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篇 傷人以言,甚於刀劍 第4章沒有口德就做不好教育(1 / 3)

上 篇 傷人以言,甚於刀劍 第4章沒有口德就做不好教育

父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品行,為人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有口德、會教育。其實家長要明白:話不在多,言簡意賅就行。有句話叫做“言多必失”,說的話多了,犯錯誤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了。所以應該力戒喋喋不休,要多動腦、少動口,對於事情的考慮自然就會更周全,說出來的話自然就更加有分量了。

說話文明有禮,時刻為孩子做榜樣

每個父母都會與孩子生氣,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有的父母卻不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劈頭蓋臉地對孩子進行一通臭罵,汙言穢語層出不窮。父母也許以為這樣做解了氣,卻沒有發現因為說髒話而讓自己丟了身份,更讓孩子對你無比鄙視。

父母不說髒話是維護自身形象的根本。大家試想一下,那種隨口就說髒話、沒有口德的父母,孩子會願意尊重他們,會願意接受他們的教育嗎?

這天,陳剛的爸爸去幼兒園接他回家。剛走進幼兒園,他就看見陳剛正在一群小朋友的中間指著一個小朋友厲聲說道:“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動作都不會?真不知道你媽是怎麼把你養大的!”

那個孩子聽完之後竟然號啕大哭起來。不過,陳剛並沒有停止自己的行為,而是繼續罵:“哭什麼哭!沒用的東西,有本事你和我打一架!”

看到陳剛這個樣子,爸爸不由得動怒了,走過去拎起陳剛的耳朵罵道:“小兔崽子,誰他媽的教你說髒話了!”

誰知,陳剛並沒有後退,反而走上前,更加大聲地說:“爸爸不講道理!憑什麼你能說,我就不能說?你什麼樣我就什麼樣!我不喜歡爸爸,爸爸是個廢物!”

爸爸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在孩子的心裏是這個樣子,他更沒想到孩子居然對自己有這麼大的敵意。

陳剛的爸爸不知道陳剛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也不知道導致這種情況還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現在有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不能平息內心的波動,情急之中就采取打罵的方式,出口成“髒”, 這就嚴重汙染了家庭的語言環境。但父母卻以為自己的這種態度恰恰能體現自己的地位與權威,於是樂此不疲,各種不雅的詞彙便成了口頭禪。在這種語言背景下,父母還妄想孩子能懂得“文明、禮貌”,簡直是天方夜譚。

孩子一邊聽著父母對“文明、禮貌”的強調,一邊又要承受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他的心裏一定會這麼想:“難道這就是我的爸爸媽媽?他們真是兩麵派!”無形之中,孩子就會對父母的教育產生抵觸情緒,看不起父母的所作所為。在他們的眼中,父母毫無威信可言,接受父母的教育便成了無稽之談。

如果父母不改變這種行為,那麼孩子也會養成說髒話的習慣,並以此來對抗父母的教育。正因為此,有的父母才會發現孩子在與自己交談時總會不時地蹦出一個髒字,同時也表現出不服、輕蔑之意。孩子會這樣對自己說:“憑什麼我不能說髒話?他們有這個權利,我為什麼不能有?爸媽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他們!”

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習慣髒話連篇,會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隔閡,更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馬克思曾經說過:“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你的行動。”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戒除說髒話的習慣,讓孩子做什麼的時候自己首先要做到;讓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也一定不要去做。這樣,孩子才能感到你們是偉大的父母、是值得信賴的父母。

說話文明有禮、以身作則,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口德,才能影響孩子在品德方麵的良好發展。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文明禮貌的好榜樣。

首先,要努力改掉自己愛說髒話的壞習慣。有些父母的壞習慣可能並非是在短期內養成的,在孩子出生之前或許早已有之。想要改正這種習慣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就應該下決心改掉自己身上的那些壞習慣,以防“遺傳”給自己的下一代,更讓自己丟了麵子。如果父母感到強行戒除的確有困難,那麼不妨求助於相關專家,例如,如果你有罵人的習慣,就可以報名參加禮儀培訓班,在文明的環境中扭轉自己的行為;如果有晚上睡不著、徹夜玩鬧的習慣,就可以尋求醫生的建議,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其次,要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說髒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如果孩子受到自己的影響,已經養成了說髒話的毛病,那麼父母就應當告訴他:“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寶寶不要學。”把不文明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中。父母可以多帶著孩子參加群體活動,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他就會明白說髒話的不好。

最後,如果父母說了髒話,要鄭重地向孩子道歉。父母說髒話有時候屬於口誤或不由自主,例如在教育孩子時,突然有些急躁才脫口而出。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轉移話題,更不要想方設法地掩藏,而是應當誠懇地說聲“對不起”,然後父母可以解釋剛才的行為,並對自己的做法感到懊悔。這樣,孩子既能明白說髒話不好的道理,又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誠,對父母的好感自然能大大提升。

諷刺,孩子信心的殺手

有教育家說:“諷刺就好像一堵牆,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造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對抗。”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是習慣把挖苦諷刺的話掛在嘴上:“你笨得像頭驢!”“從來就沒見過像你這麼笨的孩子!真是讓你白吃了幾年飯!

也許父母說這樣一句話便解了心頭之“恨”,然而卻沒曾想:這樣的語言就像炸彈一樣,炸毀了孩子自信的城門,重創了孩子心靈的堡壘。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差,最終形成懦弱、膽怯的性格。

李然剛剛進入小學,尤其喜歡音樂課,非常喜歡唱歌,對於電視裏的一些歌曲,他都能哼唱上幾句。

這天晚上,李然正在看動畫片,跟著動畫片裏的音樂就唱了起來。這時,爸爸諷刺地說:“李然,唱的什麼呀?我怎麼越聽越像鵝叫呀!”

