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既是父母無能和缺乏修養的表現,還可能引起孩子對父母的蔑視,降低父母的威信。有的孩子在腦子裏根深蒂固地形成“你有錯,我就打你”的觀念後,他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孩子,還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下一代,將來容易成為權威型、暴力型的父母。
打罵教育,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現代的家庭中,應該避免出現。
■
換位思考
■
假如你就是情境一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就是情境二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就是情境三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就是情境四中的那個孩子,你會怎麼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請你重新回到父母的角色,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原因觸怒了你,導致你懲罰孩子呢?
例如情境一中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情境二中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情境三中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情境四中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以上幾種情景外,生活中,我們還因為下列原因經常懲罰孩子:
“這個孩子總是笨手笨腳的!”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缺乏緊迫感。”
“孩子現在學會說謊了!”
“虛榮,愛出風頭。”
……
那麼當你這樣評價孩子,或者隻用簡單的方式懲罰孩子,你的孩子變化了嗎?是不是你的批評、指責、懲罰,不但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相反會使孩子形成膽怯、退縮或是叛逆、攻擊等不良心理。
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現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意見,畢竟許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實現。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用父母的威嚴來壓製孩子,孩子即使口頭上同意了,內心也無法產生努力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感覺簡直就是受罪。試想,采用這種懲罰的方法處理親子關係,怎麼能指望孩子與父母和睦相處呢?
因此,我們的家長有必要反思一下了,下麵是專家提供的幾個技巧。
■
對待孩子過失行為的5個技巧
■
1.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的某些行為隻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那你為什麼不變被動為主動,讓孩子感到他其實很重要呢?
媽媽正在做飯,但是孩子總在一旁拿起炊具玩耍,擾亂媽媽做飯。媽媽可以這樣說:“親愛的,媽媽現在很忙,能幫媽媽去買瓶醬油嗎?”
如果你是位不合格的媽媽,你也許會這麼說:“一邊去,別打擾我幹活!”
方法運用一
一位媽媽介紹了這樣一個經驗:
我的孩子主動性比較強,很聰明,可就是貪玩,不喜歡學習,更不用說看書了。我深知從小培養孩子讀書的重要性,但我又不願意強迫他,怕他因逆反心理更不願意讀書了。
孩子有個優點是樂於助人,因此我根據他這個特點想了一個辦法。一天傍晚他放學回來,我問他:“今天有事嗎?”他說:“有什麼事嗎?”我說:“媽媽想讓你幫個忙。”他說:“好,你盡管說。”我拿出一份適合孩子看的報紙說:“媽媽太忙了,你幫媽媽看看,這上麵有哪些好故事,看完後,幫媽媽選三個最好的故事,我需要用,我現在正忙,好不好?”兒子猶豫了一下,點點頭說:“好!”
然後我開始做飯,並偷偷觀察他。剛開始他隻是滿不在乎地翻看著,慢慢地,我發現他沉浸到了故事中,一會兒眉毛緊鎖,一會兒開懷大笑……飯做好了,他還沒看完,讓他吃飯,他卻說:“快看完了,等看完了再吃。”我非常高興——兒子第一次為了看報而推遲吃飯。
飯桌上,兒子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剛才看過的故事,我的目的達到了。以後我每天都讓他幫我選故事,後來有一天我沒顧上讓他幫我,他竟主動來要求幫我選故事。兒子終於開始喜歡讀書了。
家長用請求孩子幫忙的辦法,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從而改變了以前的學習態度。用這種方法代替懲罰,不失為一種非常明智的方法。
方法運用二
兒子已經11歲了,明天公司將組織一次春遊,以前每次出行前,都是媽媽把物品收拾好,第二天背上旅行包開心地上路就行了。這次,媽媽想應該培養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讓他自己收拾行李,所以,媽媽對他說:“今天我很累,請你幫我收拾旅行包吧,再說你明天也要和我一起去的!”兒子高興地答應了。
兒子終於收拾好了一切,他說:“媽媽,這是我收拾所有物品的清單,現在,你看一下少了什麼東西沒有?”
