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數顏色法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費爾德提出了一種有效控製情緒的方法:數顏色法。具體操作方法是,當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不滿或者怒不可遏,想要大發脾氣時,如果有可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獨自找個沒有人的安靜地方,做如下練習:環顧周圍的環境,心中自言自語:“那是一麵白色的牆壁、這是一張棕色的桌子、那是一把褐色的椅子、這是一套藍黑色的警服……一直數到十二,大約數三十秒。”試驗表明,此種方法特別適合於暴躁型的人控製自己的情緒。
總之,學會轉移、分散、弱化、體諒,從而獲得解脫、抵消,甚至升華,將強烈的情緒衝動引導到積極、有益的方向上去。隨著對情緒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人就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瀟灑。
■ 凡事多往好處想
和鬆下、索尼、本田創始人同時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於多麼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
這說的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亦可以理解為凡事多往好處想的思維方式。每一件事物都有其不同的側麵,目力所及之下並非就是全部。多數情況下,我們抱著怎樣的原始心態去尋求什麼,眼睛就會看到什麼。那麼,不如就多往好處想,多看到陽光的一麵——因為,快樂都是自找的。
人活一世,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煩惱。樂觀者在麵對煩惱時,總在心中做一個更壞的假設來和事實對比,因而他們總是能看到更好的一麵;而悲觀者總是覺得今日不如昔,所以煩惱就會很多。
悲觀的人會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沮喪,而樂觀的人會覺得沒有的幸虧不是生命;悲觀的人會認為在路上被劫持暴打一頓後扔到泥坑裏是一件極其倒黴的事,而樂觀的人會為自己沒有被劫匪殺害而感到慶幸;悲觀的人會因牙科大夫錯把好牙拔去了而憂心忡忡,而樂觀的人會高興地想,幸虧拔錯的是一顆牙而不是心髒;悲觀的人會因為被鄰居難聽的歌聲吵了午覺而煩惱,樂觀的人會高興的看到在門外號叫的幸好是一個人而不是狼。
或許,悲觀的人還會問:“假如你馬上就要失去生命了,你仍然會保持愉快嗎?”
樂觀的人說:“當然,我會高興地想,我終於高高興興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讓我隨著死神,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另一個宴會吧。”
悲觀者最後問:“這麼說,生活中沒有什麼事可以令你痛苦,你認為生活永遠是由快樂組成的一連串樂符嗎?”
“是的,凡事隻要多往多好處想,你就會在生活中發現和找到快樂。因為痛苦往往是不請自來的,而快樂和幸福卻需要人們去發現,去尋找。”樂觀者快樂地說道。
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對它哭,那我們看到的也是一副哭相。很多時候,同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心情沮喪的時候,看到的絕對不會是陽光明媚;心境愉快的時候,就算是嘈雜擾攘也會變成熱鬧活潑的景象。正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處世態度不同,導致有人歡喜有人憂。
與其愁苦自怨,倒不如換一個角度,凡事多往好處想,心情自然也就會跟著轉變。凡事多往好處想,就其本質來說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抱有這樣心態的人們往往都能把握住命運的主動權,堅信自己的力量,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堅信明天會更好。
如此,雖然從事實上來講,也許不能改變客觀事物本身,但卻可以引導我們轉換視角,改善個人的精神狀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不幸,不但可以將不幸造成的損失或帶來的不良後果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影響事物發展的方向,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
鍾南山院士雖然一向健康良好,但也曾在2005年出現過一次“身體危機”。某天晚上,他一如往常地工作至很晚,突然感到胸口不適,呼吸困難。幸虧搶救及時,做了心髒支架手術,才算康複。
就在鍾南山情緒低落之時,他接到了表哥的電話,第一句話便是:“祝賀你!”
鍾南山頓覺莫名其妙,隨即感到有些怨憤。他心想,我這麼倒黴,還有什麼好祝賀的?
沒想到表哥接著說:“之所以祝賀你,第一是因為你這個病沒有發生在出差途中,可以及時地到醫院;第二,梗塞的隻是很小的一段血管,不是重要部位;第三,這件事正好給你一個警告:要注意身體了!”
