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恰遇孤寡時,淡定者會守之以愛心(1 / 3)

第14章 恰遇孤寡時,淡定者會守之以愛心

富於愛心,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遇到困難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要想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有人伸出援手,首先你就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隻有當你向別人獻出你的愛心,你得到的也才是愛心。在如今這個越來越冰冷的社會裏,更需要愛心的灌溉與滋潤。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並非是要你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跡來,你隻要從自己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就足夠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心,那麼構建和諧社會甚至和諧世界的口號就不會是一紙空談。正如一首歌裏所唱的那樣:“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 樂施好善,助人為樂 ※

《愛的奉獻》的歌詞說:“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明天。”助人為樂應該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形成氣候。把自己置之度外,不參與或不行動,等一等,看一看的態度不可取,我們不能做口頭革命派,而讓理論脫離實際。

我們現如今這個時代呼喚“助人為樂”的精神,社會發展進步也需要“助人為樂”的精神。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必須加強道德修養,學著為社會、為他人多做好事。我們不僅要在內心上認同,並且要化為自覺的行動,身體力行,勇於實踐。在助人為樂上不能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眼高手低,無所作為。記得有人說:“助人為樂”沒有機會,其實這隻是一種隻說不做的借口,助人為樂是沒有時間地點限製的,更沒有年齡、性別、職位、能力的區分。我們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兒女難道能將“助人為樂”傳統置於腦後嗎?“象負千斤,蟻負粒米”,隻要盡心盡力,就會為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孔融讓梨》、《布施草鞋》、《司馬光砸缸救孩子》、《普施行燈》等助人為樂的故事,就在今天還廣為傳頌。在今天,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做好事的美德也進一步得到發揚。

1960年8月,撫順發洪水,雷鋒所在的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他忍著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的手傷的疼痛又和戰友們在上寺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被記了一次二等功。望花區召開了大生產號召動員大會,聲勢很大,雷鋒上街辦事正好看到這個場麵,他立馬取出存折上在工廠和部隊攢的200元錢跑到望花區黨委辦公室要捐獻出來,為建設祖國做點貢獻接待他的同誌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情誼,隻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遼陽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時候捐獻給了遼陽人民。在我國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雷鋒為國家建設,為災區捐獻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卻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雷鋒精神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應該學習的,所以助人為樂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助人為樂”要從小事做起。有的人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做了好事,想讓別人知道,想自己出名,這與“助人為樂”精神格格不入,這樣就不是在幫助別人,弘揚美德,而是借機撈取政治資本,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這種人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來。其實助人為樂根本不在事情大小,隻要是好事,都應該做,都有責任做。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例如在公共場所看到果殼紙屑拾一下,出門乘車給老弱病殘讓個座位等,舉手之勞。隻要肯做好事,堅持做好事,“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我們的道德修養就會像樹一樣越長越高,像水一樣越流越大,從而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助人為樂還應從現在做起,現在有的人認為當今是市場經濟時代,講究的是競爭、效益,關心的是“優勝劣汰”,“助人為樂”精神過時了。我們極力渴望現代文明,假如每個人所知道的隻是用最快的手法掙錢,不講公民道德的話,那麼現代社會最終是不會建立起來的,每個人都會成為現代化的絆腳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眾所周知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呼喚與之相配套的道德風尚,決不能讓私欲膨脹,道德滑坡。明代學者文嘉在他的《和州詩》中寫道:“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所以助人為樂做好事,應從現在做起,樂善好施憂天下,子孫賢良蔭祖德。

※ 為孤寡歎,為離人動 ※

多少離人淚,埋葬暮雨中。多少孤寡心,嗟歎世間情。為孤寡歎,為離人動,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要感激生命的恩賜,回報社會的給予。

南丁格爾生活在19世紀英國的一個富裕的家庭中,小的時候,父母都希望她能夠在文學與音樂方麵有所造詣,從而進入上流社會。可是她自己卻不這麼想,曾經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擺在我麵前的路有三條:一是成為文學家;二是結婚當家庭主婦;三是當護士。”而最後她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第三條路:當一名護士。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問題,在她生活的那個年代,醫院肮髒不堪,病人無法得到很好的護理,護士都是一些無知、粗俗的女人做的工作,甚至她的父母都覺得她的選擇損害了家庭的名譽。

可是南丁格爾卻發誓要改變這一切。

1853年,南丁格爾在倫敦擔任了婦女醫院院長。次年,克裏米亞戰爭爆發,她毅然接受政府的邀請和任命,帶領38名婦女,離開倫敦,啟程前往克裏米亞戰場擔任戰地護理工作。剛開始,工作不是很順利,士兵們由於傷痛和不滿,常常對著她們大喊大叫,可是南丁格爾以她的善良和精湛的護理技術,贏得了傷兵們的好感。漸漸地,士兵們不再罵人,也不再粗魯地叫喊了。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南丁格爾總會提著一盞油燈,一一到病房巡視,她會仔細檢查士兵們的傷口,看看是否換過藥了,他們是否得到了適當的飲食,被子蓋好了沒有,病情是否得到了控製。士兵們都被她的舉動而感動,有的士兵竟然躺在床上親吻她落在牆壁上的身影,表示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她還會安慰一些重病患者,為了做好他們的心理工作,並督促士兵往家裏寫信以報平安,她自己也寄了幾百封信給那些死亡士兵的家屬,安慰他們。雖然這些工作都是默默無聞的,但正是這些點滴的小事卻給士兵們帶來了莫大的精神和身體的撫慰。於是,很快,南丁格爾就成了士兵中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這樣一位“持燈女士”。就在南丁格爾克裏米亞短短半年時間裏,傷兵的死亡率由原來的40%下降到2.2%。

直到1860年,南丁格爾用英國政府獎勵自己的錢,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她也被譽為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1907年,英國女王還授予她功績勳章,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個接受這一最高榮譽的婦女。她逝世後,世人為了表示對她的敬仰,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了國際護士節。1912年,第9屆國際紅十字大會的代表一致通過決議,設立南丁格爾獎。

不錯正是有著像南丁格爾這些心係社會的每一個弱者,心係國家的大無畏精神才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如此的美好,充滿溫暖。我們來看看關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的故事:

一天,德蕾莎需要去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她在靠近車站的廣場的一角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感覺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老婦人用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還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這時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仍有一口氣在,於是,就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和蛆蟲,擦去血跡。德蕾莎心想,假如任她躺在那裏,則必死無疑。於是就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根本不予理會,但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醫師便替老婦人治療,然後告訴德蕾莎這個老婦人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幸運的是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長也是一位熱心的人,當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馬上帶她來到了加爾各答的一座十分有名的卡裏寺院,他答應將寺廟後麵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她使用。但是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其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並不是印度人,然而她絲毫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提供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正因為她的這種行為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也就漸漸地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她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這其中有個老年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其實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想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和饑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即使一個人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的愛。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我們更要為孤寡歎,為離人動。

※ 上善若水,利物不爭 ※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的字麵意思是:最善者的品行,就如同水一般,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其實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