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決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因為讓孩子自己講故事,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複述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還可以發揮他們的再創造能力。讓孩子講故事不是要求孩子機械地進行文字搬家,不是讓他們背誦故事,而是要孩子複述故事。

所謂複述,就是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講一遍。孩子想要把故事講得清楚明白,必須先用大腦把故事的角色、情節、結構、對話等回憶一遍,重新整理加工,並要組織恰當的語言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理解,融合到故事中去,這無疑是在記憶基礎上的一種再創造。

孩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會不由自主地模仿不同人物的說話方式和語氣,為了讓聽眾更願意聽他講,他會盡量生動地表達,這又鍛煉了孩子表達的能力,提高了他的口才水平。

任何一種提高口才水平的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複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再創造能力,都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同時得到提高。孩子通過講故事享受到了“講”的樂趣與“講”的成就感,這為孩子一生的口才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父母不僅要讓孩子愛聽故事,還要讓他們學會講故事、喜歡講故事。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激發孩子的這種興趣:

1.父母和孩子一起講完一個故事

有些孩子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自信,怕講不好,因而不願意講故事;有些孩子則是因為沒有完整地記住故事,而不能順暢地講出來。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講故事,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我講前麵一部分,你講後麵的情節好嗎?”孩子的困難被人分擔了,也就願意嚐試著講故事了。

或者,父母講了一點兒就故意“打住”:“哎呀,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我不記得了。你還記得嗎?”孩子被這麼一問,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替父母分擔憂愁、解決問題。當孩子講了一會兒不願意繼續講時,父母不妨接著再講。這樣,父母在和孩子的合作中就把整個故事講完了,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講故事中來。

2.引導孩子講故事

采用激將法,也可以引導孩子講故事。例如孩子正在看故事書時,你不妨坐在他身邊問他:“看的什麼啊?能看懂嗎?”孩子就會不服氣地說:“當然能看懂。”父母則故意假裝不相信的樣子,說:“我不相信,你講給我聽聽。”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確實看懂了,就會講給父母聽。父母聽完一定要記得表揚孩子:“嗯,講得不錯!確實看懂了。”

不過,采用激將法的時候,話不可說得過激,否則,不但不會有以上的效果,反倒會打擊孩子愛讀書的愛好。

3.父母故意講錯故事,讓孩子去糾正

父母要盡可能用更多的方式激發孩子講故事的成就感,故意講錯故事並讓孩子去糾正就是一個好方法。例如孩子都喜歡聽《三隻小豬蓋房子的故事》,父母就可以故意講錯:“第一隻小豬看到了一堆石頭,它就用這堆石頭蓋了一座房子……”這時,孩子肯定會糾正你:“不對,不對!第一隻小豬不是用石頭蓋的房子,是用稻草蓋的。”父母就可以接著說:“是嗎?那是我記錯了,要不,你講給我聽聽。”如此,孩子會覺得自己都能指導大人了,非常有成就感,就會願意把這個故事講下去。通過講故事,孩子學會了生動地表達,口才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角色扮演,在特殊情境中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最近一段時間,芊芊的爸爸媽媽出差了,把她一個人放在奶奶家裏。臨走前,爸爸媽媽非常擔心,怕她過得不習慣,怕她因為沒有小朋友與她玩而感到寂寞。

他們出差回來那天,奶奶告訴他們,芊芊一個人玩得可好了。爸爸媽媽來到房間一看,可不,芊芊正在忙著:隻見沙發上放著一個娃娃,芊芊拿著一個小勺子,放到娃娃的嘴邊說:“來,寶寶,吃飯。”一邊假裝往娃娃的嘴裏喂東西,一邊說:“來!爸爸喂一口。”然後又說:“來,媽媽喂一口。小心!別灑了。吃完長大個。”

喂完飯她又把娃娃抱起來說:“我們該睡覺了。”說完唱起了搖籃曲。

過了一會兒,她輕輕地把娃娃放在床上,並念叨著:“哦,哦,睡覺了。”

看著芊芊的樣子,爸爸媽媽會心地笑了。平時他們和芊芊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都被孩子記在了心裏,並自己扮演起爸爸媽媽來。

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更有趣,他們就更願意接受什麼樣的方式。在所有訓練口才的方法裏麵,“角色扮演”無疑是最有趣的,它比那些一本正經的背誦、複述、描述等更有吸引力,孩子從小就愛玩這樣的遊戲,“過家家”就是“角色扮演”的雛形。

幾個孩子聚在一起,你當爸爸,我演媽媽,他扮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台詞”。在角色變化時,他們還知道變換自己的“台詞”。沒有人刻意地教過孩子這個遊戲,也沒有人給他們寫“台詞”,但他們卻知道“爸爸”、“媽媽”和“孩子”應該說什麼。這種“無師自通”來自於孩子對生活的觀察。

