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紛繁複雜時,淡定者會守之以簡單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做人尤其需要簡單。你做人簡單明了了,一切就簡單明了了。“人”字隻有簡單的兩筆,做人又何須那麼多的彎彎繞?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太大,如果你懂得了簡單做人的智慧,你就會以一顆平靜的心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讓自己從繁瑣的生活中、從撲朔迷離的關係中走出來,忘卻工作的疲憊、生活的煩惱、人生的憂愁。學會簡單做人,你就可以卸掉那些複雜的思想負擔,你就會如釋重負,你的內心就會長出翅膀,這樣你才會飛得更高更遠。
※ 外圓內方,做人根本 ※
方,是指一個人做人的原則。圓,就是指處世老練,圓通,善用技巧。人生路,不能夠直走的時候就得繞行過去。
清朝的銅錢是一枚圓圓的小錢,中間透著棱角分明的小方孔。其實,人生的很多失敗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像銅錢那樣“外圓內方”地去做人。小小銅錢告訴我們做人要外圓內方。一個人如果有著太多的棱角就像是生鐵那樣,一折就斷,但一個人如果過分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誰還願與這種人打交道呢?這種人自然也是人生的失敗者。所以,做人就必須方外有圓,圓中有方,外圓而內方。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十分讚賞“外圓內方”這個成語。他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黃炎培的這句話是對“外圓內方”的一個很貼切的解釋。在他看來,“圓”就是“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以誠相待,和氣共事;“方”就是“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
外圓內方雖說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做得不夠好。有些人內方外也方,待人做事,冷若冰霜,把同誌關係搞得十分緊張;有些人外圓內也圓,八麵玲瓏,四處討好,毫無原則;還有一些人內不方,外不圓,胸中既無真理,也無原則,到處惹是生非。而具備“外圓內方”的人,一定是一個“和群”的人,而“和群”是人的重要本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做人要外圓內方,這個道理不難明白。然而要堅持時時、事事做到外圓內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來看一下唐朝名相李泌7歲時的小故事。
李泌幼時就有神童之稱,在他7歲那年,玄宗召其進宮。當李泌入宮晉見時,玄宗正興致勃勃地與魏國公張說下棋。玄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示意張說考考他。張說以棋為題問道:“方,好比是棋局,圓,好比是棋子,動,猶如使棋活了,靜,就是棋死了。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字來比喻弈棋的道理嗎?”
年幼的李泌立即脫口吟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李泌的這句話道出了“外圓內方”的“修行”辦法,或許是對“外圓內方”人格意蘊的最好詮釋。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夠做到外圓內方呢?
(1)在“內方”上下功夫
“方”是指一個人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對人對事,要有一定的原則,不能夠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2)在“外圓”上下功夫
“圓”不是讓你去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也就是說一個人對人對事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圓”倡導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
一個人要想做到外圓內方就要發揮智慧的力量,在為人處世中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駕馭自己的意誌,以開闊的心胸處事。這就需要你具備與人為善的態度,寬人嚴己的風範,謙虛不躁的作風。與人發生衝突,不能得理不饒人,氣勢洶洶,言辭刻薄;而要講究方法,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這樣才能化幹戈為玉帛。
(3)“方”與“圓”有機結合
做人隻圓不方,是一個八麵玲瓏、滾來滾去的“0”,那就是圓滑世故了;隻方不圓,是一個四處棱角、靜止不動的“口”,麵對的就是一盤死棋。要做到外圓內方,關鍵是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要有“彎下腰當一座橋,挺起身做一架梯”的精神,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熱心助人,厚德容人。
外圓內方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表現,一個人隻有讓自己真正地做到了外圓內方,他今後的人生路才能夠走得越來越順利,越來越寬闊。
※ 世事繁雜,簡單唯真 ※
簡簡單單,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準則。因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隻有奉行簡單的準則,才會避免我們誤入阻礙成熟的岔路、陷入歧途。
在現代社會,人們各方麵的壓力都很大,如果不試著去給自己減壓,將會活得很累。人生是需要做減法的,那是一種讓人生盡量簡單化的狀態。人生太過複雜,反而讓自己被控製住了。
城市美好的生活讓人們無法卻步,人們一直生活在持續的加法中。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其實生活的幸福感並不能完全借由物質的豐裕程度來衡量,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未必能帶來更多的幸福。常常因為擁有得太多,生活太過複雜,反而讓自己有太多的牽掣。