聽完表哥的這段解釋,鍾南山豁然開朗。從此,他格外注意勞逸結合,飲食平衡;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幾年以來,身體狀況一直很好。沒想到,“倒黴事”卻變成了“好事”。
凡事多往好處想,心中便是一片朗朗晴空。所謂境由心生,思維方式的差別,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有時候會大不一樣。而且,一旦養成了“往好處想”的思考習慣,便會逐漸形成一種暗示與想象的力量,從而對我們的身心起到指導性的調節作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春認為,想象對機體的生理活動的確有調節作用。有研究機構對一個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進行了多年研究後發現,隻要這個人說他想象出什麼事物,就可以觀察到他的機體發生了奇異的變化。比如:他說“看見右手放在了爐邊,左手在握冰”,這時我們就可以觀察到他的右手溫度升高了2℃,而左手溫度降低了1.5℃;當他說“看見自己跟電車奔跑”時,就可看到他的心跳加快;而說“感覺自己安靜地躺在床上”時,心跳就減慢了。
由此可見,如能發揮想象與暗示積極方麵的作用,那麼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凡事多往好處想,不要非向死胡同裏鑽。以進取心追求,以平和心接受,保持美好憧憬,坦然麵對缺憾;不為失去而憂傷,不為得不到而鬱結;該麵對的不躲閃,該承擔的不逃避,永遠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如此,人生還會有闖不過去的關、跨不過去的坎嗎?隻要心中保持能讓陽光照進的空隙,慢慢地,即使前方再有陰影,我們也會深知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陽光在後”的結果。那時,心中便不再有恐懼,其性也平,其情也安。
■ 給心靈找一個岸
《詩·衛風·氓》中有言:“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意思是淇水再寬總有個岸,濕地再廣也有個邊。
那麼,我們的心靈呢?是否能保持一種平常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留住一方清雅的角落,讓心靈有個落腳的岸。哪怕任由思緒的音符在平靜的心底蕩起團團柔和的漣漪,也是一種卸載與放鬆。
人們曾看過一位很久以前著名航海家的日記,其中記錄了這位船長的一次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遇:
當時,我正率領著整隻船隊航行到大西洋海域,一片茫茫無野。不遠處,我們看到了一個龐大的鳥群在浩瀚無限的海麵上空,久久地盤旋,並不斷發出震耳欲聾的鳴叫。
當許多船員正在為這樣壯觀的場麵而奇怪的時候,更令人驚異的現象出現了:許多鳥在耗盡了全部體力後,義無反顧地向茫茫大海飛去,不斷激起了海麵上的陣陣水花……
事實上,那位船長並非是這一悲壯場麵的唯一見證者。在他之前,很多經常在那個海域捕魚的漁民被同樣的景象所震撼。
這無疑引起了鳥類學家們的關注。在長期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來自不同方向的候鳥,會在大西洋中的這一地點彙合。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沒有人搞清楚那些鳥兒為什麼會一隻接一隻、心甘情願地投身大海。
這個謎團終於在本世紀被揭開。原來,海鳥們葬身的地方,幾百年前曾經是個小島。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鳥們來說,這個小島是它們遷徙途中的一個落腳點,一個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彼岸”。在它們極度疲倦的時候,可以在此讓身心得以棲息。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這個無名的小島沉入大海,永遠地消失了。
可對於遷徙途中的候鳥們而言,它們並不知道那個被淹沒了的“岸”已經沒有了,仍然一如既往地飛到這裏,希望稍作休整,擺脫長途跋涉帶來的滿身疲憊,積蓄一下力量,從而開始新的征程。
但是,在茫茫大海上,它們卻再也無法找到寄予希望的那個小島了。早已筋疲力盡的鳥兒們,隻能無奈地在“彼岸”上空盤旋、鳴叫,盼望著奇跡的出現。當它們終於失望的時候,全身最後的一點力氣也已經耗費殆盡,隻能將自己的身軀化為汪洋大海中的點點白浪。