長大了,這種過於簡單的“角色扮演”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他們不再滿足於僅僅扮演爸爸、媽媽和孩子,他們期望自己能勝任更多的“角色”:除了家人,還有老師、警察、醫生;不僅扮演人物,還可以扮演動物、植物。在這種“角色扮演”中,他們的“台詞”功力見長——語言表達生動有趣,同時又符合“角色”的身份特點。

此時的“角色扮演”已經不止是遊戲,更是一種文藝形式,它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加深了孩子與家人的情感交流,還可以刺激孩子的語言中樞。孩子通過扮演各種角色,不僅思想會越來越成熟,口才也會越來越好。可以說,孩子的這種“角色扮演”,真是鍛煉口才的絕佳方式,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扮演角色”,體會一下表演的樂趣,分享孩子口才提升的成就感。

在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指導孩子:

1.父母要指導孩子運用符合角色身份的語言動作

孩子在扮演角色中,並非每一種“角色”的語言動作孩子都熟悉,這時,父母就要給予指導:扮演兔子要帶上一個兔子的耳朵頭飾,扮演士兵要拿一把小手槍,扮演植物就要站在那裏不要亂動。當孩子看到自己越來越像“角色”,表演的熱情會十分高漲。

同時,父母還要指導他們,“兔子”和“士兵”應該說什麼樣的“台詞”?讓孩子想象一下,如果植物會說話,植物應該說什麼樣的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模擬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能力都得到了發揮和提高。

2.要讓孩子聲情並茂地表演

“扮演角色”不隻是打扮成角色的樣子、說幾句幹巴巴的“台詞”而已,而是要把角色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台詞”不但要發音準確、吐字清晰,還要充滿喜怒哀樂,尤其是表情動作、手勢眼神要配合巧妙。

例如扮演大灰狼,說話就要惡狠狠的,並做出可怕的表情和動作;扮演小兔子,說話和動作就要可憐兮兮的;而扮演媽媽就要很溫柔。總之,要讓角色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立體的形象,才是一次成功的表演。

3.父母要參與孩子的表演

有的時候,因為沒有人和孩子一起表演,孩子會一人分飾幾個“角色”。這時,父母不妨參與到孩子的表演中去,如爸爸扮演漁夫、媽媽扮演老太婆、孩子扮演金魚。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表演能力,而且使家庭充滿了歡樂,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孩子的口才能力。

聲音練習,讓孩子說話更動聽,人人都愛聽

蘭蘭在家裏朗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朗誦完了,爸爸說:“蘭蘭,人之初的‘初’發音應該是‘chu’,而不是‘cu’;性本善的‘善’發音應該是‘shan’而不是‘san’。你再讀一遍。”

蘭蘭又讀了一遍。

“不錯,這次好多了。”爸爸說,“這是《三字經》,語速應該是均等的,每3個字要停頓一下,不能讀得像唱歌一樣,全連起來了。你再讀一遍。”

蘭蘭又練習了一遍。

“好!這次更好了。蘭蘭,想要有好口才,首先發音要標準、吐字要清晰、語速要恰當。堅持練習,蘭蘭的口才將來一定是頂呱呱的。”

好口才的標準很多,除了說話不囉唆、有條理、言之有物之外,還要有一個動聽的好聲音。好聲音指的是吐字準確清晰、發音柔和、富有韻律和節奏,這樣美妙的聲音人人都愛聽,它可以讓聽眾產生愉悅的情緒,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如果聲音沙啞、說話含混不清,要想讓別人接受他的意見和觀點就多了一道障礙。

好的聲音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升孩子的魅力指數。它就像是口才的魅力外衣,更容易拉近說話者與他人的距離,也更容易讓他人接受說話者的內容,因為誰都更願意聽聲音溫柔的人說話,而說話沙啞無力、幹巴難聽的人總會讓人有點兒排斥。

有些父母會認為,說話的聲音是天生的,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其實,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說話的聲音並非嗓音,它可以通過後天的鍛煉得到改變和提高。

比如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他天生的嗓音條件並不好,但他勤奮刻苦地練習自己的嗓音,終於練出了一副甜美動人的金嗓子,所以說,雖然孩子的發音器官已經不能改變,但後天的訓練卻可以改善一個人的聲音質量。也就是說,聲音是可以塑造的。

那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訓練自己的聲音,才能使它變得更動聽呢?我們來看看以下幾種方法:

1.讓孩子說話時要有穩定的情緒

聲音是身體各器官協調工作的產物,聲音的異常說明身體的某個器官或部位出現了異常。而情緒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生理:大喜或大悲都會幹擾一個人的呼吸頻率,而過度地緊張和恐懼會使喉嚨僵硬、聲帶繃緊、聲音沙啞。在這種情緒下說話,聲調往往會提高,還會變調;而在平靜的狀態下說話,聲調會顯得很平靜、豐滿。因此說,說話的聲音就是人內心情緒的反應,就好像一個人的第二張臉,也是一種“表情”。

