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麵部表情中,最生動、最複雜、最微妙也最富有表現力的莫過於眼神了,作為“心靈的窗戶”,所思所想皆通過眼神表現。你是否在用心傾聽,說話者通過你的眼神就可以觀察出來。

在孩子傾聽對方說話時,要用眼睛看著對方,這表示他正用心在聽,但不可一直目不轉晴地盯著對方,這不但會使對方不舒服,也會使自己很累,而是應該偶爾轉移一下目光,放鬆一下彼此的神經。

隨著對方談話的內容,你的眼神也會有所變化,或熱情真誠,或傷心難過。好奇的眼神說明你對別人的問題感興趣,迷茫的眼神表明你並沒有明白對方的意思。當你覺得對方說得很沒意思時,也可以通過故意“走神”提醒對方:“你說的好無聊啊,我已經沒耐心聽了。”對方從你的眼神中,就能把握你的感受,以便調整自己的談話。

2.手

在傾聽他人說話時,孩子也要學會用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對方談到自己取得的成績時,可以向對方豎起大拇指;當別人說到難過的時候,可以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安慰,也可以用手替對方擦掉眼淚。男孩也可以用手拍拍對方的肩膀,以示安慰。

3.拳頭

在傾聽時,拳頭也有它的作用。例如,在對方談到義憤填膺的話題時,你可以握緊拳頭揮一揮,讓對方覺得你和他站在同一立場。

4.身體

孩子在聽別人說話時,注意不要為了貪圖舒服而癱坐在凳子上,也不要半躺著;坐著時,不要總是蹺二郎腿、腳不停地抖動,或者身體扭來扭去;更不要心神不定地玩弄東西、看來看去,或者啃指甲、撩頭發等。這些動作都是對對方的不尊重,等於告訴對方:我不喜歡聽你說話。如果是在自己家裏或熟悉的朋友麵前,也可以坐得隨意點,但也要有度。

正確的反應應該是:身體坐直並前傾,這等於告訴對方:我正認真聽著呢。如果坐得久了感到不舒服了,也可以適當調整一下坐姿,但不可有大的動作。

5.表情

對方談話的內容總是會令你的心情有所起伏,喜怒哀樂,什麼都有,聽到開心時,你會隨著對方一起大笑;煩惱時,你也會皺起眉頭;傷心時,你會掉眼淚;當對方說到緊要的關頭,你也會感到害怕。總之,你的五官和表情會隨著講話者的節奏而變化,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和他感同身受,並和他同步。

這樣的身體語言是講話者歡迎的,如果你像一個木頭人一樣,沒有任何反應,對方就覺得沒有意思再說下去了。

6.嘴巴

雖然是在聽,但嘴巴並不是沒有任何反應,要在合適的時機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使話題延伸,比如:“後來怎麼樣了?繼續說。”“嗯,是很可惜……。”“你說得對,我能理解。”

在傾聽者這樣的配合之下,談話一定會很順利。

7.心靈和頭腦

所有的身體語言都是外在的反應,傾聽時,心若沒有認真在聽,身體不會有任何反應。傾聽雖然用的是耳朵,經過的卻是大腦。在傾聽時,孩子要一邊聽,一邊思考,迅速整理聽到的內容,思考怎樣給講話者提一些意見。

傾聽時不能沒有反應

小宇和小鵬在聊天,小宇興致勃勃地說:“昨天,我在電腦上看了一部好電影《小鬼當家》,你看過這部電影嗎?”

小鵬木木地說:“沒有。”

“沒看過?那我跟你講講?故事講的是一個存有美國國防機密的電腦晶片不見了,一個盜匪四人幫將晶片藏在一個玩具車中。裝有這個玩具車的袋子陰錯陽差地被一個老太婆拿錯了,盜匪找到老太太的家裏,想拿回玩具車,卻遭到一位足智多謀且膽識過人的小鬼阻撓……”

小宇講得眉飛色舞,也講得非常詳細,他希望能把這麼一部精彩的電影和小鵬一起分享,卻發現講了半天,小鵬沒什麼反應,隻是目光呆呆地看著他。於是,他停了下來,問小鵬:“你有聽我在講嗎?”

“啊,有。”小鵬還是木木的。

“有?我看你快睡著了吧。”說完起身走了。

孩子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像小鵬一樣一直沒有反應,就會使說話者失去繼續講下去的興趣。因為交談是雙方的交流,傾聽的一方看似是被動的,其實內心是主動的,主動地聽,主動地反應。若沒有反應,說話者也會感到沒有意思。同樣,被聽者總是一副木訥的樣子,也就無法和他人進行討論。這樣,口才鍛煉的大門不就被關上了嗎?

所以,孩子在傾聽他人說話的過程中,要時不時給對方一些反應,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反應,講話者的內心也會很高興的,也會有願望繼續講下去。而一旦找到了共同語言,雙方就會進行熱烈的討論,這對於口才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下麵我們就來談談孩子在傾聽他人談話時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

1.表示讚同和肯定

當孩子在傾聽的時候,對講話者的觀點有同感時,要發出讚美和肯定:“你說得對!”或者“我也是這麼想的!”“如果當時我處在那種情況,也會和你一樣做的。”

當講話者在你那裏得到讚同和肯定時,就會感覺和你有共同語言,就更有興趣和你聊下去,這也是獲得對方好感的一大絕招。

2.時不時地提問

孩子在傾聽他人說話時,要時不時地提問,這表示對對方的話題很感興趣,促使對方講得更深、更細。特別是孩子在和陌生人交談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多問一些,鼓勵對方說下去,避免冷場。