同樣,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長的“遷徙”旅途中,每個人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個可以憩息身心的地方。適當的時候,允許自己喘上一口氣,稍作休整,讓自己的心靈得以放鬆。不要像那些海鳥一樣,非要等到自己筋疲力盡卻找不到落腳地的時候,才意識到“彼岸”已遠去。那時,無論怎樣後悔也都晚了,隻能將自己的生命一頭栽進物欲橫流的海潮之中。
我們是否經常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就陷入了一種不安之中,卻找不出合理的理由?這時不禁就會發出感歎:如果遊動的靈魂可以找到一個彼岸依靠該有多好,能讓漂泊的身軀和心靈有一個停靠的港灣,安心而舒適地休整,又該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古時的人們一直都在尋找一個安寧祥和的桃花源,在人生不得誌時,可以寄托靈魂的地方。如今,當身心疲憊時,都市中人隻會借著夜色而放縱著自己的愁緒。舉起高腳杯,遊蕩在五光十色之中。可是,高腳杯裏的斑斕,怎麼也消不散堵在心中的煩悶與茫然。於是,在杯中找尋靈魂安置之處無果後,便又學著古人跑到深山茂林中繼續求覓,卻仍然逃不出世俗的纏繞,心靈始終不能靠岸。
因為,在麵對生活時,我們的內心會發出一種微弱的呼喚。隻有躲避開外在的嘈雜和喧囂,拋棄利益和爭奪,秉持著一顆無欲無求的心,靜靜地聆聽並順從它,我們才會做出正確的抉擇。否則,將在匆忙喧鬧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在經曆過十幾年的穿梭職場、征戰商界的疲乏後,她終於懂得了停下腳步,給心靈找一個岸邊歇歇。她放下手中的一切,無所牽掛地來到心儀已久的愛琴海邊。在那裏,她寫下了這樣的日記:
這裏是我的心靈旅店,這裏是讓那顆漂泊的心落腳的地方,是心靈的彼岸。生活每天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有平淡,有回憶,但更多的是快樂,和滿足。人的心裏不可能永遠沒有煩惱,就好像天空不可能永遠蔚藍,大海不可能永遠寧靜一樣。但是,在我那顆飄零的心受了傷害,倍感疲倦的時候,還好,有這麼一個地方,能夠讓我不會那麼絕望。靜靜地聆聽內心的訴說,在一個人的幸福國度裏自由地飛翔。沒有來來往往的人群嘈雜,沒有往往來來的車水馬龍;沒有煩惱苦悶,沒有傷心落淚。有的隻是那一片恬靜的心,還有一個人享受的快樂。
既然內心的頭早已挺不起來,就不要在縫縫補補之後,繼續在風雨之中漂泊;既然靈魂的腳早已邁不開步,就不要再依著慣性而繼續浪蕩。
你我都是平凡人,都會經曆一次又次的磨難。不管我們自以為有多麼強大,一定要給自己內心留一點自由的空間,讓倦怠的心靈有個休憩的地方。平凡人之平常心,事來就應,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思索、不計較;無為不爭,無欲不鬥。用平淡簡單的心情去感受榮辱,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遙望天外雲卷雲舒。作為行者的你我,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彼岸歇歇腳,且行且歌,其樂也融融。
■ 津津品味自己的生活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能夠享受平淡生活的人們,才能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也許,隻有真正能理解這個道理了,人生才能達到又一個境界。
生活有如一條河流,無論怎樣的鬥轉星移,它都流動不息。然後,伴隨著走過的痕跡,泥沙俱下,感受百味人生。接納所有的色彩,用“和自己賽跑,不和他人比較”的心態,津津品味自己的生活。
兩年前,一對青年男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隨著生活中日複一日的瑣碎,甜蜜的愛情高潮漸漸被磨得越來越淡,他們開始麵對日益艱難的生計。
妻子整天為缺少財富而憂鬱不樂。的確,他們需要很多的錢,一萬、十萬,甚至更多。有了錢才能吃好的,穿好的,才能買家電,買房子……可是眼下,他們的錢太少了,少得隻夠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支。
而她的丈夫卻是個很樂觀的人,在生活中不斷尋找機會開導妻子。
一天,他們去醫院看望一個朋友。朋友向他們訴苦,說自己的病是被累出來的,常常為了掙錢不吃飯、不睡覺。
回到家裏,丈夫就問妻子:“如果現在給你一筆錢,但同時讓你跟他一樣躺在醫院裏,你同意嗎?”
