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雨天忘記帶傘,還是與友人剛剛在火車站揮手分別,或者是打了一個小時的文檔卻忘記存盤、電腦又忽然死機,隻要放下一些“欲求”,就都沒問題。
因為,我們可以透過樂器和旋律,輕快又俏皮地被告知,生活就像一瓶甜橙碳酸飲料,打開前搖一搖,清透沁涼的氣泡便在令人想皺眉的大太陽下展開擁抱。
何必在意方式,何必掛念表情,重要的是一顆懂得忙裏偷閑地散步微笑、懂得在世界整整齊齊的規矩方圓裏塗鴉的心。
另外一方麵,所謂忙裏偷閑,一個“偷”字就機靈地抖出了另一個辯證:就像不能太忙一樣,人也不能太閑——太忙,便很容易失去生活的真滋味;過閑,便會無端惹出許多是非來。如此看來,忙裏偷閑,已然上升為一種境界。
正如英國人靄裏士所說:“生活的藝術,其方法隻在於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至於如何混合,就要看我們是否能拿捏好生活的尺度了。或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應該算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了。
以唐人李涉的一首《題鶴林寺壁》作結尾,但願給我們一些指導與啟發:“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 慵懶也是一種情調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不值得的事情就應該果斷扔掉,多給自己的心靈留下一些閑適的空間。
我們都習慣把小資和情調聯係在一起,甚至把“小資情調”說成了一個固定短語。但其實二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係。隻要有一種情調心態,便擁有了一種情調生活。而這就在於我們是否能放得下眼前世事,敞得開內心空間。慵懶一番,切換一種思維方式,在心不在物。情調,在慵懶之中便慢慢彌散開來。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份隱性的生活情調,都有一種對無拘無束、清心寡欲的生活狀態的向往。情調是一種感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忠於自身感受的妥協。慵懶地放慢腳步,給自己一個品味生活的機會。沒有過多的要求,隻要那顆心能跟著慢下來便好。
慵懶中,可以審視整個世界,深諳於內心的感覺;慵懶中,可以找回自己本就擁有的另外一麵;慵懶中,可以在自願和非自願中隨意選擇。還記得我們有多長時間沒有穿過T恤,取而代之的是襯衣、領帶、西裝了嗎?還記得我們有多久不穿帆布鞋,而是天天的小高跟了?一杯咖啡,或一堆零食,沉浸在婉轉的音樂裏,用最舒服的姿勢,翻看著許久不曾碰觸的雜誌,這就是一種慵懶的情調。以慵懶的姿態生活,在塵世喧囂的背後,過一種自得其樂的日子,隨意,鬆緩。
她是一個如你我一樣的普通女孩,擠公交車上班,坐地鐵下班,來往於職場、商場之間,奔波於煩囂、喧鬧之中。然而每逢周末,她卻從來不再讓自己加班。慵懶而閑適地寫下這樣的日記:
甜而不膩的下午茶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節目,不論在黑夜還是白晝、雨季還是晴天。還記得第一次聽到Downtown Cafe便是在咖啡店裏,坐在靠窗的位置,一杯卡布基諾。一塊藍莓蛋糕。陽光幹淨而又熱烈,空氣中還散發著因陽光長時間照射木椅而留下的輕微焦灼。好在,CD裏娃娃的聲音卻不動聲色地過濾掉了日光的燥熱。美麗適可而止,清新乍隱乍現。
或許,在這個明亮的夏日午後,能這樣慵懶地陶醉在這個女子的聲音中,便是一種最大的情調。她時而哀傷,時而甜美;時而童真,時而輕鬆。以若即若離的姿態襲擊著這個哀傷卻又溫暖的世界。它會穿過樹葉縫隙的光影明亮,會低頭走過無人小道上的莫名哀傷。會劃過天空微風的呢喃。
此刻,憂傷淺嚐輒止。這些細碎的小風景,就是生活帶給我最大的甜蜜。又或許,這種清新甜美會斑駁你迷離的夢境。想象著穿過地心的另一端,會不會剛好有一個人在出口等待?想象著透過雕花欄杆,會不會有一個人大聲示愛?想象著抱著牛角包,走在清晨的街道裏,有人在紅綠燈的另一端不能自已;想象著睜開眼睛,拉開房門,探索著光線下不再黑暗的房間空無一人的溫度。而我現在看到的,是路邊的花草,以自然的姿態無盡地綻放。
有時,生活中的情調就是夏季最後一下彈指,也是清晨最初的一絲日光;或者是咖啡中一粒纖細的方糖,或者是嘴角邊一抹淡紅的果醬。
所有的這些,其實都隻是慵懶的一種表象。實際上,慵懶體現出的情調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可以因此而變得輕鬆而充滿詩意。它不是沉淪,更不是墮落,而是生活中最好的一種調味料。
周傑倫有首歌《超人不會飛》,其中一句歌詞是:“如果超人會飛,能不能讓我在空中歇一歇,再次俯瞰這個世界……”
溫暖的旋律,卻訴說著周傑倫十年走來的星路曆程。周傑倫在寫這首歌時,也許要表達的是:我好累,我不是超人,我也需要休息,我希望有時候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慵懶地生活。
我們時常能看到輕軌上那些踩著高跟鞋的白領們,一手夾著公文包、一手拿著手機,嘴裏談論著那些公司業務。可是,當所有人都羨慕他們表麵的光鮮豔麗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看到他們背後所付出的艱辛?
