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橫遭無理時,淡定者會守之以包容
曆代聖賢都把包容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因為包容,他們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朋友;因為包容,他們在奔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人生就像是一場戲,我們每一個人都被設定了不同的角色,在戲裏盡情地演繹自己的歡樂悲喜。快樂是戲,悲傷也是戲。古今中外那些被後世景仰的人必是一個有包容之心的人。當你以一顆包容的心去麵對一個對你無理的人時,就會贏得那個無理之人的敬重。藺相如對廉頗的挑釁一笑置之,才有了後來負荊請罪的故事。一個大度不斤斤計較的人,在他遭遇困難的時候,一定會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場麵。一個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人很難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 留人餘地,留己後路 ※
做事留有餘地是一種美德和智慧,更是一份情懷。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當建築樓群的時候,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和花草,給陽光和空氣;當鋪築路麵的時候,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當給書麵“留白”的時候,也同樣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當保護隱私的時候,又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餘地;當飽受批評的時候,則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當含蓄表揚的時候,同樣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
我們來看一個動物世界的故事:
一天,狼發現各種動物通過山腳下的一處洞穴,於是狼非常高興,心想也許是守住洞口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獵物。於是,它堵在洞穴的另一端,就等動物們來送死。
第一天,進來了一隻小山羊。狼急忙追上前去,山羊就拚命地逃。突然,山羊找到一個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便通過小洞裏成功逃命。狼氣急敗壞地堵上那個小偏洞,心想,再也不會功敗垂成了吧?
第二天,進來一隻小兔子。狼還是奮力追捕,結果,兔子從洞側麵的更小一點的洞口逃生了。於是,狼又把類似大小的洞全部堵上了。狼心想,這下萬無一失,別說羊、兔子,就連雞、鴨等小動物也都跑不了。
等到第三天,進來了一隻小鬆鼠。狼飛奔過去,追得鬆鼠上躥下跳。最後,小鬆鼠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狼非常氣憤,索性堵塞了山洞裏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水泄不通。
可是到了第四天,進來了一隻老虎。這把狼給嚇壞了,拔腿就跑。老虎窮追不舍。狼在山洞裏跑來跑去,由於沒有出口,無法逃脫,最終,狼被老虎吃掉了。
是啊,凡事還是不要做絕,絕則錯!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相信大家都有倒水的經驗,如果水倒得滿滿的就要溢出來,即使沒溢出來,就是端提的時候也會溢出來,所以最佳的倒水方法就是隻倒七分滿,預留30%的空間,這樣既不會溢出,而且讓人又容易端提。同樣我們的心至少也要保留30%的空間,那些凡事不肯吃虧的人,往往辦不成事。假如有著30%回旋的餘地,那麼一切都好辦了。
我們都知道紅頂商人胡雪岩,而他的非同一般之處,就在於他深諳“任何時候都要留餘地”的道理,即使屬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他也能夠寬厚待人,給人改過的機會,他對身邊的人也從不刻薄。
胡雪岩手下有一個人叫朱福年,這個人為人做事十分不地道。朱福年拿了東家龐二的銀子“做小貨”,龐二自然不能容忍。依龐二的想法一定要徹底查清朱福年的問題,並狠狠地整他,然後將他掃地出門。可是胡雪岩卻覺得這樣做事太絕,不妥當。
於是,胡雪岩找到朱福年,開誠布公地對他說:“福年兄,你我初次共事,恐怕你還不是很了解我的為人。我的宗旨是有飯大家吃,不但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所以,我決不會對任何人不留餘地。但是做生意跟打仗一樣,總要同心協力,人人肯拚命,才會成功。拋開過去的不說了,以後還要看你自己。隻要你肯盡心盡力,不管你的心血花在明處還是暗處,我都一定能夠看得到,更不會抹殺你的功勞。二少爺那裏我一定會幫你說話。也許,你倒看得起我,將來願意跟我一道來打天下,隻要你們二少爺肯放你,我歡迎之至。
不但這樣,而且胡雪岩還特意留出了一些時間,讓朱福年暗中檢點賬目,有意放了他一條生路。後來,朱福年對胡雪岩的寬宏大度感激不盡,變得徹底服帖。
正是這樣,事不做絕。曾國藩就曾經說過:“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書》中寫道:把對的推向極端,它就成了錯的;把甜橙的汁水榨幹,它就成了苦的。即使是賞心樂事,也決不要走極端。思想敏銳得過了頭,就是遲鈍;牛奶擠得太多,最終擠出的是血,而不是奶。對一個事物,由於各人的人生經曆和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不一,對於同一事物的見解就難免有別,往往是有人看到這一麵,卻看不到另一麵。但有人卻看到了另一麵,又看不到這一麵。因此,辦事留有餘地,是給自己一個可以在危難時及時抽身的通道,是給自己一個可以在失敗後重新來過的機會。對自己留有餘地才能在意外出現的時候從容轉身。
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先生說:“過猶不及,留有餘地;寧肯不夠,不要過頭。”做事才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其實餘地就是潤滑劑,是台階亦是緩衝器,更是推進器。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我們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要把對方逼上絕地,給別人回旋反思,重新來過的機會,對方或許就會心存感激。相反,如果我們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很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就有可能不擇手段。所以即使在別人理虧的時候,也要學會放他一條生路。美國前總統林肯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就終於引起一位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但是林肯卻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民間有句俗話說得好:“留的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厚加。”我們待人處事都要不求滿盈,留有餘地。比如對於置錢財家業求多求盡,對於功名地位求高求上。本知急流勇退,但卻不知保持人的本性從而成為守財奴,不知預先留出來幾份餘地才會安全世界上的萬物,所以說物極則返,過長則短。我們辦事講長短最難講的分寸。其實東西並不是越長越好,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大長。比方說老年人講求清靜,但清靜的另一方麵則是孤獨。在清靜的同時,他又必須承受孤獨的壓力。做事時我們在注意一種主要傾向時,也要注意另一種可能掩蓋著的傾向。
