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考科堅定不移地開除了這位有20多年交情的老朋友,令全公司的員工刮目相看。事後,梅考科安排老工人在自己的一個牧場中做了管家,這又令知情的人讚歎不已。
不管是誰,哪怕是老板自己的“知己”,隻要觸犯了公司既定的規章製度,也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公司製度的威懾力,讓那些無視法規存在的職員心存警惕。然而,僅僅擁有嚴格的製度是完全不夠的,要想讓員工死心塌地跟隨自己,任勞任怨,一同創造事業,還必須要給予他們生活上的關懷、鼓勵,使他們知道他們的老板是值得信賴和追隨的。梅考科就是這樣一個頗有人情味的精明實業家。
◎抓住對方軟肋,偶爾敲山震虎◎
心機解讀
在戰場上向敵人正麵進攻,不僅傷亡巨大,而且未必有取勝的把握,因為正麵進攻雖殺聲震天、聲勢浩大,但其自身優劣也往往暴露無遺,倒不如采用曲線迂回的方法,抓住敵人的缺陷旁敲側擊,反而有可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軍隊打仗是這樣,在現實生活中做人也是如此,尤其是作為領導,就更要有這等馭人的功力。有時直接與屬下正麵論戰,雖苦口婆心,但未必能夠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事與願違,因此,為了敦促某種事情的順利解決,就不如抓住對方軟肋,敲山震虎、暗示利害,讓其自我檢視,從而達到翻然醒悟的目的!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無論是高居廟堂之上的帝王將相,還是處在江湖之中的黎民布衣,都會有程度不同的軟肋。但如何利用屬下的軟肋幫助自己輕鬆管理,則是考驗領導者的智慧。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作為一個管理者、一個領導者,如果不會批評屬下,就不能幫助屬下進步,更不可能塑造一個富有戰鬥力的團隊。而管理者本人也就不可能成長為一名引導別人的高手。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是職位高或者想做到高層的管理者,就越應該學習如何利用屬下的軟肋,進行“有效地批評”。因為,更多的時候,職位越高,越會讓你倚重組織賦予你的“職權”來批評屬下,想當然地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從而忽視了旁敲側擊的效果。事實上,會不會含沙射影或者敲山震虎,和職位高低無關,而是和你的領導力修養有關。因此,要想成功地領導和管理屬下,就要成功地對屬下進行“木桶短板”教育,而不是僅僅依靠公事公辦,還要懂得打蛇“打七寸”的方法和技巧。
心機案例一
洪武年間,朱元璋感到日益年老體衰,就帶著幾分神秘告訴已經被內定為繼承人的孫子朱允炆,說自己已為他選擇了一個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這個人一生都會效忠於你,並能為你治理國家,開創太平盛世。但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過於傲氣,所以現在還不能用他,目前我正在想法壓製他的狂傲,將來才能成大器”。這個被朱元璋看好的人才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15歲即隨父兄北上濟寧,勵誌攻讀。後師承宋濂。洪武十五年,受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舉薦,應征至京,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聖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測試其為人,見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就萌發了讓其日後輔佐子孫之意,但觀其身上有一種狂傲,卻是為官之大忌。朱元璋認為有必要讓其蟄伏一段時間,殺殺傲氣才可重用,便對其說,一流的才華是用來治國理政的,而不是用來自我炫耀賣弄的,於是對其用厚禮遣回家鄉,拒絕留京使用。方孝孺這才有所頓悟,此後十幾年,居家苦讀寫作,修身養性。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遂召方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這方孝孺經過多年的潛心修煉,果然變得十分謙虛,就被建文帝委以重用,方孝孺也將建文帝視為知遇之君,對其忠心不二。
後來燕王朱棣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朱棣奪得皇位後,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害方孝孺這樣的人才,明成祖朱棣答應了姚廣孝。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朱棣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卻穿著喪服當庭大哭,拒絕歸順。後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朱棣遂命人將方孝孺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號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隻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孝孺就反問:“成王現在何處?”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孝孺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這是朕家裏的事!與外人無關!”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並說:“此事由先生寫,天下人才信服!”孝孺奮筆疾書“燕賊篡位”,然後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了,詔書不可寫。”朱棣發怒道:“你難道不怕連累九族嗎?”方孝孺仰天大笑:“就是你殺了我十族又能如何?”
方孝孺從一個桀驁不馴的恃才狂人,到一個死心塌地的效忠大臣,就是朱元璋一句“一流的才華是用來治國理政的,而不是用來自我炫耀賣弄的”旁敲側擊的結果,一下子打中了這個才華橫溢讀書人的軟肋,並最終成為“士為知己者死”的典範。
因此,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不好對付的“刺兒頭”或者“釘子戶”,最好不要正麵迎戰,他們往往“吃軟不吃硬”,隻要把準脈搏,尋找“罩門”,對症治療,就能起到顯著效果,而經過精心設計的迂回包抄的戰術,直取其軟肋,就能讓其臣服。而這樣的人一般經過風雨洗禮之後,往往能夠成為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
心機案例二
某電器廠三分廠的孫廠長,原本以為自己絕對會在集團重組中出任銷售總經理,可結果,總經理一職卻被電器二分廠的袁廠長擔任。孫廠長除了私下抱怨是袁廠長搶了他的位置外,還多少流露出對集團武董事長用人方法的不滿。
集團武董事長獲此信息後,雖然內心十分生氣,但孫廠長畢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中層幹部,況且在銷售上也確實有一套,為集團的發展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孫廠長以這樣的心態工作,必定會影響集團的利益。於是,武董事長就在一次集團召開的會議之後,將孫廠長留了下來。
武董事長對他說:“孫廠長,你是我一手提拔的中層幹部,向來對我都是忠心耿耿,我相信今後的你對我依然會是這樣。不過,最近有一些關於你對這次人事調整的謠傳,我根本不相信。哦,另外,你要處理好你家裏的事,不要讓你老婆再到廠裏鬧你什麼緋聞的事,你是我的兄弟,我才這麼說。雖然我不相信這是真的,但畢竟不是什麼臉上貼金的事。我可不願意我的愛將在別人的謠傳中栽了跟頭!”
