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難免會吃虧。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對自己說:吃虧是福。正所謂“吃虧人常在,財去人安樂”,這已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人生的軌跡總是可以預料的,對於那些吃虧的人,不管是社會還是他人總會適時地給予其相應的或更多的補償。相反,愛占小便宜的人,最終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還會成為人們的笑柄。滾滾紅塵中有多少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自己不吃虧、少吃虧,或者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你爭我奪的人間悲劇。吃虧占便宜,正如禍福相倚一樣,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搶不來,不能總想著占別人便宜。鄭板橋曾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我們應牢記這句話。
老鄧上中學的兒子鄧波是學校的足球隊員。在一次客場比賽時,對方一名球員死盯他不放,一次他起腳射門,那球員眼看盯不住了,就朝他膝蓋猛踢一腳,他應聲躺在地上,被抬出場外。對方球隊論水平比他們差一截,但由於他這位主力隊員受傷,影響了全隊的情緒,最終他們隊以0∶1輸給了主場隊。
比賽結束後,鄧波氣哼哼地被同學送回家。正在廚房做晚飯的媽媽看見兒子一拐一拐地被人攙扶回來,急切地問:“兒子,你這是怎麼了?”媽媽的話剛出口,他就哭了起來。他對媽媽講了今天踢球的事。媽媽非常生氣,抓起電話打給老師,請求老師讓兒子退出這既影響學習又要挨打的球隊。過了一會兒老鄧下班了,聽到母子倆高一聲低一聲的對話,看了看兒子的傷腿,對妻子說,沒傷著筋骨,過幾天就會好了,孩子受點氣也沒什麼不好,古人有句話,吃虧是福嘛!
兒子聽到爸爸這麼說自己心裏很是不悅,心想是爸爸不疼愛自己,但又不好反駁,於是在心裏記了爸爸一筆。
一天,他到同學家玩,看到同學家的客廳裏掛著兩幅拓片,一幅是“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難得糊塗”;另一幅是“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吃虧是福”。
他對同學說:“這兩幅拓片上的話跟我爸爸教訓我的話一樣。”同學說:“我爸爸也經常拿它教育我,還說這是修身之道。”
的確,吃虧能鍛造和打磨一個人的承受能力。一個人如果在吃虧的事情上能夠做到不計較與坦然,他做起事來就會百折不撓,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最終會成為一粒“蒸不熟、煮不爛、打不碎、響當當的銅豌豆”。
吃虧還可以讓你進行自我反思和了解人情世故。你可以從中得出一定的教訓,總結出一定的經驗。經驗教訓會提醒你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現在的吃虧是讓你以後少吃虧,或者盡量不吃虧。
兩千多年的古人就曾說過: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得到的比想要的更多。這也就是說:吃虧是福。
當然,所謂的吃虧就意味著你必須做出一定的舍棄與犧牲,但吃虧也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胸懷、品質和風度。愛占小便宜的人總是想方設法地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假麵背後,更多的是肆無忌憚的對別人的攻擊與傷害。
懂得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大度的、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懂得吃虧的人,不但不會真正地吃虧,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意選擇與那些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隻有懂得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一個人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不讓自己吃虧,隻知道占他人便宜,到最後,他就會處於眾叛親離的境地,因為誰都不喜歡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一不小心就吃虧,誰會願意呢?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許多時候不計較自己的吃虧,別人與我們打交道就會很放心,就會願意與我們做朋友,而且隻要別人是一個正常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我們肯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回報。這裏有一個先後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先吃虧,別人在適當的時候才會主動吃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才會融洽和諧。
總之,有時候學會讓自己吃點虧並不是什麼壞事,它能夠讓你認清事情的本來麵目,以便讓你在今後的人生中少走一些彎路。隻知道貪小便宜的人,到最後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的人。相反,樂於吃虧的人,隨著時間的積累,必定會為自己日後的成功創造更多的機會。
※ 放下疑心,信己信人 ※
一個人要想自己的一生能夠做出一番可喜的事業,他就必須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但人生在世,光相信自己還不夠,我們還要相信別人。所以,我們在銘記“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同時,也要記住一句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誰又是值得我信任的呢?我們也時常問自己:是相信別人重要,還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其實,相信別人與相信自己同樣重要。我們既不要固執、自傲,也不要懦弱,人雲亦雲,毫無主見。所以,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相信自己,我們的成功才會有強大的推動力。有的人對父母的話從不反駁,言聽計從,父母要他學什麼,他就學什麼,自己沒有一點的主見。難道你生下來是為父母而活的嗎?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總有一天你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去世,他們就無法再告訴你該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須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會中去鍛煉,去摸索。