所以我們要學會留人餘地,給自己後路這種做事的原則,做事千萬不能破釜沉舟,對人也不能趕盡殺絕。假如一網打盡,那麼下一網我們打什麼。如果不留種子那就是絕種絕收。不給別人留餘地則是斷了自己的後路。不給自己留餘地就是把自己逼上絕路,所以做事要“留一手”。辦事時,在你還有退路的時候就要去求人了,求人不成還有一條路。假如求對方辦事,對方是你唯一的出路,一旦受到拒絕,這件事就沒有希望了。
※ 你先容人,人才容你 ※
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生活過,而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隻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你先容人,人才容你,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讓我們縱觀曆史,就不難發現包容賜予我們的恩惠是多麼的珍貴。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演繹了“將相和”的佳話;唐太宗對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東漢劉秀化敵為友,終成帝業;韓信不計前仇,重用仇人,為世人敬仰。
“認識你自己”這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正是希臘智慧神廟廟門的話。沒錯,我們要想學會包容,首先就必須要認識自我。既要在別人的眼神中看到自己,更要用自己的良心去審視自己。唯有這樣,我們才會心清神明。而一個心清神明的人,當他無論遇到什麼矛盾,都可以做到站在山之頂,解讀山的內涵。行在水之旁,領悟水的靈動。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矛盾都是因為誤解、猜忌和不理智而產生的。假如我們能夠做到麵對誤解時而不頭腦發熱,麵對猜忌時而不失去理智,麵對怨恨時而還予寬恕。用一種豁達、開朗的心態去對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和碰撞,就往往能夠化解矛盾,化敵為友,化幹戈為玉帛,那麼何樂而不為?
其實包容就是一種境界。是“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的傲骨,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氣質,是諸葛亮的“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心胸,更是劉備“厚德以載物”的美德。所以別去想那些把無數庸者掩埋的蜚短流長,也別效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衝動。假如我們能夠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就能做到雨來不懼,風來不動,雷閃不驚。在我們人生的河流上掌舵,其實左右自己的並不是湧浪狂濤,而是心頭包容的那份泰然。
當我們想不通的時候,大可以去賞大唐樂章,仙樂飄飄,也可以去聽“高山流水”,尋覓知音;更可以去品蘇東坡的“一蓑風雨任平生”。所以讓我們跳出心靈的壁壘,讓我們在天地之間,隻留一顆純淨而勇敢的心。讓我們去愛,愛可愛之人;去看,看生活之美;去聽,聽真誠之音;去悟,悟人生真諦!我們要學會攜著包容,擁著智慧,從而帶著理智上路,用自己的微笑去麵對每一天,便一定能奏出心靈無悔的歌曲,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暢然前行!
當然我們強調的包容也並不意味的是縱容。元代理學家許魯齋曾經說過:“人要寬厚,包容卻要分限嚴,分限不嚴,則事不可立,人得而侮之矣。”我們對待有缺點、犯錯誤的同誌,都應該有一顆包容心,但不是不分場合與對象,對什麼事什麼人都一味地講包容。我們包容是要講原則、講限度。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一些非原則性問題,我們應該包容寬待。其實包容就是對別人的一種覺悟、一種責任。包容別人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無私。隻有無私才會胸懷坦蕩,在矛盾麵前才能夠舍利取義,先人後己,不責人小過,不念人舊惡。包容別人也正是一種智慧和修養。古人雲:“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我們應該謹記不悖。
※ 寬容交友,方得知己 ※
古人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以寬容的態度彼此相處,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一切誤會、隔閡、矛盾、委屈就會煙消雲散,人際關係也會處於協調、和諧的狀態。
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走向社會後卻到處碰壁;一個在工作上很有成績的青年,卻處理不好家庭、鄰裏關係;一位滿腹經綸的才子,在單位卻不被領導重視;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在公共場所卻遭人冷遇或奚落,這是為什麼呢?從主觀上找原因,最主要的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在校園內,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現象亦不少見: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者有之;爭強好勝,無事生非者有之;恃強淩弱、恃眾淩孤者有之;自我封閉、交際羞怯者有之。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藝術,比拿到名牌大學的文憑還要重要。
人際關係是指人們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任何人都希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希望在與人交往應酬、社會交際中獲得友誼和愛,希望為團體和社會接納,得到組織的認同,博得別人的尊敬。如何才能較好地實現人際交往,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呢?方法雖多,但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是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