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輯 簡單是一種無欲則清的養生方式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被擱置在一條傳送帶上,每天不斷地奔跑,甚至奔命。然而到頭來我們往往發現,傾盡一切所追逐的,都是世俗的需要,而非心靈的需求。富可敵國的人,未必找到了快樂;權傾一方的人,未必尋覓到了幸福。快樂和幸福,說到底,不是金錢和權力,隻是心底裏的一種安閑與寧靜。
如此說來,應盡早摒棄一切奢求、貪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麵具和偽裝。隻要做到不聽任物欲橫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內心的一方淨土,正所謂“清心寡欲”而已。隻有寡欲,才能寬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漸漸被滌蕩。思想得到了淨化,靈魂得到了滋潤,心性自然也就被頤養得生生不息。
■ 養生從無欲開始
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無欲之說即始於此。
老子所謂的“無欲”,並非絕對的無所欲望;正如他的無為,也不是絕對的不為。這裏所說的無欲,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要“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淫樂、不奢侈、不驕傲,摒棄過分的物質追求和物質享受,滿足於維持人之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即可,不應更有他求。
說起養生一詞,最早的起源恐怕要追溯至道教書籍《莊子·內篇》: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
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這些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
我們從中捕捉到了“道生”“養性”這樣的關鍵詞語,可見養生的內核在於修身養性。“無欲自然心似水”,“無求勝於三公上”,這是古人總結出的人生哲理,亦是養生之道。無欲,是要求人們不貪得,不妄求,不過分勞損身心去追逐身外之物。知足而樂,適性而止,這樣的心理自然是“靜如止水,心體澄澈”,生活中自然無可煩厭之事。意氣中和,超然物外,常在麗日風光之內,這才是養性修身的最佳境界。
此外,所謂養生,並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樣,隻有老年人才會有心情種種花、養養鳥,同時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刻意而為。就像修身養性的內涵一樣,清心寡欲的簡單,才是養生的實質所在。
王永慶,這位掌管整個台灣將近6%國民生產額的台塑集團負責人,2005年1月18日過了自己的90大壽。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鑠,雙眼明亮,目光炯炯有神。
有些人肯定會把這位台灣富豪和山珍海味、高級健身俱樂部、高科技養生治療等生活聯係起來,然而,王老的養生之道用他自己的話說,隻有兩個字:簡單。
首先,飲食很簡單。他沒有繁複的忌口規則,即使奶油蛋糕也照吃不誤,但都堅持少樣、微量的原則。每餐半碗飯,配上一個魚頭、半隻香蕉,就放下碗筷,上樓休息去了。請客的時候,全部都是新鮮的食物:一隻大蝦、兩片生苦瓜、幾口青菜,配著紅酒,細嚼慢咽;最後再加上幾片菠蘿,也就是一餐。
其次,鍾情“毛巾操”。這個曾被NHK電視台拍攝報導的健身操,王永慶老人隻要在家裏,就都會雙手握緊長毛巾,前後左右搖動到身體發熱。除此之外,偶爾配以跑步、遊泳等其他運動。
第三,堅持作息有規律。晚上9點睡覺,半夜3點起來做毛巾操,接下來就去書房寫作,提供給報紙刊出。清晨6點半到8點睡回籠覺,然後起床下樓辦公。雖然每天都有應酬,但是通常晚上8點半之前就會謝客。
最重要的,王老認為是“頭腦有沒有健康”。他認為頭腦要保持健康、清明,首先就不能“想太雜”,不能“貪”,“貪者,貧字殼”。他很不喜歡有過多“非理”的要求,“是非不清楚,就是一種不健康,影響也就不健康”。
高瘦清臒的王永慶雖然沒有宗教信仰,說話也簡潔,但歸納起自己的養生之道時說:“越深的法越單純,越好的修行越平常。”
在當今高速運轉的時代中,欲望就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蠱惑著人們拚命向前。它依據個人的年齡、知識層次、所處的地位以及環境不同而不同。就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欲望,當一種欲望滿足以後,又會產生新的欲望,永無止境。可是,這一定就能通向快樂嗎?很多人都已經無法判定快樂的標準了,人們的心靈被欲望占據得太久之後,便有些麻木了。
