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會道歉

道歉是一門學問,道歉的方式有多種

學會了道歉,孩子的口才才等於走上了正軌;說話要有原則,說話也可以打破原則;學會了道歉,孩子的口才開始走向“言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讓孩子了解“對不起”的作用

一架飛機馬上就要起飛了,有位乘客請空姐給他倒杯水,他需要按時吃藥。空姐很有禮貌地說:“先生,為了您和其他乘客的安全,請稍等片刻,等飛機進入平穩飛行狀態後,我會10分鍾內把水給您送過來,好嗎?”乘客答應了。

過了一陣,這位空姐正在忙碌,突然,乘客的服務鈴急促地響起來,她突然想起來:“糟了!時間過去早就不止10分鍾了,飛機也已進入了平穩飛行狀態,但自己卻忘記給那位乘客倒水了。”

她連忙來到客艙,果然是那位乘客按的服務鈴,她小心翼翼地把水端給那位乘客,並麵帶微笑地說:“先生,實在是對不起,剛才太忙碌了,沒能及時給您送水,耽誤了您的吃藥時間,我感到非常抱歉。對不起,請您原諒我的疏忽!”

這位乘客非常生氣地說:“怎麼回事,有這樣服務的嗎?說10分鍾送水,現在都過了20多分鍾了。”無論這位空姐怎麼解釋、怎麼道歉,這位乘客始終怒氣難消。

在接下來的飛行過程中,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這位空姐隻要有機會,都會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麵前,麵帶微笑地詢問他是否需要服務。然而,這位乘客始終沒有改變臉上嚴肅的表情。

飛機降落以後,機長把這位空姐叫過去,並把乘客留言本遞給她,她知道她被那位乘客投訴了。然而留言本上的內容卻令她非常意外:那位乘客寫的不是投訴信,而是一封熱情洋溢的表揚信。

空姐讀著這封信,眼睛濕潤了:“雖然你的工作有一點兒失誤,但你及時表現出了真誠的歉意,特別是你後來的殷勤服務和一次次的微笑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覺得你是一位好員工,下一次我還願意乘坐你們的飛機!”

是什麼原因使這位挑剔的乘客由投訴轉為表揚呢?正是這位空姐無數次的“對不起”。孩子一定覺得:“這個姐姐可真難得,客人一次次地不原諒,但她仍然一次次地道歉。她竭盡全力用語言表現著自己的誠意,發揮著自己口才的作用。不僅從語言上道歉,還從行為上彌補。這麼糟糕的事情她都能‘扭轉乾坤’,可見‘對不起’還是很有作用的。”

那麼,孩子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像這位姐姐一樣,充分發揮“對不起”的偉大作用呢?也許,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對此搖搖頭,他們一定會說:“道理當然是明白的,但做到還是很難,我們可沒有姐姐那麼好的口才和氣度。”

的確,“對不起”3個字對他們來說還是難以啟齒,就算說得出口,但如果不能立即得到對方的原諒,他們也沒有耐心一次次地道歉。他們往往會泄氣:“算了,我已經道歉了,愛原諒不原諒。”

糟糕的是,其他一些孩子連這樣起碼的悔意都沒有,他們更喜歡為自己的錯誤狡辯:“這不是我幹的!”

為什麼孩子對待錯誤的態度會如此消極和被動?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體會過“對不起”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益處,因此不明白“對不起”的作用。如果他們能像那位空姐一樣體會過“對不起”能讓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變得有利於自己,他們就會馬上轉變態度,毫不吝嗇地說出“對不起”。

既然如此,我們要馬上讓孩子明白“對不起”都有什麼樣的作用,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讓他們在提升口才之路上不能少了會說“對不起”這一重要內容。

1.“對不起”能讓孩子“化幹戈為玉帛”

在教室裏,孩子不小心踩了同學的鞋子,但並沒有道歉,他心裏這樣想:“也不是多大的事兒。”而對方會想:“雖然踩得不是很髒,但你好歹說聲‘對不起’,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於是,本來“對不起”3個字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會演變成一場爭執,甚至會大動幹戈。

如果孩子的態度能轉變一下,及時說出“對不起”,那對方的反應就會是:“沒關係,反正也沒踩髒,你也不是故意的。”不過是3個字而已,立刻就“化幹戈為玉帛”。

即便是真的踩髒了對方的鞋子,在你一句真誠的“對不起”之後,對方也不會不依不饒,因為他要的就是你對他尊重的態度。

所以,一聲真誠輕柔的“對不起”並不顯得我們卑微,而恰恰證明了我們自身的文明素質和對他人的尊重。

2.“對不起”之後會讓孩子避免再次犯錯

那些態度蠻橫、不肯說“對不起”的孩子,多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他們下次犯錯的可能性還是很大。而真誠道歉的孩子則會從中汲取教訓,努力不再犯錯。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認錯”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他要拉下麵子,組織語言,還要為此承擔責任,這需要花費他的心思和時間,所以,為了避免再這樣“勞心勞力”,他一定會努力不再犯錯。

真誠的道歉,不僅僅是說聲“對不起”

過春節了,小婕和爸爸一起放鞭炮。突然不遠處一聲巨響,把她嚇了一跳,手裏攥著的煙花不小心碰到了爸爸的胳膊,爸爸羽絨服的袖子立刻被燒了一個洞。

這可是爸爸新買的羽絨服,爸爸假裝生氣地責備小婕:“你看看,把爸爸的新衣服燒了個洞。”

小婕看了一眼,說:“對不起,爸爸,不過你也不能怪我,我又不是故意的。”

在一旁的媽媽看到了,把小婕拉到一邊說:“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既然錯了,就要真心誠意地道歉。你這樣看似道歉,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狡辯。這樣的道歉方式除了爸爸媽媽能包容,別人可不會接受!”