李然一下子愣住了,一個人躲回了屋子,他想:“我喜歡唱歌,可爸爸為什麼要說我像鵝呢?爸爸一定是不喜歡我了!難道我唱得真的很難聽嗎?”想著想著,他就哭了起來。

因為這件事,李然的話越來越少了,和爸爸的距離也逐漸疏遠。有一次,李然一時興起,幫媽媽洗碗做家務,這時爸爸又開口挖苦道:“真是新鮮呀,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我家的少爺也能幹活了?”

爸爸的話讓李然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從那之後,他幾乎不再做任何家務活了。

爸爸的話顯然深深地傷害了李然的自尊心,打擊了他的自信心。也許,爸爸的話隻是一句玩笑,並不是對孩子的付出和熱情不滿意,反而是因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他的預料,讓他感到十分驚奇、內心十分高興,但又不好意思將喜悅的心情坦率地表達出來,於是就說出了這樣帶諷刺意味的、言不由衷的話。

可是,父母們並沒有意識到,正是這樣無心的“諷刺”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諷刺就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劍,是孩子自信心的殺手。“這麼簡單的題你都能算錯,你還能做什麼啊!”“你笨得像驢一樣!”父母以為用這樣的話語可以激勵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刺激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隻能刺痛孩子脆弱敏感的心。

父母們不要以為“自尊”是在孩子成年後才會擁有的。其實,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的自尊就已逐漸形成。一般來說,從兩歲開始,孩子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夠描述自己的身體特征、年齡、性別和喜歡的活動,如“我是個男孩”、“我兩歲了”等;到3歲時,他們便能夠評價自己,並從中體驗到自豪或羞愧,於是出現了自尊的萌芽,如“我長得很漂亮”、“我不是個調皮鬼”等;而到了十五六歲時,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已經完全成熟,這個時候,他們對自尊的追求也到了“頂峰”,更加無法接受父母時常對自己的嘲笑諷刺,哪怕這份諷刺是善意的、是無心的。

其實,父母之所以諷刺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犯了錯,由此而萌發了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但對孩子來說,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評,但卻不能接受父母的諷刺,因為,此時的他,心裏也不好受,父母的挖苦更會讓他痛苦不堪。批評是善意的,但諷刺卻是惡意的。

某都市晚報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則消息:一名14歲的女中學生因為外語沒有考好,回到家後就悶悶不樂地坐在電視機前。母親知道後,就罵了一句:“考得這麼差,還有臉看電視!真是養了一個狼心狗肺的家夥!”結果,這名女中學生失去了理智,衝出了家門,投河自盡了。事後,這位女中學生的母親後悔不已,悔恨自己說出的一句不經大腦的話把孩子逼上了絕路。

實際上,當遇到這樣的情形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我相信,隻要你認真思考,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把題答對。”而且,事實也是如此,隻要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勵孩子,孩子就會努力、就會進步。

有的父母會將諷刺的語言“習慣化”,不時就會蹦出幾句。如果你恰恰有這樣的習慣,就必須學會糾正。以下這幾條是父母最常使用的,父母必須格外注意,莫讓它們隨口而出:

“你太沒出息了,你以後就是個廢物!”

“你說說,你能做好什麼?簡直一無是處!”

“豬都比你強,養著還能賣錢,我養你這麼個廢物幹嗎?”

“別人學習怎麼那麼好?你比別人少吃飯了還是腦袋少根筋呀?”

如果你正是有這種習慣的父母,那麼真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為人父母者要對孩子留點兒口德,至少不要對孩子說些刻薄諷刺的話。父母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欲望,都希望父母說他聰明能幹。所以,父母切忌用諷刺的語言羞辱孩子,要懂得控製情緒,別讓一時的衝動害了自己、害了孩子。

孩子的心是脆弱的,孩子的心是柔軟的,所以,父母不要總以過來人的身份以高高在上的心態,對孩子說出“你怎麼笨得像頭驢”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劍,會輕易地刺破孩子脆弱的信心,給其留下一生都無法愈合的傷口。要記住:諷刺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孩子失去了自信,丟了自尊,那麼到頭來,最傷心的人就是你。

批評教育不要高姿態,平等交心孩子才會聽

有些家長總是持有這樣的想法:我是孩子的家長,孩子就該聽我的,我說了算。在與孩子講話時,總是以命令的口氣讓孩子做這做那。實際上,父母的權威並不是靠命令和強製的力量形成的,命令和強製的結果隻能夠讓孩子在表麵上服從你,而在其內心深處是不服氣的,甚至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我們不妨來比較幾組父母曾使用過的語言,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示,比如:

叫孩子起床時說:“這麼大了,每天睡得像死豬一樣,難道你一點兒時間觀念都沒有?快起床!你遲到了我可不管!”如果改成:“兒子,7點鍾了,你是不是該起床了?媽媽也到點了,一會兒我可沒有工夫叫你了。”順便親兒子一口。你感覺如何?

如果孩子長時間地坐在電視旁,你可以輕輕地對他說:“你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太多了,是不是應該進行一下調節呀?”而不是說:“你如果讀書能像看電視一樣就好了。”

當孩子沒打招呼就私自外出時,你可以這樣說:“你沒有告訴我要去哪裏,又沒有按時回來,我很擔心,弄得我飯都沒有吃好。以後你要去哪裏、什麼時間回家告訴我們一聲好嗎?免得我們惦記你。”而不要說:“別把家裏當旅館,一點兒規矩都沒有,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在孩子反駁你的時候,你可以說:“你的意見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們可以再討論。”而不是說:“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頂嘴了!目無尊長,到底誰是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