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在位之時,先是於公元572一舉殲滅了宇文護等人的勢力,奪回了在宇文護手中把持了多年的政權。後又出兵討伐北齊,最終於公元577吞並了北齊的領土,實現了中國北方的統一。而在周武帝攻打北齊期間,楊堅則從駕征討,屢立戰功,先後被曆任為定州、毫州總管,並在北周攻滅北齊後,被進位為柱國大將軍。
在消滅北齊的第二年,即公元578年,36歲的周武王因病去世,太子宇文貝繼位,史稱周宣帝。年少的周宣帝完全沒有沿襲周武帝的那種雄才大略,他昏庸無能、荒淫無度,從而為楊堅提供了一個改朝換代的大好時機。
權力斡旋,楊堅以和平方式改朝換代
對於一些朝臣對自己的提防和加害,楊堅心知肚明,但卻並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進行報複,而是更加小心謹慎行事,不給人挑起事端的機會。與此同時,楊堅在不斷升遷之際,也並沒有一味地享受榮華富貴,而是利用各種機會廣交朋友,不斷積累著自己的政治資本。如他在隨州擔任刺史時,就認識了驃騎將軍龐晃,兩人關係甚密。龐晃也曾說楊堅有帝王之相,將來一定可以做皇帝,並在楊堅升任為毫州總管時就勸他起兵,成就帝業。但楊堅卻說:“時機還未成熟。”這句話表明了楊堅的確有想奪取北周政權的意向,可見當初負責看相的趙昭私下裏對他說的話,他雖然沒有作出回應,但卻牢記在了心間。同時楊堅拒絕龐晃起兵的建議,也體現出了他處世的沉穩,似乎不經過深思熟慮,絕不貿然行事。
經過一番暗中的努力和等待之後,楊堅終於等來了時機。周武帝去世後,周宣帝登基,楊堅的長女成為皇後,而楊堅則被升任為大司馬,即軍事主管。周武帝的統治十分不得人心,昏庸、荒淫不說,還喜歡濫殺無辜,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楊堅見此情形,覺得時機已到,再加上他在宮中的威望已經不可低估,擁有了好多的親信,於是他開始著手為自己的稱帝大業做準備。同時他與好友宇文慶一起,對自己取代帝位之後可能出現的動亂現象進行了分析,並做好了應對的策略。
周宣帝雖然昏庸,但對楊堅的所作所為卻並不是沒有察覺,他也曾設法想要除掉楊堅,並對皇後說:“我一定要滅了你們全家。”之後,周宣帝將楊堅召入宮中麵聖,他認為如果皇後將自己所說的話告訴了楊堅,那麼他在見到自己時一定會有不自然的神態,於是便提前吩咐下人說:“如果楊堅神色異樣,你們就立即將他拖出去斬了。”結果楊堅在見到周宣帝時,卻神態自若、畢恭畢敬,沒有讓周宣帝抓到把柄,最終全身而退。
公元580年,周宣帝計劃出兵攻打陳國,楊堅在他的老同學鄭譯的幫助下得到了率兵出戰的機會。鄭譯是周宣帝的親信,楊堅曾對他提出過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外調的機會,這個想法一方麵出於要避開周宣帝的責難,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楊堅想到地方上去積累一些勢力。不過,攻打陳國的計劃還沒有得到實施,周宣帝就突發急病去世了,臨死前原本打算召大臣們來交代後事,但當大臣們趕到之時,他卻已經無法開口說話了。
周宣帝死後,其年幼的長子宇文闡繼位,稱周靜帝。隨後,楊堅便在大臣鄭譯和劉防的全力協助下,以皇帝的外祖父,以及朝中重臣的身份得到了輔佐幼帝執政的權力。緊接著,他又在親信李德林的支持下,以巧妙的方式打消了鄭譯和劉防想要和他分享政權的念頭,自任丞相,設丞相府,在給這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加官進爵的同時,也將他們牢牢地控製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下。
正如楊堅所預料的一樣,其獨掌大權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尤其是皇室的各個王爺,絕對不會允許自家的權力落入外戚的手中。不過,對此,楊堅早有防備,他軟硬兼施,逐個排除了皇室內部的威脅。然後又借助自己手中的權力,對周宣帝統治時期的一些昏庸政策進行了改革,取得了民眾的支持,使其在京師的統治逐漸趨於穩定。
穩固了京師的政權後,楊堅又開始設法平定地方勢力的不滿情緒。此時,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將領為了反對楊堅的霸權,都紛紛起兵。楊堅采取了逐步分化瓦解的策略,並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軍事權力大舉出兵,最終平定了地方勢力的軍事反抗。
在楊堅排除異己、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他也在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自稱隋王,並將妻子獨孤氏封為王後,而其子楊勇則為世子,並負責監督和管理國家東部的地方勢力。公元581年,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楊堅派人代替周靜帝撰寫退位詔書,以皇帝主動禪讓帝位為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並以長安為首都建立了隋朝,故史稱其為隋文帝。這一年,楊堅40歲。
