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爭”,收獲“樂”
不爭,心境自然開朗;不爭,自然能獲得更多的快樂;不爭,自然能得到人們的尊崇。與人不爭,就能親近於人;與物不爭,就能孕育萬物。所以老子說:“隻有無爭,才能無憂。”
對於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它的關鍵詞就是“競爭”。尤其是“爭”,更成了人們奮鬥的主題。
“爭”是一個中性詞,如果是為了正義的事情而爭,自然是值得讚揚的。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都熱衷於另一種“爭”——為名爭、為利爭。結果爭來爭去,除了煩惱增加外,並沒有得到什麼有意義的、實質性的東西。
事實上,想要擺脫“爭”給自己帶來的煩惱,那麼我們就應學會放棄“爭”。與人無爭,就能親近於人;與物無爭,就能撫育萬物;與名無爭,名就自動到來;與利無爭,利就聚集而來。禍患的到來,全是爭的結果。而無爭,也就無災禍。
小麗和小霞從小就是好朋友,不過小麗長得漂亮,加上畢業於名牌大學,這讓小霞有些眼紅。私底下,小霞總會這麼想:“哼,等著吧,早晚有一天我會比你強!”
幾年後,小麗和小霞都到了結婚的年紀。小麗的丈夫是一個私企老板,家資非常豐厚,因此婚禮非常奢華,一時間被很多人羨慕。看到這裏,小霞自然氣不打一處來,對未婚夫說:“我也要和小麗一樣,也要辦那樣的婚禮!她老公買了個別墅,我不說讓你買別墅了,你最起碼也要買套200平米的大房子!”
小霞的話,讓未婚夫嚇了一大跳,他哭笑不得地說:“老婆大人,你和人家小麗爭這個幹什麼?他老公是富翁,我隻是個普通公務員,我們怎麼可能達到那樣的規模?”
可是,未婚夫的解釋並沒有令小霞釋懷,她依舊不依不饒,非要和小麗一較高低。不得已,未婚夫也盡量滿足她的這種“爭勝欲望”,今天給她買個2000元的項鏈,明天給她買個6000元的彩電……就這樣,未婚夫的資金漸漸捉襟見肘,可是小霞依舊沒有放棄,非要一切都和小麗不相上下。
終於,在一次對某個價值不菲的冰箱進行爭論時,未婚夫終於忍無可忍,主動解除了婚約。這一下,小霞可算傻眼了。可是無論她如何解釋,未婚夫也沒有回頭,離開了她的生活。看著曾經甜蜜的照片,小霞流著淚痛苦地說:“都是我的爭,讓我的未婚夫離我而去,讓我丟失了所有的幸福!”
總是爭強好勝,會讓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而長期對自己不滿,便會產生對他人的仇恨,總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不公平、世界欠自己的太多了。這樣一來,自己談何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談何感受生活的幸福?
