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淡看門前花下月,獨守浮生孤寂來(3 / 3)

抗拒孤獨的最後也是最恒久的武器就是思想,善於孤獨者可以保持獨創精神及與眾不同的思維,因為孤獨的人不為別人的意見、習慣、判斷所左右,從而在自己的事業上有所建樹。所以,主要是如何對待孤獨。當你把孤獨當做尊貴的天使予以迎接時,它便成為寧靜,你可以在寧靜中喚起記憶的甜蜜;或在獨處中得以超脫,激發創作的火花;或用它來梳理紛亂的情感,重新步入正常的軌跡。

正如科學家巴斯德說:“告訴你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堅持孤獨精神。”可是如果你把孤獨當做無聊的乞丐予以打發時,你便更感寂寞。此時,炙熱的內心在故裝冷漠的外表之下煎灼著你,使你坐立不安,正如詩人所言“自卑的孤獨者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

走出孤獨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去從事自己最擅長且能激發所有興趣的活動,比如旅遊、爬山、打球、交友、探親等等,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工作或活動中,便可忘記孤獨;走出孤獨,你也可以讀一本好書,思考人生的哲理;走出孤獨,你可以找個屬於自我的空間和時間,想一想自己的今天和未來;走出孤獨,要學會靜心,此時的表現往往容易草率行事,謀定而後動才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如果無法回避孤獨,就不如享受一番。人生在世,誰也難免孤獨,與其在孤獨中無趣地打發時光,不如在孤獨中把生活調節得有滋有味,躺在孤獨的海洋裏,品味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思索人生的真諦。

平凡在寂寞的奮鬥中閃光

人生很長,一路走過,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不斷進步,你的閃光點最終會被人們所發現。

曾經有位西方哲人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這樣說:“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沒有過過4個星期以上真正的安寧日子。這一生像一塊必須時常推上去又不斷滾下來的岩石。”所以,追求寧靜或者追求寂寞對許多人來說成了一個夢想。由此看來,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害怕寂寞,時時借熱鬧來躲避寂寞、麻痹自己。紅塵萬丈,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固守一方清靜、獨享一份寂寞了,更多的人腳步匆匆,奔向人聲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熱鬧之後的寂寞更加寂寞。可是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享受的。

很多人總是會把失意、傷感、無為、消極等與寂寞連在一起,認為將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寂寞,其實不是這樣的。倘若這樣去生活,不僅限製生命的成長,還會與現實產生隔閡,這樣的人隻能逃避生活。而懂得了寂寞,便能從容地麵對陽光,將自己化作一杯清茗,在輕啜深酌中漸漸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長都成熟,不是所有的歡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會真實,有時,平淡是穿越燦爛而抵達美麗的一種高度、一種境界。

當寂寞來臨的時候,輕輕合上門窗,隔去外麵喧囂的世界,默默地獨坐燈下,平靜地等待身體與心靈的一致,讓自己從悲觀交集中淨化思想。你靜靜地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讀人世間風起雲湧的內容,思考人生曆程中的痛苦和歡悅。當你真實乍窺了人生的豐富與美好、生命的宏偉和闊大,讓身心平直地立在生活的急流中,不因貪圖而傾斜、不因喜樂而忘形、不因危難而逃避,你就讀懂了寂寞、理解了寂寞。於是,寂寞不再是寂寞,寂寞成了一首詩、成了一道風景、成了一曲美妙的音樂。於是寂寞成了享受,使我們終於獲得了人生的寧靜。這是寂寞的淨化,它讓人感動,讓人真實而又美麗。

寂寞是人們心靈的避難所,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舔拭傷口,重新以燦爛的笑容直麵人生。隻有對未來進行抗爭的人,才會有麵對寂寞的勇氣;在昔日擁有輝煌的人,才有不甘寂寞的感受。為了收獲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資格和能力享受寂寞。

寂寞是一種難得的感受,隻有在寂寞的時候,你才能靜下心來悉心梳理自己煩亂的思緒,隻有在寂寞的時候,你才能讓自己成熟。

寂寞是一種心境,氤氳出一種清幽與秀逸,使思緒逃離了城市的喧囂,營造出一種自得和孤高,去獲得心靈的愉悅,獲得理性的沉思,與潛藏靈魂深層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種攀升的信念,去換取內心的寧靜、博大致遠的境界。

在獨處裏鬱鬱寡歡還是勇敢地嚐試新天地

獨處有那麼可怕嗎?可怕到你從此鬱鬱寡歡?與其在鬱鬱寡歡中消磨自己的青春和光陰,不如在獨處中學著去欣賞自己。

我們一定會認為,喜歡獨處的人一定是一個孤傲的或者是一個漠然的人。殊不知,沒有一份執著,沒有一份堅韌,沒有一份平和,是無法承受那樣的寂寥落寞的。獨處的人,就像是清晨靜靜開放的白色曼陀羅,孤芳自賞,傲然孑立。

每個人總是對獨處懷著天生的恐懼。偶然的獨處,也是在被擠得喘不過氣來之後所做出的暫時躲避。但不用多長時間,他們又將回到人群中,回到他們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去,因為,他們無法忍受長時間獨處的清淡和寂寞。

在獨處裏勇敢嚐試會有兩種結局,一種是你成功了,迎向了新的生活;另一種是你失敗了,還在既有的格局中撲騰。但是不論結局如何,隻要勇敢嚐試,就等於你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人生就是在一次次不斷地嚐試中更上一層樓的。勇敢的嚐試就是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必須要學會嚐試,不能退縮,不去嚐試怎能知道自己不行呢?

縱觀古今,有多少的成功者無不是具有勇於嚐試的精神。愛迪生為了發明燈泡經過了千萬次的失敗,最終通過不懈的堅持和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研製出雷管的諾貝爾、發現了雷電規律的羅蒙諾索夫、第一次架飛機飛上了天空的萊特兄弟……他們所取得的一個個驚人的成就,又有哪一個不是嚐試之花結出的碩果呢?

人有千萬種,美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態,但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既然獨處,就要麵對;既然享受清雅和自由,就要承受孤獨和淒涼。一曲音樂、一段文字、一份心緒,抑或是淅淅瀝瀝的雨聲,都能讓我們感動。

我們總是渴望征服,征服某件事、征服某個人,甚至征服整個世界。為何就不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動一些人、感動一些事,感動整個世界呢?假若有一天,有一雙征服的眼睛挑戰著我們,那我們一定會告訴對方:“你別企圖征服我,隻要讓我們感動,就已經打開了我們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