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持續高燒、胃部疼痛的叢飛堅持到養老院、福利院及監獄義演了8場,到蓮花北村殘疾人康複站義演4場;
2004年12月,叢飛開始吐血、便血,胃部劇烈疼痛,在止痛藥的支撐下演出了16場,僅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就演出3場。這19場演出中,隻有一場是有收入的商業演出,其他不是友情讚助就是慈善義演;
2005年1月,叢飛的病情繼續惡化,全身開始劇烈疼痛,但他還是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參加了6場為海嘯災區的賑災義演……
“我有三個‘頭銜’——‘傻子’、‘瘋子’、‘神經病’!”叢飛承認,聽到這些稱謂起初他也不高興,但是現在他想通了。他說,他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但他同時認為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理解,因為“人與人的生活目標不一樣,對生活的理解不一樣!”叢飛說,其實在深圳像他這樣的傻子還有很多很多,“義工做得好的大有人在,默默奉獻的人也大有人在”,而他說自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隻是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在生活,講句實在的話,是深圳這塊熱土培育了我,給了我施展才藝的舞台,讓我有更多的錢幫助別人!”
叢飛說:“我傻,還要心甘情願地傻下去。”
多麼質樸感人,多麼震撼我們的心靈。所以“以德服人以誠待人”是我們做人的根本,隻不過在現階段,它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是我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標誌。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知得失。就讓我們共同牢記立信守則:“以信立身,以信立世,以信處事,以信待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以德服人。
※ 救人一命,七級浮屠 ※
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句中的“浮屠”原來解作佛塔,其實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無量,遠遠勝過為寺廟建造七層的佛塔。
其實,“浮屠”本來是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即為:佛陀,指釋迦牟尼。後來經過時間的演變,大概是因為“屠”字令人聯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詞語,於是漸漸被音近的“佛陀”而取代。所以,“浮屠”既可解釋作為佛陀,亦可解作佛塔。
塔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建築,也往往是一種紀念、禮拜用的建築物。塔起源於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最初的時候塔的形狀像一座墳,在方的平台上砌築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麵又做成各種形狀的塔尖。於是這樣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語的譯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墳墓。當佛身骨焚化了以後就成了彩色晶瑩的珠子,名為舍利,就埋在“浮屠”裏,七層的塔稱作七級浮屠。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在某城一家旅館門口,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由於極度饑餓走到這兒便再也走不動了。這時已是晚上九點多鍾,但街道上人來人往,依舊車流如梭。進出旅館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或疲憊不堪,根本沒人注意這個餓得殘喘的小夥子。小夥子是河北人。由於自己高考失利與家人賭氣隻身來到南方。他天真地以為憑自己的勇氣和熱情到南方肯定會找到一口飯吃。但他到這座小城才三天,竟然連洗碗掃地的工作也沒找到。更糟糕的是他身上沒有足夠的錢,下火車後身上就隻有一頓飯錢了,也就是說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已經餓了兩天了。在饑餓難耐的日子裏,小夥子總是在堅守一個信念,那就是寧願餓死也不乞討。這天晚上,小夥子感覺自己撐不住了,每走一步,身上就淋雨一般出一身虛汗,不得不蹲在地上喘一會兒。
他的痛苦引起了旅館門口一個水果商的注意。水果商是一位中年婦女,她一直默默地觀察著小夥子,見小夥子在旅館門口已經蹲了有一個多小時,不像要投宿也不像要等人,而且神態是那麼得痛苦,於是水果商起了惻隱之心,向小夥子走去。
經過再三詢問,小夥子吞吞吐吐向這個熱心腸的大嬸訴說了自己的窘境。聽了太多類似的故事,她沉吟著,但還是從口袋裏摳出5塊錢,對小夥子說:“你到前麵小吃攤買份盒飯吃吧。”小夥子望著水果商,臉頓時漲得通紅,眼中很快溢出淚水,但他沒接錢。而水果商毫不猶豫地將5塊錢塞進了他手裏。
小夥子買飯去以後,水果商坐在攤位前唏噓感歎,因為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夥子想到自己的女兒,想到在下崗初期家裏最困難的日子裏,女兒也曾經利用假期出去找臨工,她又覺得剛才給小夥子的錢太少了,去找那個小夥子,看見那個小夥子正坐在不遠處一個小吃攤前吃飯。她飛快地向小吃攤走去。就在水果商剛剛來到小夥子身邊的時候,旅館門口突然出現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一輛失控的出租車狂奔而來。在人們的驚呼聲中,出租車一下子撞在水果商的水果攤上,將水果攤給撞飛了,水果商剛剛坐過的那把椅子在車輪下瞬間被碾成了一堆碎片。
大家都看見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這時便有人不停地說:“賣水果的大姐成天像泥人一般坐在這兒,這會兒卻鬼使神差地離開了,她命大呀!”