那麼這一次,不如選擇慵懶。看看早就想看的小說,聽聽早就想聽的音樂。伸出雙手做成方塊狀,然後透過它,望著蔚藍色的藍天,讓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或者回到母校的校園草坪上喝著拿鐵,或者坐在自家陽台上品著花茶。
不要再覺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如此的享受與閑適是不可能的。再怎樣疲憊或忙碌,也可以在早晨臨出門前喝上一杯檸檬水,在地鐵裏聽一曲中意的音樂。這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卻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了瞬時的自由。
隻要懷著一顆懂得節欲的清心,時刻的慵懶都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幸福的感覺便會不期而至——如同踮起腳尖,就能接觸到陽光。
■ “慢”步人生路
餘秋雨在《行者無疆》一書中寫到:“中國人刻苦耐勞,偶爾也休息,但那隻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歐洲人反過來,認為平日辛苦工作,多半都是為了休假。因為隻有在休假中,才能使雜務中斷,使焦灼凝凍,使肢體回歸,使親倫重視,使人暫別異化狀態而恢複人性。”
既然我們有機會來到這多彩多姿的世界裏,就應該像一個旅行家,不僅要跋山涉水,走完我們的旅程,更要懂得欣賞與流連。放慢腳步,充分享受生命的過程,心性便會被源源不斷的美麗所滋養。
上世紀80年代,還是一個沒有微波爐的時代,做一頓飯常常要三十分鍾以上。但是現在,用微波爐隻要三分鍾,可我們還是覺得這速度真“肉”,站在微波爐前焦急地等待。
進入數碼時代,計算機運作速度以幾分之幾秒來計算。然而,我們還是嫌這破機器太慢,經常能聽到辦公室裏有人瘋狂點擊鼠標的聲音,嘴裏喊著快、快、快。
我們的交通工具也從最初的馬車發展到了今天的汽車、火車和飛機,都日行萬裏了,可我們還認為不夠快,日日喊著要提速。
是的,美國人富蘭克林的一句“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激勵了好幾代人,讓“快”和“趕”成為身在21世紀的我們最正常的生活步調。
從清晨開始我們就匆匆忙忙,鬧鍾一響就意味著忙碌的一天的開始。來不及吃早餐,工作的瑣事已堆滿案頭,查資料、計算數據、描繪圖紙,一遍遍重複著,甚至連中午飯也顧不上吃。夜幕降臨,還得收拾起滿身的疲憊,打起精神,超時加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惜時如金,箭步如飛。可惜的是,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加速的腳步而變得美麗。
一次,在超市看到一袋剝好了的又白又飽滿的瓜子仁,很是誘人,就買了回來。
一路上盯著那袋“白白小仁”垂涎三尺,到家後早已是按捺不住,抓了一把就往嘴裏送,心想著,這直接吃到嘴裏的速度不知比嗑瓜子剝皮要快多少,這種“不勞而獲”的感覺真讓人暢爽。
但,當滿把的瓜子仁在口中被咀嚼時,卻怎麼也品不出平時一顆顆嗑來的香味。再來一口,還是這種感覺,全然沒有了無窮的回味,也就沒有了再吃的興趣。
一樣的瓜子,為什麼被“加速”剝出來的吃起來反而不香了呢?
