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放眼未來讓輝煌繼續下去(2 / 3)

《左傳·襄公十一年》中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居安思危,是說雖然處在和平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即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古代,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便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打消攻打的念頭。而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並不想得罪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於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為賀禮。在收到鄭國國君的禮物之後,晉悼公高興萬分,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這件事的大功臣魏絳。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先作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晉悼公聽完魏絳的這番話之後,明白了他讓自己居安思危的苦心,也明了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意義,於是勵精圖治,一度使鄭國保持了穩定發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不用言說,創二代必須明白,我們今天的短暫發展和眼前利益的實現,不代表者我們日後的一帆風順與高枕無憂。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我們要取得最終的勝利,並保持勝利的成果,取得更大的勝利,就要做到居安思危,長遠規劃,切不可在暫時的風平浪靜與獲得暫時利益的喜悅中鬆懈鬥誌、倦怠不前。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才可在企業麵臨困境時處戰不驚,才可在危機降臨時化險為夷。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無疑在其經營管理中都充分的做好了居安思危的長遠規劃,才保障了企業在競爭與環境變化的風風浪浪中步步前進,持久發展。例如雀巢公司,在每一部發展戰略中都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深刻思想。

瑞士雀巢集團始建於1867年,其創始人是亨利·勒斯特,一位嬰兒食品製造商。1905年,雀巢公司與瑞士安戈羅牛奶公司合並(該公司在1866年就開始生產濃縮牛奶製品)。1929年,雀巢集團開始生產巧克力產品轉向多種經營模式。雀巢咖啡是該公司1938年開發的產品。戰後,雀巢集團運用多個國際性品牌開始涉及食品業中範圍廣泛的經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兼並了多家同行品牌企業。雀巢集團先後在世界各地開辦了489家工廠,其中有8家生產工廠設在菲律賓境內。

在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雀巢集團並沒有滿足現狀,意識到隨著日後國內、國際經濟、科技與市場的發展,將要麵臨的會是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因此,在此發展基礎上開始逐步部署更為周密的企業發展戰略。1996年,速溶飲料部副總經理馬森綸先生,在雀巢集團(菲律賓)公司馬尼拉總部辦公室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重要議題就是關於在菲律賓生產、銷售公司速溶咖啡產品的基本戰略思路及相應的營銷戰術。之所以會召開這次會議,就是因為雀巢在總結過去10年發展成果的同時,深刻分析了雀巢日後發展所將麵臨的經濟環境與市場發展趨勢,意識到保持當下極為興旺的發展態勢、並在日後的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優勢、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須針對即將存在的風險與目標實現的利益做出科學有效的長遠規劃,部署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雀巢的這次會議無疑是成功的,在這次會議之後,雀巢集團進行了產品的多層次的研發,製定了極具衝擊力的市場營銷戰略,並針對企業現狀的缺陷對管理體製進行了有效調整。雀巢的居安思危的戰略性部署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看看今天的雀巢集團,便無須言說了。

居安思危,就是要求我們創二代要具有危機意識,在順境中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並對即將可能發生的風險作防範準備。危機意識是一種人在生存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保護方式,在企業的經營發展中,危機意識就是在執行著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使命。

唐朝時期,唐太宗曾對親近的大臣們說:“治國就像治病一樣,即使病好了,也應當休養護理,倘若馬上就自我放開縱欲,一旦舊病複發,就沒有辦法解救了。現在國家很幸運地得到和平安寧,四方的少數民族都服從,這真是自古以來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隻害怕這種情況不能維護久遠,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魏征回答說:“國內國外得到治理安寧,臣不認為這是值得喜慶的,隻對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悅。”

治國如此,其居安思危的治國思想,已在當代企業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創二代在創業與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要築建企業發展根基、開拓企業發展空間、保證企業長遠發展,必須理解並應用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為企業的發展做好長遠規劃。

邁克爾·戴爾說:“我有的時候半夜會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你很快就會被人幹掉。”在當今競爭無處不在、風雲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管理者若沒有危機意識,那麼企業就會很快被競爭對手“幹掉”。

