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 / 3)

第十八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對自己看開一點,自知一點

自知是一個人自我規劃的基本,隻有知道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才能給自己定位,才能知道自己以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有些人會認為,自知是個貶義詞,其實未必,自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自身的一種了解、一種解析。讓自己更了解自己,學會自知的智慧。

保持心理健康,擁有健全的人格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趨於完善的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隻是身體沒有疾病或虛弱的狀態。這個定義強調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個身體強壯沒有病的人,隻能說他生理上處於健康的狀態,隻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夠稱之為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

如果要想心理保持健康,我們就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每個人生下來,人格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人懦弱、有人孤僻、有人心胸狹隘、有人一受挫折就萎靡不振。誰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人格上的缺陷,這並不奇怪,可如果你明知道自己有嚴重的人格缺陷,卻不知道去改正,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吃到苦頭。

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背負在每個人身上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內部的。一些人格不健全的人在沉重的壓力下步履蹣跚,過著沒有希望、沒有快樂的生活,有些人在抑鬱之下甚至選擇了極端的方式解脫。

隨著年齡的成長,人需要完善的不僅僅隻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更需要完善和健全自己人格上的缺陷。如果在35歲以前,你在人格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那麼請清醒地透視自我,認清這些缺陷,並且努力地去改正。這樣,在35歲之後你的人生才不會陷入死局。

可能有人會問,人格上的缺陷應該如何去完善、去健全?其實,要想成為人格健全的人並不難,隻要你能做到以下幾個方麵,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1.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人格健全的人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無論他們的相貌是美是醜、地位是尊是卑,他們都喜歡自己、樂於接受自己。而那些人格不健全的人,則總是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即使他們已經擁有了很好的條件,仍舊抱怨命運的不公。

作家海倫·凱勒生來又盲又聾,比起很多人她可以算是大大的不幸,但她卻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因為她知道這種抱怨隻會讓她陷於更加糟糕的境地之中。海倫眼睛失明、雙耳失聰,她就用心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海倫一生寫下了14部著作,還走遍世界,畢生致力於殘疾人福利和教育事業。這樣一個幽閉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因為有著連很多正常人都沒有的健全人格,所以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段美麗的傳奇。

比起海倫·凱勒來,我們很多人的不幸與不順算不上什麼,所以,從現在這刻起,重新審視鏡子中的那個自己吧,也許你會突然發現已經愛上了他。

2.寬容他人,樂於與人相處

人格健全的人,樂觀開朗,善於接納別人,總是能夠博得別人的喜愛。每到一處,他們都能感染身邊的人,將積極樂觀的情緒傳播。與之相反,有些人格不健全的人總是和集體格格不入,他們不合群,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和意願。當這樣的人來到你身邊時,你總能感到陣陣寒意,本來喧鬧的場麵也可能因為他們的到來以尷尬收場。

社會在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也被愈發地重視起來,一個木訥、不善於與人交流的人,不僅會影響他人的情緒,同時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所以,無論你生來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性格,都請嚐試打開你的心扉,去勇敢地與人交流吧。

3.正確地認識現實、接受現實

生活中難免會遭遇這樣和那樣的不順,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當你遇到麻煩和問題時,選擇逃避並不是一個好辦法。在這種情況下,人格健全的人會勇敢地站出來麵對現實、正視現實、接受現實,並勇敢地去適應甚至改變現實,所以這些人永遠都是生活中的強者。那些遇到挫折隻會默默啜泣的人,既逃避不了現實的折磨,也不可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4.熱愛工作,熱愛生活

有不少人把工作當成隨意應付的差事,把生活當成無所事事地混日子。有著這種想法的人,人格上必然有嚴重的缺陷。那些真正熱愛工作和生活的人,每天都充滿了旺盛的精力,他們享受工作和生活,因此每天都能擁有愉悅的心情。

5.具有高尚的價值觀,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

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名,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利,其實這些人都有著人格上的缺陷。真正擁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麵對名與利,他們不以追求名利為人生的目標,擁有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名利的一味追逐很容易讓人迷失,即使你最終爭取到了,也難免會產生一股莫名的失落感,這都是因為你的人生目標定得不對。當你擁有了健全的人格,就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活、人生的意義何在,再不會感到空虛與落寞。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格的完善為本,財富的確立是末。”的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如果你沒有擁有透視自我的清醒眼光,那麼就很容易迷失。隻有完善了自己的人格,讓自己的人格不斷趨於完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精彩、享受精彩。

努力是基礎,天賦決定你的人生成就

愛迪生說過:“成功來源於99%的汗水加1%的靈感。”相信大家對這句話已經耳熟能詳,但其實我們更應該記住是後一句話:但很多時候這1%的靈感比99%的汗水更加重要。

李白少年時在山中讀書,還沒讀完就離去,經過一條小溪的時候看見一個老婆婆在磨鐵杵,李白問:“把這麼粗的鐵杵磨成針,有可能嗎?”老婆婆回答:“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了這句話後深受觸動,回到山上繼續讀書,經過多年苦讀,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努力,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事實上,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被灌輸著這樣的觀念:不成功不是因為別的,隻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仿佛隻要你努力了,天底下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幹不成的。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李白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在成為當時有名的詩人後,李白開始憧憬為國家建功立業。為了進入官場,他四處結交朋友,希望別人能推薦他入朝。可是,李白雖然才華橫溢,但卻不具備政治頭腦,性格也過於狂放不羈。他幾番入朝,均與官場文化格格不入。在朝堂上,他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成就,還因自己的性格得罪了一批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