想來,我們平日裏嗑瓜子,慢慢而不經意間就嗑出了一種悠閑。邊吃邊聊,感受的是那個“慢步”的過程。而現在,麵對這樣已經嗑好了的瓜子仁,省略了最重要的過程,吃到嘴裏自然也就沒有那個味了。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一步步看似慢然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甜酸苦辣,如此,人生才充滿了樂趣。過於直接的把結果“加速”地擺到麵前,反而倒索然無味了。
假如生活是一趟單程列車,那麼中途必然需要休整,就像是這趟列車長途跋涉時一個個小小的車站,我們需要在那裏加水、加煤、檢修。一味地追求速度,往往使精神時刻處於緊繃的狀態下,無暇享受片刻美好的生活。
在現代都市中,讀書、看報、電視、上網,通過一切形式拚命汲取形形色色的各類信息。串場於各類觥籌交錯的飯局,周旋於高談闊論的聚會。日程被排得滿滿當當,身心卻越來越鬱鬱寡歡。
一個從事房地產的年輕人,經過自己幾年的打拚,在本地已小有名氣。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上足了勁的發條一樣,被傳真、資料、合同以及各種方案充塞得滿滿的。
一天,他仍然如往常一樣,到很晚才從公司出來,走了很遠的路也沒叫到出租車。他慢慢地走在這條每天來往幾十遍的路上,這時他不經意的一抬頭,才驚訝地發現,星星在絲絨般的夜幕中閃爍,洋溢著一種無言的美麗,一如他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晚,幾個要好的同學躺在學校的草坪上看到的那樣。那一晚,他們被血脈中擴張的青春激動著,廣袤的星空與未來的前途一片光明。從那以後,他幾乎再沒有時間去注視過夜晚的星空了:從他走入社會以後就一直保持著向前奔跑的姿態。目標仿佛總在在前方,工作也總顯得太忙,而他奔跑的速度也是那樣的快……
今天,當自己站在這寂靜的星空下,他突然想起在大學看過的一位日本餐飲巨頭總結的成功之道:在其連鎖店中能提供給顧客的,永遠是l7厘米厚的漢堡與4℃的可樂。據相關研究人員發現,這是令客人感覺最佳的口感。當然,那位餐飲巨頭也可以選擇把漢堡做成20厘米厚,把可樂加熱到l0℃,但那並不是它們的最佳口感。
於是他知道,對於幸福,其實也隻要17厘米和4℃就夠了。快樂是一路上持續發生的,就如深夜寂靜而美麗的星空所帶給人的震撼,而非那個令人疲憊的終極雪球。
從那天夜裏開始,他決定放慢腳步,不再去追求“過快的速度” 或“過高的溫度”。扔掉那些對他來說不切實際的追求,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他相信,那種最本初最簡單的快樂終究會被找回來的。
慢步人生,並不是提倡慵懶或拖拉,而是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設置減速器和轉換器——即要在快速和緩慢之間找到一種可貴的平衡,找到適合每一個人自身的節奏。放慢腳步就是讓自己駐足在一個沒有過去、沒有將來,隻有現在的地方。當我們停止疲於奔命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原來還有那麼多未被發掘出的美。
誠然,我們不可能讓世界慢下來,但所幸的是,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的腳步再慢一點。讓時間不再時時刻刻都有棱有角,而一如流水般柔軟。我們遊刃有餘地穿梭其中,和途中的每一片花瓣一樣,充分享受陽光雨露,一步一步地去丈量腳下的路。漸漸地便會發現,欲求越來越有止境,而內心的世界愈來愈無邊際。
■ 別讓情緒左右自己
美國作家羅伯·懷特說過:“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製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製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懂得怎樣控製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製,是一個人身心是否健康的標誌之一。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但還好,自己的心情還是可以讓我們自己掌握的。不要再做悲傷、憤怒、嫉妒、懷恨的奴隸了,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成功學大師奧格·曼狄諾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對於那些無法很好控製自己情緒的人,或許多少會有些幫助:
“潮起潮落,冬去春來,夏末秋至,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雁來雁往,花飛花謝,草長瓜熟,萬物都在循環往複的變化中。”
我們也不例外,自身的情緒也會流動變換,時好時壞。每天清晨醒來時,舊日一模一樣的心情便不複存在。昨日的快樂變成今天的哀愁,今天的悲傷又轉為明日的喜悅。仿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不停轉動的輪子,由樂而悲,由悲而喜。如同花草衰盛,今天枯敗的花兒蘊藏著明天新生的種子,今天的悲傷也預示著明天的快樂。