“董事長,您放心!我怎麼會對您有意見呢?別聽別人胡說八道。”孫廠長驚出一身冷汗,“至於我老婆鬧到廠裏的事,更是她的胡亂猜疑,根本沒有那回事!您放心,我絕對不會給您丟臉。”
自此談話之後,孫廠長就像換了一個人,不,比之前表現得更好。
對於得力愛將的情緒,武董事長一席話就將其馴服,並讓其頓然醒悟,足見敲山震虎的威力。
生活中對於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如果放任不管,他反而認為對方軟弱可欺,無招可使,這樣就會更加助長其囂張氣焰,但這樣的人往往又是有能力的人,比較顧及顏麵,如果放任自流絕對是人才浪費。因此,如果掌握命門,適度敲打,便可讓其翻然醒悟,痛改前非。
◎用人就要堅信不疑◎
心機解讀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訓,也是管理學上非常重要的道理,更是有心機者應當深諳於心的道理。對於感覺靠不住、沒把握、不放心或認為有問題的人,那在做事之初就不該委以重用;對於自己感覺不錯的、認為可用之人,那就要放下顧忌,放心使用、大膽使用。
心機案例一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派大臣樂羊率軍去攻打中山國,因為中山國國君的重臣樂舒恰是樂羊的兒子,所以朝廷中私論頗多。大家認為樂羊雖會打仗,但這次肯定不會全心全意去為國盡忠。
樂羊在抵中山國後,決定用圍而不戰的戰術攻城,所以一連數月,不動一兵一卒。於是私論成了朝論,彈劾他的奏章像雪片似的飛到了魏文侯的手中。魏文侯不動聲色,反而派遣專使帶著禮品、酒食遠道去慰問樂羊,犒勞他指揮的軍隊。流言愈益沸騰,魏文侯索性大興土木,給樂羊建了一座漂亮的別墅。
終於,樂羊按計劃攻克了中山國,得勝回朝。魏文侯特意為樂羊舉行盛大的慶功酒宴,並賞給了樂羊一個密封的錢箱。樂羊回到家後打開一看,不禁感動萬分。原來,箱子裏裝的不是魏文侯賞給他的金銀綢緞,而是滿滿一箱在他攻中山國時大臣們彈劾他的秘密奏章。樂羊這才明白,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庇護,不是魏文侯對他的這種超乎尋常的信任,不要說攻打中山國的任務不能完成,就是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難以保住了。
與此同時,秦穆公也留下了一段用人以信的曆史佳話。秦國當時與晉國爭霸,恰逢晉君病逝,秦穆公想乘此機會假道晉國滅晉的友鄰鄭國,於是派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將出征。沒想到秦軍進入晉國的高山峽穀時,受到了晉軍的伏擊,秦軍全軍覆滅,三位主將被活捉。
晉國為了羞辱秦國,不殺孟明視等,反而將他們押送回國,請秦自處。秦國舉朝羞憤,三位將軍也恨不能立刻以死謝罪。但秦穆公卻身穿白衣素裳,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們,並為未能生還的將士痛哭祭奠,然後向全國發布引咎自責的《秦誓》。他說:“孟明視等都是傑出的將才,隻是因為我的錯誤決斷,才蒙受了這樣的奇恥大辱。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相信他們一定會為我們的國家報仇血恨。”
一年之後,孟明視率師伐晉,又遭慘敗。秦穆公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仍然讓他位列將相,並幫助他整頓軍政。孟明視等發誓要報此知遇之恩,定要實現《秦誓》中的誓言。他們厲兵秣馬了整整三年,三人再度伐晉,這一次是勢如破竹,壓過全境,晉軍大敗,隻得求和。此一戰大振秦國國威於天下,終於使晉國承認了秦國已經振興並享有同等權力的地位。
做到用人以信、用人不疑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除了能運用自己的權力給人創造發揮才幹的條件外,還要能在流言如矢的情況下,持信不移,並且在遇到困境時,能與下屬同甘共苦,共患難;而不僅僅隻是以消極的態度等待其發揮才幹、創造佳績;要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其中,增強其信心,扶助其毅力,以其事待其成。
可以說,這種用人以信的品德,同時也體現了一種寬廣的胸懷、臨難不苟的氣度以及高瞻遠矚的眼光。這當然可以稱得上是為官者的一種素質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用人用到魏文侯、秦穆公那樣的水平,那是不會發愁求不到賢才的。
處在權力中心的人,要想有效地領導自己的部下,樹立自己的權威,就要在權力場中做到見機行事,逢凶化吉,要能夠隨時變換臉譜,去擔當差距很大的角色。
作為領導,不能隻是一味地“軟”或是扮紅臉,那無異於縱容別人欺侮自己,可若整天總是黑著臉,這樣弓雖硬,但卻容易激化矛盾,從而處處受攻,八麵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