宏圖大展,打造世界一流的強盛帝國
作為一個開國之君,楊堅深知自己必須經過一係列的改革,才能穩固自己的江山,因此在隋朝建國之初,楊堅可謂是大展宏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都創出了不小的成就。在登基之初,楊堅就命人參考魏晉舊律,製定和頒布了《開皇律》,這部律法對後世法律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出楊堅對法製的重視。
在軍事上,楊堅則采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並以興修長城的方式來加強邊關的防禦。公元589年,楊堅派大軍南下攻打陳國,最終大勝而歸,陳國被消滅,全國在分裂了幾百年後,再度實現了統一。
在楊堅創下的眾多成就中,最為突出的兩項應該是開創了三省六部製和實現了開皇之治,這兩項成就無疑將楊堅的發家之路推向了巔峰。
楊堅開國之初,國家的官僚體製處於陳舊、混亂的局麵之中。因此為了整頓這一局麵,也為了更好地控製曾幫助他取得帝位的一些有功之臣,楊堅按照漢魏時期的政治體製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度。即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並以五省為首掌握政權。五省包括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其中在尚書省下又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作為鞏固中央政權的機構,從而形成了三省六部製。這種製度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因此也對後期的曆代王朝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被沿用到清朝。
此外,在政治改革上,楊堅還簡化了地方官製,並開創了科舉製度,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不再僅從權貴子弟中選拔官員,增強了政治體係的有效性,使國家政治得到了更為迅速的發展。
對於國家經濟的管理,楊堅首先提倡的是以儉治國,並以此為基礎對國家的經濟製度進行了改革。首先,楊堅進一步統一了貨幣製度。然後又在減免稅收的前提下完善了收繳賦稅的製度,避免了居民逃稅和官員扣稅的現象。此外,楊堅還下令整頓戶籍,並實行了均田製,使每個居民都能分配到不同數量的田地。同時又下令開鑿了廣通渠,大力興修糧倉,一方麵為農業灌溉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麵也為糧食的儲備提供了充足的後盾。這一係列的舉措,不僅提升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糧食儲備,同時也使國家人口數量逐漸倍增,到公元604年已經從最初的400萬戶增加為近900萬戶,成為了當時的人口大國。
隋朝在楊堅的統治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尤其是經濟的繁榮,更是十分罕見,天下糧倉全部呈現出充盈的狀態,使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因此,人們便將楊堅統治的時期,稱之為“開皇之治”。
至此,楊堅的發家之路已經達到了巔峰。與史上其他發家人物不同,楊堅絕對屬於大器晚成的典型。因為他在中年之前,寸功未建,僅僅憑著家族根基和政治聯姻,而輕鬆地成為北周上層統治集團的一名重臣。但在北周政權的延續中,楊堅的行事穩健和相貌奇特卻被視作潛在的政治炸彈。在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政治生態中,楊堅為求自保,終於一鳴驚人,爆發出罕見的斡旋能量,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用和平的方式實現了朝代的更迭。大隋帝國的構建,為楊堅的叱吒風雲搭建了一個廣闊的政治平台,他不但以金戈鐵馬的方式統一了中國,還開創了史上最值得炫耀的“開皇盛世”。
發家感悟
從一個夾著尾巴伺候小皇帝的朝廷大臣,到史上一流強盛帝國的掌舵人,並擁有那麼多的世界級“超級粉絲”,楊堅走過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在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上,楊堅靠其足智多謀的領導藝術、出神入化的政治韜略和所向披靡的軍事才幹,將他的發家史展現得淋漓盡致、驚心動魄,讓人無不稱讚。因而,他也在中國曆代皇帝中贏得了才智最高的美譽。
應當說,如果沒有大隋這個政治平台,楊堅可能會永遠蝸居在北周的朝廷中,做一個低眉順眼的大臣。但在這個政治平台的基礎上,楊堅本人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當他的政治仕途乃至身家性命受到威脅時,為尋求自保,從而激活了他潛在的政治能量,並通過不流血的形式達到了朝代的更迭。這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見的,足以令人們對楊堅的智謀才幹欽佩不已。
