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發家秘訣之“奪”:江山無定主,舍我其誰
權力是一劑足以令人上癮的毒藥,任何一個大權在握的人都不會輕易地交出自己的權力,任何一個享受過九五之尊榮光的帝王,都會盡其所能地阻止江山易主。但那些不論出身、一心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豪傑,卻總是在曆史的緊要關頭橫空出世,以“江山無定主,舍我其誰”的豪邁氣魄,演繹出一曲曲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謀位奪權”的大戲。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改寫曆史的同時,也彰顯了開國帝王們的不朽風采。
秦始皇——天下一統,終成皇帝鼻祖
秦始皇在中國曆史上堪稱政治巨擘,他不但給璀璨奪目的曆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還給後人留下扭轉乾坤、撼動山河的豪邁壯舉。通過曆史的切麵,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天子從登基之日起,就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發家計劃。從清除強權,到蕩平六國,再到修築長城,秦始皇一連串的政治決斷,都顯示出了他爐火純青的政治藝術。也正是他傲居群雄的強悍作風,才把他自己推向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巔峰——千古一帝。他所創造的封建帝製,或者說,他匠心獨運的發家史,不但震撼了當時的朝代,還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
背景身世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在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降生,取名嬴政,又名趙正。有關秦始皇的身份,曆史上曾出現過兩個版本。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秦莊襄王子楚的兒子。子楚是秦國的王孫,自小便被派到遙遠的趙國做人質。在此期間,子楚看上了呂不韋的姬妾,將她據為己有,此後兩人便生下了嬴政,即秦始皇。後人通常稱嬴政之母為趙姬。
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同的是,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秦始皇則成為了呂不韋的兒子。具體的解釋是說,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趙姬獻給了子楚,但當時趙姬已經懷上了呂不韋的孩子,而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對於這兩個不同版本,後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至今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呂不韋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人們不得而知,但呂不韋的存在,確實對秦始皇一生的影響十分顯著。事實上,呂不韋也確實與秦始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不是呂不韋當初對人質子楚的賞識,那麼秦始皇的發家之路或許在一開始就會被扼殺在搖籃裏了。
發家秘史
傀儡天子,韜光養晦
如果當初子楚這位被趙國扣押的人質無法繼承秦國的王位,那麼作為他的兒子,嬴政自然也與秦王之位無緣。但曆史卻偏偏在這時被一個人改寫了,這個人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是來自濮陽的一個大商人,他憑借過人的經商頭腦而累積了萬貫家財,這為他日後協助子楚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子楚能夠從一個身在異國的人質,到成功返回秦國,再到登上秦王之位,呂不韋可謂是最大的功臣,這些奠定了他日後在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但他日漸豐滿的政治勢力也成為了嬴政發家之路上的一道阻礙。
公元前250年,嬴政9歲之時,他的父親子楚便以太子的身份繼承了安國君的王位,稱秦莊襄王。此時,嬴政和他的母親趙姬也在呂不韋的精心安排下來到了秦國,分別被封為太子和王後。而功不可沒的呂不韋則做了相國,並被封為文信侯,擁有食邑十萬戶。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13歲的嬴政登基為秦王。不過,由於年紀尚小,嬴政在繼位之初沒能控製政權,政權被呂不韋和王太後趙姬所操控,因此當時的嬴政隻能算是一個傀儡天子。
嬴政即位之時,呂不韋經過多年的招兵買馬,在宮中的勢力已經十分龐大,並被尊稱為“仲父”,成為了秦始皇最初統治的一大威脅。此外,在嬴政充當傀儡天子的時間裏,還出現了另一個曆史人物,也對他的統治形成了威脅,這個人名為嫪。
據說在秦莊襄王去世後,趙姬由於寂寞難耐,便開始與呂不韋偷情。對於趙姬的示好,呂不韋最初欣然接受,後來待嬴政逐漸長大後,他才開始有所避諱,擔心太過沉溺於兒女私情會威脅到他自己的地位。於是,為了擺脫趙姬的糾纏,他找到了嫪,讓他假扮成宦官入宮,作為新歡獻給了趙姬。
