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恰遇孤寡時,淡定者會守之以愛心(2 / 3)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老子認為所謂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能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正是最為謙虛的美德。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所以才能夠成為百穀王。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嚐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其實“道”就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的根源,它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同樣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因此“道”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知與理解的。孔子雲:水有五德,因它長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誌;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所以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我們常說“道”無處不在,因此水也無所不利。它能避高趨下,所以才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深知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還可處於深潭之中,表麵清澈而平靜,實卻深不可測。它能夠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當然,以上說的隻是水的部分優秀品格,這還不是全部。但是,不論水有多少可以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這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才是真正的“上善”。

※ 德能服人,愛能感天 ※

古語雲:“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激勵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說,當我們遇到狡猾欺詐之人,要用一顆赤誠之心去感動他;當我們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同樣要用溫和的態度去感化他;當我們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時,則就要用大義的氣節去激勵他。倘若能做到這幾點,那天下的人都會受到好的美德的感化。

這個世界上千人千麵,瞬息萬變,我們每個人都麵臨適應人生,適應社會的問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麵對大千世界,抱定以誠待人,就是要用以德服人的態度來適應人們個性的不同。哪怕是對冥頑不化的人,我們也要以誠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我之德化,來啟人之良知,在曆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即使是那些冥頑之人朝聞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但這也算是臨終而悟,而達到德化的目的,又何況對於一般人,堅持我之美德與之相處,終可德化落後之人,保持真誠平和的人際交往。

正如偌大的星空每顆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樣,社會中的每個人無論高低貴賤、大小強弱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裏會擁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生存的方式和習慣。可是這個世界真的實在太小,但是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人又太多了。如果你不碰他,他就會碰你,其實每個人的生存空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這樣縱橫交錯和立體交叉,摩肩接踵又擁擠不堪。因此,我們要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得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相互照應,尊重他人的處事方式、生活習慣,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維護平衡,尋求和諧,共同創造良好生存環境,體現出我們自己的寬宏大度的胸懷。世界總是擁擠的,但隻要我們的心理空間夠大,你看這同一個世界的感覺就不一樣。所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這個道理。假如心中塞滿了苦惱、私欲、小家子氣,那麼你擁有整個宇宙也覺得空間太小,太壓抑;相反,就是另一種感覺。人人都擁有一個博大的心理空間,懂得尊重他人,能忍受痛苦、委屈,就會減少碰撞和摩擦,世界就會在心中變大,矛盾減少,歡樂增多,陽光燦爛,生存空間也就自然顯得寬闊了。

後漢時有一個比較有名氣的義士陳重,他是一個非常大度並且能自我犧牲的人。一次陳重同舍的人回家,誤將鄰舍人的褲子帶走了,而褲子的主人懷疑褲子是陳重拿的,陳重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就買了條新褲子送給那人。相傳陳重一生中做了許多這樣的事,他的一個同伴負債累累,有一天債主前來要債,陳重就不聲不響地幫他還清了債務,而且事後閉口不談此事。可見他替人還一條褲子已經不算什麼大事。問題就在於:你明明沒偷,人們卻懷疑你偷,這在麵子和人格上就說不過去,更何況陳重不但默認了,甚至頂著小偷的帽子不說,還誠心誠意地破財替人賠償,這是不是太窩囊了呢?其實不然,他隻是暫時犧牲了名譽,破了點錢財,消除了鄰居的怨氣,而換來的則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為誤會總會有解除的那一天。

三國時期的劉備曾對自己的兒子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裏所說的為與不為,就很有樸素的辯證法。小惡雖小我們不以為然,如果釀成大惡就悔之晚矣,所以不能因其小而為之。同樣小善也是善,積小成大,積少成多,小善就會變大善,因此雖為小善也要為之,並且對他人的所作所為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之,從誠意出發,促使其自覺改掉小惡,完善自己的形象,這也是與人為善的美德。

說到這裏,我們來看看曹操斷發的故事:

曹操雖然野心很大,生性多疑,但是他在軍隊中卻留下了美名。有一次麥熟的時節,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因為沿途的老百姓都害怕士兵,紛紛躲到了村外,沒有一個敢回家收割小麥的。當曹操得知後,立即派人挨家挨戶告訴老百姓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現在正是麥熟的時候,士兵假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於是,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過,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這讓老百姓見了沒有不稱頌的。突然這時,飛起一隻鳥驚嚇了曹操的馬,馬一下子踏入麥田,踏壞了一大片麥子。曹操便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我們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要如何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拔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了他。後來曹操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頭發謝罪。

這不就是以德服人嗎?曹操斷發守軍紀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接著讓我們來看一看叢飛的故事:

“我叫叢飛,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能對社會有所奉獻,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我感到很快樂。”這是叢飛的名片,無論他走到哪裏,無論站在哪個舞台上,他都是這樣介紹自己。

年僅36歲的叢飛,他唯一的職務就是深圳市義工聯藝術團的團長,這是一份根本沒有薪水的公益工作。叢飛本來作為一名職業歌手,以唱歌為生,但他又同時是一名五星級的義工。10年來他為社會進行的公益演出多達300多場,自己做義工的服務時間也累計了3600多小時。本來作為一名著名歌手,叢飛的商演頻繁,應該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他這10年來傾其所有,累計捐款捐物高達300多萬元,資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自己卻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叢飛現象”更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這10年來,叢飛不但多次到北京與宋祖英、蔣大為、關牧村、戴玉強等同台演出,而且多次應邀到國外演出,但是叢飛更為廣闊的舞台還是在人民大眾中。他一次次地深入到貧困山區、部隊廠礦、學校社區當中,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之中,並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演出。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叢飛為了資助深圳的貧困孩子能夠讀上書,他連續舉辦了7場“幫困助弱叢飛義演晚會”,晚會結束後他將全部15.6萬元的門票收入都捐獻給了深圳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直到1998年的8月19日,深圳又邀請叢飛參加次日的“情係災區抗洪救災大型義演”,叢飛馬上就推掉了自己正在進行的商演匆忙趕回深圳,而且將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掙的2萬元也全部捐了出來。據有關統計,僅僅在1998年,叢飛為公益事業籌集到的資金就高達100多萬元。

從1995年叢飛正式認養第一批輟學兒童至今,他已經資助了來自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的貧困學生約146人,其中有布依族、苗族、彝族、白族、羌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甚至在他身患癌症住院治療的前一年,他還在貴州省畢節地區織金縣認養了32名孤兒和貧困學生,資助孩子的總數更是達到了178人。

就在叢飛身患晚期胃癌,自己生命垂危的情況下,他仍然牽掛著他的那些孩子們,把別人捐贈給他的醫藥費捎給他們當學費、生活費。他在病房裏,收獲了來自社會各界對他的關愛,他的愛心接力棒被更多人接了過去、傳了開來。

躺在病床上的叢飛非常樂觀堅強,可是當時的他已然無聲,因為癌細胞已經浸潤了他的聲帶,他根本沒有辦法說話。直到4月22日,叢飛住進醫院,被診斷為晚期胃癌。5月13日,深圳市人民醫院為叢飛實施手術,但打開腹腔後才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髒器。一位醫學專家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他的癌細胞已經廣泛擴散,太遲了。如果他能夠提早半年手術,一切都會不同。”然而在叢飛生死攸關的半年裏,記者在他的工作記錄裏看到的卻是這樣一組數字:

2004年10月,參加各類文藝演出25場,到深圳蓮花北村殘疾人康複站義演2場,其中兩場是收費的商業演出,2萬元收入全部給貧困生交了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