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一個人的思維與客觀世界有著本質的聯係,而且客觀世界的一些思維模式已經自然而然地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思維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一個人無論是寫文字性的東西,還是發表演說,抑或是與他人進行爭辯,都難以脫離邏輯推理。因此,如果說話時能夠打破慣常的邏輯,抓住對方邏輯上的漏洞,攻人不備,出其不意,也是反駁對方的良機。

技巧62

歸謬反駁使對方自相矛盾

一名藥劑師來到附近一個書店,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衝著老板問道:“這本書有意思嗎?”

老板說:“不曉得,沒看過。”

藥劑師很氣憤地說道:“你怎麼能出售你自己都未看過的書呢?”

書店老板馬上回敬道:“難道你藥房裏的藥你都嚐了一遍了嗎?”

藥劑師無言以對,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書店老板的這一反問使藥劑師無言以對。書店老板采用的正是歸謬反駁。假如你說的是正確的,一個書店老板不能出售自己沒讀過的書,那麼,同樣的道理,一名藥劑師也不能出售自己都沒嚐過的藥,這豈不荒謬至極?由此可見,歸謬法不但反駁有理有力,而且言簡意賅。

古希臘大學問家亞裏士多德把邏輯作為辯論中使人折服的手段之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理與謬誤的爭辯時時有、處處有。善辯者一旦確定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就必須要借助邏輯手段(當然也不排斥其他手段的運用)贏得辯論的勝利,進而宣傳自己的思想,獲得別人認同。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時甚至有些荒謬可笑,辯論中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往往也充斥各種荒唐。對於那些荒唐可笑的歪理邪說,我們必須運用各種辦法反駁揭穿。正如伊索寓言中《不忠實的受托人》一文最後的警言所說的那樣:“遇到謊言說得過於離題的時候,你如果想用論證來破其謬見,那麼未免太鄭重其事了。反駁荒唐的言論常用而最有效的技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運用歸謬反駁,使對方處於自相矛盾的境地,以此收奇效。

《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意思大概就是說,根據敵情的變化而靈活運用自己的戰法,勝利的結果擺在眾人麵前,而眾人還是不知其中的奧妙;人們都知道我戰勝敵人的方法,而卻不知道我是如何運用這些作戰方法的。所以,每次作戰的勝利都不是重複上一次戰法,而是適應敵人的情況,變化無窮。

如果兵書上所說的這些話用在商業方麵,什麼人都可能會遇見,這就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於那些心懷鬼胎的人要采取靈活的方法去應對、處理。

林肯與民主黨的卡特萊特在1847年的競選中對壘,爭奪國會眾議院席位。卡特萊特是一名舊派巡回牧師,也是一個富有煽動力的演說家。他到處演講,處處攻擊對手,說林肯隻相信上帝,但卻不承認耶穌,是一個不承認贖罪和報應的基督教教徒。卡特萊特舉行了一次宗教集會,林肯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在集會上,卡特萊特麵對座下的聽眾說道:“那些不願下地獄的人,請站起來!”結果除林肯之外,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卡特萊特又挑釁地說道:“我猜林肯先生一定會除外的,在座的所有人都表示不願下地獄。請問林肯先生,您要到哪裏去呢?”

林肯不慌不忙地從座上站起來,回答道:

“我認為我們應該以嚴肅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信仰問題,我並不認為要像其他人一樣來回答你的問題。卡特萊特先生問我要去哪裏?我可以直言不諱地告訴他,我要去國會。”

在這個故事中,林肯一針見血地指明對手抱著不嚴肅的態度對待嚴肅的宗教問題,後用“但”字說明卡特萊特先生不該像要求其他人一樣來要求他回答問題;最後言簡意賅地向對方表明了自己要到國會去,這恰恰是卡特萊特先生無法阻擋的。林肯先明理駁刁,又駁刁明理,把卡特萊特的荒謬揭露在眾人麵前,使得卡特萊特啞口無言、張口結舌,無奈之下,隻好灰溜溜地離開了現場。

有時候,論壇即是戰場,劍拔弩張,牽一發而動全身。參與辯論的雙方猶如兩軍對峙,展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在這個過程中把辯論者的勇氣和智慧充分表現出來。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唇槍舌劍、瞬息萬變的辯論中,辯論的一方或雙方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失誤。因此,能否機敏地捕捉到戰機,巧妙利用對方的失誤,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反駁取得成功的關鍵。

歸謬反駁是辯論中重要的一部分,反駁的過程往往就是辯論的過程,在這個思想戰場上充滿了技巧性和藝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明明知道對方所講的話是不對的,卻不知如何反駁,即使進行了反駁,也沒有反駁到點子上,甚至還給對方留下反擊的借口。可是,如果我們能夠尋找到有利的反駁突破口,那就能一語中的,輕鬆地駁倒對方。所謂尋找反駁的突破口,就是在反駁過程中針對對方的論題、論據或論證方式上出現的錯誤,運用反駁的藝術達到取勝的目的。反駁突破口的選擇越精準,就越能在辯論中迅速地取得突破,使對方無言以對,心悅誠服。

歸謬反駁的步驟是:以退為進,導入荒謬,反戈一擊,駁倒對方。換句話說,為了駁倒對方,先假設對方的論點是真實的結論到否定對方的論點,進而完成反駁。就論證方式而言,歸謬反駁法運用的是推理形式,實際上就是演繹推理,所以必須具有無可置疑的邏輯力量。在曆史上許多名人的論辯著作和談話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歸謬法的身影,這種方法簡直被他們發揮到極致,許多生澀的理論,使用歸謬法就能很簡單地證明了。

