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最初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的鹿優哉遊哉,不再快速奔跑,體質明顯下降,不久,許多鹿便病死了。人們隻得再把狼“請”回來。“請”狼回來以後,很快,鹿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
一個企業,要想永葆活力,謀求長遠發展,實現長遠利益,危機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黃金法則87:敢於冒險,而不是冒進
一位哲人在闡述冒險與冒進的區別時說:“如果山上有一個洞,這個洞裏有一箱珠寶,這個山洞裏有一隻狼,我們進去拿這箱珠寶就是在冒險;這個山洞裏若是有一隻虎,我們進去拿珠寶就是在冒進。而如果這個山洞裏的不是一箱珠寶,而是一捆柴禾,那麼即便這山洞裏隻有一隻狗,我們進去也是在冒進。”那麼在我們企業的經營管理、營銷管理中,如何區分冒險與冒進,如何杜絕冒進行為呢?
冒險,是指不顧風險而從事某種活動,其理解側重點在於承受風險、不顧危險。
冒進,是指超過客觀情況的可能,作輕率地開始,急躁地進行,其理解側重點在於不顧客觀條件與具體情形、冒昧行進。
我們說,創二代在創業與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要甘冒風險,有冒險行進的勇氣與信念,但絕非是指冒進而行。一位哲人在闡述冒險與冒進的區別時說:“如果山上有一個洞,這個洞裏有一箱珠寶,這個山洞裏有一隻狼,我們進去拿這箱珠寶就是在冒險;這個山洞裏若是有一隻虎,我們進去拿珠寶就是在冒進。而如果這個山洞裏的不是一箱珠寶,而是捆柴禾,那麼即便這山洞裏隻有一隻狗,我們進去也是在冒進。”
在各種情況下,機遇與風險是並存的,冒險前進是以機遇利益為基礎、以客觀現實條件及風險防範措施為保障的狀態下進行的。這個過程中,冒險的特點是:你所從事的某種活動有實際可獲利益的存在,並且這個活動有可行性的實施基礎與方案,對於與實際可獲利益並存的風險部分,甘願承受風險成本,即願承受因風險所導致的不良結果與失敗。而冒進,則是在缺少客觀可行性基礎的情況下,不策略、不謀略,不計後果的從事某種活動,在從事這個活動的過程中,無法判定有無實際可獲利益的存在、或者存在的實際利益不具有可取性(即不具備利益可取的客觀條件),在這種情形下沒有風險防範即化解措施,忽視客觀條件因素,冒昧行事,冒進是一種魯莽、有勇無謀的莽撞行為,其結果就是直接導致惡性失敗。簡而言之,冒險是有益可獲的勇者行為;冒進是無益可取的衝動行為。
杜絕冒進行為,除杜絕以上所講述的利益獲取的冒進行為之外,還要杜絕企業速度發展的冒進行為,即不可以“大躍進”的方式發展企業,要根據外部與自身條件尋求、等待、創造企業發展的最佳時機,不可無計劃盲目的擴大規模、提升速度。
曾經,“體係內供應商”為豐田公司以天為基礎的實時供貨製得以順利推行,“拉動式”實時供貨係統由此聞名,為豐田造就了強大的競爭力。近年,豐田為了趕超通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規模的急速擴張上。
2009年8月底,豐田發生了在中國最大一次規模的召回事件,共涉及凱美瑞、雅力士、威馳、卡羅拉4個係列共68.83萬輛汽車。這已經是2009年4月以來,豐田中國第三次大規模召回缺陷產品。2009年7月,豐田北美公司又被控隱瞞和銷毀了與300餘起翻車致傷、致死的信息。截至2009年3月份,豐田虧損約17億美元,這是豐田71年以來首度虧損。而這些都發生在豐田汽車奪得世界汽車銷量冠軍之後。豐田汽車的質量控製方式曾是世界標準。這次的“召回門”、“翻車門”讓人們心態複雜。
“汽車人,變形,出發!”這是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最熟悉的《變形金剛》裏的經典台詞。但在真實的汽車世界中,沒有隨心所欲的變形,更沒有強大的拯救地球的力量。汽車巨頭豐田在奪冠之後的好日子還沒開始,就飽受召回、翻車、虧損帶來的業界及市場的詬病。這家被視為“精益生產”代名詞的汽車公司,在金融危機的狂潮漸漸退去後,慢慢顯露出問題。
這都是超速惹的禍。薑汝祥介紹,豐田的傳統策略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和出發點,然後開始設計研發和生產。這也讓豐田贏得了“價格公道、質量好”的口碑。“這是典型日本人的做事風格,穩紮穩打、踏踏實實。”
1995年,第一個非豐田家族成員奧田碩接管豐田以後,豐田的經營策略開始轉變。豐田家族低調、保守、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幾乎被徹底拋棄,全球化市場步伐提速。最近兩年在豐田推行“日式涮涮鍋”風格的噴漆係統不再靠慢慢拖動汽車、通過一個115英尺長的防腐底漆噴塗係統,而是由機器人手臂將車身抬起,然後快速在一個油漆池中浸一下,這樣可以縮短了噴漆線的長度,節省了生產時間,但新係統的成本大約是傳統工藝的4倍;豐田也加快了海外工廠的建設步伐:截至目前,豐田在北美已經有8家工廠。長期以來,它在北美的擴張主要依賴不停進入新的細分市場:SUV、豪華車型或大型皮卡。豐田不合時宜地投資10億美元在聖安東尼奧修建了一座產能20萬輛的皮卡工廠,但由於油價飛漲、經濟危機爆發,使需求頓時減少,最終這項投資都反映在銷售價格上。
豐田戰略判斷的失誤在中國市場表現得更為明顯。“豐田海外有50%的市場都在美國。”“它有必要反思以往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北美市場的全球戰略。”而豐田對中國市場判斷失誤,遲遲進入中國市場也讓豐田在中國市場的成績差強人意。在2009年國內汽車消費政策的引導下,1.6L排量及其以下車型的銷量高達70%,而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失策之舉是主要推出了大型車,其中皇冠、銳誌和凱美瑞等車受政策的影響,銷量下滑。激進的豐田已經離豐田之道越來越遠了,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質量控製的壓力,而“召回門”、“翻車門”事件的核心問題就是質量。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適當的超前叫先進,過度的超前就成了先烈。”企業要快速成長需要成熟的條件與適當的時機。輕率、急躁的冒進行為,最終導致的將是企業利益的重大損失,甚至倒閉、破除。這一血的代價所鑄就的慘痛教訓我們隻可作為“前車之鑒”,不可再因年輕氣盛、血氣方剛而“重蹈覆轍”。
黃金法則88:自強者生,拚搏者進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創二代,我們是多麼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富有創造力的一代社會青年,而且正處於人生中拚搏進取的最佳時段,我們要做自主創業的先鋒,就要做“用自己的兩條腿”走向高處的自強者。“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唯有拚搏,才可搏出生機與輝煌。