嫪和趙姬情投意合,不僅做了苟且之事,還使趙姬懷了身孕。由於怕事情暴露,所以呂不韋隻能再次獻計,對嬴政說太後趙姬寢宮的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裏。嬴政不疑有詐,立即著手安排讓趙姬搬出了王宮。此後,趙姬與嫪更加肆無忌憚,先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嫪則在太後的幫助下被封為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勢力龐大。這使嫪逐漸變得不可一世,時常以秦王的繼父自居,對嬴政的統治形成了直接的威脅。
由此可見,嬴政在位的前幾年,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完全被操控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最後又出現了一個同樣熱衷權力的嫪,從而將嬴政獨立執政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因為無論是從年齡方麵,還是從閱曆方麵,嬴政都沒法與呂不韋相比,甚至連嫪都不及。
因此在麵對呂不韋和嫪這兩股強大勢力的威脅,以及他們相繼發出的挑釁時,嬴政采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並沒有貿然地進行對抗,他表麵不動聲色,實則等待時機。這一等,就是七八年,這是一個相當長的蟄伏期,但他忍受住了,這也成為他得到最後勝利的關鍵因素。
公元前238年,嬴政按照傳統的規矩舉行了加冠禮,可以親政了。此時,最先沉不住氣的是嫪,他擔心秦王親政後會影響到自己現在的強大勢力,於是便率先發動了叛亂。然而讓嫪沒有想到的是,“默默無聞”的嬴政早已備好了充足的精兵,隻等著這個時機的來臨。最終,嫪的叛軍落敗,而他自己則遭到了車裂的酷刑,賠上了性命。
嫪死後,他與趙姬的兩個私生子,以及眾多同黨也都被嬴政殺死。同時嬴政還想要將自己的母親趙姬軟禁起來,最後被朝臣們說服,才免除了對母親的責罰。清除完嫪的黨羽之後,嬴政又開始設法鏟除呂不韋的勢力。他先是免除了呂不韋的相國之位,後又對他下了一道絕命書,斥責他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欲將其放逐到巴蜀。呂不韋被逼無奈,又擔心自己的命終有一天會保不住,因此便作了自行了斷的決定,於公元前238年飲毒酒而死。
除掉了呂不韋和嫪這兩個龐大的勢力之後,秦始皇正式開始親政,為他的發家之路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曾預測秦莊襄王子楚會前途無量的呂不韋,估計事先也沒有預料到,真正前途無量的竟然是這個曾被他所控製的傀儡天子。
蕩平六國,建立不朽霸業
嬴政從一開始的韜光養晦,到後來的見機行事,鏟除威脅,前後共經曆了七八年的時間,這充分體現出了他所具有的沉著與冷靜,也正是這種不急功近利的作風,才注定了嬴政最後的成功。不過,在秦始皇沉穩的外表下,其實卻隱藏著一顆勃勃的野心。據說早在呂不韋和嫪還在耀武揚威之時,秦始皇就已經在暗中規劃自己的未來了。因此到他正式親政之時,他的手下也早已有了一批才幹極強的文臣武將。其中文臣有謀士李斯,以及姚賈和頓弱等,武將則包括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等人。這些人在秦始皇成就霸業的過程中,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首先在武將的幫助下,秦始皇完成了第一項創舉,即蕩平六國,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早在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統治秦國時期,由於成功消滅了西周,因此原為西周所有的九鼎也被遷到秦國的鹹陽。相傳九鼎為夏禹所鑄,象征著九州,同時也有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寓意,因此九鼎遷秦,可以說是率先為秦始皇攻占六國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理由。
在文臣李斯的建議以及諸位武將的全力協助下,秦始皇親政後不久便製定出了一套完善的戰略方針,即由近及遠,依次對趙、魏、韓、燕、楚、齊發動攻擊,集中力量,各個擊破。據此,秦軍率先向趙國出兵。不過,由於趙國實力強大,久攻不退,因此秦始皇又進一步采取了遠交近攻、逐步肢解的策略。先是與距離秦國較近的韓國交好,並取得了韓國南陽郡代理郡守的信任,然後再將該郡守收為己用,借助他對韓國的了解率兵出擊。於公元前230年成功俘虜了韓王安,進而攻占了韓國,劃地為郡。
韓國的滅亡給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勢頭,借此,一年後,即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又趁趙國遭遇天災之際,派王翦率軍繼續進攻,並利用分化離間的手段瓦解了趙國的強勢,於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鄲,占領了趙國的領土。後又在公元前222年俘虜了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並自立為王的趙國公子,徹底殲滅了該國的全部勢力。
按照計劃,消滅趙國後,秦軍的下一個目標應該是魏國,但早在公元前231年,魏國曾因為迫於秦軍的勢力而主動向秦國獻地,並被秦始皇所接受。再加上公元前228年,在成功占領了趙國之後,秦始皇又得知楚國的內部因統治者的離世而發生內亂。於是在公元前226年,秦軍南下攻楚。次年,秦始皇又派出年輕將領王賁,讓他率領一部分軍隊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王賁的大軍采用了水攻的策略,僅用了三個月就攻陷了大梁,隨著魏王的投降,魏國也走向了滅亡之路。
