
大廳內靜悄悄的,氣氛十分凝重。左右群臣們都有些不安地看著事態的發展。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於眾臣在場,範雎有所不便,就遣退眾臣,但範雎仍然一言不發。昭襄王於是又問道:“先生有什麼賜教於我?”
範雎開了口,說:“是,是。”停了一會兒,秦王又一次請教,範雎仍隻是說:“是。是。”如此重複了好幾次。
後來,昭襄王長跪不起,說:“先生不肯指教我嗎?至少也該解釋一下為什麼一言不發的理由吧!”
這時,範雎才拜謝道:“不敢如此。”於是滔滔不絕地談下去。他談的主要內容即是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同時也談及太後、穰侯等人獨斷專權,架空昭襄王一事,並提出應對策略。
秦昭襄王聽了範雎的話後十分讚賞,馬上任命他為顧問。幾年後,又讓範雎做了秦國宰相。後來他對範雎說:“過去齊桓公得到管仲,時人稱他為‘仲父’。現在我得到您,也要稱您為‘父’!”
範雎別出心裁的做事方法確有其妙不可言的獨特效力。沉默使昭襄王屏退了眾臣,也使昭襄王能懷著一種驚異而專注的心理來傾聽範雎的意見,並加重了對他的敬重之意。
範雎巧妙地運用沉默,為自己贏得應有的尊重與地位。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將沉默內化為個性的一部分,不僅能時常發揮“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的力量,而且還能起到反客為主的效果,掌握人際交往的主動權。
心機案例二
有一次,日本一家製造公司就引進原材料的問題與美國一家客戶進行談判。
一開始,美國談判方勢頭很猛,而且有條不紊,準備了大量的產品說明、價格對照、相關法律條文等談判資料,不厭其煩的美國方麵代表一一介紹,並表現出舍我其誰的自信。
對此,日本方麵的代表多數情況下都是溫文爾雅,仔細聆聽,偶爾會有一兩次的辯論。
幾天下來以後,美國談判方覺得應該是做最後決定的時候了。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日本代表此時卻彬彬有禮地回答道:“對你們之前闡述的一些事情,我們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什麼地方不明白?”美國方麵談判代表耐心地問道。
日本談判代表不動聲色地微笑作答:“所有的內容,我們都不太明白!”
接下來,又是一通反複的論證與說明。日方代表的耐心讓美國人覺得,自己隻有以更大的耐心與之抗衡才能取得談判優勢。
於是,日本談判方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各種理由消磨美國人的銳氣。
美方談判代表不甘心讓自己此前一次一次的努力都付諸東流,於是最終不得已放低了要求。
幾個回合之後,日本人終於把價格壓到了最低點。可以說,日本的談判者之所以能取得製勝的關鍵,在於他們有比對方還要強大的耐心。
在這個事例中,日本方麵代表以沉默來反觀美國方麵代表的強勢。這種沉默給對方造成一種壓力,壓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在談判中不能隻是簡單地沉默不語,可以“顧左右而言他”,或輔以某些相應的體態語言,如微笑著中斷、皺眉、以手按眉毛下部、雙手在胸前交叉而兩腳重疊、目光旁視等動作,向對方發出信息。
如果你認為所有的談判都要靠唇槍舌劍地爭論才能有結果,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有時沉默也是一種談判之道。語言心理學家分析得出結論:“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0在數學中的作用。盡管是‘0’,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在商業活動中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做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測對方的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這時候的沉默實際上是“火力偵察”。我們必須認識到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話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的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
當然,沉默不能濫用,如果雙方在談判時都采用沉默來對抗,那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不知要拖延到什麼時候了。那些老謀深算、富有談判經驗的人會一下子窺探出你沉默的用意,從而不露聲色,令你失望。因而,隻有對那些急於求成或談判經驗稍遜的人運用此法,方能全麵獲勝,真正體現出沉默的價值。
◎善意的謊言可以創造生活的奇跡◎
心機解讀
