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矛盾重重時,淡定者會守之以理解
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要與各色人等打交道。擁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相當重要,但是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口舌之爭,導致事情不能順利進行。與人發生矛盾時,淡定之人往往會秉持“理解萬歲”的原則去化解與調和與他人之間的衝突。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不管是在工作還是學習與生活中,你都不要為自己樹立敵人,讓別人對你產生仇恨的情緒。現代各行各業的競爭都異常激烈,隻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取得很大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當與人發生矛盾時,你要懂得去及時地解決。
※ 遭遇矛盾,泰然處之 ※
一個小小的退讓,給別人麵子,多說幾句人家喜歡聽的話,或許就能很容易地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遭遇矛盾的時候,鎮定自若,泰然處之。
古希臘神話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突然發現腳邊有個像袋子似的東西十分礙腳,所以就踩了那東西一腳,可誰知海格力斯不但沒有踩破那個東西,反而使它加倍地膨脹。這使海格力斯非常惱怒,於是舉起一根粗壯的木棒就向它砸去,誰料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都堵死了。
就在這時,一位年邁的聖人從山中走了出來,他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離它遠去吧!那個東西叫仇恨袋,假如你不犯它,它便和最開始的時候一樣小,倘若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從而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其實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摩擦,但是我們要明白摩擦產生後,千萬不要讓仇恨占據你的大腦,反而我們要多一些寬容,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才會少一些坎坷和羈絆。
人與人相處,也就正像是在社會大“公園”裏開碰碰車。由於彼此的品德修養、文化層次、觀察問題的角度等不盡相同,所以相互之間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矛盾,從而出現“碰車”現象。假如我們都針尖對麥芒,得理不讓人,甚至無理爭三分,這樣雙方的矛盾就更激化,從而影響各自的心態,妨礙工作和生活,造成“堵車”現象。假如我們都能以寬廣的胸懷容納,用開碰碰車的道理去處理矛盾的大度心態來解決問題,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的煩惱和糾紛。所以如果在與人相處中有解不開的疙瘩時,則不妨到公園開開碰碰車,去那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啟示。
我們大家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各種矛盾衝突中,不管是因為利益,還是因為自尊,矛盾發生後的焦點,往往都會落在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公不公平,合理不合理,誰對不起誰等等這些道德問題上。道德是什麼?其實說起來很簡單,道德是一種社會廣泛認同和提倡的正確觀念和行為。但是事實上,所謂對與錯,從來都是相對的東西。假如一件事情,用這個道德的觀念來看是對的,而用另一個道德觀念來看則是錯的。例如在一個企業當中,老板對員工說,我為大家創造了就業機會就是為社會做了貢獻;但是員工卻說,我們為工作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僅僅是微薄的收入,你這是剝削榨取工人的血汗。到底老板和員工孰是孰非呢?其實道德的本質就是一種力量,用來約束個人欲望過度膨脹,從而促進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但是大多數人都將道德作為一個用來衡量一件事物的是與非的標準。因此這樣一來,問題就麻煩了。任何一件事情本身就是既有積極的一麵,又有消極的一麵。我們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說明這件事是對的,同樣我們也可以列出很多理由來說明這件事是錯的。也就是說,雙方都有一大堆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並且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能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不錯,也正是有了這種是非爭論,才推動著矛盾一步一步升級。
小李幾年前出來做生意,開始還能勉強經營,後來被人騙了一把,做虧大本了。小李的老婆和家人都怪他不懂做生意卻硬是要去冒險,小李自然要找出大堆理由辯護:凡事不都是從不懂到懂的嗎,我所做的一切還不是為了這個家,可是你們從一開始就說三道四,潑冷水。但老婆說,我是提醒你該怎麼做,可是你一點也不虛心聽,結果才出的問題。老公說,我的經營策略是沒問題的,隻是壞在了道德敗壞的騙子手上,是這個社會有問題,這能夠怪我嗎?這話可把老婆給氣瘋了:好吧,家裏的血汗錢都被你虧光了,你還有這麼多道理。
我們來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往往就是在這種誰對誰錯的爭論和互相指責中從而不斷升級,而恰恰我們每個人都極其容易地掉進這個陷阱裏,並且很多人掉進去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走出不來,會反反複複地反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憑什麼這樣對自己。
其實孰是孰非,凡事要是真的分出對錯,那麼,人多勢眾的就是對的一方,勢單力薄的就是錯的一方。其實大家都認為是對的事情,即使是錯的它也是對的。而凡是大家都認為是錯的事情,即使事情本身是對的那它也是錯的。
然而,在這個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而那種種是非對錯,會隨時間而變,隨環境而變的。所以同樣一件事情,今天大家都說對,都說好,但是可能到了明天大家又說是錯的,是不好的。因此兩種立場,今天很多人站在了這一邊,支持這一方,或許明天大家又會站在另一邊,支持另一方。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在遇到矛盾的時候,要泰然處之。
※ 加以理解,減去激化 ※
