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遇難獲險時,淡定者會守之以從容
麵對險境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顯得手足無措,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出現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往往人們越是害怕什麼,就越會遇到什麼。在陷入困難與危險的境地時,你隻有從容地去麵對,你才能夠讓自己從中脫身。蚌遭遇了沙粒的侵害,它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化沙粒為晶瑩的珍珠;野馬遭遇吸血蝙蝠的叮咬,自暴自棄,終因暴怒而猝死。同樣遭遇不幸,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生活不會一帆風順,遭遇險境也是在所難免。在艱難險阻麵前,你是像蚌一樣化沙粒為珍珠還是像野馬那樣因暴怒而丟了身家性命?
※ 不懼險阻,從容麵對 ※
“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不錯,路正長,景正好。行色匆匆的我們,何妨從容些,再從容些。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麵臨好多難關:求學的難關、感情的難關、工作的難關、家庭的難關……如果我們從容自信,或許就可以輕鬆渡過!其實我們有了從容自信,不管遇到怎樣的難關,都會勇敢地麵對它和接受它,進而處理它或者放下它。不論我們遇到多麼複雜、多麼難以承受的負麵壓力,都可以化繁為簡,恢複心靈的平靜,在內心深處升騰起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們的行動更有力量,生命也將因此而更加有寬度。
從容是什麼?從容可以說是一種智慧,一種對心性的修煉,一種生命的最美情境。從容也是一個人對社會、對人生深刻理解的表現。一個真正從容的人,當他麵對浮華和名利,誘惑與挫折時,也會心無旁騖,麵帶微笑,永遠守住屬於自己的那方寧靜的空間。
從容,更能促使一個人奮發圖強。能使我們自己反省自我,調整自我和豐富自我。我們都知道大文豪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並沒有歎息自憐,而是勇敢麵對挫折,即使在他最為失意的時候,同樣吟出了滿懷豪情的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誰沒有經受過挫折和失意,甚至落魄到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境地的人都大有人在。但是他們之所以取得傑出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擁有超乎常人的“從容”,具備頑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正確地對待榮辱挫折。在我們人生的舞台上,每個人其實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個人都想彈奏出最最優美的旋律。可是現實生活中,誰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鎮定和從容。隻要我們從容,就會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勝利之時,不會張揚;失敗之時,更不會氣餒。所以說從容是一種氣質、一種魅力,更是一筆財富。
從容也是一種人生境界,擁有一種成熟美和智慧美。那些擁有這種高境界的人,即使在烏雲籠罩、驚濤駭浪之中也同樣能穩坐釣魚船,以樂觀的態度淡然處之。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蜚聲海內外,他的作品與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作品相比毫不遜色。他的一生相當坎坷,但是他在種種磨難和厄運麵前都能從容相對,表現出沉靜與嫻雅,不動聲色的大度。在“文革”期間沈先生被發配到湖北鹹寧幹校勞動改造,在他給朋友寫的每一封信中沒有任何一點傷感和悲觀:“這裏周圍都是荷花,燦爛極了……”可是跟他同來的卻有不少人咒天怨地,甚至悲觀絕望。可是沈先生卻清燈一盞,專心致誌地研究古代服飾文化,他在身邊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僅僅憑著自己的記憶就完成了二十多萬字的服裝史著。試問,假如沒有高境界,沒有對生活的徹底領悟,能這樣從容嗎?
所以說從容並不是你自己下個決心就能夠辦到的。“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誌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淨,方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一種很高的思想境界。不錯,隻有淡泊世事之後才會洞明凡塵,隻有清心內收之時,才會高瞻遠矚。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才會擁有告別火急毛躁的沉靜,擁有那份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超自然。故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其實從容也並不是無所事事的消磨時光,不是無所追求的虛度光陰,更不是逆來順受的軟弱和無能。而恰恰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是一種海納百川的寬容,一種明達事理的智慧。在當今這個喧囂紛擾的人世間,如果能保持一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平常心,表現出不求聞達、不事張揚、耐得寂寞、善待寧靜的從容,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有力量的表現。我們一定要向著從容的麵對現實,拿得起放得下,寵辱不驚,來去無意的境界努力。一旦進入灑脫通達的境界,我們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有什麼過不去的火焰山呢?
因為從容,所以不迫;因為不迫,所以淡定;因為淡定,所以能笑對人生。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不懼險阻,從容不迫。
※ 辯證看待,收獲頗多 ※
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於矛盾運動造成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簡單來說,其實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就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鬥爭。所謂統一是指以下的兩種情形:首先,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其次,矛盾著的雙方,能夠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事物運動發展是矛盾運動的結果,所以事物總是具有兩麵性,既對立又統一。其實所謂辯證關係就是事物的兩重性,他們通常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假如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複存在。所以,當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必須從兩方麵考慮,權衡利弊,才能做出科學的判斷。
人生充滿苦難,人活在世上其實就是受罪,就是經受磨難。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一個個苦難都會接踵而至,有時令人始料未及,以致於有人就認為人生就是折磨和煎熬,毫無樂趣和快樂可言,更有甚者不堪忍受苦難的折磨而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假如認為人生就是享福,就是一帆風順的話,那是一種誤解。因為人生根本不像他們想的那麼輕鬆或者一帆風順,也絕非像有些人說的那麼坎坷和可怕。人生既充滿著苦難,也有著無窮的樂趣。古今中外的偉人誌士,哪一個不是從苦難中堅強地挺過來的。
俄國作家高爾基早年備嚐生活的艱苦和磨難,但是他自己卻矢誌不移,最終成為了史上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美國前總統林肯的前半生充滿艱難曲折,幾乎沒有成功過,隻有一次次失敗的記錄。可是正是這些磨難造就了林肯的偉大,最終登上了總統的寶座;一代文豪曹雪芹麵對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生活時,不折不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成煌煌的《紅樓夢》巨著。其實我們隻有辯證地看待遇到的苦難,隻有堅強地挺過去,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1歲的時候險些死於猩紅熱,4歲時就差點進棺材,13歲又不幸患嚴重肺炎,46歲時長滿膿瘡,拔掉了幾乎自己所有的牙齒,後來又患上了眼疾,變成了一個啞巴,他隻活了58歲。雖然苦難伴隨一生,但同時也成就了他,帕格尼尼3歲學琴,8歲就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9歲進入市歌劇院,11歲便登台演奏自己創作的《變奏曲》,在12歲的時候一舉成名。其實上天還是公平的,甚至很眷顧他的,在給予他苦難的同時也成就了他的輝煌。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待生活的一切不順,假如上天予你苦難,那是上天在垂青你,眷顧你和考驗你。我們一定要咬著牙堅持住,千萬別趴下,隻要挺過去,就會走出黑暗,迎接你的必將是明媚的陽光,燦爛的笑臉。其實一條絕路的前麵往往預示著一條柳暗花明的光明大道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