誰都知道說謊話不好,但在特定情況下,出於關懷對方的考慮,人們不便直言相告,就應該編織一些美麗的謊言,去寬慰對方,這樣的謊言效果要比實話實說高明得多。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沒有謊言的世界會變得很冷酷。”換句話說就是,世界正是因為有了一些善意的謊言,才變得真實而充滿溫馨。
所以,生活中是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的。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它不是欺騙或居心叵測。當人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而適度地撒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了一種理解、尊重和寬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讓人們心底的希望之火重新燃起,也讓人更加堅信這世界上仍然有愛,有希望,有感動……而這些,正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高境界,往往,心靈的契合通過最簡單的方式,便有可能達到共振。醫生的一句善意的謊言,可以讓恐懼的病人由毀滅走向新生;父母的一句善意的謊言,讓涉世不深的孩子臉若鮮花,燦爛生輝;老師的一句善意的謊言,讓彷徨學子不再困惑,更好地成長……善意的謊言不會玷汙文明,更不會扭曲人性。
其實,善意的謊言往往要比事實真相簡單得多,它無須為了避免對方的“遐想”而遣詞造句,隻需懷有一顆至善至愛的心,就可以達成一種美妙的溝通效果。如此,人們不妨在與人交流中巧妙地運用一些善意的“委婉詞”,讓彼此傳達出的信息流動得更加和諧。
心機案例一
有一個學生,他對長跑並不是很在行,但在一次測試中,老師告訴他的長跑速度比其他同學快,而且還說他有機會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學生聽了老師的話之後非常興奮,因為一直認為自己沒有長跑天賦的他,竟然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從這天起,他真正喜歡上了長跑,並且每天堅持起來跑步,過了一段時間後,本來完全不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的他,竟然真的被選上了。
曾經有一位教師,他撒了一個慌說自己可以給學生預測未來:你將來可能成為數學家,他能當作家,那一個具有藝術天賦……在老師的指點、熏染、鼓勵和塑造中,孩子們變得勤奮刻苦,懂事好學。幾年後,大批學生以優異成績邁進大學的校門,小村也因此聞名遐邇。人們都以為這位老教師能掐會算,可以感知未來。其實,老師的良苦用心是將一個美麗的謊言種植在孩子的心靈,就像播一粒種子在土裏,終將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出於美好願望的謊言,是人生的滋養品,也是信念的源動力。它讓人從心裏燃起希望之火,確信世界上有愛、有信任、有感動,因而找到更多笑對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謊言,是賦予人性的靈性,體現著情感的細膩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堅強執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爭取,最後戰勝脆弱,絕處逢生。
善意的謊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著進步的努力,為了心中的夢想絕不輕言放棄。因為未來的道路完全被歡樂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心機案例二
嚴新,是一名醫生,在實習時發生的一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可以說終生難忘。
當時,他剛參加工作不久,就遇到了一位47歲的宮頸癌患者。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省醫院做過診斷後便讓她回家治療。
但嚴新的導師看過後,卻給患者開了藥,並漫不經心地對患者說:不是多大的事,慢慢就會好的。
而實習醫生嚴新對此大為不解,認為患者本來就已經夠倒黴的了,作為醫生和導師,怎麼還能欺騙患者呢!於是,他看完診斷後,就一股腦兒地把宮頸癌的所有情況都說給了病人。可沒想到的是,病人當場臉色蒼白暈倒在地,陰道流血不止,很快就浸濕了外褲。
導師無可奈何地瞪了嚴新一眼,並讓護士趕緊把病人抬進去住院。本來是她本人走過來開藥的,是嚴新的實話實說讓她的精神才徹底崩潰了。
病人從此就對生活喪失了信心,並拒絕進食,沒到半個月就告別了人世。臨走前,她還遺憾地告訴醫生,她還有三個月女兒就要考大學了,可惜她等不到那一天了。
那位女患者臨終前的遺憾也成了嚴新人生中最大的憾事。
盡管,沒有人去譴責嚴新,但他在內心裏卻感到永遠的內疚,好像自己就是殺人凶手。他不能原諒自己的那次實話實說,讓原本可以延長至少半年的生命卻在短短不到半個月裏就悄然逝去!