魏國被消滅後,秦始皇在對付主動向秦國發出挑釁的燕國的同時,還在繼續增加攻擊楚國的兵力。公元前227年,由於已感受到了秦國強大的威脅,燕國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刺客荊軻前去刺殺秦始皇,從而發生了荊軻刺秦王的重大曆史事件。據說荊軻將匕首藏在地圖中,以使者的名義來到秦王麵前,在秦始皇伸手接地圖時將其抓住,並拿出匕首向秦王刺去。但卻沒有成功,最終反被秦王的利劍所傷,後又被當場斬首。
經曆了荊軻刺秦王一事,秦始皇十分後怕,因此於第二年派王翦出兵,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迫使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同時,為求自保,燕王隨後又主動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了秦國,使秦始皇暫時放下了對燕國趕盡殺絕的軍事行動,開始利用主力對付楚國。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先是派出將領李信率兵攻楚,失敗後,又派出了曾屢立戰功的王翦,並為他提供了更多的兵力,再次攻楚。王翦采取了以逸待勞的戰略,先設法消耗了敵軍的勢力,後長驅直入,一路過關斬將,於第二年成功攻占楚國的首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至此,楚國滅亡。此時,秦始皇已經將長江流域全部納入自己的國土之中。
公元前222年,隨著楚國的滅亡,曾逃往遼東的燕王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被王賁率領的秦軍所俘獲,燕國在楚國滅亡後不久,也徹底消失在中國的曆史長河裏。公元前221年,秦軍大舉南下,開始進攻秦始皇的最後一個目標——齊國。由於動用了全部的兵力,再加上齊國原本就實力不強,所以這最後一戰打得相當順利,很快便逼得齊王主動投降,將齊國的領土拱手相讓。經過了10年的浴血奮戰,秦始皇發家之路的第一步——統一全國的大業,最終完美落幕。
蕩平了六國之後,為了防患於未然,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此次修築工程耗資巨大,規模空前,並被後期的多位君主爭相效仿,從而造就了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萬裏長城。除了加強防禦以外,秦國的內部,在秦始皇的指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權製度和政權機構,創造了大秦的繁榮。
鞏固中央集權,創造大秦繁榮
統一全國的豐功偉績使秦始皇不再滿足於曾經的秦王稱號,於是便與大臣們商議擬定一個新的稱謂。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後,“皇帝”的稱號首度出現在中國的曆史之上,並成為了此後曆代最高統治者的專屬稱謂。而作為“皇帝”這個名詞的第一個使用者,嬴政則自稱為“始皇帝”,於是便有了後人們口中的秦始皇。
皇帝的稱謂確定後,秦始皇開始實施他發家之路的第二步,即鞏固中央集權。他知道要想真正地實現全國統一,僅靠霸占領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統治製度,這樣才能整頓全國因幾百年的封建割據而導致的混亂不堪的局麵,才能達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麵繁榮。
對此,秦始皇首先製定了三公九卿的製度,即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為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九卿則是具體掌管全國各領域事務的官吏,官吏名稱分別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些作為皇帝之下的直屬官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一套機構,負責處理日常工作。最後再由三公彙總,並上報給皇帝裁決。
除了負責政事的官員外,針對宮中的其他事務,也設立了新的官職,比如有負責為皇帝答疑解惑的博士;有負責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典屬國;還有負責處理皇後和太子事務的詹事等,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央機構。
緊接著,秦始皇又采納李斯的建議,對國家的地方機構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廢除了分封製,改行郡縣製,即將地方行政機構分成郡、縣兩級。郡下設守、尉、監(監禦史)三種官吏,分別負責政治、軍事和監察。這些地方官吏都由中央機構直接任免,而中央機構的官員則由皇帝任免。因此也構成了龐大的機構網絡,所有權力先是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再通過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進而達到了空前的專製,並且也增加了整個國家的凝聚力。
