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事情當我們打算用憤懣去實現或解決時,則不妨用寬容的心態去試一試,或許能夠助你實現目標,解決矛盾,化幹戈為玉帛。那些不會寬容別人的人,也根本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把退讓、遷就當作是一種寬容。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退讓和遷就,不顧自己的地位和做人的標準,那樣會導致更大的錯誤發生,同時我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當然,這樣的寬容是對別人和自己最不負責的表現,更是一種心理上的犯罪。
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的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要能在心理上接受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同時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認同別人的長處之時,同樣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會顯得更加和諧。
其實寬容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唯一考核標準。“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治國之道,在於猛寬得中”,我國自古以此作為治國之道,足以表明寬容在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學會寬容,是自我思想品質的一種提高,更是自身修養和處世方式的一種進步。正所謂寬容為大,狹隘為小。
※ 多麵思考,摒除偏激 ※
偏激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多表現為凡事喜歡走極端,說話愛抬杠,辦事容易過火,在爭論問題的時候臉紅脖子粗,就是死也要爭上風。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性格上的爭強好勝,但從思維方法上總結它是“一點論”。
我們都知道三國鼎立時的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那時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但是他致命的弱點就在於剛愎自用,固執並且偏激。在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的那段時間,吳國的孫權派人來向關羽之女為兒子求婚,這讓關羽大怒,繼而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喜惡和偏激情緒來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不計後果,最終導致了吳蜀聯盟走向破裂。而自己最後也落了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悲慘下場。倘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要那麼意氣用事,吳蜀聯盟或許就不會遭到破壞,那樣荊州的歸屬可能會是另外一種局麵。
那些偏激的人總是以絕對的或者片麵的眼光來看問題。他們通常是帶著有色的眼鏡,固執己見,以偏概全,愛鑽牛角尖,對別人一些善意的規勸和平等的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喜歡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是一味地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從不問自己到底為別人奉獻了什麼。他們缺少朋友,因為人們交朋友都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喜歡結交一些飽學而又謙和的人。但是他們老是自以為是,開口就跟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試想一下,這樣的人有誰願意跟他們打交道?
其實偏激在情緒上的表現正是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的,這種人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準,所以就比較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他們一旦對某人產生了好感,就認為他什麼都好,就算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
有這樣一個童話講的是兩個小羊分別從兩個方向走上了一條獨木橋,但當它們都走到橋的中央時,由於橋體窄小,雙方誰也不能通過,達到彼岸。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隻羊先退回去,但是它們都堅持自己是先上的橋,都互不相讓,他們誰也不想後退,於是就僵持在那裏。到後來越僵越久,竟然互相用犄角頂撞起來,便雙雙掉進了河裏,被湍急的水流衝走了。其實這兩隻羊的悲劇正是由於它們各持己見,各自不能謙讓的偏激心理造成的。
偏激心理,指的是人們在認識問題時一種固執己見的情緒化表現。而具有這種偏激心理的人,他們看待事物時總是單憑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事物,並且隻堅持自己的固有的觀點,根本不想接受別人的意見。甚至有的時候為爭論某個問題經常爭得麵紅耳赤。
我們要想克服和防止這種偏激的心理,就必須要學會讓自己全麵地客觀地分析和認識問題。遇到同樣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才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說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不要光憑主觀認識出發,更不能從自己的直覺出發,我們應該進行反複的分析研究,不要輕易地表態,更不要輕易地否定他人的意見。
要讓自己樹立一個謙虛態度,因為偏激的心理與傲慢的態度息息相關。如果總覺得自己很不錯,經常自以為是,這就很容易滋生偏激情緒。因此,克服自己的自滿意識,樹立謙虛的態度,就能使我們遇事不狂妄不自大,會在靜心思考之後再陳述自己的見解。這就大大地為你贏得了思考的空間,從而不至於因為貿然的表態而造成自己的被動。