如此流轉往複,本就是自然屬性之規律。作為主觀能動的我們,又何必為這過眼雲煙似的翻雲覆雨而左右搖擺呢?做情緒的主人,別讓它左右自己,這並不是一件多麼複雜或難以達到的事情。
事實上,情緒是可以管理的。通過對自身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和控製,可以充分挖掘我們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良好的情緒狀態。
誠然,很少有人生來就能控製情緒。但情緒失控的危害不僅傷己,更為傷人,且無法複原。
從前,有一個非常任性的男孩,隻要稍不如意,動輒就衝別人亂發脾氣。
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交待說:“你每次發脾氣時,就釘一顆釘子在後院的圍牆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發了37次脾氣,所以他釘下了37顆釘子。但是每一顆釘子在鑿入牆壁時,男孩都幾乎使盡渾身力量。
慢慢地,男孩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一刻釘子更容易些。所以,他每天發脾氣的次數就一點一點地減少了。靠著這個方法,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再亂發脾氣了。
父親表揚了男孩,但繼續往下說道:“從現在起,每次你忍住不發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顆釘子。”
於是,又過了很久,男孩終於將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可想而知,拔的時候仍然很費勁。
這時,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後院的圍牆前,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現在這麵布滿小洞的圍牆吧,它再也不可能恢複到以前的樣子了。這就如同你生氣時說過的傷害別人的話,也會像釘子一樣在對方心裏留下傷口。不管事後你說了多少對不起,那些傷痕都會永遠存在。”
所以,我們應該學著去對情緒進行管理。激怒時要疏導、平靜;過喜時要收斂、抑製;憂愁時宜釋放、自解;思慮時應分散、消遣;悲傷時要轉移、娛樂;恐懼時尋支持、幫助;驚慌時要鎮定、沉著……情緒修煉得好,心理、身體才會都健康。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時生理可以決定情緒,而情緒也會反作用於生理。《黃帝內經》中說,人有七情六欲,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可見,情緒反應是人們正常行為的一方麵,但用情過度卻會傷害身體。往往,人們在情緒失控時,肌肉緊張,尤其是上臂的肌肉,常常自然而然地攥緊拳頭。邊緣血管擴張,從而使得顏麵漲紅發熱,手掌皮膚溫度也隨之增高。同時,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如此,經常情緒失控的人,心腦血管承受的壓力過大,又談何養生養性。
那麼,怎樣才能不被情緒所左右,而對其駕馭自如呢?如果願意的話,不妨在下次難以控製時試試以下五種方法:
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就是常說的深呼吸,其要點也隻有簡單的兩句話:鼻吸鼓肚子,嘴吐癟肚子。吸氣時,閉住嘴,用鼻子充分吸滿,胸腔橫向擴張打開,腹部鼓起;吐氣時,嘴微微張開,並發出輕而長的“噓”聲,同時收緊腹肌,下壓膈肌。
俄國文豪屠格涅夫勸告那些剛愎自用、喜歡爭吵的人,在發言之前,應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十圈,做幾個深呼吸,然後再開口說話。
2.放鬆肌肉
高度緊張時,人體會有全身性的反應,比如肌肉僵硬、動作不靈活。
美國一位心理治療大師提出一種緩解肌肉緊張的方法:先把全身的肌肉都繃緊,用力握拳、屈臂,用力皺眉、閉眼、咬牙,將胸部、背部、腰部、大腹、小腹、大腿、小腿、腳趾,全身所有能控製的肌肉繃緊、繃緊、再繃緊。然後放鬆,慢慢放鬆,再放鬆……如此反複幾遍,會感到全身上下輕鬆不少。
3.變換環境
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和製約作用。因此,變換一下環境能起到調控情緒的作用。正所謂“眼不見心不煩”,當我們情緒激動的時候,轉身走人,換個環境,也許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運動驅趕
情緒會在人的運動中自然消失或衰退。當情緒欠佳的時候,去戶外散散步,或到野外郊遊。深山大川中,極目綠野,回歸自然,心中的煩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滌蕩。如此,清理一下煩亂的思緒,淨化一下心靈的塵埃,喚回失去的理智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