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是生存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大多數是下崗工人、失去土地或懷著打工夢想進城的農民以及剛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這是中國數量最大的一類創業人群。其中許多人是為了謀生混口飯吃,而不得不選擇創業。這種類型的創業者,其創業範圍一般局限於商業貿易,很少從事實業,即使有也屬於小打小鬧的加工業,也很難成長為大中型企業,因為現在國內市場已經不像30多年前劉永好兄弟、魯冠球他們那個創業時代,經濟短缺,機遇遍地。如今這個時代,屬於狼多肉少,僅僅想依靠市場空白的機遇成就一番大事業,絕非易事;但這類人的經曆卻可以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提供十分有益的經驗。初期,這類創業者一般沒有長遠的思慮和謀劃,而急於盡快致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進取心,但是,對創業的艱辛、市場的險惡、競爭的激烈,缺少深刻地認識和必要的準備。
第三種類型是自我實現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是創業大軍中的精華,他們在投入創業之前有著明確的創業夢想,並且為此而進行了必要的前期調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準備之仗,朝著自我實現的創業夢想堅定前行。他們也許並沒有掌握很廣闊的人脈或資源,也不一定懂很高精尖的技術,但是他們或者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創業機會,或者善於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或者善於挖掘新的商業模式,一旦采取行動,成功概率通常很高。這類創業者的數量雖然並不龐大,但卻是很有生命力的一類創業者。對於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言,應該多觀察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創業者,多從他們的經曆中學習經驗教訓,為自己的創業之路打好基礎。
雖然創業者的類型各有不同,但是成功的創業者總有其共性,有一些能力是創業者必備的,研究並概括出各種類型創業者必備的能力,對於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本書的目的也是如此。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套用這句話,“成功的創業者都是相同的,失敗的創業者則各有各的原因。”希望本書接下來的內容,能夠讓打算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們明白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如果選擇了創業,哪些能力是必需的,從而早做準備,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二、選擇創業,就值得尊敬
沒有固定的薪水,沒有可以遵守的時間表,沒有可以預測的前景,沒有可以與之並肩前進的同事,創業的路途上,他們經曆了最慘淡的人情、最羞澀的錢囊、最無助的掙紮、最驚險的決斷。創業,需要魄力,需要勇氣,更需要一種堅持。
創業,對每個個體來說,就是追求生命中的無限可能。創業是一種精神、一種勇氣、一種意念。每個人都希望在現實社會中克服障礙創造成功,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地區也是,而社會正是在這樣一種和諧中進步和發展。多少成功的個人、企業,他們不僅帶給自己成功,也帶給社會成功,並引導社會前進。
然而,在這個快速變遷、稍縱即逝的時代裏,創業是艱辛的。沒有創業經驗的人不敢創業,取得一定成功的人滿足於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小家子意識,而不敢二次創業,其根本在於人們的利益觀上的偏頗思想。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講,反映了人一種目光短淺的偏好。我國正經曆傳統社會、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中國真正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還需要至少5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需要旺盛的創業精神,持續不斷的創業。在世界經濟論壇中國企業高峰會議上,一份由埃森哲公司提交的、對26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就如何鼓勵企業的創業精神進行的一項為時3年才得以完成的報告稱: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企業最缺什麼?結論是:創新意識。21世紀的中國企業又缺什麼?答案是:創業精神。該報告指出:中國有相當多的企業和政治領導人已經能夠全麵認識創業精神的重要性,中國97%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認為創業精神非常重要,88%的人員認為他們的企業在未來3年裏將會變得更富創業精神。
既然創業精神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新時代精神文化的內涵,那麼就讓我們向每一個選擇創業的勇敢者們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