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建興十年(公元二百三十二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根據《三國誌》補注《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穀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
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麵,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
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占據南穀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
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隻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以上為《三國誌》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托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隻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鬆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誌》比較可信。
以上就是魏延上一世的經曆,不管是從史料還是從三國之中,魏延他就是一個悲劇,他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勞苦功高,最後卻被夷滅三族。
所以,這些就是付麟把魏延給挖過來的原因,魏延絕對是大將之材,但是他卻不懂官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