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外來事物的依賴。”事實上,如果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而且,即使我們擁有了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隻能吃三餐,一次也隻能睡一張床——即使是一個挖水溝的工人也可以如此享受,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比美國總統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著名的老書法家甘稼泥先生就在2010年,剛剛過完自己的94歲生日。鄰裏鄰居的人們見到甘老,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挺直的腰背、靄然的麵容、雪白的頭發,通體透著一種儒雅之氣。他以線條簡潔、氣息高古的書作達到了“人書俱老”的藝境,而其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姿態,鑄就了“德藝雙馨”的人格。
在被人請教到養生秘訣時,甘老淡淡一笑:“我沒有什麼養生秘訣,隻是心態調適得好而已。如果硬要總結就是孫思邈所說的‘安神定誌,無欲無求’。”
甘老飲食起居有規律,常說自己“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同時還注重鍛煉,待人接物也有極好的心態。
甘老說,自己一生沒有什麼奢望,隻希望做一個平常人。“從小告訴自己不做兩件事:當官、經商。”他始終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教師。退休後,應邀在紹興一專科學校發揮餘熱,直至1994年才正式退居家中。盡管他前半生曆經坎坷,但始終熱愛人生,感謝生活。
現在的他每天看書、養花、看新聞,從不厭倦煩躁;接待親朋好友及慕名而來的客人時,始終熱情有禮。他的小女兒說:“父親無論是對物質條件,還是為人處世都沒有什麼過多要求,他一直教育我們,無欲則剛。”
一位友人在與甘老的多年交往中,數次問及他年輕時受到的挫折,甘老總是揚揚手說:“我沒那麼多要求,都淡忘了。”實際上人們知道,是老人的大肚能容和無欲無求的超然之態,將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輕輕掩去了。
如此說來,隻要做到不聽任物欲橫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內心的一方淨土,正所謂“欲而不貪”而已。
這和“寡欲清心”同出異曲。隻有寡欲,才能寬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自然也就清澈了。思想得到淨化,靈魂得到滋潤,又豈有不頤養生性之理?
■ 彼岸無盡頭,知足才常樂
《老子》第四十六章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災禍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過失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嚴重的。
老子勸導人們要知足、要節製,實質上就是說要懂得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使人生不至於走向極端。對於生活的給予,如若知道感恩滿足,便能獲得快樂;對於自身的要求,如若知道適可而止,則能永遠怡然自得。
人們經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貪欲無止境、人心不知足的現象。據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來自於這樣一個典故:
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貧窮,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裹體。為了維持生計,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去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以獲取毫厘之幣。
又是一年飄雪時,天氣異常寒冷,可是象還是要和往常一樣到後山上去打柴。走在上山的路上時,他忽然在一棵樹底下看到一條凍僵了的蛇。看到蛇可憐的樣子,象把它帶回了家,放到屋子裏最暖和的地方。沒多久,蛇被救活了。
蛇很感激象的救命之恩,於是答應象,願意幫他實現任何願望。
象一時間簡直如獲至寶。一段時間過去了,象隻是要求每天能有簡單的衣食。蛇都一一滿足了他。
後來有一天,象所生活的這個國家的國王生了一種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為藥引。於是,國王下旨懸賞尋找蛇眼,承諾如若誰能夠找到蛇眼,就會得到高官厚祿以作為獎賞。
懸賞通告很快就下發到各地,象也看到了這則通告,他立刻想到了自己救過的那條蛇。於是他找到蛇,並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沒想到,蛇竟然連一點猶豫都沒有的就答應了象的要求,取下自己的一隻眼睛給了象。然後,象把它獻給了國王。國王的病果然很快就好了起來,象因此得到了承諾的高官和厚祿。
象的生活一下從過去的“地獄”升到了“天堂”。就在象每天都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時,國王最喜愛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醫說需要蛇肝才能醫好。於是,國王再次下旨,承諾能找到蛇肝者將被招為駙馬。