水果商驚愕片刻,熱淚盈眶地同小夥子擁抱在一起。
不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給別人一條生路的時候,或許也就是為自己留下了一條生路。
※ 情係蒼生,大愛無疆 ※
大愛無疆,真正的愛是沒有地域的界限的。胸懷天下,情係蒼生又是何等的高尚。
我們應該都知道偉大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1954年他成為了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會教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的一位牧師。1955年的12月1日,有一位名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婦女在乘坐公共汽車時拒絕給白人讓座位,因此被蒙哥馬利市警察當局的當地警員以違反公共汽車座位隔離條令為由從而逮捕了她。當時馬丁·路德·金就立即組織了蒙哥馬利罷車運動(蒙哥馬利市政改進協會),他號召全市將近5萬名黑人對公共法進行了長達1年的抵製,最終迫使法院判決取消地方運輸工具上的座位隔離。從此以後,他便成為了民權運動的領袖人物。1958年他因流浪罪被逮捕。直至1963年他又組織了爭取黑人工作機會和自由權的華盛頓遊行。1964年,他光榮地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他的一生受到過無數次的恐嚇,曾經十次被人以各種罪名監禁,三次入獄,三次被行刺。第一次是被一個精神病人捅了一刀,第二次是在教堂被扔進了炸彈。第三次就是1968年4月4日,孟菲斯主大街約克槍械機械公司樓上的辦公室裏,一個名叫詹姆斯·厄爾·雷的人架起了一架運動步槍,在鄰近的比鄰洛林旅館的西布魯爾旅社租下一個房間將其擊殺。
馬丁·路德·金為黑人謀求平等,發動的美國的民權運動,堪稱功績卓著,聞名於世。他這種情係蒼生,大愛無疆的精神永遠留在了每一個蔭其恩澤的人的心中。同樣在我國也有這樣大愛無疆,情係蒼生的人,他就是為180多名貧困孩子帶去希望的郭明義。
從小到大,郭明義一直都有一個原則:少想自己,多幫別人。在部隊當兵時候,他就會經常替生病的戰友站崗,幫新兵們打熱水、洗衣服;直到複員到了鞍鋼,他還是總把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換給工友,自己穿他們的舊衣舊鞋。參加希望工程以後,他助人為樂的視野進一步拓寬,從而獻出的愛心也就更多了。
時間轉到1994年,郭明義又看到希望工程號召全社會向瀕臨失學的兒童捐款的短片後,他心情十分沉重。第二天就去希望工程辦公室向一名岫岩山區的孩子捐助了200元錢。過了十幾天後,他又擔心孩子生活有困難,又寄去了200元的生活費。而就在當時,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加一起總共也不到600元。就這樣,十幾年來,郭明義為貧困孩子彙款的單據已經積累了厚厚一摞。
從那個時起,他就把捐資助學當成了自己的義務,一直堅持到現在。這16年來他捐款累計12餘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個貧困學生。這些孩子們的感謝信就像雪花一樣紛紛寄來,鋪滿了他的辦公桌。有好多孩子從來都沒有見過他,卻把他當成父親一樣的人物,在信裏寫滿了敬愛和感激。郭明義助人為樂捐資助學的好事實在是數也數不清,而他自己,卻一直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一年到頭總穿著半舊的工作服,除了工作服的衣服隻有一件T恤衫和一條牛仔褲,還是因為要參加礦裏組織的井岡山紅色之旅,妻子在農貿集市上幫他買的。郭明義全家三口至今甚至還住在隻有40平米的老房子裏,女兒隻能在玄關處擺一張單人床。
可是他一旦知道誰家有困難,就馬上會義無反顧地去幫忙。當他聽說有的孩子每天要走四公裏上學,他就索性把自己的自行車捐了;聽說職工家庭有困難買不起電視機,他就把自己家裏的電視機搬過去;把礦裏獎勵給他的數碼相機、購物卡,都拿去換成現金捐了。直到鞍山市團委送了他一台電視機並告知是固定資產不能捐獻的時候,郭明義的家裏才有了一件稍微像樣的家用電器。
即便如此,他仍然覺得自己付出的還是不夠多,因為需要幫助的孩子太多了。在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協助下,郭明義於2008年發起成立了“郭明義愛心聯隊”,到2008年年底,就已經發展到了700多人,截止2010年7月,已有2800多名礦業職工加入,累計捐資40餘萬元,資助了1000多名貧困學生。並且礦上還有個司機為此戒了煙,他覺得一年的煙錢可以資助好幾個孩子讀書,是件有意義的好事兒。工友們都說,是郭明義激發了他們心中的愛心。
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真切的一種情感,愛更是心靈美好的呈現。情係蒼生,讓我們用自己微弱的愛心之火,讓世界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