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如何去賞識你的孩子(1 / 3)

第一章如何去賞識你的孩子

孩子說起來沒完沒了,都聽煩了,直接拒絕孩子又怕傷他的自尊心,該怎麼辦呢?

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傾訴欲,偶有新知便會興致勃勃地告訴家長。在家長看來,一些孩子自認為新奇的東西,有些並不新鮮,有些屬於一知半解,而孩子在講述時也往往夾雜著差錯和偏見。

經常見到有的家長這時不耐煩地打斷孩子的話,褒中寓貶地說:“你知道的可真多!”接著把孩子話語中的錯誤一一羅列出來。

如此做法固然有些道理,畢竟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家長的責任,但在時機的選擇上大有可商榷之處。孩子向家長傾訴新知,飽含著自豪感和自信心,燃燒著旺盛的求知火焰,這時家長應該做的絕不是迎頭去潑孩子一盆冷水,而應是認真地傾聽並給予讚賞。

對孩子認知上的一些偏差,家長要在事後尋找恰當的時機以討論或商量的口吻為其指出來,進行補充或糾正。

孩子做對某件事後,是否應該立刻讚賞?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一切活動都希望得到家長和他人的認可,承認和讚許對他的進步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做了某件事情後,如果立即得到認可,再次遇到相似情境,孩子就很容易做出同樣的行為,以期再次得到認可。因此,表揚得當可以促進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也就是心理學中的“正強化”。表揚時機不同,對兒童的行為將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生活中孩子“難表揚”的情況,常常在於家長沒有把握好對孩子獎勵的恰當時機,反而導致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所以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和成績,並及時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肯定。

建議家長對待孩子的成績或進步多以精神表揚和鼓勵為主,因為隻有孩子有了小成功意識,他才有可能去獲取大成功,過多的物質獎勵則會把孩子帶入一種誤區,時間一久,他忽視了自己的進步,片麵去追求獎勵某些東西,而且容易滋生攀比心理。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穩時,該怎麼辦?

很多孩子存在偏科的問題,不是這門功課不好,就是那門功課不好,要不就是這次好,而下次又考不好了。麵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呢?下麵我們看看一個美國家庭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是怎麼處理的。

在一個美國家庭,兒子吉米從學校拿回了成績單,他有些神色不安地把成績單遞給母親蘇珊。因為成績單上是這樣寫的:兩個“A”,三個“B”,一個“C”。他的曆史得了“C”。母親看了成績單後,對孩子說:“吉米,你太棒了!”

吉米聽了母親的話,眼中有些閃閃發光。“你看看你的成績單,你得了兩個‘A’和三個‘B’!”母親把手放在吉米的肩膀上,安撫了一下說:“我真高興,你的成績很好,我真高興!”吉米很快抱住母親,然後似乎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我能出去玩一會兒嗎?”“當然,任何人的成績單上如果有‘A’和‘B’,都可以出去玩兒一個下午。”母親笑著對吉米說。“謝謝你,媽媽!”孩子高高興興地玩兒去了。

這時,一位來訪的女客人神情顯得很詫異,十分不解地詢問蘇珊這樣做的用意。蘇珊回答說:

“你已經看到,我兒子對他的‘A’和‘B’很高興,他體驗到了得到好成績的結果。我會在星期六早上全家的目標設定會上問吉米:‘你希望你的曆史得多少分?’我想,吉米他得到好成績時內心是十分愉快的。因此,我想他也會希望曆史得到好成績,這完全是因為他喜歡那種成功的感覺。

“事實上,我們內心的反應大部分都是:如果你認為那件事我做得好,那麼我會再做一次更好的給你看。當我兒子做對的事情被挑出來讚美的時候,他會希望自己再做對某件事。孩子不是為我而守規矩,而是為了自己把事情做對。當吉米為了使曆史得到好分數而設定目標時,我和我先生都會協助他。但我們真正的秘訣隻不過是協助孩子希望做好。”

孩子想象力太豐富了,常在家裏胡鬧,該怎麼辦呢?

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感情和願望,把孩子天真無邪的幻想和想象看做胡鬧或者毫無意義的事情,動輒冷嘲熱諷,結果驅走了孩子想象的歡樂,挫傷了孩子想象的積極性。

想象是孩子最富有積極意義的思維活動。有的孩子會把想象跟遊戲結合起來,一會兒拉響了“汽笛”,開動了“火車”;一會兒又歡呼著“火箭上天”,大聲地宣布“飛向太空”……父母此時要做的是對孩子的想象表示讚賞,讓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一樣十分珍視想象的成果。

父母最好在表示讚賞之後,適當地參與其中。孩子開著“小船”去航海,你不妨請求:“船長,帶我去吧,讓我做一名水手。”喜出望外的孩子思維會更加活躍,其想象會更加富有迷人的魅力。