秦始皇所實行的這一係列的製度,對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這套製度,也一直被後期的封建王朝所效仿,尤其是中央集權機構,更是為許多王朝直接沿用,且沒有經過絲毫的調整。
在鞏固國家政權機構的基礎上,秦始皇又依照魏國李悝所著的《法經》,為秦國製定了一套新法律,並相繼對國家的貨幣、語言、文字、交通、度量衡製度,以及道德規範都進行了統一,完成了書同文、度同製、車同軌、行同倫的多項舉措。
據史書記載,為了實現人民思想的統一,秦始皇下令銷毀了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並規定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要限期交出燒毀;而民間的書籍則隻允許留下以醫藥、卜筮和種植為內容的書。同時在此基礎上還下令禁辦私學,規定官辦教育。隨後不久,就有一些儒士提出了對秦始皇焚書做法的不滿,這些人最終都遭到了被活埋的懲罰。整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3年,史稱焚書坑儒。這種文化專製雖然影響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但在當時卻也對控製輿論、宣傳統一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而完善了秦始皇實現全國統一的大業。
至此,秦國已經在秦始皇的大力改革之下徹底完成了統一,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實現了空前的繁榮。全國人民告別了混亂不堪的戰國時代,安居樂業,共同走向了一個統一的、繁榮昌盛的階段,同時讓秦始皇的發家之路完美落幕。
發家感悟
一般人認為,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創造雄踞天下的不朽霸業,完全憑借的是在戰爭中的巧奪豪取。乍一聽似乎頗有道理,但細細品味,就發現這樣的理論未免有些偏頗,也不足以支持整個論點。在久遠的戰國時代,哪一個國家不是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哪一個國王不想通過戰爭的方式來實現地盤擴張?因而,戰爭就成了戰國政治家們實現安定和創收的常規手段。應當說,在秦始皇之前,很多政治家都做過天下一統的春秋大夢,不但無一人實現,還導致了連年戰爭的惡性循環,給各國的百姓造成了不堪之負。可是,天下一統的大業唯獨在秦始皇的手裏變成了現實,並終結了不講信譽互相攻擊的戰國時代,這就是秦始皇發家之道的成功之處。
事實上,任何一個政治家都不喜歡戰爭,因為它耗財耗力,還充斥著殺戮。但有時候,戰爭卻是製止戰爭的唯一手段。盡管秦始皇也是通過戰爭這種血腥的方式,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也難免會傷及一些無辜,但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還是代表了社會的主流方向。因為,他的發家曆程迎合了大多數人的需求。眾所周知,一個秦國與其他六國的綜合實力相比差距甚大,但秦始皇卻通過逐步蠶食的方式,一步步地實現了天下一統的夢想,這有利於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而每一次戰爭的積累,都使秦始皇的家業逐漸擴張,並最終擁有了整個天下。
在有了如此大的家業之後,秦始皇並沒有高枕無憂。這位從小就飽受戰爭蹂躪,並最終通過戰爭終結戰爭的政治家,自然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因而在擁有天下財富之後,他進一步完善了大秦曾經有效的改革措施,並統一了度量衡,修築了世界上最長的防禦工事——長城。這才是人們應當從中吸收的經驗。當然秦始皇為了鞏固政權,也采取了一些暴政,這是需要予以嚴厲譴責的。但秦始皇所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卻是不爭的事實。
劉邦——市井走出的大漢天子
劉邦在中國曆史上絕對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讓人讚歎的不僅僅是他以布衣之身位列九五之尊,也不僅僅因為他戰勝了史上最彪悍的軍事對手——項羽,而是他的政治光譜不僅在延續400年的漢室江山自由傳遞,而且還穿越時空隧道,將他的政治衣缽升級為象征中華民族的符號——漢族和漢字,這是他發家規模、檔次和曆史穿透力的有力佐證,撇開其文治武功不說,僅此幾點就足以讓劉邦永載史冊。這些,讓後來的開國帝王者們感慨不已,但無一人能與其比肩,難以望其項背。
背景身世
關於劉邦的身世之謎,曆史上一直糾纏不清,竟派生出幾種不同的版本,但多數民眾基本上比較認可司馬遷《史記》中的說法,那就是認可劉邦出身草民的解釋。至於所謂的“劉邦是私生子”、“與太公無血緣關係”、“劉邦從小受家裏人歧視”等等說法均因缺少足夠證據而不足為憑。
劉邦出生於沛縣中陽裏金劉寨村,在家排行老三,從小就被父親視作無賴,直到48歲那年才混到泗水亭長的位置上。可這位不安分的小官卻交上了一批三教九流的朋友,整天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王陵、樊噲等人都是那時候認識的。
公元前209年,當陳勝、吳廣以“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神奇傳說揭竿而起後,不但動搖了大秦帝國的根基,還迅速建立“張楚”政權,驗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給天下豪傑帶來了驚喜。看來朝堂的大門是向有勇氣的人敞開的,於是懷抱著各種理想與誌向的人,都紛紛從公堂街巷,甚至是田間地頭,一同走進了亂世,霎時間旌旗林立,群雄爭霸。早已不甘寂寞的劉邦自然也蠢蠢欲動,但怎奈龍困淺水,缺兵少將,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發家秘史
