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讚》中講:“夫唯大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近之矣。”卓爾,高高直立的樣子;不群:與眾不同。卓爾不群,即指優秀卓越,超出常人。
企業文化,是指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即為企業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文化形象。企業文化在促進企業發展與企業利益實現中具有其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企業文化具有特定的重要功能。
第一,企業文化具有導向功能。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價值理念、以及目標製定具有強勢導向功能,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促進企業形成科學的管理體係,製定準確的目標戰略;
第二,企業文化具有凝聚與激勵功能。一方麵因為企業的文化形象可以影響企業內部人員對於企業印象,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有效的增強企業員工的信念與歸屬感,同時會有助於促進員工間的團結與精誠合作,發揮有效的凝聚作用;另一方麵,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內部的信心,激發員工的熱情與鬥誌,激發高效率的價值創造,具有極好的激勵作用。
第三,企業文化具有約束功能。這主要表現為企業文化對於企業規章製度的約束與企業文化對於道德範疇的約束。優秀的企業文化,會極好的發揮其對企業規章製度與道德範疇的約束作用,規範企業製度管理與員工管理。
第四,企業文化具有較好的調適功能。對於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矛盾、摩擦,優秀的企業文化會更有效的發揮其調適作用,是企業內部各種摩擦與矛盾的潤滑劑與軟化劑。
企業文化的直接表現形式就是企業形象,我們在前麵的黃金法則中曾講述過企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的重要意義,而企業文化的品質直接決定了企業形象的優劣,因此,企業必須要建立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對於創二代而言,創建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在創二代的創業階段,需要一個有效的企業管理機製,同時需要一個可以贏得公眾、尤其是消費群體信賴的良好企業形象,因而創二代企業管理者必須積極創建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從另一個角度講,優異的企業文化更有利於人才的引進。總之,無論是從企業的管理需要、營銷目標實現的需要,還是從企業挖掘人才的需要、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需要的層麵上考慮,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都是一個優異、成功的企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體現。
卓望科技的成功就是源於其在創業初期高度的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視。卓望科技CEO謝峰認為,卓望科技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從創立初期就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在卓望科技發展的三年中,從成立初期的一個人發展到如今的三百多人,卓望科技建立了一支快速響應客戶的技術支持隊伍,開發能力不斷增強,管理結構初具規模。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卓望科技的員工體現出了高度熱忱的工作精神,他們工作的激情和創業動力,以及他們對企業目標實現與自身理想實現所進行的孜孜不倦的不懈努力,極大的推動了卓望科技的發展。麵對成功,謝鋒經常說,正是卓望人敢於挑戰自我的精神,對瞬間而逝的市場機遇顯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靈活性,對內關注員工的需求以及營造積極的工作氛圍的努力,才造就了卓望科技今天的成就。而謝鋒所談及的這些,就是企業文化的具體體現。卓望科技正是依靠這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建設,有效的開發了企業內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極大的提升了企業生產創造力,使卓望科技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成功的企業家在總結企業發展時,經常說“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才會走的更遠”,創二代在創業初期,更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初期發展所具備的強效推動作用。如何建立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就成為創二代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首先,企業文化的建立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對企業自身的文化定位。通過對企業行業的特征、品質、企業目標、遠景戰略的科學分析,在對“企業文化七要素”的準確界定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自身需要對自己的企業文化進行定位。這裏所談及的“企業文化七要素”即為:創新與冒險、注意細節、結果導向、團隊導向、人際導向、進取心、穩定性。
第二,企業文化的建立要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即為企業自身的理念價值導向,而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要以企業的價值理念引導,製定正確的、有利於企業發展與企業利益實現的有效文化機製。在企業文化建立的過程中,務必避免文化建立方向偏差。
第三,企業需要將企業文化的建設策略化、製度化。即要求企業管理者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必須將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導向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培訓、公眾宣傳、溝通機製、員工激勵等具體的應用層麵具體結合,而且要做到有機、融洽的結合。