象又去找蛇。蛇於是張開嘴,讓象拿著刀子爬進去割下一塊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羨慕的駙馬。
可萬沒想到的是,有一天象在向國王問安的時候,國王對他說,蛇肝真是個好東西,如果平時也能夠常常吃到一點,說不定還能夠強身健體呢。
為了討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還是張開嘴,讓象爬了進去。這一次,象進去後想多割一些下來。結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過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悶死在了蛇的肚子裏,再也出不去了。
人們常說“欲壑難填”,一旦陷入欲望的溝壑當中,無休無止的欲望就會使人們變得倍加貪婪。貪婪的欲望經常會控製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人在欲望麵前不懂得適可而止,而且總認為自己的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總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限度的回報。於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貪婪欲望,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欲望的滿足,人們又會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
人有了貪欲之後就永遠都不會滿足,也就無從獲得快樂。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應該做到知足常樂,因為知足是根、常樂是果,知足彌深,常樂的果才會豐碩而甜美。也隻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會多一些從容和達觀,從而才會常樂。
有人認為“知足常樂”是一種不思進取、停步不前的思想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可再往深究,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錯誤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義。所謂“知足”者,是知道“足”與“不足”的區別,而非簡單地把“知足”理解成“滿足”。
知足能使人不為物質所役,懂得“夠用就好”的道理。愛因斯坦對錢財不太在意,也很知足。他曾用一張大麵值的支票作為書簽,結果不小心弄丟了那本書。對此,他一笑了之。試想,如果換成葛朗台先生,肯定是捶胸頓足、要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某人就能常樂;住上別墅、開上跑車、摟著美人,某人卻不樂,此皆因知足否。
網上有首《知足常樂》的歌謠,頗覺玩味。其中幾句歌詞曰:
“想想疾病苦,無病既是福;想想饑寒苦,溫飽既是福;想想生活苦,達觀既是福;想想亂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獄苦,安分既是福;莫羨人家生活好,還有他家比我差;莫歎自己命運薄,還有他人比我厄……”
這裏,作者用類比的方法,表達了對無病、溫飽、達觀、平安、安分的認識,對現有收獲倍加珍惜的心態,對目前成果盡情享受的胸懷。由此說來,知足,是們認識社會,把握心態的一種智慧;常樂是認識事物以後如何處世的一種精神境界。
用現代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待,可以對“知足常樂”做出一個新的理解:經濟學講求資源匱貶、如何分配,而“知足”正是在有限資源和無窮欲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若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知足常樂”,就是盡量使自己的承受能力與需求保持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
其實,知足與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層次所決定的。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各種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知足常樂,就是對生命的當下肯定。
真正做到知足,便可以從紛紜世事中解放出來,獨享個人妙趣融融的空間。對內發現自己內心的快樂因素,對外發現人間外物的真愛與秀美。對事,坦然麵對,欣然接受;對情,琴瑟和鳴,相濡以沫;對物,能透過下裏巴人的作品,品出陽春白雪的高雅。如此,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來說,便有一個寧靜、溫馨的避風港口,足以讓我們常常喜樂。
■ 忙裏偷閑,快樂久久
宋朝詩人黃庭堅曾有詩曰:“人生政自無閑暇,忙裏偷閑得幾回?”從中,我們多少可以品出一種在人生道路上欲罷不能的力不從心。