舉兵起義,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
所謂亂世出英雄,曆史給隻知道以鬥雞蹴鞠為樂的劉邦,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不但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還改變了整個中國曆史。
這次在中國曆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機會,就是讓劉邦押送勞役到驪山修陵墓。由於,勞役們知道,他們的命運已經被綁在了大秦帝國的戰車上,根本無法預知未來,於是競相出逃。作為押送者,劉邦自然要承擔監管不力的責任。在橫豎都是死的情況下,劉邦終於痛下決心,毅然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關鍵的一次大抉擇:放掉所有的勞役,自己加入起義者的行列。其實劉邦作出這樣的選擇並非輕率之舉,因為他已經看到了陳勝、吳廣起義後所取得的赫赫戰果。
當他把放掉剩餘勞役的想法說出後,那些早就想逃走的勞役們在吃驚之餘,有的說了一些千恩萬謝的話之後紛紛出逃。當然,也有一些人願意跟隨劉邦,共走起義之路。但由於人微言輕,劉邦根本無法凝聚更多的力量。劉邦仔細研究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的經驗後,認為他們之所以在短期內凝聚這麼大的勢力,就是因為陳勝吳廣他們借助了不需要投資的神奇力量——“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神奇傳說。於是,在其鐵杆死黨的蠱惑下,便效法陳勝,編造了一個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神奇傳說,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真龍天子的模樣閃亮登場。這個神秘的故事的確為他增加了不少號召力,從此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追隨他。直至他徹底發家,關於斬白蛇的故事都沒有降溫。劉邦做皇帝多年之後,回鄉祭祖,在為去世的母親招魂時,據說有一條神秘的小赤蛇出現在現場,這才算為這一係列傳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劉邦高舉義旗後不久,就很快得到了家鄉沛縣的響應,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也很快成為劉邦的助手,並像模像樣地拉起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隊伍。後來這支隊伍與項梁的隊伍會合,並共同聚攏在楚懷王的門下,從此劉邦就和項羽在名義上成了統一領導下的兩支軍事勢力,劉邦也由此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劉邦是一個悟性很強的人,在沒有發家之前,他雖然抱著一副玩世不恭的心態,但對於別人的發家還是比較仰慕的。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出巡的豪華陣仗,不由得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當有這樣的氣魄!”,顯然,言辭中除了流露出欽羨外,還有效法的政治野心。
楚漢爭霸,兩強相爭智者勝
劉邦是一個善於藏鋒的人,他願意鬥智而不願意鬥力,因為,這是他的強項。因此,他總能在於己不利的狀態下揚長避短,所以總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這個看似有些窩囊的軟腳蝦,最終卻成了無堅不克、戰無不勝的深海蛟龍,取得了令人刮目的輝煌成就。
剛開始的時候,劉邦和項羽作為盟軍,還能遙相呼應、相互配合,可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彼此都把對方看做潛在的競爭對手,並且暗中較勁。
說實話,劉邦和他組建的草台班子,雖然在氣勢上比較大,但畢竟不是正規部隊,因而在作戰中屢受挫折,但隨著戰鬥經驗的積累,劉邦的隊伍整體作戰能力迅速得到提升,竟然多次大破秦兵。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劉邦率大軍長驅直入,直逼秦國都城,當主力部隊到達鹹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時,秦國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隻得乖乖地獻城投降,將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宣告了一代強國——秦國的徹底滅亡。