生活是需要做減法的,那是一種讓生活盡量簡單化的狀態。生活要求太高,一旦複雜起來,碳的排放量就會多了很多,生活要不折騰,越簡單越好。上升到精神層麵,就是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懂得化繁為簡、享受幸福的能力。當然減法生活也不是一味簡約、簡單、甚至簡陋,而是要尋求一種讓生活舒服的適度節製,是用減法來平衡生活。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工作超時、壓力超載、身體超負,不僅得到的來不及享受,反而會如鮮花凋謝般,早早的毀掉了自己的健康。也許我們都還健康著,所以忽略了很多東西,其實,生命有時很脆弱,一不小心,就被它輕易背叛了。
佛教有一個觀點:“有求皆苦”。人之所以痛苦,是由於所求太多、太繁雜。作為凡夫俗子,我們雖然做不到“無求自安”,但是起碼可以采取“減法”——當自己痛苦的時候,要勇於刪除一些需求。
眼下在大力提倡“慢生活”這個概念,其實,也就是倡導用減法平衡生活,順應人體生物鍾節律,慢慢享受生活,還生活一個真實狀態。
楊瀾是一個讓很多女性都羨慕的成功的女人。在她18年的電視生涯中,前15年一直在做加法。當她做了主持人,就問導演能否讓自己寫台詞;寫了台詞,就要求導演讓自己做一次編輯;做完編輯就問主任自己能否做一次製片人;做了製片人,就想能否同時負責幾個節目;負責了幾個節目,就想能否辦個頻道。她就這樣一直做著加法,“加”到後來創辦了陽光衛視。
2000年楊瀾在香港創辦的陽光衛視,由於最初的策略、定位有偏差,遭遇到挫折。她經過冷靜的思考,豁然明白,自己的優勢可能隻有一兩項,人生中也不可能什麼都能要。於是她在做完一係列的加法後,開始了人生的減法。
楊瀾說她需要一個平衡的生活,學會減法恰好能給她這種平衡。因為學會了減法,所以生活找到了平衡,更找到生活的幸福所在。
今天她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更多社會公益方麵的活動,讓自己的心靈平靜而幸福。
其實,人生不可做得太滿。太滿便沒有空間去享受生活,會讓心靈很快地衰老。過簡單生活,主動摒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是一種成熟的心態,那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要了。減少並不意味退步,隻是做了合理的減法,化繁為簡了。
化繁為簡不是懶惰地不思進取,而是要剔除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負累,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物欲所驅逐,不讓生活終日忙忙碌碌,不讓健康跟不上我們的步伐。
※ 繁非高明,簡非愚鈍 ※
吃虧是福被很多人認為是傻子理論。吃了虧不發怒、不伺機報複已是不錯了,還要覺得那是一種福氣,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但在人生的很多時候,吃虧的確是賺便宜,其實繁非高明,簡非愚鈍。
試想,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受過氣,嬌生慣養,一路順風,將來到社會遇到麻煩事,遇到讓他非得忍氣吞聲、低三下四的事,他一定會承受不住。人生有很多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不能承受造成的。要成功,必須學會受氣,懂得吃虧就是福,吃虧就是占便宜的道理。其實,上天對每一個人來說還算是公平的,也許你今天受了別人的氣,吃了一點小虧,但你卻從中學到了忍耐,學會了堅強,正是你今天的忍耐和堅強成就了你明日的成功。
有一個砂廠老板,他經營的工廠多年來一直長盛不衰。說起來他的秘訣也很簡單,甚至在有些人的眼裏可能是一個笨人幹的愚事:他在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總是把大頭讓給對方,自己隻拿小頭。
凡是與他合作過的人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大家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原因就是因為他隻拿小頭。可是如果把那些小頭集中起來,最大的大頭也就產生了。真正的贏家,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避害趨利的本性,所以吃虧是福。自己吃點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別人的積極性,這樣才會使自己的事業越發地興旺與發達起來。
小剛畢業後到了一家公司,他明白隻有盡快地提高自己適應企業的能力,才能增加他生存下來的砝碼。可是他發現周圍的員工似乎總是與他作對,對他的態度都不是很友善;上司分配工作時,也沒有給他安排一個發揮特長的崗位。他疑惑不解:難道新人就要吃虧嗎?
幸好有一位老員工告訴他,吃虧能順利地融入到工作團隊中去。吃點小虧算什麼,相比而言,是因禍得福了。
吃虧是福,這是一個並不難理解的道理,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有些人害怕自己會吃虧,因此他們總愛斤斤計較,處處較勁;即使是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麵紅耳赤。他們若是占了別人的一丁點兒便宜,心裏就會像吃了蜜一樣分外地興奮與舒坦。
其實,做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樂於虧己,一時的吃虧可能會讓你獲得更大的滿足。事實上也往往是那樣,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西漢時期,有一年過年前,皇帝一高興,下令賞賜給每個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負責分羊的人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家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名大臣來說,虧己不正是福嗎?
樂於吃虧的人,能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進而增加對其的敬重。這樣,吃虧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會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給予他支持與幫助,他的事業獲得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上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但凡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大度寬容又能虧己的人。所以,吃虧是賺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