妻子想了想,說:“不同意。”
過了幾天,他們去郊外散步時,經過路邊的一幢漂亮別墅。正好,從別墅裏走出來一對白發蒼蒼的老者。丈夫又問妻子:“假如現在就讓你住上這樣的別墅,但同時要變得跟他們一樣老,你願意不願意?”
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願意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某天晚上,夫妻二人在家吃晚飯時,看到電視裏播報的一條新聞:他們所在的城市破獲了一起重大團夥搶劫案,主犯因搶劫數額巨大(一百萬),而被法院依法判處死刑。
此時,丈夫看著妻子,問道:“假如給你一百萬,讓你馬上像他一樣去死,你幹不幹?”
妻子生氣了:“你胡說什麼呀?給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幹!”
丈夫笑了:“這就對了。你看,我們原來是這麼富有:我們擁有生命,擁有青春和健康,這些財富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百萬;此外,我們還有靠勞動創造財富的雙手,你還愁什麼呢?”
妻子半晌沒有說話,把丈夫的話細細地品味了一番,覺得很有道理。從此,她也變得快樂了起來。
那些總是抱怨生活索然無味的人,是因為他們心靈的空間擠滿了太多的負累,從而無法欣賞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
生活被有的人比喻成七彩綢緞,而被有些人形容成一團亂麻;有人說生活是杯中酒、碗中茶,也有人說生活就是油鹽醬醋、甜酸苦辣……其實,生活擺在每一個人麵前的容貌都是一樣的,不同的隻是各人的心境罷了。一個人有軀體,不一定有生命;有生命,卻不一定有靈魂;有了靈魂,不一定有感情;有了感情,不一定有生活——隻有生活才是我們的載體。
大自然中,每棵樹上的葉子粗看時好似片片相同,細看方才發現,原來是相似卻不相同。每片葉子都是那樣平淡而平凡,一如我們普通人每天的生活。然而,一棵棵小樹就是依靠那一片片凡葉的滋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才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如此,我們也應該在平淡的日子裏珍惜每一天的經曆,細細品味個人獨有的生活,營養好自己人生的這棵大樹。
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兩段完全相同的經曆。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智慧: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是自己需要的。也許,他的生活是荷塘月色般的美景,而你的生活則是如絲小雨中漫步的愜意。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地方,也有自己缺憾的東西。不苛求,不欲取;即使一個人擁有了世界的全部,而內心的感覺是空的,那麼他的生活也永遠不會充實。
從前有一個女孩子,一直都為自己沒有一雙完整、漂亮的鞋而苦惱。
當她為自己破舊不堪的鞋子而悶悶不樂時,忽然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個拄著拐杖乞討的男孩。順著男孩的拐杖往下看,他竟然沒有了雙腳!
這時,女孩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富有,又是多麼可悲:富有是因為她還有一雙健全的腳,而可悲則是因為原來那麼長的時間裏,她都不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從來沒有品味過自己的生活。
品味生活,就像在一粒粒數著用真實穿成的念珠。每天匆匆上班,匆匆下班,匆匆吃飯,匆匆趕路;早上看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又目送日頭從西方落下。然而,痛苦時朋友的關心,失意時親人的鼓勵;困境前的勇敢,危急時的清醒,以及絕望中的堅守,這所有一點一滴的細節,我們可曾體會得到?
品味生活,就像在慢飲那碗清茶。歲月流走了秋冬,又流走了春夏,可總有一些恒久不變的感動:家人、同事、朋友;一聲問候、兩杯粗茶、三餐淡飯……我們又可曾細細品來?
生活就是如此,在快樂中享受生活,在悲傷中體會生活,在順境中品味生活,在逆境中感悟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隻有走進生活並細膩地去感受,才會懂得怎樣去品味生活。
生活就猶如“多少綠荷相倚眼,一時回首被西風”,這是生活在滄桑中的美;“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是生活在超脫中的境。咖啡的苦與甜、純與鬱,隻有親自品嚐並細細尋味了,才會有所感悟,亦如生活。不要在失去後才後悔錯過了當初的滋味。
從現在起,願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如此度過:“大潮抵岸,沙灘留下波濤起伏的印跡,最真實的是:落潮的平靜;雪花落地,大地留下純白一片的單調,最真實的是:雪後的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