劉邦自然十分高興,沒有想到不可一世的大秦江山,這麼快就落到了自己的手上,情緒非常高漲,就高調進入了鹹陽城,並以“關中王”自居。這對於草根出身的劉邦來說,的確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當他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的心裏不免有些飄飄然起來,便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一下這非同尋常的快感。看到劉邦有些忘乎所以,作為旁觀者的樊噲就勸他務必保持克製,千萬別忘了秦國的前車之鑒。可此時已經被巨大勝利衝昏頭腦的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提到狂傲的項羽不但不會接受原先達成的協議——“先入關內者為王”的約定,而且還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劉邦才認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才感覺到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於是接受張良的規勸,改變方針——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
劉邦重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並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竊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製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項羽在打敗章邯之後,也帶著浩浩蕩蕩的大軍直奔關中。可畢竟還是晚了一步,被劉邦占了先機。範增就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否則將無法收拾。項羽就下令準備在第二天進攻。事實上,此時的劉邦隻有十萬兵力,根本無法和擁兵四十萬的項羽一比高低。在這戰爭一觸即發之際,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和張良有多年的私交,便連夜給其送信,讓其趕緊逃走,以免被殺。張良頓感形勢嚴峻,就立即告知劉邦,並定下計策。劉邦便依張良之計趕緊拜見項伯,重申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並和項伯結成兒女親家。項伯連夜返回軍營,開始為劉邦辯解,他對項羽說:“沛公先行入關,為的是為我們掃除入關的障礙,這才使我們得以順利地通過函穀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放棄進攻劉邦的打算。
第二天,劉邦根據張良之計,隻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來到了項羽的軍營——鴻門大帳,當麵向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項羽的亞父範增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殺掉劉邦,但項羽卻猶豫不決。範增便讓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旨在趁機殺掉劉邦,項伯自然知道範增的意圖,於是他也拔劍起舞,保護劉邦。最後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在這個殺機四伏的鴻門宴上,劉邦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全力協助外,關鍵還是劉邦的冷靜與沉著,宴會上劉邦表現出的極高的沉著與冷靜麻痹了項羽的判斷。
經過這場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之後,項羽便以老大自居,稱自己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將軍為王,逃過生死劫殺的劉邦也被封為漢王,統轄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顯然,胸懷天下的劉邦,對於項羽單方麵撕毀“先入關內者為王”的承諾,隻封他為漢王的做法從內心來講是絕對不滿的,但此時他還不具備和項羽抗衡的資本,所以隻得暫時咽下這口氣。事實上,當大秦被徹底推翻之後,劉邦心中就湧起了更大的夢想。可傲氣衝天的項羽的存在,卻讓他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這種衝擊的力量,經過權衡,他不得不暫時收起自己的夢想,忍氣吞聲地蟄伏在西楚霸王項羽的羽翼之下,成為十八路諸侯中的一路,並在公元前206年四月,領兵進入漢中,並用燒毀棧道的方法,來表示他再也無意出兵的決心,以此來麻痹項羽。
不久,齊國貴族後裔田榮因不滿分封,趕走了齊王,並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劉邦趁項羽無暇西顧之際,以鎮壓叛軍為名重返關中,並迅速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同時還用計欺騙項羽,讓項羽相信自己在取得關中之後再也沒有更大的圖謀。項羽便放心地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戰線沒有加強防範。
可此時的劉邦,已經磨刀霍霍。按理說,秦亡之後,能成為下一個時代領袖人物在當時最有資格的無非是劉邦和項羽。他們都是從農民起義領袖轉化為擁兵自重的諸侯王。劉、項兩個諸侯王集團圍繞爭奪政權問題,也展開了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生死博弈。最終,劉邦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以垓下之戰消滅了項羽的勢力,使得持續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最後勝利而宣告結束。劉邦也正式以王者之君的身份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功成名就,快速崛起的政治暴發戶
