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學會求助
怎樣表達才能打動對方
我們都知道,“求人”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唯有口才過硬的人,才能第一時間得到他人的幫助。那麼,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該用什麼樣的心態、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在求助的過程中給自己加分呢?
■
求助的語氣要溫柔、謙和
小旭在寫作業,做到最後一道題時遇到了攔路虎。他看了看同桌,同桌的最後一道題已經快做完了。
“問問他吧。”小旭想。但是前兩天剛跟他吵過架,兩人好幾天都沒說話,向他張嘴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可是為了做完作業,小旭隻好拉下臉,問道:“哎,最後一道題應該怎麼做啊?”
同桌沒吭聲,連頭都沒抬。
小旭心想:這是故意氣我是吧,但又不能發火。隻好又問:“哎,你聽到沒有?我問你,今天作業的最後一道題應該怎麼做?”
同桌這次抬起了頭:“你問誰?”
“我問你啊!”
“我叫‘哎’嗎?”
小旭忍了忍,說道:“哎,我已經跟你先打招呼、先說話了,你不要這麼吹毛求疵好不好?”
“有你這麼打招呼的嗎?你如果不是有求於我,會和我先說話嗎?”
“當然!要不是讓你教我做這道題,誰會低三下四求你!”
“你這口氣是‘低三下四’嗎?我看叫‘趾高氣揚’還差不多。”
小旭這下真火了,“啪”地一拍桌子站了起來:“喂!你愛教不教,你以為沒有你我這作業就做不完嗎?”
同學冷冷地甩給他4個字:“悉聽尊便!”
在生活中,孩子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窘境,這個時候,應該怎樣求助別人?孩子的口才應該如何發揮作用?是像小旭那樣既沒有禮貌又高傲?還是應該更為冷靜、溫柔和謙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別說是求別人幫忙,即便是平時的交談中,甚至是別人求我們的時候,我們說話也不應該像小旭那樣沒有禮貌、趾高氣揚、動不動就拍桌子。小旭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的素質不夠,更是因為他不懂得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好口才、好修養,而不是拽脾氣。
別人幫你的忙,本來是犧牲他的時間和精力為你行方便,所以你的口氣應該是溫柔、謙和甚至是帶著抱歉才對,可你不但沒有這樣做,反倒用話“兌嗆”人,那誰會做這出力又受罪的事兒呢?這個時候,你的口才發揮的不是好作用,反倒讓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由此可見,不好好學口才,不會說話,給生活帶來了多麼大的不便和惡果。既然如此,孩子就要趕快學會:用什麼樣的語言方式來求助對方才能打動對方:
1.求助之前,先禮貌地稱呼對方
禮貌地稱呼別人,這一點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再向孩子多講。在向他人求助的時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求別人幫忙這個願望基本上不可能達成。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意願,如果這個意願得不到滿足,別說幫你的忙了,可能就連說話都不願意搭理你。
因此,在向對方求助之前先禮貌地稱呼對方:“你好,小華,幫我一個忙吧。”這樣說話,對方肯定不會隨便拒絕你,你得到幫忙的可能性會很大。但如果你像故事裏的小旭那樣給對方“哎”的稱呼,估計任何人都會給你難看的臉色。所以,禮貌和好口才是如影隨形的,禮貌到哪裏,好口才的作用就能發揮到哪裏。
2.先說“抱歉”或“謝謝”,然後再求助
要想讓別人痛快地答應幫你的忙,不妨把“抱歉”、“謝謝”之類的話先說在前麵。例如可以這樣說:“對不起,打擾一下,幫我講講這道題吧。”如果同學有點兒猶豫要不要幫你的忙,你可以繼續說:“幫我講講吧,先謝謝了!”同學看你這麼客氣,自然不好意思不幫忙了。
3.幫完你的忙之後不忘說“謝謝”
幫忙之前要說謝謝,幫完忙之後,不要忘記仍然要說“謝謝”。例如:“小華,謝謝你給我講這道題,耽誤你的時間了,謝謝!”
有的孩子會覺得,幫忙之前說“謝謝”,幫完忙之後還說“謝謝”,這謝謝會不會太多了?中國有句俗語“禮多人不怪”,基本上,沒有人會嫌你過於禮貌,隻會有人嫌你沒有禮貌。多說幾句“謝謝”,除了為這一次的幫忙表達謝意,也是為下一次再有求於對方的時候奠定良好的基礎。
■
尋求幫助時,態度要真誠
小波學習很努力,但數學成績卻一直不太好,他很想讓班裏的學習委員小海幫他補補課。
這天放學,他去找小海,和小海聊了幾句,然後提出了他的要求:“小海,有件事我想請你幫個忙。我的數學成績一直不太好,你能幫我補補課嗎?用星期天的時間就行。”
“我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報了興趣班,星期天下午倒是有時間,但要是再給你補課,我的業餘時間就一點沒有了。我考慮考慮吧。”小海說。
“好,沒關係,你考慮考慮量力而行,別弄得自己太累。走,我騎自行車帶你回家。”
這一天放學,輪到小海值日,小波拿了掃把,和小海一起掃起地來。在小波的幫助下,衛生很快打掃好了,小海說:“謝謝你,小波!”
“沒關係,走吧,一起回家。”
以後,不管大事小事,小波經常幫小海的忙。小海過生日,他也送上精心準備的卡片。
終於有一天,小海對小波說:“小波,這個星期天我去你家裏給你補數學。”
“好,好!謝謝你!我讓我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小波非常高興地說。
小海也很高興:“好嘞。”
在好口才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中,禮貌是其中之一,其次就是真誠。無論是在讚美還是道歉或是交談的時候,都少不了真誠這個“因子”,沒有這個“因子”,就結不出“打動對方”這個“果”。
在求助別人的時候,這個“因子”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有求於人”,姿態總是要放低一些;想讓別人幫你的忙,態度總是要好一些。這個時候,你若稍微“擺擺譜”,估計對方也會和你說“拜拜”了。就像兩個故事中的小旭和小波,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態度真誠,結果就截然不同。
所以,態度必須非常真誠,哪怕看對方的臉色,受對方幾句難聽的話,隻要不傷害你的自尊心、不觸及你的底線,自己都應該承受。你必須放下身份、放下驕傲,把最真誠的態度化為最真誠的語言,用真誠和好口才打動對方。
孩子不要因為對方一時不接受你的求助而覺得委屈,劉備還“三顧茅廬”呢?他是何等的身份,何等的委屈!何況你一個碌碌無名之輩。要想像劉備那樣成大事,要想像諸葛亮那樣以好口才“舌戰群儒”,不受點兒委屈、不拿出最真誠的態度、不好好練口才,怎麼可能有那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