其實,所謂的忙與閑是相對而言的:閑暇時要做好忙碌的心理準備;同樣,在繁忙的日子裏,也要懂得適時地忙裏偷閑。“閑”並不一定就有快樂,懂得忙裏偷閑而又能善用其“閑”,才算得上是獲得了最大的樂趣。千萬別過分苛求自己而使人生陷入枯燥乏味,超越環境的界限,享受世界的點滴,從而做回自己生活的主人。
周作人在他《生活之藝術》一文的開頭曾敘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契訶夫書簡集中有一節道(那時他在愛琿附近旅行),“我請一個中國人到酒店裏喝燒酒,他在未飲之前舉杯向著我和酒店主人及夥計們,說道‘請’,這是中國的禮節。他並不像我們那樣的一飲而盡,卻是一口一口地吸,每吸一口,吃一點東西,隨後給我幾個中國銅錢,表示感謝之意。這是一種怪有禮的民族……”
言外之意,是說我們懂得享受生活,言語中透著一股子對“忙裏偷閑”的羨慕。
浮浮人生一路忙,“偷閑”便是一種放鬆的狀態,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調適方式。在自然界裏,春夏生機勃發,萬物生長,到處鶯歌燕舞;秋冬萬物沉寂,處於休眠狀態。人本身也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理應懂得休養生息,順應自然規律。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穿梭往來於浮生之中,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樣,“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甚至現在連年近五旬的中年人都感歎,再過十幾年變成白發老者時,整天還要忙忙碌碌,真是搞不懂生活的真意了。難道說,徐誌摩的一句“因為我們沒有生活,所以我們沒有藝術”的話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得到了應驗?
但事實是,休閑與工作並不矛盾。忙裏偷閑絕非指工作三心二意、投機取巧,而是說要善於調劑時間。工作時認真工作,休閑時盡情放鬆。而且,大多數人也不太可能有大量的時間去休閑娛樂,如此,忙裏偷閑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調節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近70歲高齡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每天都要工作16個小時以上,但是他卻依然保持精神爽朗的工作狀態。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很善於忙裏偷閑。
一般來講,隻要一坐上汽車,丘吉爾就不再過問任何繁瑣的雜事,充分利用一路上的時間來休息。此外,他每天都堅持午睡1個小時。晚飯後要在辦公室的床上睡上2小時左右,醒來後立即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淩晨。
越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越能掌握忙裏偷閑的“大技巧”。周總理也是一個很會忙裏偷閑的人。在乘車時、接見外賓前或會議中間,隻要條件允許,周總理都會打一個盹兒,養一下神,然後再投入緊張的工作之中。
古人雲:“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應該有張有弛,也要忙中有閑。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休息並不浪費時間,悠閑與工作並不是無法調節的矛盾體。隻有會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
美國著名心理谘詢專家理查德·卡爾森在他的《讓事情更簡單》一書中建議:每天度個“迷你假”。他這樣寫到:
“在上班時給自己一個短暫休憩的機會,不論你在這個‘迷你假期’做些什麼,都會對你大有益處的。那是你的特殊時間,如果可能的話,請讓它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習慣。你或許想找朋友喝杯咖啡、吃頓午餐,清晨一起去散步,或一個人上網、跑步、看日出、溜狗、靜坐冥想等等,隻要做任何能使你放鬆的事情即可。‘迷你假期’不僅能幫你減壓,還是調整身心的重要樞鈕。”
關鍵在於,要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時就全身心投入,高效運轉;休息時就充分放鬆,把工作完全放在一邊。不要工作時對登山觀海總是牽腸掛肚,而真正有時間閑下來的時候,又無所事事。
其實,人之所以有時總搖擺於二者之間、拿捏不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欲望二字。如果從印度佛教的教義來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於各種欲望;所以必須消滅各種欲望,將來在靈魂上才能進入極樂世界。誠然,我們並不是苦行僧,也沒必要“滅欲”,但至少有一點:要懂得適當“節欲”。欲望少了,也就有“閑暇”了。
不信,你看,這是一張音樂CD封麵上的話,寫得多好:
無論是想踮著腳尖在木地板上舞蹈,還是坐在敞開玻璃、風吹窗簾的窗台上看一下午的書,抑或騎著腳踏車、載著暖日和風去郊遊,隻要卸下一些“忙碌”,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