劉邦在鏟除所有政治對手後,終於心滿意足地建立了他朝思暮想的帝國,並於公元前202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了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但是,如果把劉邦建立漢室江山當作曆史的意外的話,那無疑是個極致的錯誤。劉邦雖然大器晚成,但他所走的每一步都非常堅實。事實上,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卻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從來沒有掉以輕心,為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江上,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他在設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經對在場的父親太公誇耀說:“原先您老人家,總是經常挖苦我,說我沒有賴以生存的賺錢之道,沒有二哥會理家治業。可如今我做了皇帝,如今天下都是我的,您看現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
劉邦說這話雖有誇耀的成分,但劉邦也確實有誇耀的資本,不過在享受巨大榮耀和財富帶來的快感時,他也沒有忽視對皇權的鞏固。不但收拾了狂傲的韓信,還重創了一些囂張的異姓王,並想方設法提高皇權,一是通過尊崇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通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同時還以文治理天下,廣納賢才,修改曆法。其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力量,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地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劉邦接手的雖然是秦朝留下的爛攤子,但到高祖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劉邦也成為天下最富有的人。
發家感悟
當強大的大秦帝國轟然倒塌後,最有資格建立新的曆史格局的人,隻有兩個,那就是劉邦和項羽。因此,劉邦和項羽導演的楚漢爭霸正式拉開了劉邦發家的曆史帷幕。可以說,那些日子才是劉邦足以自豪的榮耀定格。
一開始,與威風八麵的項羽相比較,劉邦的劣勢顯而易見,他不但缺乏前者的勇武善戰和雲天豪情,而且在兵力上也根本不具備博弈的資本。
但亂世卻給了劉邦和項羽均等的博弈機會,項羽雖有秦始皇的凶猛殘暴,但卻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而當時的民眾更需要能夠帶領他們休養生息的領袖。毫無疑問,劉邦的懷柔政策更適合當時民眾的心理需求。而在政治才能上,劉邦顯然高出項羽太多,他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力幾乎達到了高處不勝寒的狀態,天下根本沒有人敢和他在政治上博弈,而他唯一的對手就是他自己。他的信念確立後,幾乎不受情緒與情感的影響,而且在任何誘惑前都能保持足夠的清醒,也從不放棄任何生存和勝利的機會,無論獲得這種希望的手段有多麼殘忍和卑微,劉邦都會坦然利用之。而他的政治對手項羽,卻在劉邦的這些優點麵前,可謂難以望其項背。因此,劉邦就靠這些近似無賴的招數逼得勇猛的項羽在烏江自刎,劉邦也因而創造性地開辟了在中國曆史上占有足夠分量的大漢帝國——真正實現了他的發家夢想。
當然,後人中也有對劉邦不服氣的,說劉邦48歲還在亭長位置上晃蕩,就足以證明他沒有較大的才氣,他之所以發家,靠的是初漢三傑。平心而論,說劉邦發家借助的是漢初三傑,這話不假,就連劉邦他自己也承認,他曾說過自己文不如蕭何,武不若韓信,謀不敵張良。但如果以他自謙的話作為劉邦少謀缺才的佐證,就大錯特錯了。
初漢三傑絕非平庸之輩,都是人中之龍,這話不存在任何爭議,可這三個人卻都願意在劉邦麵前俯首稱臣,肝腦塗地,就顯示出劉邦與眾不同的馭人藝術。的確,劉邦不是獨當一麵的將才,但卻是個總攬全局、駕馭將才的帥才。如此看來,有此雄才大略的人發家,還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呢?
楊堅——外國人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中國皇帝
在中國曆史上象征權威和力量的帝王總是一道耀眼的風景,自秦始皇的高調稱帝到袁世凱的黯然謝幕,中國曆史上共出現了408位皇帝。但在歐美各國,就“中國皇帝誰最出色”的調查問卷時,答案既不是李世民、成吉思汗,也不是秦始皇、漢武帝,而是隋文帝——楊堅。盡管西方價值觀與東方價值觀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楊堅在西方人眼裏有如此高的位置,也應當絕非偶然。盡管隋朝江山是楊堅靠權謀智慧從北周宗室搶來的,盡管楊堅所建立的隋朝在中國曆史上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暫,但楊堅所擁有的地位,卻不容小視,也自然會引發後世的人們對他發家史的探究熱潮。
背景身世