理解別人是一種寬容的,是一種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種與人為善的觀念釋然.而寬容自己則是一種豁達、冷靜與理智,寬容自己並不是放縱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寬容。其實多一些寬容就會少一些心靈的隔閡;多一份寬容,就能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和友愛。
其實寬容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裏願意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事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事原則。雖然要想做到真正的寬容並不是那麼簡單,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唯有從身邊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那樣我們離寬容才能越來越近,隻要經過不斷的積累,最後我們就一定會達到寬容的目的。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這又是何等的氣度與胸懷!可以說寬容有三種境界,我們可以養魚為喻:最初級的境界就是玻璃缸賞魚,隻讓魚兒在很小的範圍存在和活動;第二種境界就是中等境界即池塘養魚,因地製宜並且因勢利導,水肥魚躍,魚張水活,相互利用;而第三種境界是最高境界則正是江海生魚,千形萬類,任其自生自滅,海闊天高,任其自遊徜徉,因此也就成就了海的博大和豐富。所以說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高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幹多大的事業。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發生誤解摩擦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但是麵對這樣的事,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呢?是斤斤計較,不依不饒,還是以寬容的態度從容相待呢?我們都知道藺相如官比廉頗大,但他卻對廉頗處處忍讓,這就是寬容。一個仆人無意間打碎了主人的玉杯,而身為丞相的主人卻一笑而過,這更是一種寬容,他們正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有太多太多不如意的時候,這就需要我們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其實寬容就是一種大度和涵養。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是不可能寬容其他人的,經常斤斤計較;而一個見利忘義的人也更不會去寬容別人,他們隻是一味地索取,喋喋不休。所謂真正的寬容,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道德觀念,是一份真摯的理解。
假如我們給別人掌聲,自己周圍便會掌聲四起,給別人機會,也就是給自己機會,同樣給別人關照,也就是在關照自己。理解何嚐不是相互間的呢,每個人都需要理解別人,也都需要被他人理解。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需要理解,家庭和社會之中也需要理解,唯有這些諸多的相互理解,我們才能生活得坦坦蕩蕩,快樂和幸福。常言道:理解萬歲。這四個字已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不能不說明理解對於每一個人的重要性。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常能遇到一些不被單位領導、同事、親戚、同學、朋友、家人等理解的事,造成相互之間的誤會。從而嚴重影響團結,漸漸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感情,甚至有人還因不被理解而導致感情上的終身遺憾。
其實理解的這種形式,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交流和溝通才能達到的。但是這種交流和溝通必須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因為信任在理解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假如沒有了信任那麼就很難在一起麵對麵、心與心地交流和溝通。因此往往造成雙方不理解的主要原因,就是相互間的不信任造成的。特別是遇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喜歡捕風捉影,喜歡把一件很正常的事加以擴大,添油加醋。這樣對於一些不善於思考和缺乏自信心的人來講,正好打了一針“誤會劑”,在本來雙方關係就不太好的前提下,理解之門又被加上了一把鎖。這樣久而久之,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拉得也就越來越遠。因此理解是需要一個平台的,這個平台可以讓我們麵對麵的交流和溝通,宣泄與傾聽,使人從中獲得新的理解,達到相互間的支持和信任。
我們要學會播種,學會珍惜,更要學會理解別人,學會聆聽別人的傾訴,多“加”以理解,“減”少激化。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履曆,都是一部蘊藏豐富內容的教科書,都可以供我們閱讀和汲取有益的養分,並且能警醒我們自己,避開前進中的沼澤。所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善待他人,寬容他人,理解他人。
※ 繞個彎子,避開釘子 ※
一個人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有大事,也有小事;有令人愉快的事,也有令人心煩意亂的事。但是什麼事才是最重要的呢?不在小事上浪費時間,是學會繞個彎子,避開釘子這門課的第一步。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老鼠向一隻獅子挑戰,要同獅子決一高低,獅子果斷地拒絕了他。“怎麼,你怕我了啊?”“嗯,很怕!”獅子說。
獅子說:“如果我接受你的挑戰,你就可以得到曾與獅子比武的殊榮,而我卻被人恥笑曾與老鼠打架!”
在我們周圍,的確存在著這樣的“老鼠”,他們總是努力想把身邊的每一件事都做好,他們每天的生活雜亂無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他們不懂得:一個聰明的人永遠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成功的人永遠“不和老鼠比賽”——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隻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