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創業曆史
當我們正在溫暖的寫字樓舒適地處理著各種文件的時候,也許他們正處於獵獵寒風中收起自己的宣傳畫;當我們下班後安逸地蜷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也許他們正在苦苦思索明天的公關策略;當我們每月喜滋滋地領了工資去商場消費的時候,也許他們正在為了下一步的啟動資金而發愁。他們就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們就是活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曆史急驟的風雨會把他們中的大多數吞噬,但他們依然奮力前行。這一切,都隻為了心中的那個夢,一個不安於平淡人生的夢,一個想闖出一番天地的夢。
在中國的曆史上,如今已經出現了三次創業潮。在潮水中,創業者迎難而上,他們駕一葉孤舟,飄蕩在曆史的浪潮中。他們想,也許擊敗這次的風浪,就會迎來一片光明的前途,他們堅持著。曆史是無情的,他們中的大多數失敗了,但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又是成功的,因為他們的堅韌不拔,他們的吃苦耐勞已經載入史冊。他們,值得我們尊敬。
一、當下,誰在創業
當工作益發難找,當學曆益發沒有價值,當人們想被“剝削”而不可得的時候,創業成為了這個社會越來越提倡的行為,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是誰需要去創業?誰又真正在創業?這些正在創業的人分別有什麼特點?又有著怎樣的共性呢?
當今中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著任何的可能。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就,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們前仆後繼的結果。回顧曆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社會環境對創業的態度由緊到鬆,一共經曆了三次自主創業的高潮。
30年前,我國麵臨的是數以千萬計的城鎮知識青年返城的困境,政府放寬政策允許非公經濟的發展,一大批人通過自謀職業掀起了第一次創業浪潮,創業型就業成了當時緩解沉重就業壓力的一大創舉,部分農村人口和城鎮知識青年返城人員成為了我國第一批自主創業的人。當時商品經濟不發達,物資缺乏。這些創業者多經營飯館、商店、從事加工業、長途販運等,恰巧補充了那個年代的市場匱乏,率先積累了財富。但受計劃經濟影響,個體戶即使致富了也仍然被“鐵飯碗” 們看不起。
第二次創業浪潮則是以體製內的精英人群“下海”創業為特征的精英創業。從1984 開始實行了近40年的龐雜的計劃經濟體製開始轉向商品經濟體製;一批知識分子,甚至有穩定工作的人紛紛走上創業之路。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再次驅散了籠罩在人們心中的疑雲,創業高潮再次來臨。這一期間,國家公務人員、各行各業精英希望能夠以自已的能力獲取財富。於是,他們紛紛離職“下海”,成就了一大批輕工業和改製企業。創業者的從業範圍也擴大至金融、房地產和教育產業等服務業。
第三次是1997年以後,以下崗職工和大量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為特征的創業潮。2000年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明確提出要鼓勵人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全麵創業的第三次高潮興起。此期間的創業主體人群有兩類,一類是下崗人群,一類是網絡精英,而這一階段“創業潮”的明顯特征是行業細化,創業手段多樣。
當前,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和就業危機“倒逼”機製下,第四次創業浪潮正在形成。
創業的潮流不可阻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下中國,是有史以來最適合創業的一段時期,正像《 雙城記 》裏開篇的那句話所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盡管創業道路可能充滿了艱辛,盡管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可能比以前激烈很多,但是對於一個心懷夢想的創業者來說,這個時代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那麼,當下,究竟是誰在創業呢?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可以借鑒哪些已有的經驗?抑或是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以往的創業之路呢?概括起來,編者認為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資源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往往是在企業當經理人期間聚攏了大量資源的人,在機會合適的時候,辭職下海開公司辦企業,實際是將過去的無形資源轉變為有形的貨幣。但這不完全是創業精神的體現,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言,此類人的創業經驗不具備可借鑒性,隻能是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