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改變人心的力量——感動力的實踐 第12章 感動力口才(3 / 3)

艾森豪威爾說:“我們兩個真是難兄難弟,因為我也心煩得很,這樣吧,我們一起散步把,這對你我都有好處。”

艾森豪威爾的平易近人和富有人情味的語言,讓這位青年士兵很感動,並因為有這樣的統帥而振奮,後來這位青年士兵在戰場上表現得十分英勇,多次立功。

俗話說得好:“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言語是我們思想的衣裳,談吐是我們行動的羽翼。它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粗俗。言談高雅也就是行動的穩健,說話輕浮也就是行動的草率。

老楊拿著一隻酒瓶請營業員幫他打黃酒,在營業員接酒瓶的時候,酒瓶忽然掉下來打破了。那位營業員隨即馬上道歉說:“老同誌,對不起!是我沒有接好,這是我的過失。”說完,他立即掏出錢來要賠償。老楊見營業員連聲賠禮,不但沒有發火,反而自責說:“沒關係,是我沒有遞好!我回去重新拿來一個就好了。”就這樣,一件很容易引發爭吵的事,比較圓滿地解決了。

在這個故事中,眼看就會有一場戰爭爆發了,聰明的營業員隻是憑借著短短幾句話就使得顧客心裏暖烘烘的。這並不表示他比顧客低一等,相反,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可以看出他獨特的智慧,最終化解了可能的糾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時要注意分寸,多講良言。

小豐騎著馬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下子就不知道該往哪裏走了。於是,當他看到有一個老農從身邊路過的時候,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這裏離旅店還有多遠呀?”老人回答:“五裏!”小豐隨即策馬飛奔,向前跑去。可是,他一口氣跑了十多裏後,仍然連個人影都沒有看到。他心想,這老頭可真是可惡,非得回去整整他不可,並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呀!”

突然,他醒悟過來,這“五裏”的諧音不就是“無理”嗎?於是馬上調轉馬頭往回趕。那位老農還在路邊等候,他趕忙翻身下馬,親切地叫了一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就說:“天色已晚,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住一宿。”

倘若你要接通情感的熱線,讓交際暢通無阻,就應該得體地使用禮貌語、稱呼語和禁忌語。在談話的過程中,習慣用禮貌語言,就會讓人覺得“良言一句三冬暖”,使感情馬上親切融洽起來。反之,如果言辭蠻橫過激就會讓人覺得“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分場合,要有一定分寸,更要得體。利用語言的藝術,采用不卑不亢的態度來說話,優雅的肢體語言,活潑俏皮的幽默語言,並且熟悉地使用這些語言藝術,這樣才可以使你的人際交往更成功!

第七節 循序漸進,說服

別人要有耐心

說服一個人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搞定的事情,說服別人首先需要的就是耐心,所以,我們在說服別人的時候要循序漸進,耐心地以此來一步步地說服別人。

作為一個說服者,不到最後的時機,不要放棄你的說服目標。如果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你也不會有別的損失,你仍然會取得你已經取得的說服成果。

1928年,著名的鬆下公司急需一筆項目的建設費用資金。當時的鬆下公司還在起步階段,因此公司賬麵上的錢根本不夠。這時的鬆下公司隻能向銀行貸款。

鬆下和有聯係的銀行負責人見麵,說明了公司的項目要求貸款。銀行經理詳細詢問了項目的整個細節,決定和總行協商後再作出答複。3天後,總行答複說:同意貸款,但要以土地、建築物以及鬆下的“信譽”作擔保。

盡管貸款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並不是鬆下所希望的那種方式。對銀行的做法,鬆下心中不是很滿意:讓鬆下的“信譽”作擔保,讓人總感覺很不舒服,倘若在投資上真的遇到了風險,那麼把鬆下的“信譽”賭了出去,接下來鬆下公司將怎麼發展呢?鬆下認為,信譽是無價的。最後鬆下考慮,最理想的結果就是無擔保貸款。於是鬆下向銀行方麵作出如下表示:“對貴行的決定,我公司表示衷心感謝。但倘若以不動產作擔保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不僅對我公司不利,將來對貴行也許也會有所影響。所以,我公司冒昧地請求,貴行能否可以提供無擔保貸款?”

銀行方麵在得知鬆下的意見時,顯得有些猶豫不決。鬆下接著說:“對於償還貴行的貸款,我們公司用兩年時間就足夠可以還清了,請貴行一定放心。我公司的土地權利書和建築物權利書,都可以暫由貴行保管。我公司很希望貴行能給鬆下公司這樣一次機會。”