黃金法則94:立誌成為某個

領域的發言人

鴻鵠之誌的故事我們曾經聽得津津有味,講得津津樂道,那麼今天,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質疑我們的人說一聲:“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嗎?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出我們的理想嗎?我們確定好自己的終極奮鬥目標了嗎?我們“預定”好未來的豪華遊艇上我們的領域“座位”了嗎?我們的誌向是什麼,我們要做哪個領域的發言人,這是我們必須確立的屬於自己的“鴻鵠之誌”。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說:“誌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誌,參以定之。”強調的就是立誌的意義。立誌,就是指設立自己未來方向的誌願。即確定一個長遠的目標。與製定達成目標的步驟,在這個基礎上努力進取,不斷挑戰目標與實踐差距的過程。立誌,是人的一種實現理想目標的堅定信念,可以幫助人樹立極大的信心,帶給人為實現目標而拚搏進取的無窮力量。

要求我們創二代要立誌成為某個領域的發言人,就是要求我們創二代在創業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奮鬥目標,樹立自己的堅定信念與信心,並矢誌不渝的為之拚搏奮鬥,以取得創業的成功和理想的實現。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對於電燈的發明創造震驚了世界,並為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而愛迪生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樹立的遠大誌向與為實現理想而苦鑽研、努力奮鬥的拚搏進取是密不可分的。

愛迪生小時候家裏很貧窮,隻上了三個月的學。輟學後的愛迪生一邊賣報一邊自學。愛迪生從小熱愛科學,經常把省下來的錢買科學書籍以及實驗所需的化學藥品與實驗器具,有時垃圾堆中可用的瓶瓶罐罐他都撿回家中。那個時候,愛迪生便立誌要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要發明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愛迪生癡迷於實驗,有一次,愛迪生在火車上做實驗,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相助,才將火撲滅。車長非常氣憤,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愛迪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最初的理想,也沒有停止奮鬥的腳步,以癡迷般的熱忱繼續於科學知識學習與科學實驗研究,有一次,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即便在危險麵前,愛迪生也沒有止步,仍然頑強的堅持為理想奮鬥。愛迪生試製電燈時,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做了無數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裏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疲勞得無法支撐的時候,就躺在實驗台上睡一會兒。愛迪生以頑強的精神不懈努力,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成功的發明了電燈。後來,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在愛迪生的一生中發明的東西多達1000多種。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出極大的貢獻。

愛迪生從小立誌在科學領域實現自己的夢想,並矢誌不渝的為實現理想頑強拚搏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創二代學習和發揚的。在我們決定創業的初始時刻,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立誌成為某個領域的發言人,首先,立誌會明確我們的奮鬥方向,使我們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其次,立誌可以極大的鼓舞我們的信心與鬥誌,在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會因此而不放棄夢想,朝著我們的既定目標方向堅定不移的拚搏進取;第三,立誌成為某個領域的發言人,可以極大的發揮“鴻鵠之誌”的信念作用,立則立鴻鵠之誌。立誌做某個領域的發言人,就可更為有效的發揮立誌的以上兩個作用,督促我們走向成功。正所謂有誌者事竟成,胸無大誌之人必難成大事。

美國有一個小男孩,在最初的時刻他幾乎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最為不幸的人,因為這個小男孩因骨髓灰質炎後遺症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一度,這個小男孩沉默寡言、極少與外界交流。一個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到房前,便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樹。父親說誰的樹苗長的好就給誰買一份禮物,於是小男孩便努力、認真地給自己的樹澆水。一天,小男孩想到自己的悲哀,內心不由得產生了一種陰冷的想法,於是他停止給自己的樹澆水,希望這棵樹快些死去。過了許多天,一天晚上,小男孩透過窗外的月光,發現自己的那棵樹並沒有因此枯萎,而且比兄弟姐妹們的樹更嫩綠。這棵樹給了小男孩極大的啟迪,小男孩暗暗在心中立誌,要做一棵在逆境中永生的小樹,而且要做一件可以銘於曆史的事情,讓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知道他,知道他是一棵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樹。後來,這個小男孩一改往常的秉性,積極樂觀的麵對生活,勤奮刻苦的學習知識,終於成就了自己的事業。這個小男孩就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立誌做某個領域的發言人,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既定目標,明確自身想要有所建樹的領域;其次,要有為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尤其不能因為暫時的困境與挫折而放棄曾經的“立誌”。總之,立誌做某個領域的發言人,不是空談妄想。

創二代,我們要立誌做某個領域的發言人,做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領軍人。

黃金法則95:確立卓爾不群的

企業文化

成功的企業家在總結企業發展時,經常說“重視企業文化的企業才會走的更遠”,創二代在創業初期,更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初期發展所具備的強效推動作用。而企業文化的概念是什麼,優秀的卓爾不群的企業文化要如何建立?這一企業管理中的重要課題戰略勢必成為我們創二代所必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