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管理者而言,做好當眾講話首先就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擴大自己的心理地盤,敢於和樂於在世人麵前表現自我,不怕暴露缺點和弱點,並通過這種當眾講話的練習來檢驗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所以說,培養自己當眾講話的能力與個人的心態有著極大的關係。像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那樣,自慚形穢、畏畏縮縮,連最基本的自主意識都沒有,每天膽戰心驚,猶如踩鋼絲似地戰戰兢兢地過日子,又怎能遊刃有餘地同別人打交道呢?
對於管理者來說,在當今的社會中,當眾說話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在講話時總是支支吾吾、詞不達意、哆哆唆唆,又怎能在下屬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領導形象呢?又怎能帶領下屬做出成績呢?
技巧87
演講最怕語言囉唆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裏聽牧師演說,最初的時候,他聽得很入神,覺得牧師講得很有力量。在捐款的時候,他很高興,準備把身上帶的錢全部捐獻出去。
可是過了很久,牧師的演講還沒有結束,一看表,發現原來已經過去10分鍾了。原來高興的勁頭,現在一絲也沒有了,最後,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獻了。
當牧師完成了冗長的講話後,當捐款的盤子擺遞在他麵前時,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一分錢,反而從盤子裏拿出了兩元錢,這是對牧師耽誤他時間的懲罰。
這則有趣的故事,就是對那些講話囉唆之人的最絕妙的諷刺。
有人說在演說的過程中,說話要力求簡潔,語言切記不要冗長,而要精練,也就是說,要通過最經濟的語言方式傳達出無限的信息空間,使聽眾在短暫的時間內收獲到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反之,說話囉唆、沒有重點、空話一堆、言之空泛而無物,說了好久也沒有說出一個所以然,這樣必然讓人產生厭倦感,更難以達到效果。
古語有雲“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同樣的道理,“言不在多,達意則靈”。演講的目的就是向聽眾傳遞出有用的信息,同時與聽眾達到思想交流的目的,所以,語言的運用是演講者在發表演講時必須要注意的一點。不連篇累牘、嘮嘮叨叨、字字珠璣、精練達意,方能使人願意傾聽。
古人說:“善辯者寡言。”誠然,演講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相反地,越是短小精悍的演講才越具有藝術的魅力,產生的效果才會越好。
如果你長篇大論地作出一番演講是可以的,但是切記不要隻想著用時間來征服你的聽眾,要知道言之有物才能讓人洗耳恭聽,而這也正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關鍵。與其不厭其煩地說一堆廢話,還不如簡單明了地闡述自己的觀念、闡明自己的立場。在不同的場合,麵對不同的對象,說出可以涵蓋自己的思想、意見或真情實感的精彩語言,這才是演講必須做到的。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就職演說隻有短短的135個字;而美國總統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隻有區區10個句子。但這些短小精悍的演說卻完全表達出了講話的重點。尤其是林肯的一篇轟動全國的演講,僅僅用了600餘字,用了不到3分鍾的時間,但是卻贏得了上萬名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有報紙評論者曾作出這樣的評論,說:“像這樣篇幅短小精悍的演說真是一種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練,而且字字句句都寫得很樸實、優雅,行文又很完美,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所以,林肯的演講手稿被收藏於國會圖書館之中,他的演說詞也被鑄成了金文,放在牛津大學。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華盛頓、林肯駕馭超凡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人曾通過多次試驗得出這樣一個研究結論:世界上的多數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聽演講的時候,最多可集中精力的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而保持的最佳狀態應該是一刻鍾左右,並且這種時間的長度還與一個人的年齡和身體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年輕人往往時間會長一些,而年紀比較大的人則會相對短一些。
所以,在演講的時候,最有效的時間是在30分鍾之內,時間太長就難以達到效果了。
如果管理者想要讓自己的演講有所收獲,就要摒棄演講中那些廢言贅句,去掉臃腫多餘的“贅肉”,達到“苗條身材”最能惹人喜歡,當然,達到“苗條”也不能“一馬平川”,凹凸有致才是最佳的身材。所以,演講也要突出主題,有重點,該刪就刪,該減就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講稿的語言和文字的信息量。
所以,演說過程中,要學會長話短說,不要將所有自認為有用的語言都用上,因為這裏麵畢竟會有雜質存在,隻有經過“篩選”、“過濾”才能提煉出純淨的甘泉,找到精辟的、恰如其分的表情達意的詞句。唯有如此,演講才能更好地征服觀眾。