例如人在悲傷的情況下會帶著哭腔說話,甚至發出刺耳的聲音,聽起來很不舒服。所以,要想讓孩子說話的聲音好聽、舒服,先要讓孩子在說話時保持穩定的情緒。否則,孩子“難聽”的聲音就會影響與人談話的效果。

2.吐字要清晰,不能含糊不清

吐字的清晰與否也直接影響著說話的聲音是否好聽。孩子如果嘴巴都張不開、口齒不利索、說話含糊不清,說了半天別人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別人還願意和他說下去嗎?所以,孩子在說話時,吐字首先要清晰,“z、c、s和zh、ch、sh”要分清楚,該斷句的時候要斷句。隻有這樣,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想要說的內容,自己的聲音才會更好聽。

3.語速要恰當

如果孩子遇到過說話過快的人,就會覺得:好累啊,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重要的是沒聽明白對方說什麼;而有些人又說話太慢,弄得孩子很不耐煩:“你能不能快點兒啊,要憋死我啊。”可見,說話過快和過慢都會令人不適,所以,孩子說話,大多時候還是應該用不緊不慢的速度說話,遇到了緊急的事情也可以適當提高語速。

4.讓孩子要注意說話的聲調

運用好說話的聲調也是一個好口才的人必備的素質之一。例如孩子用平和的、稍微向上揚的語調問同學:“明天來我家玩好嗎?”這樣柔和的聲音,會讓人聽起來非常舒服,肯定會讓對方很快就接受你的邀請。如果用低沉的、下降的語調問同學:“明天來我家玩。”就會讓對方覺得你說話的聲音不好聽,不像是在邀請,倒像是在命令,很可能不會接受你的邀請。

寫好作文和日記,文字訓練有助於語言表達

晚上9點鍾,琪琪做完了作業,拿出自己的日記本,在本子上寫下:“今天,學校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寫完日記,時間已經到了9點半,琪琪翻翻自己的日記本,看看以前寫的東西很稚嫩,自己看起來都直搖頭,不過這也說明自己在進步。從三年級開始到現在,她已經寫了1000多篇日記了。除了考試特別緊張的時候,她幾乎沒有間斷過,有時也覺得沒有內容可寫,她就摘抄一段詩歌。

也許是看書多和寫日記的鍛煉,琪琪的作文也寫得不錯,每年都代表班裏參加區裏組織的作文比賽。琪琪真的是太喜歡文字了,中國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她反複去玩味。

文字鍛煉得多了,琪琪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朗讀一首詩歌、做一場小演講都不在話下。別人都說琪琪口才好,琪琪知道,這都多虧了她堅持寫好日記和作文的緣故。

文字是一種語言符號,人的語言表達離不開文字,隻有熟練運用文字這種語言符號,口才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而寫作文和日記正是鍛煉孩子文字表達水平的重要方法。

寫作和說話一樣,也要經曆思考的過程、組織語言的過程,也要有條理地表達,隻是這種表達是通過文字表現出來的。說話隻不過是把文字通過語言表現出來,所以,文字的訓練和語言的訓練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寫作和說話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孩子在說話時通常不會有過多的思考,也不會過於斟字酌句,有時甚至會衝口而出。這,就造成了說出的話不夠嚴謹、不夠得體,甚至會得罪人。

而寫作就會避免這種情況。在寫作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知道:“這句話還可以這樣說。如果上次我這麼說話,對方就不會生氣了。”通過寫作,孩子知道了什麼樣的表達是更妥當的、更完美的、更易於讓對方接受的。知道了自己平時說話有什麼樣的毛病,就會在以後的說話中注意,這無疑對語言表達和口才水平都有積極的影響。

這麼一說,父母和孩子就很容易明白寫作的重要性了。那麼,就不能讓這樣一個提高口才的好方法棄之不用:讓孩子堅持寫日記,並寫好每一篇作文。當然,要想寫好作文和日記,孩子要注意好以下幾點:

1.讓孩子多觀察生活,以便有事情可以寫

孩子在寫作中遇到的困難經常是沒有事情可寫、沒有話可說。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觀察生活,觀察生活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

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從中獵取你寫作時需要的材料: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它的起因、過程和結果如何?校園裏的植物一年四季在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身邊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是怎樣的?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將它們彙入自己思想的長河裏。

有條件的話,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帶著攝像機和錄音機到更多的地方看一看。當觀察成為習慣,頭腦中儲備了更多的人、事、物並有了自己的思考以後,寫作時的原始素材便會源源不斷了。

2.讓孩子多讀書,積累寫作素材

當孩子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素材之後,我們就要鼓勵他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優美的文字從何而來?要積累寫作素材。寫作素材就是寫作時用到的一些優美詞句、名言警句、曆史典故、詩詞歌賦、格言、諺語之類的用來美化文章的素材。

寫作素材的積累唯有靠多讀書,讓孩子閱讀各種有益的書籍。通過背誦和摘錄,或者自然地吸收,積累更多優美的詞句,靈活運用到寫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