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善於想象,父母要鼓勵孩子提問,鼓勵孩子對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進行質疑。即使孩子有時問得很幼稚甚至問錯了,父母也不可予以簡單的否定。

下麵是幾個鼓勵孩子的技巧:

(1)注意訓練孩子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父母可以問孩子這樣的問題:“把每月所有的零花錢都給你買好吃的和好玩的可以嗎?”孩子聽後剛開始可能會表示讚同,但是,認真思考後,他們往往會改變最初的想法。

(2)在生活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如,給孩子買了一件新文具後,可以因勢利導地讓孩子試著找出它的缺點,並啟發和引導孩子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

(3)常與孩子展開辯論。如,父母在與孩子觀看同一電視節目時,可以與孩子爭辯對其中某一人物或問題的看法。這樣做不僅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

(4)圍繞一物多用、一事多因等題目,讓孩子多回答幾個相關問題。如可以問孩子:“磚頭除了蓋房子還有什麼用處?”不論孩子怎樣回答,父母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分析原因。

(5)注意經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需要做簡單的推理、判斷才能回答的問題。如,可以這樣問孩子:“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總挑孩子的長處表揚,孩子會驕傲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有積極關注的需要,即兒童有對諸如溫暖、愛、認同、關懷、尊重以及被人承認、接納的需要。兒童隻有獲得了積極的關注,才會產生安全感,才會產生“自我關注”,也就是說,兒童隻有得到別人的肯定之後,才會肯定自己。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會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父母在對孩子評價時注意多用肯定語,多說幾句“你能做到”、“在媽媽眼裏你是最棒的”之類的話,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和肯定,感受到你是支持他、愛他的,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自信,變得有安全感,遇到挫折也能夠從容應對。

給孩子讚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必要時父母還可以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要從內心裏相信孩子不是在故意犯錯,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一般情況下,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當孩子做對某些事情時,父母覺得是理所應當的,而當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一點事情,父母就覺得孩子不努力,不是好孩子,因此而大發雷霆。其實,父母的首要任務是把孩子做對的事情從平凡的生活中挑出來,加以強化。

當然,父母給孩子的誇獎必須是具體的,越具體越好。如果隻是虛情假意地說“你真聰明”、“你真棒”,孩子聽了以後會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裏,也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變得更好。而且對於大一些、已經有了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覺得父母的話很虛偽,因而父母的這種表揚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

也有的父母會說:“什麼是孩子做對的事情呢?我覺得我的孩子太不如人家的孩子了,哪裏還有什麼做對的事情呢?”其實所謂“做對的事情”,是相對於孩子的既定目標而言的。當孩子完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或者和自己相比有了進步,這些就是孩子做對的事情。哪怕孩子上次考了20分,這次考了21分,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個進步。不能因為孩子考試不及格就訓斥孩子,而要看到孩子已經取得了難得的1分的進步。

如果父母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就很難發現孩子在哪些方麵是高於別人的。因為“別人”是一個多數,自己的孩子很難永遠是所有人中的第一名,總會有人比自己孩子強。而到了這時,父母就會很失落,就會覺得孩子沒有優點可以誇獎。

發現孩子有進步,是不是該及時表揚他?

發現並賞識孩子的進步,不僅影響孩子對學習和做事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對學習和做事的態度。我們發現,孩子喜歡某一門課程,很多時候是因為放學回家後有人願意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肯定他們的進步。有的孩子說:“我喜歡音樂課,因為回家後可以唱歌給爸爸媽媽聽,他們可喜歡聽了。”也有的孩子說:“我喜歡數學課,因為回家後算數經常得到媽媽的讚揚。”如果我們對孩子的進步不聽、不看、不肯定、不讚揚,孩子的學習態度肯定會受到打擊。

有這樣一段很精彩的話:

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那就讓他做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吧,他一樣可以給你帶來春天的美麗;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片汪洋,那就讓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樣可以帶給你跳動的喜悅;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位名人,那就讓他做一個平凡的人吧,無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還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無論是一名軍人,還是一位商人,隻要他誠實、正直、善良、上進,為父母者都應感到驕傲,因為你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足夠了。

父母煩惱

一些父母常常發出如下的抱怨: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可是我越是掏心掏肺給他‘講道理,擺事實’他越是不聽話,越是與你對著來。”

“孩子太淘氣了,經常惹禍,為此我也沒少打他,可是孩子過後還是那樣,一點想改的意思都沒有。”

“這孩子太膽小了,平常讓他上個街買東西都不去,逼急了就是哭。你說重了吧怕傷著孩子,說輕了吧,孩子根本不放在心上。”

以上這些父母的困惑,是不是你也有過?