經過鬆下堅持不懈地耐心說服,銀行方麵終於同意了鬆下的請求,答應再和總行聯絡。幾天後,銀行通知鬆下,總行已經答應了對鬆下公司提供無擔保貸款。

如果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一時說服不了人家,這時候就很可能會犯過分心急的毛病。當然,假如人家聽了你的一番勸說後,立刻點頭叫好,並稱讚你“一言驚醒夢中人”,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很多見。你要知道別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並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對方改變看法也不是一日之功。相反,即便是他當時表示了心悅誠服,你還要讓他回去好好考慮。由於積習難改,雖然當麵服了,回去細想可能還會出現反複。如果真是如此的話,也不能指責對方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由此可見,說服別人的時候要循序漸進,要有耐心。因為很多時候,說服本來是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的,但因為說服人覺得已經達到了說服的目的,早早地放棄了說服,使得本來有可能對自己很有利的局勢毀於一旦。因此,要想說服他人,要遵循下麵3個步驟:

1.了解對方的想法與憑據來源

想讓對方同意你的意見,第一步就是要先明白對方的想法與憑據的來源。許多人為了說服對方,就精神十足地拚命說,說完了七成,隻留下三成讓客戶進行“反駁”,這樣怎麼能夠順利圓滿地說服對方呢?因此,要盡可能地將原來說話的立場改變成聽話的角色,去了解對方的想法、意見,以及對方想法的來源或憑據,這才是最重要的。

2.先接受對方的想法

當你能夠感覺到對方仍然對他原來的想法堅信不疑的時候,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是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發言。先接受對方的立場,然後說出對方想講的話。為何要這麼做呢?因為當一個人的想法在遭到別人眼中的否決時,有極大的可能會為了維持尊嚴或咽不下這口氣,反而會變得更加倔強地堅持己見,排斥反對者的新建議。

有一個家庭電器公司的推銷員挨家挨戶推銷洗衣機,當他來到一戶人家的時候,正巧看見這戶人家的女主人正在用洗衣機洗衣服,這位推銷員就忙說:“哎呀!這台洗衣機太舊了吧,其實用舊洗衣機是很費時間的,太太,您家該換新的啦……”

結果,沒等推銷員說完,這位女主人就馬上駁斥道:“你在說什麼呀!這台洗衣機非常耐用的,用了這麼多年了到現在都沒有故障呢,新的也不見得能好到哪兒去,我目前才不會換新的呢!”

幾天以後,又有一名推銷員來拜訪這位女主人。他說:“這是很令人懷念的舊洗衣機,因為十分耐用,所以對您有很大的幫助。”

這位推銷員首先是站在這位女主人的立場上說出她心裏想說的話,所以在女主人聽到以上的話的時候非常高興,於是她說:“是啊!這倒是真的!我家這台洗衣機的確是已經用了很久了,是太舊了點,我最近倒是想換台新的洗衣機。”

於是這位推銷員馬上拿出洗衣機的宣傳小冊子,以供這位女主人作參考。這種推銷說服技巧,確實是對人們很有幫助的,因為這位女主人已被動搖而產生購買新洗衣機的想法。至於推銷員能否說服成功,這隻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了。

由此可見,善於觀察與利用對方的微妙心理,是幫助自己提出意見並說服別人的重要要素。通常來說,被說服者之所以會感到憂慮,主要擔心在“同意”之後,會發生意料不到的後果;如果在此過程中你能洞悉他們的心理症結,並加以防備,試問他們還有不答應你的理由嗎?

3.讓對方充分了解說服的內容

有時候,雖然有可行的計劃,但在向對方說明時,對方卻不能完全了解其內容,他還有可能馬上予以否定。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是,對方根本就不知道我們說什麼,卻已先采取拒絕的態度,擺出一副不會被說服的態勢;或者我們說什麼他根本不會去聽。如果你遇到以上這些情形的話,一定要很有耐心地一項項按順序加以說明。務求對方了解我們的真心實意,這也是說服這些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節 根據自身的身份說話

與人交往時,每個人總是在以一定的身份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倘若你想讓彼此的交流達到預期效果的話,不僅需要有對象意識,還要有自我身份意識,簡單來說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己的本色。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衛國有戶人家在迎娶新媳婦過門。那新媳婦走出娘家門剛上了花轎,就馬上向趕車的車夫問:“兩邊拉套的馬是哪裏來的?”車夫說:“租的。”媳婦隨即叮囑車夫:“那,一定要好好照顧它們,別把它們累壞了。”花驕來到丈夫家門口,新媳婦剛被扶下車,又叮囑伴娘說:“快去滅掉灶膛的火,以防火災的發生。”當走進堂屋的時候,看見地上有塊石頭,又對身邊的人說:“快把石頭搬出屋裏,放在這裏會妨礙人來回走路。”婆家的親戚朋友聽了之後,都不禁啞然失笑。

事實上,新媳婦說的以上三句話,本身就沒什麼毛病,那為什麼會引得貽笑大方呢?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新媳婦本身,新娘子第一天嫁入人家,家事還不了解,她說以上這些話,一副一個主事多年的家庭主婦的口氣,以上的這些話語,不符合她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顯得有些不得體,以致讓他人嘲笑。

以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說話的時候隻有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哪怕說得再有道理,也隻會讓談話以失敗而告終。甚至,還會像這位新娘子一樣受到他人的嘲笑。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根據自己的身份說話呢?