我們還需要加強學習,拓寬自己的眼界,提高認知水準。其實具有偏激心理的人並不是專門與人作對,他們的見解也並非完全是錯誤的,隻是過分地強調了自己的看法罷了。我們常常會在激烈地爭執之後而感到後悔。因此,為了防止我們在平時日常生活工作當中表述個人見解偏激,不易於被人接受,就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沉著大方,冷靜自信,那樣即使有人情緒偏激你也不會以牙還牙了。
※ 分析矛盾,巧妙化解 ※
遇事切忌魯莽,要沉著冷靜。有了矛盾切忌衝突,學會先做分析掌握事態的發展,然後再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化解。
在一個鎮上的磚廠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些農民工與磚廠廠長因勞務報酬和回家路費問題產生糾紛。起因是工人急著回家要領取報酬和路費,而廠長則認為,應該按照協議規定,幹到年底才能結算,而現在未到年底;其次是工人所製半成品磚因保管不善遭雨淋受到了損失,損失應扣除。為此,廠長拒付工人工資和路費。後來,該地的司法所所長帶領司法幹警奔赴現場,好言撫慰,勸走了正在鬧事的20多位農民工,然後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調查了解。
在了解了全部情況的基礎上,劉所長對磚廠廠長說:“幹活得錢,天經地義。你卡住不給,顯然不對。”又對工人說:“當然,張廠長不給錢,也有他的理由。雖然你們有提前回家的原因,可是畢竟沒有按協議規定幹到年底;而且屬於你們保管的半成品磚被雨淋遭受了損失,你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聽劉所長說得條條在理,雙方同意進行調解。後來,司法幹警把賬算得有理有據,清清楚楚,廠長並沒有不服,工人們也表示滿意,工人們終於欣慰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在處理矛盾時,要掌握的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冷靜公正,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當心態在一個公平的角色上以後,再掌握一些解決矛盾的技巧,就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解決矛盾了。就拿在工作當中處理同事之間的矛盾來說吧。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們都不約而同地聚在了一起,走到了一個單位甚至一個部門中一起工作。然而正是因為這樣每天近距離的接觸,從而很自然的會因一些大事小情相互之間產生矛盾,這都是在所難免的現象,正所謂“矛盾無時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要看我們如何化解這種矛盾,促進同事之間關係的和諧。我們應該持這種“治人先治己”的態度,采取積極的補救辦法,先從自身做起,保持自己應有的風度,主動去化解矛盾。
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地分析人與人的矛盾,從而巧妙地化解,那麼讓我們來看以下的幾點建議:
一、要有一個寬廣的胸襟,學會坦蕩。首先,我們要真誠而坦蕩,即使別人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我們也不必想著如何去報複,倒不如以德報怨,用我們的真誠與真心去感化他們。我們還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認識到自己的短處,以別人之長比自己之短,假如我們能夠持這種態度去對待別人,那麼就根本不會心存計較,凡事不依不饒。我們反而會感受到對方的魅力,自然而然能預防矛盾的發生,隻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矛盾也會很快的化解。
二、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善於溝通。就算矛盾已經發生了,倘若我們主動去溝通的話,或許能容易獲得對方的理解和信任,同時也能讓對方反省自己所犯的錯誤,從而為自己對你所產生的誤解而感到後悔。我們在溝通時也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無論對方是何態度,我們都應該謙虛、誠懇,同時要注意對方的心理變化。其實溝通並不意味著讓我們自己非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而是應該找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從而產生一種共鳴。然後因勢利導,對現已發生的矛盾,進行解釋或求得原諒。就算對方反應冷淡,也沒有關係,要知道溝通的機會多的是。不過,假如對方是那種很要麵子或者十分倔強之人,你即使不再與其溝通,你的高風亮節也已經給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也就不會對你懷恨在心了。
三、要學會忍耐克製自己,控製情緒。其實當矛盾發生之時,要做到一忍再忍是很難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學會適當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實在忍受不了,我們可以選擇轉移話題的辦法,如果對方仍然不依不饒,那麼我們就選擇離開矛盾現場。對與錯,旁觀者最清楚,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得理不讓人,試著選擇忍讓或離開,這既是積極處理,化解矛盾的辦法,也是給眾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好辦法。
四、要聰明地與別人相處,相逢一笑。有時候微笑是另一種語言,當矛盾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微笑會讓矛盾止步;當矛盾發生之後,我們試著給對方一個微笑,這樣既能體現歉意或敬意,也表達了一種寬容或饒恕。泯去矛盾,有的時候並不需要語言的道歉或者“第三者”的調解,往往通過相視一笑,矛盾自然就化解了。所以說微笑的作用遠遠勝過語言的表達。
五、要讓自己變得沉著冷靜,三思後行。因為有時矛盾的產生,並不全是當事人的直接原因,而往往產生於“聽風就是雨”,或者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挑撥。所以凡事我們要學會三思,我們要試著在心裏多問幾個為什麼,使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萬萬不可莽撞行事。同時,我們對人對事業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要輕信某些傳言,也不可常存猜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