從那以後,嚴新便學會了適時地“撒謊”。為了延長病人的生命,更為了讓患者在人生的最後歲月對生活仍然抱有美好的希望而活著,他就用自己精心編織的“謊言”去安慰患者。
我們可以理解人們對謊言的深惡痛絕。可是,當事實真相與生命有衝突的時候,如果仍抱定誠懇的態度以實相告,那麼無疑就會加速別人的死亡。在生活中,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來激勵鬥誌、挖掘潛能的,而謊言有時的確能起到實話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善意的謊言也是很美麗的,它比那些引起嚴重後果的真誠效果要好得多。因此,隻要我們掌握好“說謊”的火候,定能讓它達到神奇的效果。
◎拒絕是一門藝術,“黑”臉也要“黑”得高明◎
心機解讀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親朋好友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這些要求往往是超過了自己能力的極限。縱使心中再不滿,但為了日後雙方的交往,很多人就隻能硬撐。但有可能會導致對方的得寸進尺,一旦這種過分的要求逐漸累積之後,終究會讓你向他尷尬地攤牌。可是一旦表達不到位,對方就會大動肝火,甚至心生怨恨。所以,在接受不合理要求的同時,人們應該學會拒絕之道。
事實上,誰也無法做到有求必應。所謂的助人為樂,也隻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若超出了自己能力的極限,那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你確實無力再出手相助時,你就要堅定地把“不”字說出口,但一定要講究分寸和策略。
往往有些人,不懂得去拒絕別人,認為拒絕別人是件很難說出口的事。每當別人有求於自己的時候,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害怕拒絕了別人會損及別人的麵子,從而使兩個人的關係疏遠。但是,有些時候別人的請求是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或者即便能夠做到也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和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勇敢地拒絕。而且事實上,隻要你能夠把拒絕別人的話說得巧妙、說得恰當,就不會傷害到別人的尊嚴。
心機人士指出,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在涉及你個人利益和前程的事情上,如果對方向你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那麼,你應當不能顧及情麵,該黑臉時要黑臉,向對方斬釘截鐵地說“不”。
心機案例一
隋文帝時,有個善於說笑話的人叫侯白。他講的笑話不但好聽,而且往往蘊涵著一些人生道理,大家都愛聽他的笑話,就連宰相越國公楊素也最喜歡聽他說笑話。這天,他應邀給楊素說了許多笑話,楊素聽得興起,也就忘了時間。等到侯白離開楊府時已是傍晚,誰知道剛一出府,又碰上了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這位公子和他爹一樣,也非常喜歡侯白說的笑話,這次遇到侯白說什麼也不肯放他回家,非要聽他講笑話。無可奈何,侯白隻得站在路邊給任性的楊公子講起了笑話。
侯白說:“從前有一隻老虎,肚子餓極了,一大早就去野外找食吃。這時它看見地上躺著一隻刺蝟,老虎以為是塊好肉,就想一口吞進肚裏,不料,剛一張口,就被刺蝟夾位了鼻子。疼痛難忍的老虎不知碰到什麼怪物,嚇得縱身逃跑,一口氣跑回深山老林,又困乏又驚恐,便昏昏睡去了。老虎鼻子上一直帶著刺蝟,等老虎睡了,刺蝟才放開老虎。這一下不疼了,老虎這才想起自己腹內空空,從昨晚到現在還什麼食物都沒吃呢,餓得心發慌,便一躍而起又去找食。它沒躍出多遠,便見到一棵橡樹,低頭一看,那橡樹的果實毛茸茸的,跟小怪物(刺蝟)似的,便心有餘悸地說:‘今天早上遇見了您父親,現在又碰上了您。請讓一讓路,放我回家吧!我肚子裏還沒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