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解除父母在教子方麵的困惑嗎?那麼,讓我們先看看下麵兩個案例吧!

案例一

曾經看過中央電視台“怎樣教育淘氣的孩子”的節目,那個被認為是“淘氣鬼”的孩子在鏡頭前說:“每次我媽媽說我的時候,都要說:瞧人家孩子怎麼怎麼好,瞧你怎麼怎麼差;瞧人家孩子多聰明,瞧你多笨……我心裏很不服氣,我老想,你要覺得人家的孩子好,你就給人家孩子當媽媽算了,幹嗎給我當媽媽!”結果孩子的媽媽流著眼淚說:“我是一個下崗女工,我就你這麼一個兒子。我對你那麼好,給你吃家裏最好的,用最好的,我全是為了你,你憑什麼這麼冤枉我?”

案例二

一個8歲的孩子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葉子,他覺得非常美麗,於是激動地跑到媽媽麵前告訴他的發現:“媽媽,你看這片樹葉像不像咱家客廳裏掛的那幅畫?”媽媽認為孩子胡思亂想,便數落他幾句:“什麼畫呀,不就是一片破葉子嗎,快點走,別瞎玩了!”孩子不服氣,就反駁了媽媽幾句,媽媽生氣地說:“我批評你是對的,不許強嘴!”自此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冷戰”開始了。

有些父母最愛用“沒出息”來形容孩子,孩子考試沒得滿分是沒出息,孩子寫不好作文是沒出息,孩子沒完成作業是沒出息,孩子上課說話是沒出息……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是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你給我出去!就當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你簡直一無是處!”“你以為你是誰,你可是我養大的!”“敢和我頂嘴了是吧,長能耐了!”“你聽我說,這樣做就行了!”“你知不知道,你是一個惹人討厭的孩子!”……

諸如此類的話孩子聽了會怎麼想呢?也許你的孩子還太小,還不太明白關於自尊的意義,可是你的話會讓他感到他是一個沒有用的孩子,是父母的累贅,是多餘的人。如果孩子經常聽到你這麼說,孩子會怎麼做呢?他也許會在不安中把情感壓抑,變成聽話的孩子;他也許會與你作對,真的就如你所說,變得叛逆起來。

孩子是你自己的,你采用哪種方式教育孩子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也許沒有任何人可以指責你,但是,希望下麵的幾段話能對你有所啟發。

由於賞識,拿破侖·希爾的繼母把人們眼中無可救藥的“壞孩子”希爾,造就成為美國成功學創始人之一;由於賞識,皮爾·保羅從無所事事的、打架鬥毆的貧民學生中,造就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羅傑·羅爾斯;由於賞識,南希把隻上了3個月小學,被老師認為智力發育不健全的愛迪生,造就成了一名舉世公認的大發明家;由於賞識,“賞識教育”的開創者周宏,把自卑自憐的聾啞女兒周婷婷,造就為中國的海倫·凱勒,成為中國第一個聾人女大學生、第一個聾人留美碩士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三四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為此,讓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盡可能多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給以鼓勵,哪怕是一個微笑,一次撫摸,也會讓孩子從中獲取無窮的力量,從而揚起生活的風帆,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欣賞它的枝幹;如果枝幹不美,就請欣賞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產生情感的衝動,那麼,你總該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謳歌!

中國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學會及時地誇獎孩子,沒有誇獎就沒有教育。每個人都有天生被肯定被誇獎的需要,孩子更是這樣。

正如納撒尼爾·布蘭特在他的《自尊心理學》一書中所說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行為。那麼,家長究竟該怎麼做來保護孩子脆弱的自尊,又能夠使孩子得到有效的改變呢?

換位思考

既然孩子的自我評價這麼重要,那麼,做家長的又該如何去做呢?通過上麵的例子,你也許猜到了答案,對了,就是讚賞你的孩子。但是,讚賞也是需要謹慎的,有時候善意的讚賞會招致意料之外的反應,而有時候過度的讚賞也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在下麵假定的情境中,你可以自己來體驗一下。當你聽到讚賞之後,把你對這種讚賞的感受寫下來。

情境一:

家裏人都吃完飯了,但是這時候偏偏有一位老朋友來到家裏,你隻能給他匆忙地做了一頓飯。

如果這時候客人說:“真是太豐盛了!”

你內心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二:

你昨天熬夜加班了,早上又不得不送孩子上學,現在你已經筋疲力盡,隻想回家好好地睡一覺。然而路上碰見了一個熟人,他看了你一眼說:“你總是這麼有活力,今天更是精神抖擻!”

你內心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三:

你的課程需要心理學方麵的知識,當你查閱了大量資料才把這堂課勉強講下來後,有個學生走過來對你說:“您真是心理學方麵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