《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人當自己努力向上,不要停止拚搏進取。
自強不息、拚搏進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創二代所必須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美德精神。尤其是在麵對挫折、磨難、考驗的時候,更應堅定信念,自強自立、拚搏進取。創二代是多麼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富有創造力的一代社會青年,而且正處於人生中拚搏進取的最佳時段,更沒有理由倦怠不前,更沒有理由在挫折麵前止步。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
在當今社會中,為自強者,才可生。所謂弱肉強食,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創業,麵對激烈而殘酷的現實競爭與生存發展壓力,謀求自身生存發展、謀求自身價值實現的唯一途徑就是自強,自強而自立,無法做到自強不息的人終究會被時代發展的潮流而淹沒,更無法談及事業的成就、創業的成功。一方麵,自強不息、拚搏進取是生存與發展對於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人唯有做到自強,才可在競爭中自生、在困境中自立,才可完成自身的人生目標、實現自身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麵,自強不息、拚搏進取是社會責任對於一個人的價值要求,作為社會成員,尤其是以八零後青年為主體的創二代,是未來國家建設發展的主力軍,必須承擔起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建國使命,創二代唯有自強不息、拚搏進取才可為社會、為國家作出貢獻,一個能夠實現自己社會價值的人才可真正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首先,自強不息,拚搏進取,要求創二代奮發圖強、不斷的自我完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說:“天才隻意味著終身不懈的努力。”自我完善,即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知識、技能、才幹、思維能力等各方麵素質的培養,同時還要認清自身的不足,改正缺點、彌補缺陷,這便要求創二代具有一種勤奮、刻苦的精神,與自我認知的能力。自身能力的完善,才可有拚搏進取的資本,才可謀求生存與發展,實現企業利益、自身價值、社會責任。
中國鐵路事業的領軍人詹天佑,在美國預習班留學時,目睹北美西歐的先進科學技術,對他們的機器、火車、輪船以及電信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讚歎不已,當時一起留學的學生中,有人見到中國與西方科技的如此巨大差異,對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頓生悲觀態度,認為落後的中國很難做到如此的突破。而詹天佑卻不以為然,他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詹天佑懷著堅定的信念與責任感,刻苦鑽研,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同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專攻鐵路工程。他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畢業考試的第一名。1881年,詹天佑獲得學士學位,當時在120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隻有兩名獲得了學士學位。回國以後,詹天佑為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詹天佑就是在當時並不優越的留學環境下,憑借“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奮刻苦精神,自強、拚搏,才最終學有建樹,終成大器。
同時,自強不息、拚搏進取,要求創二代在逆境中自強自立、永不言棄。美國總統尼克鬆說:“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機會之杯。”逆境往往是造就人才的搖籃,不在逆境中永生,便在逆境中毀滅。自強者,在任何逆境中都可以生存;拚搏者在任何阻礙中都可以開拓出道路。而非自強者,不拚搏者,在風雨來時,便會如落花般零落歸塵。
中國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在成功麵前,回顧創業之路,頗有感慨地說:“從哲學的角度上講,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誌向是從兒時的幻想演變到對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的想法,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實涉及兩個環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是你無法抗拒的。它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練意誌的過程。就拿我自己來說,童年的時候,父親教育我要學習禮儀或遵守諾言。而我呢,也受到父親的熏陶,自小就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博學多知的教師。但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為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工作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李嘉誠總結說,自己之所以走上經商之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環境所迫。李嘉誠自小經曆了日本侵華時的舉家逃難、家庭的貧苦艱辛、輟學謀生的艱難,在創業的開始做過茶樓的夥計,做過背著大包四處奔波的推銷員,經曆了數不勝數的辛酸、磨難、挫折,以超人的毅力奮鬥不息。李嘉誠就這樣從一個食不果腹的少年,經過自己的苦苦打拚,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