楊堅出生於公元541年,為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父親是貴族,母親則來自濟南的一個貧苦家庭。楊堅的祖輩是北魏武川鎮的軍人,而楊家真正步入顯赫的貴族階層,則要從楊堅的父親楊忠說起。
據了解,雖然楊忠出身貴族世家,但他年輕時的經曆卻似乎並不順利。18歲時,楊忠東遊泰山,結果卻遭遇戰爭,被南方梁朝的軍隊捕獲,被迫在江南生活了5年的時間。不過,也正是在此期間,楊忠結識了楊堅的生母呂氏,並與其結為夫妻。
後來,楊忠先後得到了關隴貴族獨孤信和北魏丞相宇文泰的賞識,並隨宇文泰一起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先後獲得了多次升遷的機會。與此同時,楊忠的兒子楊堅也順利出生。這一時期,楊家在楊忠的不斷努力之下成為名門大族,因此楊堅自小便接受到了較為正規的教育,很早就掌握了騎射的本領,並被送到京城的太學讀書。在太學上學期間,盡管楊堅對讀書不太感興趣,但他卻憑借著嚴肅的作風和莊重的舉止在同學麵前建立了很強的威信,贏得了很多同學的尊重,積累了不少人脈,這也為他後來和平奪權、君臨天下埋下了伏筆。
楊堅之所以能夠在同學中建立威信,一方麵源於他的作風和舉止,另一方麵則似乎憑借的是他非凡的相貌。據了解,楊堅少時體貌奇特,目露精光,這使他先後贏得了很多權貴的賞識。其父楊忠的赫赫功勳也為楊堅提供了一個可以平步青雲的優越平台,因此在他14歲時,便已步入仕途,被任用為功曹。
不過,有利必有弊,楊堅奇特的相貌也為他帶來了許多的麻煩,讓一些手握重權之人增加了對他的戒心,甚至想要除掉他,以絕後患。這無疑給楊堅的生活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同時也阻礙了他的發家之路。
發家秘史
祖蔭庇護,楊堅躋身北周重臣之列
盡管因為相貌非凡,使楊堅在步入仕途後多次麵臨威脅,但他卻每次都可以化險為夷,這與他小心謹慎的作風和為人處世的圓滑是分不開的。
據了解,最先評價楊堅相貌非凡的人,是北魏丞相宇文泰。當時,楊堅的父親已經憑借著赫赫的戰功,在宇文泰旗下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因此為了籠絡這個功臣,宇文泰便不斷給楊忠的兒子楊堅加官進爵。不過,另一方麵,他也的確對楊堅的品貌都十分賞識,並曾經感歎說:“這個孩子相貌不一般,不像是尋常的人物。”在宇文泰的一手提拔下,年僅16歲的楊堅便已成為了驃騎大將軍,但也正是宇文泰對他的賞識和評價,才導致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在稱帝後對他百般提防。
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覺繼承了事業,後又取代了魏恭帝的皇位,改國號為周,建立了新的政權,史稱北周,而宇文覺則被稱為孝閔帝。但一年後,即公元557年,宇文覺的帝位又被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所取代,即為周明帝。
周明帝登基後,先是授楊堅為右小宮伯,掌管宮內侍衛,並進封他為大興郡公。但另一方麵,周明帝卻又找來負責看相的趙昭,讓他給楊堅相麵,想要知道楊堅將來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趙昭一見到楊堅,便斷定他有真龍天子之相。為了保護這個他眼中的真龍天子,趙昭向周明帝隱瞞了實情,隻說楊堅最多可以做到柱國大將軍的位置,消除了周明帝對楊堅的戒心。後來趙昭又私下裏對楊堅說:“以你的骨相,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國之君,請你記住我的這句話。”
此後,楊堅與他的父親楊忠均在北周的官場上扶搖直上,到公元561年,周武帝宇文邕登基稱帝後不久,21歲的楊堅就已經被提拔為了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而其父楊忠則先後取得了柱國大將軍、隋國公和大司空的封號。在周武帝統治時期,也有一個人對楊堅十分不滿,並伺機想要除掉他。這個人即宇文護,他早在孝閔帝在位時就掌控著北周的權力,將楊堅的多次晉升看在眼裏,也恨在心上。不過當時楊堅在北周的地位已經不可小視,並得到了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的維護,因此宇文護也一直沒有找到加害楊堅的機會。可見,在北周的政治領域中,楊堅自小便具有的能夠在眾人麵前建立威信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從而幫他避過了一些其他勢力的威脅。
在北周重臣之中,還有一個人物也不容忽視,即獨孤信。他與楊忠一同投靠宇文泰,並早在周明帝統治時期就已經被任命為柱國大將軍,比楊忠獲得柱國大將軍的封號早了整整十年。同時,獨孤信的長女還嫁給了周明帝為妻,成為了北周的皇後。獨孤信也是個能夠慧眼識英雄之人,他早在楊堅青年時代就對他頗為器重,於是很早就將自己的最小的女兒許配給了楊堅。另外,在周武帝統治時期,楊堅的長女還被封為皇太子妃。至此,楊堅不僅躋身北周重臣之列,而且還成為了皇親國戚,所以,他離成功也越來越近了。
公元568年,楊忠去世,楊堅繼承了父業,成為了隋國公。在此期間,對於楊堅產生戒心,並想要除掉他的人已經不止宇文護一個了。齊王宇文憲和內史王軌也先後向周武帝進言。宇文憲說:“楊堅相貌異常,我每次見到他,都會不知所措。所以此人恐怕不能長期待在宮中,請陛下盡早除掉他。”而王軌則直截了當,毫不拖泥帶水地說:“楊堅有反相。”然而,麵對朝臣們對楊堅的猜疑,周武帝卻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這一方麵是因為他不讚成以貌取人,另一方麵則是由於他將全部心思都撲在了國家政治和軍事事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