媽媽正說著話,一邊放鞭炮的爸爸點著了一個爆竹,連連往後退,突然碰到了小婕,小婕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爸爸沒有扶她,隻是淡淡地對她說:“對不起,小婕,爸爸不是故意的。”

小婕哭著說:“你把我都撞疼了,還說不是故意的,氣人!”

這時,爸爸蹲了下來,幫小婕揉屁股,和氣地說:“對不起,小婕,把你撞疼了,爸爸替你揉揉,都怪爸爸走路太不小心了,你原諒爸爸好嗎?”

小婕聽爸爸這麼說,心裏好受了不少。

旁邊的媽媽開口了:“小婕,你剛才把爸爸的衣服燒了個洞,現在知道該怎麼道歉了嗎?”

小婕對爸爸說:“爸爸,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衣服燒壞了,用我的壓歲錢再給你買一件吧。”

爸爸高興地說:“小婕,今天,你不僅學會了道歉,而且知道了去彌補錯誤,這可比給爸爸買10件衣服更讓爸爸高興!”

如果問孩子什麼是道歉,我們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就是說‘對不起’嘛。”誠然,道歉當然要說對不起,但用什麼樣的態度說對不起?是像故事中的小婕那樣一邊說著對不起,一邊還為自己辯解“我不是故意的!”還是像小婕的爸爸那樣陳述自己犯錯的原因並請求對方的原諒;是隨便說聲“對不起”就算了,還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彌補錯誤?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做不到這樣誠意地道歉呢?原因有二:第一,說“對不起”容易,真心誠意地承認自己“錯”卻不容易。說“對不起”隻不過是他們蒙混過關、敷衍了事的借口,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哪裏錯了;第二,說聲“對不起”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對一些臉皮厚的孩子來說更像吃飯穿衣一樣平常,但讓他們為此承擔責任卻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甚至錢財,不但麻煩,而且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因此就想以一聲“對不起”草草收場。

殊不知,因為你的錯誤遭到了“惡果”的人正難受,他們怎會因為你輕飄飄的3個字就輕易地放過你?所以,你的道歉若沒有足夠的誠意,就不能解決問題,就不能化解矛盾與衝突。

我們一再強調“真誠的語言才能打動人”,無論是讚美或是交談,都是如此,道歉亦不例外。這是口才好的人始終應該銘記的真理。

既然如此,孩子就有必要學一學怎麼樣才是最誠懇的道歉。

1.孩子要大大方方地承認錯誤

孩子犯了錯,不僅別人要為他們的錯誤承擔後果,其實他們自己心裏也不好受,最擔心的就是父母的責罵,所以,他們就在說“對不起”的同時為自己找到諸多借口,希望能少擔責任或不承擔責任。他們的借口通常是:“我不是故意的。”“事情是我幹的,但主意是別人出的。”“我是錯了,但你也有錯。”“對不起,把你的飯碰灑了,誰讓你走在路中間呢。”總之,他們就是“常有理”。

這樣不情不願、不徹底的道歉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讓對方的火更大,所以,既然“對不起”已經說了,索性就把“麵子”也扔了,勇敢地、大大方方地承認錯誤:“對不起,即便主意不是我出的,但事情是我做的,請您原諒我,我願意為此承擔後果。”話是差不多,但換幾個詞,誠意立刻就有了。所以,誠意的話也需要好口才的幫助。

當對方看到了你的誠意,多半也會以誠意來回報你,不會再苦苦相逼和糾纏。當然,這時候的父母更應該拿出正確的態度:不要再揪住他的錯誤橫加指責,對孩子的“有誠意的道歉”要加以表揚和鼓勵,並幫他做好善後工作。

2.孩子要真心誠意地去彌補錯誤

有誠意的道歉當然不隻是停留在口頭上,更在於用行動去彌補錯誤。有些孩子道歉時的確是挺有誠意,信誓旦旦地要承擔後果,但卻說完也就忘了。如果總是“說到做不到”、“言大於行”,別人就會說你“耍耍嘴皮子,賣弄口才而已”,根本就沒有誠意。孩子不僅因此人品被打了折扣,口才也遭到了質疑。

所以,為了取得他人的信任,挽回自己的聲譽,孩子必須立刻付出行動去彌補錯誤:把別人的碗打碎了,趕快去買一個給人家。當對方看到你是個“言行如一”的人時,對你的印象立刻就會改觀:不僅話說得漂亮,表達能力好,還能說到做到,是個可交的人。