當你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彙報工作的時候,一定要以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當你與同輩親友交談的時候,應該表現得親切、自然一些,不要一本正經的樣子,否則就會給人以故作姿態之嫌。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自己的身份,聽的人總會感到不是滋味,甚至會引起一定的反感,這就一定會影響到交際效果。

說話形式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應做到以下兩點:

1.角色身份要與稱謂、口吻相適合

身份在語言的交際過程中首先表現為稱謂,可以分為對人、對己兩種。身份在交際過程中還表現在說話的語氣上麵。

2.說話形式的選擇要與場合相適應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作嘉賓主持“情係三湘”的賑災義演節目串聯時,隻見她手持話筒脫口而出,朗聲說道:“那次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裏’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裏’的粉絲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位歌星的話不無失體之嫌。假如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裏”的歌曲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這種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就會顯得“理智”有些問題,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的你,公正在哪裏?

由此可見,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說話的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講到的一個字就是“我”字。如果“我”字講得太多,過分強調的話,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己的印象,無形中就會在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交往的深入。

所以,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一定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盡量用別的詞代替“我”

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就是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這樣可以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從而促進彼此情感的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我們……好嗎?”

2.可以省略“我”字的時候,就不必說出

例如:“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最近作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在第一句的時候已經用了“我”,主詞已經十分明確,那麼後麵幾句中的“我”就可以全部省去。這對句子意思的表達也沒有任何的影響,而且可以使句子顯得更簡潔,避免了不必要的重複,還可以讓“我”字不至於太突出。

3.盡量以平穩和緩的語調談化“我”字

在講到“我”的時候,“我”字盡量不要讀成重音,語音不要拖長,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也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揚揚,語氣要平淡。應該把表達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麵,而不要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者覺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噓你自己。

第九節 擺出“第三者”,讓話

說得更有信服力

很多難堪的事經由“我聽人說”開頭,事情就會變得不再尷尬;有風險的話,通過別人傳過去,我們就有了進退的餘地;如果有不想或不便直接麵對的人,也可通過第三者從中周旋,可以穿針引線,以此來化解矛盾。

借用第三者說的話,比如說:“我常聽人說……”,借此種方法表達“不是我自己這麼想”,使得說出來的話聽起來比較客觀一些。借別人的口,說自己的話,是找尋借口的時候重要的技巧。下麵是列舉此類借口的方法:

1.找個“媒婆”傳信息

從前社會上有這樣一種人,叫“媒婆”,主要是從事介紹男女相識、牽線搭橋的事情。古時候的男女授受不親,成婚前不能戀愛約會,有什麼要求和願望都要靠媒婆來傳遞!如果你在求人的時候,可以找到這樣一位人才,讓他盡其所能,從中撮合,傳遞信息,論理說情,真是很好的事情。

2.拉出“婆婆”來墊背

幾個青年婦女的丈夫都參軍走了,此刻她們的共同心理是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軍營裏麵探望一下。但是,因為害羞,不好意思當著大家的麵直接說出來,就會各找一個借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仿佛到軍營去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非去不可,這就委婉地說出了自己的意願。這種假借別人之口的表達方式,經常是從側麵切入,暗中說明自己要說的最主要的意思。

3.借個“幌子”唬一唬

有一個人為了推銷百葉窗簾,他知道有一家公司的經理與某局長是老相識,於是便打聽到經理的住處,提一袋子水果前去拜訪,彼此寒暄過後,這位推銷員就說出了幾句這樣的話:“這次能找到您這裏,是得到了王局長的介紹,他還讓我替他向您問好……”“說實在的,第一次見麵就使我十分高興……聽王局長說,你們的公司好像沒有裝百葉窗簾……”

第二天,百葉窗簾就順利成交了。這位推銷員的高明之處就是有意撇開自己不說,用“得到了王局長的介紹”這種借他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之法,最終令對方很快就接受了。

4.讓對方主動說出口

如果同一句話,自己難以出口,那麼就可以由對方先開口,這樣說出來就可以自然而然。這時誘導對方讓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策。

王某最近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關係做筆生意,可就在他將一筆資金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便暴病身亡了。這樣一來王某馬上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開口追款的話,會刺激到趙某的未亡人;如果不提這件事的話,自己目前的局麵又難以支撐。在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這樣對趙夫人說:“哎,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匆忙,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要不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熟悉,你就出麵把我們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話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無所謂的。”看他,沒有一點追款的意思,卻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在說這話的時候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接手這筆生意。結果呢?結果就是趙妻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了這樣的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你看現在這樣我也沒這個心情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別的機會吧。”

很多時候,拉個“第三者”隻是為了表麵而已,可是如果少了第三者的話又斷然不行,比如說問一些敏感的話題,想必不會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但市場調查的問卷裏麵涉及的會一定問到年收入、地位、學曆等很難獲得回答的事項。這時候就可以借用“第三者”的口吻來表述自己要說的話。這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總是會認為“第三者”說的話比較具有客觀性,也比較公正。所以,在進行這類調查的時候,詢問者有時可以改變詢問的方式,使對方容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