舍棄爭,心境自然開朗;舍棄爭,自然能獲得更多的快樂;舍棄爭,自然能得到人們的尊崇。
哭笑都要過日子,就看你怎麼選
苦也是人生,樂也是人生。苦中有樂,苦中求樂,樂不癡迷,樂不忘憂,人生自然就有滋有味,苦亦是樂了。而是苦還是樂,這就看你怎麼選擇了。
人們在不停地追求更多的同時,往往忘了最簡單的東西是最重要、最離不開的東西。成功與失敗、痛苦與歡樂都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如果隻看到失敗和痛苦,那人生將是多麼灰暗。一個人能不能開心快樂,並不在於他的處境如何,或者擁有什麼,而是在於他對生活的態度,是否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把持一份發現快樂、贏取快樂的心境。
生活中的苦與樂就如一對孿生子,相伴相隨,永不分離。苦與樂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存在,隻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樂就會永伴你身邊。在歲月的腳步中,我們從不在滄桑中停步,也從不在坦途中駐足。在蹉跎的歲月裏,我們匆匆地走過了昨天,忙碌地走過今天,又滿懷希望地期盼著明天……
許多人都把生活比作果子,有甜有酸,吃果子的過程就似於感受生活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會使人產生兩種不同的錯覺,正是這種錯覺影響著人的一生。先嚐甜果的人,會以為之甜味會長久,而對安逸的環境、順利的境遇未免生出幾分懶惰、懈怠的思想,從而不去拚搏勞作,其結果隻能是空等年華流逝,而終一事無成。先品酸果的人會以為自己已經受苦難,從而認定幸福必然會來臨。
人活一世,看似長久,其實在時間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朵素潔的浪花,稍縱即逝。說到底,人的一生,隻是那短短的3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過去了,不再煩;今天,正在過,不用煩;明天,還沒到,煩不著,何必為苦與樂去自尋煩惱呢?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固然是生活之苦,但它如春夏秋冬的自然輪回一般,無論是誰都難以逃脫與抗拒。麵對這般苦痛,重要的是要心如止水,平和、平淡地去麵對,要將它視作頭頂上那片天空中的悠悠白雲,視作河麵上片片漂去的花瓣一般,瞬間即逝,轉而成空。
麵對生活的“苦”與“樂”,應該如一位名人所言:“你麵對,所以你去拚搏;你拚搏,所以你能夠麵對。”苦與樂是生活所必須經曆的過程,苦不一定是負麵的,也正是各式各樣的苦豐富著我們的人生,增長了我們的才智;樂是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樂是奮進的加油站,隻有付出無盡的汗水,才能永遠感受生活的快樂。
美國西雅圖有個派克街魚市,它以精彩的銷售方式吸引顧客,前台售貨員將顧客的需要吆喝著告訴後麵的同伴,後者跟著重複吆喝一遍,並手腳麻利地把魚像投籃球一樣扔向前台售貨員,又快又美觀,成為一道舉世聞名的風景。後來,當地一名女經理從這個有趣的“售魚哲學”中受到啟發,將一個死氣沉沉、常年推諉扯皮的內勤營運部門脫胎換骨成為一個運轉高效、富有團隊精神和輕鬆愉快氛圍的員工團體。
既然人生充滿了苦難,那麼人生豈不毫無意義?當然不是,幸福和快樂是苦難的另一麵,或者說,苦難升華的結晶就是幸福和快樂。有“苦”就有“樂”,有“難”就有“福”。有苦、樂、禍、福,才構成了人生的本質和全部。所謂“苦樂人生”,就是這個概念。所以,如何善對人生、善待苦樂、掌握苦與樂的根本和轉化的契機,就是你人生的技巧所在。
人生總是伴隨著七苦八難,沒有苦難就不成其為人生。人們的全部努力,無非隻是希望能減少一點兒苦難,或以此苦代替彼苦。一些人欲望太多,貪得無厭,貪汙受賄,搞權錢交易,而後又大肆揮霍,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滿足隻是暫時的,罪孽性的,與此同時,他們已經為自己掘下一個更加苦難的深坑。
先賢們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有人生活好,有人生活不好,這是每個人的福報不同。我們要能夠保持樂觀、開朗、平靜的心態,善於緩解一切壓力,消除一切煩惱。
佛有語:“禪心清淨境,無心萬事寬。”因為忍讓不是軟弱,而是有胸懷、大度的體現。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知道傷心、煩惱、怨恨、憂愁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隻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強者。其實,順境和逆境都是命運的安排,隻有坦然去麵對,才是最好的方式。
把“置身絕境”看成是“以身體驗”的珍貴機會。明白這點,則麵臨艱難困苦時能勇氣百倍地承受,迎接挑戰。唯有如此,才能湧出新的智慧,轉禍為福。
總之,不論處境如何,為人處世之道就在於不迷惘、不矯揉,以坦然態度處世,這才是最正確的。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相信你不難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