隻有這樣你才能在社會中體現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就無法體味人生的真諦,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那麼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他就必然被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無用之人。像這樣因為充滿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楊利偉,作為一名飛行員,如果他對自己不夠自信,怎麼可能沉著地走入太空船,成為中國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們應當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一個人要想成功,僅僅相信自己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相信別人,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漫漫人生路,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犯一丁點兒的錯誤,人難免會遇到一些坎坷與挫折,但隻要及時發現,並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盡善盡美。這期間光靠自信還不夠,這時必須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汲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隻有這樣你才能夠克服重重的困難與阻礙。
相信別人,相信他人是做人的一種良好品質。如果老是懷疑自己身邊的人,你可能怎麼了,他可能怎麼了,這樣你反而得不到別人的信任。隻有信任別人的人才會取得成功。你如果托付別人幫你去做一件事情,今天懷疑別人故意拖延時間,明天又懷疑他故意沒辦好,這樣,自己不得安寧,別人也不開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信別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有人說:“隻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於是閉目塞聽,在錯誤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看似是矛盾的,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它們正如我們的左右臂,缺一不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別人。
相信自己,是對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誰呢?當自己有著清醒理智的認識時,就應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在當初改組女排時壓力很大,任務很重,許多人勸他以“保險”為好。然而他力排眾議,相信自己,起用馮坤等新將,最終改組成功,奪回了失去17年的獎杯。正是在關鍵的時刻相信自己,陳忠和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但是,凡是都要適度,“過猶不及”。我們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要相信別人。這是由事物的多變性與自我局限性決定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目光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鼠目寸光”而又“自以為是”。這時別人多角度的觀察、評價更具客觀真實性,我們要相信別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誰都不能誇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同時,也沒有人一無是處,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在“胸有成竹”時相信自己,在“迷茫悵然”時相信別人,讓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你會擁有精彩的人生。
※ 快樂之花,簡單開放 ※
人生的快樂往往來源於簡單的生活。物質財富隻是外在的榮光,真正的快樂來自於發現真實獨特的自我,保持心靈的寧靜,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人生在世,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夠快快樂樂的,但是真能做到嗎?這可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為越來越多的現代人被物質財富——好房、名車、高收入、高開銷等的欲望折磨得筋疲力盡。其實,物質財富隻不過是身外之物,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重要。事實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難以察覺的絕望狀態下生活。這在高度工業化的西方國家,情況尤為嚴重。
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社會中,一對夫妻一天當中有12分鍾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周之內父母隻有40分鍾與子女相處;約有一半的人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時間的危機實際上是感情的危機。大家好像每天都在為一些大事瘋狂的忙碌,然後疲憊不堪,沒有時間顧及其他。大家都在勞動,都在創造,但是,生活真的變好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的研究表明,物質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快樂的標準。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快樂。在大多數國家,收入和快樂的相關性是幾乎是忽略不計的;隻有在最貧窮的國家裏,收入才是適宜的標準。
或許有人會說,這隻是一些抽象而空洞的理論,物質財富的進步有時候確實使人們作繭自縛。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幫手,不過,如果一項工作每天都麵對源源不絕的電子信息,就很可能產生“信息疲乏並發症”。許多企業界的經理人和信息業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須接聽的電話和處理電子郵件造成精神上極大的壓力,“信息疲乏並發症”甚至會造成長期失眠,嚴重影響健康。至於伴隨文明發展而來的噪音,汙染等問題則更是盡人皆知的。
在習慣的支配下,我們對這個嘈雜的世界、混亂的時空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也許隻有到臨終的時候,才會悲哀地發現,自己的一生,原來是這麼的不快樂。那麼快樂是什麼?快樂來源於簡單。物質財富隻是外在的光環,真正的快樂來自於發現真實獨特的自我,保持心靈的平和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