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進獻俘虜和戰利品,致力於農耕,使人馬得到休息。若是不能通達天子,就上奏說曹操阻隔我通達天子的路徑,而後進兵駐守黎陽,逐步經營黃河南麵,多造船隻,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騎兵,抄掠對方的邊境地區,使其不得安寧,而我得到安逸。這樣就可安坐而定天下。"
郭圖、審配說:"兵書上的方法,比敵人多十倍就將其包圍,比敵人多五倍就進攻敵人,力量相當就可以交戰。眼下憑藉明公的神明威武,會合河朔地區強大的軍隊,用來討伐曹操,其勢易如反掌。現在不及時攻取,將來就難對付了。"
沮授說:"消除禍亂,誅除強暴,這是符合道義的軍隊;仗恃人多,憑藉強大,這稱為驕傲的軍隊。仁義的軍隊沒有敵手,驕傲的軍隊先就滅亡。曹操擁戴迎接天子,在許都建造皇宮。
現在發動全部兵力南攻曹操,就違背了義。而且克敵製勝在於謀略,不在於力量的強弱。曹操法令已經施行,士兵精強幹練,不是公孫瓚那種等著被包圍的人。現在丟棄萬分安全的謀略,發動沒有正當理由的軍隊,我私下為您感到恐懼。"
郭圖等人說:"周武王討伐商紂,不算不義;況且派兵攻打曹操,還怕找不出理由!再說,主公的部隊精強勇猛,將領士兵都想著奮力,如果不抓住時機早早決定大業,就成了人們所說的''上天賜給而不去獲得,反而受到上天的譴責。
這是越國所以稱霸,吳國所以滅亡的原因。監軍的辦法,在於堅持穩妥,而不是根據形勢把握時機的權宜之計。"
袁紹采納郭圖的意見。郭圖等人借此機會說沮授的壞話:"沮授監管內外,威權震動三軍,如果他逐漸強盛,用什麼辦法控製他呢?臣下與君主權力一樣,國家就滅亡,這是《黃石》書中所忌諱的。
再說,統率外麵軍隊的人,不宜參預內政。"袁紹於是將沮授統管的職權分為三個都督,讓沮授和郭圖、淳於瓊每人主管一軍,但未來得及實行。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郭圖、淳於瓊與顏良攻白馬,遭曹操輕兵掩襲,倉猝逆戰,主將顏良被斬,軍隊遂潰敗。接著袁紹親帥大軍渡過黃河,在延津的南麵構築了營壘。
沮授上船時歎息說:"主公誌驕意滿,部下追求功利,悠悠黃河水,我還能渡過黃河嗎?"於是借口有病向袁紹要求辭去,袁紹不同意,但內心對他很惱火,就減少他統率的部隊劃給郭圖指揮。
官渡對峙期間,曹操率軍偷襲烏巢,郭圖建議攻擊曹營而非張郃建議的援救糧倉,結果張郃攻曹營不下,郭圖見其建議失敗,擔心袁紹怪罪自己。
便誣告張郃不盡力,導致張郃投降曹操,袁軍土崩瓦解。 官渡之戰後,審配兩位兒子被虜,袁紹之將孟岱對審配有讒言,郭圖、辛評同意,袁紹令孟岱代替審配守鄴城。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憂憤而死。袁紹以袁尚美貌及後妻劉氏所喜愛而欲立為繼承人,但未正式表態。眾人欲以袁譚為長子而立為繼承人,但逢紀、審配一派與辛評、郭圖、袁譚一派不和,審配等因為懼怕袁譚即位後加害,私下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駐紮在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