技巧88
製造懸念,讓聽眾更有興趣
很久以前,巴黎街頭上出現了一位英國香煙商人,他把抽煙的種種好處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突然一天,一位老人從聽眾中徑直走到台前,商人心頭一緊。
從容站定後,老人便大聲說道:“女士們,先生們,抽煙的好處可不止這位先生講的這些,還有許多好處哪!”商人一聽這話,心中竊喜,忙向老人道謝:“老先生,謝謝您了!看您器宇軒昂,必定是見多識廣,就請您多多指教了。”老人微微一笑,說道:“第一,抽煙的人很少被狗咬。”台下一片哄笑。“第二,偷抽煙的人很少丟東西。”台下連連稱奇。“第三,抽煙的人永遠不老。”台下聽眾頓時一片欷歔,商人見狀也是一頭霧水,與眾人一同要求老人揭曉緣由。
老人將雙手徐徐放到背後說道:“大家少安毋躁。”商人格外振奮地從旁催促:“老先生,請您快講吧。”“第一,抽煙人多數駝背,狗一見到他們,以為是要彎腰撿石頭打它,它能不害怕嗎?”台下不少人笑出了聲,商人卻心中一驚。“第二,抽煙的人夜裏咳嗽,小偷聽見了心虛,哪裏還敢去偷?”台下一陣大笑,並有人不時點頭讚同,可商人卻麵色難看。老人繼續說道:“第三,抽煙人很少長命,當然就沒有機會衰老嘍。”聽眾們啞然失笑,而煙草商人早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溜走了。老人用懸念吊足了眾人的胃口,再娓娓道來,便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效果。
“吊胃口”可以說是設置懸念的別名,其目的無非為了拋磚引玉,利用了人類共同的好奇心理,首先設計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或結論,設置一道“關卡”,將聽眾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吊足聽眾的胃口,在聽眾猜測思考後再和盤托出真情或道理,用出人意料的方式揭曉答案,解開聽眾的迷惑。這種技巧的運用,也是幽默口才練成的必修課。
抽煙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當老人走向商人的演講舞台時,多數人會認為老人要對商人的顛倒黑白大加抨擊,而老人恰恰反其道而行,也要大談抽煙的好處,這就成功地勾起了觀眾和商人的好奇心,使大家感到疑惑,因而更加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緣由。最後,老人的話可謂一語雙關,含蓄幽默地解開了大家心中的疑團,既讓商人受到了打擊,又讓聽眾從商人的欺騙性話語裏走出來,對於抽煙的危害有了更加生動形象的認知。
這種幽默方式首先要把對方的思路引入自己思維的軌道,然後來一個大逆轉,把對方置入困惑的境地,即讓對方“著了你的道”,再用關鍵性話語一語道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聽眾感覺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你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隻要充分調動你的思維,就既能讓你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又能讓你的實際目的得以實現,而幽默的最高境界也就在於此了。
一位省婦聯主席在《構建溫馨和諧的家庭》演講中講了一則“賢惠的妻子與馬虎的丈夫”的故事:
妻子叫丈夫回來時買袋鹽回來,丈夫欣然答應後就匆匆地離開了,抽煙的丈夫一來到商場,盡看各種各樣的香煙。一位年輕的女售貨員笑盈盈地對他說:“先生,別忘了買袋鹽帶回家。”這位丈夫覺得非常奇怪,怎麼不讓我買煙?卻提醒我買鹽?不過,還是很感謝她提醒,不然,真的把買鹽的事忘了而夾著煙在商場裏穿行,突然,一位老太太在後背輕輕一拍說道:“年輕人,別忘了買袋鹽帶回家。”丈夫心想:老人家怎麼知道我要買鹽?剛才就已經覺得蹊蹺,現在終於忍不住想問個明白。老太太一指他後背:瞧,你背上不是貼著紙條,上麵寫著嗎?丈夫脫下衣服一看,原來妻子在背上貼了張紙條,上麵寫著:“好心人,請提醒我丈夫買袋鹽帶回家!”
在演講中,懸念是指一種能夠吸引聽眾注意力的心理活動,這種方式產生的基礎是聽眾對演講者要講述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但當你向對方傳達的時候,這個事物現在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所以,聽眾們對這件事會產生更加關心、想知道結果的想法,心裏急切地想對此探個究竟。
上麵的這個故事雖然不長,但講的過程卻懸念迭起,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兩位素未謀麵的人怎麼知道提醒“丈夫”要買鹽呢?於是迫不及待地要聽下去。待到謎底揭開,原來如此,不禁“撲哧”笑出聲來。
冷靜自如地鋪墊、渲染,這種敘事的方法是前麵無風無浪,講到結尾處,一個意想不到的情節讓你開懷解頤,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種敘事布置如同中國激進相聲的“三番四抖”藝術,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將懸念推出來,發生“包袱”,最後一抖落,聽眾響亮的笑聲已經情不自禁地迸發出來了,聽眾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故事裏妻子的賢惠、丈夫的可愛、路人的善良了。
由此可見,好的懸念不僅能夠在聽眾心中樹立良好的演講者形象,而且能夠讓自己所講述的內容深入聽眾心理,可以活躍現場氣氛、激發聽眾聆聽與參與的興趣。所以,管理者在演講中采取製造懸念的方式,可以有效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演講所表達的含義得以更深刻的傳達,從另一側麵也反映出領導者演講的一種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