黃金法則96:懷感恩的心,
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緣人。”“感恩”是當今的時代主題,提倡企業懷感恩之心為基礎構建“博愛”的企業精神,已是對國內與國際對企業的企業精神建設要求與企業素質建設要求。感恩之心,就是愛與陽光的播種,懂得播種愛與陽光的人,才會收獲愛與溫暖,收獲愛與光明。唯有心懷感恩,才會在愛與陽光中前行,獲取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古人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其意義就是在說,人要心懷一顆感恩之心,銘記恩澤,知恩圖報。當然,一些恩澤是我們無以回報的,但我們能做到的是回報社會,並在他人需要幫助之時及時的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感恩之心,其最為本質的體現就是“愛”,即社會博愛精神。
唐曉龍先生說:“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緣人。”“感恩”是當今的時代主題,因為感恩之心所激發的博愛精神是構建和諧發揮、促進社會發展的基礎。在當今的感恩的時代主題的引導下,提倡企業懷感恩之心為基礎構建“博愛”的企業精神,已是對國內與國際對企業的企業精神建設要求與企業素質建設要求。
創二代,我們創業、創建我們自己的事業,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更要懂得對社會責任與社會使命的承擔。隻有心懷感恩,我們自身與企業自身才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一方麵,感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隻有社會和諧、穩定、不斷發展,我們與我們的企業才會有良好發展、長遠發展的大環境,企業才會有立足的基礎;另一方麵,心懷感恩,才會以我們的博愛之心贏得企業內部員工的認同、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與創造力,同時贏得企業外部公眾的信賴與讚揚,樹立起企業良好的企業形象、建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從而保障企業的開拓發展。總之,我們要知道,感恩是一種處事哲學,是生活的大智慧,隻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贏得社會與他人的認可,才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四川博力集團董事長鄧小波的企業格言就是:“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以真誠的心奉獻產品,以赤子的心對待上帝,以熱忱的心經營事業。”四川博力集團創建於2000年,下轄12家分子公司,是一家涉及醫藥、投資、酒店、礦業、酒業、地產建築、能源設備、廣告等8大領域的集團企業。單是醫藥板塊,每年的營業額就在3億元以上。並於2008年、2009年,兩度榮登“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鄧小波表示,自己下海經商是“源於仁愛之心”,鄧小波這樣說並不是在媒體麵前的作秀與高姿態,四川博力藥業集團以“仁愛文化”為準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其感恩博愛之心。
鄧小波出生在醫藥世家,既傳承了中國懸壺世家的仁愛與寬容,又具有新一代企業家的大家風範。鄧小波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正在用自己的無私奉獻扭轉著人們對生命健康的全新認識。鄧小波,作為西部醫藥行業的一匹黑馬,坐擁數億資產,為人低調、謙遜、耿直。經商10餘年來,除了公司以及私人援助的公益活動事必親臨外,幾乎不出現在公眾場合和媒體視野中。然而,就是這一個很少出現在媒體視野中的鄧小波,卻積極的活躍在社會扶貧濟困各種公益活動中。鄧小波關愛白血病兒童、為紅十字會和白血病高額捐款;資助貧困大學生,他所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外界無以調查具體數據,但人數不少;關注老年人健康事業,在中國人口麵臨的老齡化問題麵前,鄧小波積極參與到關愛老年人的公益活動中。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震碎了千千萬萬的家庭,也震碎了鄧小波的心。“當我知道震情後,恨不得變身無數個我,飛奔到災區群眾身邊。”救災期間,在鄧小波的帶領下,博力人奔赴在都江堰、什邡、德陽、綿陽等地震重災區,為這些地方送去了價值600多萬元的生活急需品和藥品;鄧小波的愛心之舉舉不勝舉,每年花費百萬巨資資助社會貧困人員、參與公益活動。鄧小波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博力能有今天,社會給予的已經太多!回報社會,是我必須要做的事;回報員工,更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鄧小波的感召與感染下,博力集團員工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2007年6月,博力集團啟動了“博力之星健康之旅”大型公益活動,並將這項活動堅持到底,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到了解保健產品、真正認識保健行業中來,消除他們對保健行業的誤解,樹立正確的保健養生之道。
在心懷感恩的社會博愛行為之中,鄧小波與博力人為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四川博力集團,在感恩之心的滋養中,正在走向自己更為輝煌的成功。
心懷感恩,以無私與愛去播種,收獲的一定是更為燦爛的明天。創二代,在我們的企業發展中,我們必須懂得感恩的意義與感恩的力量,懂得關愛社會、關愛他人是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與道德約束,懂得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的曆史使命。在我們的企業經營管理中,萬不可因為企業利潤而做出“泯滅良心”的有害社會、有害消費者的“黑心”行為,無論是從社會責任的角度考慮,還是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著想,為暫時利益而製造“黑心”產品、從事破壞社會公益道德的活動,都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大忌。縱觀那些製造偽劣產品、生產質量問題產品、從事非法競爭、無視社會公德的企業,哪一個不是遭到社會公眾的唾沫,哪一個不是自斷前程、自掘墳墓?
創二代,我們要必須記住:“隻有懷感恩的心,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