但是要避免這樣的提問:“你是從外地轉學來的吧?”“你爸爸媽媽是做什麼的?““你現在住在哪裏呢?”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式會讓對方感到壓抑,而且這種問題的答案用幾個字就能回答,也不能使話題深入,所以這樣的提問沒有意義。

提問應該是開放式的,可以引導對方暢所欲言的,比如:“後來呢?”“這之前都發生了什麼?”這樣,對方就會介紹一些提問者不太了解的事情,使談話延伸下去。

3.調動所有的感官來傾聽

孩子在傾聽他人說話的過程中,除了嘴巴要有反應之外,身體也要有反應:可以全身關注地看著對方;在聽到對方講到緊張的時候,可以微微皺眉、身體前傾;在聽到對方講到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可以露出微笑的表情;讚同對方的時候可以點頭;等等。也可以把身體反應和語言結合起來:“是嗎?”“太氣人了!”總之,調動一切感官來表示你在認真傾聽。

4.邊聽邊思考

在聽的過程中不能隻是被動地接受,也要主動地消化:回味對方的說話內容,分析對方的觀點,把對方的思想觀點同自己的相比較,理清楚邏輯順序等,以便在對方講完的時候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以上是傾聽時必須要有的反應,但在傾聽的過程中,以下這些反應是不可取的。這些反應不僅不能表現出自己的口才,反而還會引起對方的厭煩:

1.挑對方的毛病

在對方說話的過程中,不要隨便打斷別人,否定別人的觀點,挑對方的毛病:“不對,不對,你這樣說是不對的!”更不要與對方爭論:“不行,你怎麼可以這樣想呢?我不同意這樣做。”這樣隻會使談話中斷、陷入僵局,而是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傾聽,努力理解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即便是認為對方說得不對、做得不對,也要等對方說完,再發表意見。

2.虛假、誇張的反應

有的孩子在聽別人說話時不是沒反應,而是反應過了頭,不夠自然和真實。比如:別人說一件有趣的事,隻需要微笑的表情反應即可,可你捂著嘴大笑,無法控製,讓對方不知所措,以為自己哪裏說錯了,這麼可笑。

或者,對方說了一些眾人皆知的常識性的東西,你卻拚命地點頭:“嗯,你說得太對了!你簡直是未卜先知啊!”這樣誇張的反應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個虛偽做作的人,而不願意和你過多地交往。

所以,要避免這些虛假、誇張的反應,給出最自然、最真實的反應即可,這樣你感到舒服,對方也感到舒服。

3.隨便插嘴

隨便插嘴是孩子在傾聽時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因為孩子的表現欲總是很強,誰也不甘做寂寞的傾聽者,總是忍不住打斷別人的談話:“你說的這個事我知道……”或者“小華啊,小華我認識……”甚至打斷了別人的話,自己說起來。

碰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就要教導孩子:“別隨便插話,太沒禮貌了,讓別人說完你再說。”隻要父母善於引導,那麼孩子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學會傾聽,理解別人的言外之意

這天,盈盈來到萱萱家裏玩。萱萱拿出家裏的玩具給盈盈玩,自己手裏則抱著一個大娃娃,這是媽媽給她買的新娃娃,又大又漂亮,萱萱愛不釋手。

盈盈看著萱萱手裏的娃娃說:“萱萱,這是你媽媽給你買的新娃娃嗎?”

萱萱答道:“嗯。”

過了一會兒,盈盈又說:“萱萱,你可真幸福,你媽媽買這麼漂亮的玩具給你。”

萱萱說:“嗯,我媽媽對我可好了。”

盈盈說:“萱萱,如果我是你媽媽的女兒就好了。”

萱萱:“啊?你不喜歡做你媽媽的女兒嗎?”

這時,在一旁的媽媽聽到了萱萱的和盈盈的對話,就走過來對萱萱說:“萱萱,把你的新娃娃給盈盈玩一會兒。”

“這……”萱萱猶豫了一下,但她還是聽了媽媽的話。

盈盈拿著娃娃,高興地說:“謝謝盈盈,謝謝阿姨!”

盈盈為什麼說想做萱萱媽的女兒?因為萱萱媽的女兒有新娃娃玩,所以,盈盈的意思並不是說想做萱萱媽的女兒,而是想玩萱萱手裏的新娃娃,可惜萱萱沒聽出來盈盈話裏的意思。

有的人一定會說:想玩人家的娃娃直接說就行了,幹嘛要兜圈子?這是因為用暗示的語言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是一種說話的技巧,這樣可以避免直接說出來會被對方拒絕的尷尬。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聽懂這樣的話,例如故事裏的萱萱。

看來,能完全聽懂對方的話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僅要聽懂表麵的意思,更要聽懂別人沒說出來的意思——言外之意。人們在說話時為了照顧對方的麵子或為了避免自己的尷尬,會先試探一下,拐著彎說。孩子有時會聽到大人說“這個人‘話裏有話’”,意思就是說這個人真正的意思沒說出來。聽不出這一點,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那麼口才又如何進行鍛煉?

孩子有時候也會這樣說別人:“把話說完啊,別說一半留一半,讓人去猜,累不累啊。”可見,很多人說話都喜歡留有言外之意或未盡之意,這也是說話的一種策略。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說話也會越來越有藝術,不再那麼直接或直白,而是會采取“迂回戰術”了。

所以,孩子若聽不懂別人“話裏的話”、“話外的話”,就無法正確理解對方所說的含義,從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口才就沒有鍛煉的機會。而聽懂別人沒有說出來的意思,對對方的言外之意產生正確的反應,這才是真正會傾聽的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