2.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
擺出幾種可供選擇的情況,讓孩子去選擇。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這樣孩子就不會把自己的錯誤怪到別人身上,因為這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責罰隻是一種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在對孩子進行責罰時,必須教給孩子做事的正確方法。最好是給孩子作些暗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並作出判斷。
哥哥有兩個玩具,女兒要玩其中的一個玩具,可是哥哥不想讓她玩,兩個人為此爭執起來。媽媽對兒子說:“哥哥是男子漢哦,男子漢應該照顧妹妹,男子漢最最厲害了。”
如果你是位不合格的媽媽,你也許會這麼說。“趕緊給妹妹一個!還是哥哥呢,也不知道讓人,不然揍你!”
方法運用一
星期天,媽媽出門逛商場,小津也嚷著要跟著去。想到孩子以前一進商場就要這買那,稍不如意還又哭又鬧,媽媽便說:“一起去可以,現在媽媽給你兩個選擇:你要麼聽話,該買的媽媽自然會給你買;你要麼一個人待在家裏。”小津猶豫了一下,點頭答應聽媽媽的話。
走到兒童玩具專櫃時,小津隻是眼巴巴地望了望櫃台裏擺放的精美玩具,就主動拉著媽媽的手離開了。媽媽趁熱打鐵地表揚道:“津津真聽話,不像以前那樣哭著鬧著要玩具了。其實家裏有很多這樣的玩具,再買也是浪費。我家的津津真是長大懂事了。”聽了媽媽的表揚,小津心裏那點不舍的小疙瘩也沒了。
那天,小津顯得特別乖巧聽話,說話做事像個“小大人”,還主動幫媽媽提些袋子,回到家又給媽媽倒了杯水。
你可以給孩子幾項選擇,當孩子能夠執行自己的選擇的時候,你也要及時地表揚,讓孩子體驗實踐自己諾言以後的喜悅。
方法運用二
喬嚴4歲的女兒特能哭鬧,以前喬嚴夫婦總是姑息、遷就,結果她以哭為武器,眼淚說來就來。喬嚴感到這樣下去不行,遂找機會反複教育女兒:有什麼要求,一定要說出充足的理由來,隻要理由是正確和合理的,父母就一定會滿足她。反之,如果不講理地哭鬧,那麼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不答應。
這天,女兒又開始犯倔了,喬嚴讓她先練畫兒,每天規定好的時間,而女兒偏偏要先玩新買的玩具。喬嚴一再給她講要養成先學習後玩兒的良好習慣的道理,但女兒就是不聽,而且還使用了她慣用的伎倆——抹眼淚。
這時,喬嚴見說理不行,馬上斷然宣布:“今天不能玩玩具了。”女兒一聽,哭聲又上了一個“音階”,喬嚴也馬上“升級”:“如果你還哭,明天也不許玩玩具了。”
結果到了第二天,女兒果然沒能摸著玩具,她問喬嚴為什麼不讓她玩玩具。
“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呀,是你自己選擇了繼續哭泣的呀!”喬嚴說。不過以後女兒真的很少再采用這種無理的方式來表達要求了。
3.讓孩子承擔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
很多時候,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比家長的說教更有效果。這樣做,更能防止他再犯同樣的錯誤。
兒子:媽媽,你去哪兒?
媽媽:去姥姥家。
兒子:我也想去!
媽媽:你不能去。
兒子:為什麼?
媽媽:你知道為什麼。
兒子:因為我上次欺負表妹了。媽媽,我保證以後不會這麼做了。
媽媽:這次不行,下次有機會吧!
如果你是位不合格的媽媽,你也許會這麼說:
兒子:媽媽,你去哪兒?
媽媽:去姥姥家。
兒子:我也想去!
媽媽:你不能去。
兒子:為什麼?
媽媽:說了你不能去。
兒子:我犯什麼錯了,媽媽?
媽媽:說了你不能去,你就是不能去!
方法運用
一位母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非常貪睡,每天早上叫他起床是最讓我頭疼的事。好不容易把他叫醒,一轉身他又睡著了,有時穿衣服穿到一半他也會睡著,有時他幹脆就賴著不起床,總是到了快遲到的時候,他才急匆匆地穿上衣服,胡亂洗一下臉,飯都不吃就往學校跑。我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不僅會養成壞習慣,還會得胃病,為此我想了很多辦法但都不管用,最後決定用一個狠招兒。兒子學習還行,學習好的學生榮譽感一般都比較強。隻有讓他吃一次苦,他才能記住教訓。
一天早上,上課的時間快到了,他還沒有起床,我隻提前一個小時喊過他一次,估計現在又睡著了。我也沒有再叫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節課的時間快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