道歉時要表示承擔責任,希望得到對方的原諒

娟娟到小朋友麗麗家玩,看到麗麗有一個漂亮的小燈。這個燈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燈罩:一按這個燈罩,燈光就從燈罩的空隙灑出來射到牆上,形成月亮和星星的圖案。娟娟覺得很好玩,她一遍一遍地按著燈罩,看著灑射到牆上的燈光。可能是按的力氣太大,這個小燈突然倒了,燈罩掉到了地上,壞了。

麗麗看到自己漂亮的月亮燈現在隻剩下光禿禿的一個小燈泡,忍不住埋怨起娟娟來:“你看你,按那麼多次幹嘛?摔壞了吧。”

娟娟卻說:“哎呀,不能完全怨我吧,都是因為你這個燈罩太不經摔了,看來質量不怎麼樣。”

麗麗有點兒生氣地說:“這種小燈本來就是用來觀賞的,又不是玩具,哪能經得起你這麼折騰。”

“那我隻能說聲對不起了,再見。”說完,娟娟回家了。

第二天,娟娟和媽媽走在小區裏碰到了麗麗,娟娟和麗麗打招呼,麗麗竟然不理她。媽媽納悶兒地問娟娟:“你們倆不是玩得挺好嗎?麗麗怎麼不理你了?”

“肯定是因為昨天我打壞了她的月亮燈,她生氣了。”娟娟說。

媽媽連忙問她:“那你有沒有道歉呢?”

“當然有了,我向她說了對不起了。”

“光說對不起,有沒有說要承擔責任呢?”媽媽追問道。

“承擔責任?怎麼承擔責任?”娟娟問。

“傻孩子,道歉光說對不起可是不夠的。道歉就要承擔責任,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原諒。走,咱們去商場,再給麗麗買一個月亮燈。”

錯了就要承擔責任,這是不需要討論的,但有的孩子卻總想逃避責任,他們在做錯了事情後總是強詞奪理:“對不起,我可沒有推你,是後麵的人推我,你去找他吧。”有的則會閃爍其詞:“我……不,我沒參與。我……我就是後來幫他們拿東西而已。”甚至用行為來遮掩錯誤、欲蓋彌彰。孩子的這種言行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保護自己、逃避責罰是人的本能。

但這種本能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助長了孩子的錯誤心理時,就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重視,因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很難贏得他人的信賴和尊重,對他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這種於己於人都無利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想辦法糾正:讓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從口頭上和行為上都要勇於承擔責任,以此得到對方的原諒。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協助孩子。

1.先從語言上表示“我要承擔責任”

孩子在做錯了事情之後,光說“對不起,我錯了”是遠遠不夠的。這除了讓對方在情緒上稍微好過一點兒而已,並沒有真正彌補他的損失。例如“你的遊戲機被我玩壞了,真是對不起。”對方心裏肯定會這麼想:“光說對不起就行嗎?難道不打算把它修好嗎?”

所以,這樣的道歉方式往往不能令對方滿意,這還會讓對方認為你說說就算完事,根本不想為此承擔責任。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先從語言上肯定地表示要承擔責任:“對不起,我弄壞了你的遊戲機,我拿去修,如果修不好,我再買一個新的給你。”

所以,在說話、道歉時要善於揣摩對方的心理,說出的話要讓對方舒心、放心,這才是好的口才。

2.要從行為上去承擔錯誤

孩子說了要承擔錯誤之後,就不要把說過的話“束之高閣”、拋在腦後,這會讓別人對你產生“信任危機”,把你等同於一個喜歡“賴賬”的“無賴”,所以,立刻行動起來,馬上把遊戲機拿去修,並給對方打個電話:“遊戲機已經拿去修了,請稍等兩天。”這會讓對方覺得你真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等修好了或者買到新的了,父母還要讓孩子馬上拿去給對方,並附上歉意的話語:“對不起,耽誤你玩遊戲機了。”這樣,我們不但沒讓孩子的形象受到絲毫損失,反倒讓對方覺得孩子是一個會說話、口才好,同時又勇於承擔責任的“靠譜少年”。

及時說出“我錯了”

瀟瀟和小雲一起在瀟瀟的家裏玩搭積木,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小雲就回家了。

小雲走後,瀟瀟把積木一塊塊裝進盒子裏,裝到最後發現少了一塊積木。桌子底下、沙發下麵,整個客廳都找遍了,還是不見那塊積木,瀟瀟立刻想到一定是小雲拿走了那塊積木,於是她馬上跑到小雲家,讓小雲把她的積木還給她。

小雲一聽氣壞了,大聲說:“我沒拿你的積木。”

“就是你拿的,除了你還有誰?小偷!”瀟瀟毫不客氣地說。

“你……”小雲氣得哭了。

瀟瀟氣鼓鼓地回到了家裏,一看,桌子上放著一塊積木,原來媽媽剛才打掃衛生時,在垃圾桶下麵發現了這塊積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