歸謬法有兩種形式:1.假設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從對方的論點中推導出荒謬的結論,再根據充分條件假設推理的否定式,進而否定對方的論題。2.假設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從對方的論點中推導出自相矛盾的結論,再根據充分條件假設推理的否定式,進而推翻對方的論題。我們都知道,自相矛盾的論點是假的,如果從對方的論點中推導出自相矛盾的結論,那麼,無須再用任何論據來證明,輕而易舉地就可以駁倒對方的論點,省卻很多的麻煩。

歸謬反駁在辯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時候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對於那些錯誤的言論、錯誤的推斷,我們應該拿起這一有力武器予以批駁和揭露,以明事非、辯曲直。

技巧63

犀利提問,使對手應接不暇

相傳一位富商之女天資聰穎、學識淵博,外貌清秀可人,許多青年才俊對她情有獨鍾。

富商年事已高,也希望能為女兒找到一個好的歸宿,了卻自己最後的心願,於是廣發邀請,為女兒選得如意郎君。

富商對眾位前來的青年提出了唯一的條件:誰能提出一個難倒他女兒的問題,女兒就嫁給誰。

眾多的求婚者使出渾身解數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可都沒有難倒這位女子,眾人不得不敗興而歸。

這時一位相貌平平的青年走近前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小姐,為了使您成為我的妻子,我應提什麼問題才能難倒您呢?”

富商和女兒相視一笑,當眾宣布嫁給這位青年。

顯而易見,青年的犀利提問充分證明了他的超群智慧,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富商的賞識,最終抱得美人歸。巧妙的提問使回答者陷入預設的邏輯陷阱,使其不得不作出選擇,而最終的選擇結果都是從提問者的角度出發,利於提問者的。這樣的提問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少見,商場的導購人員對於這種方式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他們大多會向顧客提出問題,引導對方談及自身的需求,以此為出發點,銷售自己的產品。這也就是提問的魔力之一。

在與人交談之中,犀利的提問可以明確地表達出你對事物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讓對方清楚你的重點所在。同時,展現的是自身的某種態度,在談判當中為自己營造強大的氣場。下麵這則發生在馮玉祥將軍身上的事件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在馮玉祥將軍任陝西督軍時,一次得知兩個洋人私自闖入終南山打獵,捕獲了兩頭珍稀的野牛,馮將軍立即把他們召到西安責問:“你們到終南山打獵,曾和誰打過招呼?領到許可證沒有?”

兩位洋人不屑一顧,狡辯說:“難道我們打無主之牛還需要向誰彙報?”

馮將軍一聽非常氣憤,嚴厲地說:“終南山是陝西的轄地,中國領土上的野牛怎麼能說是無主的呢?”

這兩個外國人振振有詞:“我們這次到陝西,貴國外交部發給的護照上不是寫著準許攜帶獵槍嗎?可見我們行獵已得到貴國政府的準許,怎麼是私自行獵呢?”

馮將軍馬上反問:“準許你們攜帶獵槍,就是準許你們任意行獵嗎?若是準許你們攜帶手槍,難道你們就可以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嗎?”

其中的一位洋人還繼續狡辯:“我在中國15年,所到的地方從來沒有不準打獵的,再說,中國的法律也沒有不準外國人在境內打獵的條文。”

馮將軍又據理駁斥:“中國的法律上沒有不準許外國人打獵的條文,難道有準許外國人打獵的條文嗎?你15年沒有遇到官府的禁止,那是他們睡著了。現在我身為陝西的地方官,我卻沒有睡著,我負有國家和人民交托的保土衛權之責,我就非禁止不可!”

在這場針鋒相對,事關祖國權益、民族尊嚴的辯論中,馮將軍先發製人,一開始就通過質問亮出自己的觀點:不經中國政府允許,私自行獵是錯誤的。外國人對馮將軍的斥責進行了3次反駁,但每一次都遭到馮將軍的迎頭痛擊。第一次他們提出:我們打的是無主野牛,用不著通知任何人。馮將軍立刻抓住“無主”二字,立即指出:野牛是中國領土內的,不能說是無主。第二次他們提出:護照上寫著準許攜帶獵槍,因此就是準許打獵。馮將軍用類比的方法反問:“若是準許攜帶手槍,就可以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嗎?”第三次他們提出:中國法律沒有不準外國人在境內打獵的條文,因此就得準許他們打獵。馮將軍緊緊抓住他們推理上的錯誤,據理駁斥:“中國法律沒有不準許外國人在境內打獵的條文,就有準許外國人在境內打獵的條文嗎?”

馮將軍用犀利的提問對對方的行徑加以反擊,反駁了對方的無理狡辯,伸張了正義,維護了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

辯論是智慧的博弈。“問”是辯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提問是辯論的重要過程,無論是有疑而問,還是無疑而問,或者明知故問,都是為了通過“問”達到論辯的目的。這個目的或“問”本身就是對對方的反駁,或是為進一步去駁倒對方掃除障礙。成功的辯論者需要在整個過程中保持思路的清晰,在與對手的交戰中尋找對方的漏洞作為自己的突破口,及時抓住機會作出選擇,提出犀利的問題,取得主動地位,進而取得預期的效果。最為關鍵的是問題的提出,需要結合不同情況做出不同判斷,理清思路提出合適的問題。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借鑒:

第一,“誘敵深入”。問題的提出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曲線救國的方法。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表達目的、重點所在,設置一條迂回線路把重點隱藏起來,通過誘導、提問等方法,使對方最終承認某種觀點,達到你的目的。這種方法的運用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巧妙地設計好每一步,主導對方的思維,牽著對方的思路走,才能達到目的。

第二,左右為難。左右為難的提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經常出現,上文提到的富商嫁女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青年人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提出的問題不論這位小姐怎樣回答,最終的結果都是青年人贏了。你需要善於分析、觀察,找到對方在觀點、立場上的缺口,再設置問題,這樣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