李淵——老驥伏櫪的大唐奠基人
唐高祖李淵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開創封建盛世的偉大帝王,他憑借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雄才大略,準確把握了隋末農民起義和群雄紛爭的政治情勢,審時度勢,積蓄力量,集中精幹兵力起兵反隋,進占關中,繼而一統華夏,建立了曆時300年的大唐帝國。他所開創的大唐帝國,不僅沿襲了隋朝的文治武功,而且進一步發揚光大,使封建社會文化發展到了高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封建帝國,國際聲望遠達四海,唐朝的都城長安也成為整個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令人備感榮耀和自豪的偉大時代。至今,在海外華人華僑的聚居區還被稱為“唐人街”,華人被稱為“唐人”,唐朝的繁榮由此可見一斑。從這個意義上說,李淵不僅是中華民族一段輝煌曆史的開創者,而且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偉大曆史的開創者。就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其名垂青史。
背景身世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他是所有開國帝王中出身最顯赫的一位,據史載,其先祖的出身為北朝以來的關中世襲的軍事貴族集團,從北朝開始一直到隋朝都是世襲政治貴族,且其家族與隋朝皇室還有血緣關係。
李淵的祖父叫做李虎。當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李虎就跟在一個名叫宇文泰的人手下,建立西魏後,宇文泰沒有當皇帝,而是讓北魏的一個小皇子當了傀儡皇帝,自己跟在後麵遙控。李虎是開國功臣,後來當上了太尉,尚書左仆射,還封了一個爵位——隴西郡公。宇文泰死後,他的兒子宇文覺就一腳踹開西魏的皇帝,自己當起了皇帝。改國號為周,也就是曆史上的北周。這時李淵的祖父李虎也已經去世了,李淵的父親李昞繼承了他的爵位,並且由隴西郡公晉升為唐國公,這個“唐”字就成了後來唐朝的國號。
李淵的父親李昞,曆史上沒有太多的記載,似乎也是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李昞曆任禦史大夫(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等職,他繼承了父親李虎的地位。
李淵生於長安,七歲就繼承父親的爵位,被封為唐國公。李淵從小倜儻豁達,寬仁容眾。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李淵就受到了隋文帝的重用,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深受隋文帝青睞,曆任蕉、隴、岐三州刺史及滎陽、樓煩二郡太守。由於他履曆豐富,寬以待人,所以隋煬帝繼位後,曾讓他擔任過山西、河東兩地的宣慰大使,後又改任太原留守的要職。
發家秘史
韜光養晦,積蓄力量
說到李淵的發家史,自然首先得益於他自己的政治遠見和才幹,但是不得不說到的是他的貴族家族背景,他的先祖從北朝開始到隋朝時一直是關中的世襲政治軍事貴族,與隋朝的皇室有著很近的政治和親緣聯係。李淵的母親是當時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四女兒,還是隋煬帝楊廣的姨媽,細論起來,隋煬帝和李淵還是姨表兄弟的親戚。
當年隋文帝在世的時候,李淵隻不過就是一個州郡級別的最高行政長官而已,等到自己這個表哥隋煬帝登基做了皇上以後,他瞅準機會,一個勁兒地取悅隋煬帝,結果隋煬帝就把他調到中央,負責宮廷保衛的工作。這個官職雖然並不顯赫,但絕對是皇上的心腹,對此,李淵也心知肚明,因而,對隋煬帝也算忠心耿耿。
當然,僅憑著這點因素,並不能成為他後來發達的根本保證,特別是在隋朝末年那個農民起義烽火連天,群雄並起的年代,李淵作為一代王朝的創建者必有他的過人之處,而李淵本人非凡的政治大略和才能,能夠掌控乾坤,逐鹿群雄,最後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以及農民起義,才是他最後成功的根本因素。
李淵的表哥隋煬帝楊廣雖然很有才華,頭腦精明,但他卻是個出了名的暴君。當時隋朝國力強盛,但隋煬帝卻荒淫殘暴,生活奢華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他下令在洛陽西郊建造了一座西苑,占地200多畝。苑子裏有海,海中還修建了三個仙島,每個都高達100多尺,上麵修著亭台樓閣,非常壯觀。在海的北麵還開鑿了一條龍鱗渠,這樣,海裏的水就可以順著水渠流到外麵。沿著這條水渠,隋煬帝還讓人修建了16個別院,每個別院由一個妃子來管理,個個都裝飾得非常華麗,整個西苑被點綴得如同人間仙境一般。不僅如此,隋煬帝為了遊玩和加強對南方的統治,還征調了100多萬民工,花費了6年的時間,修建了一條長達4000多裏的大運河。河的兩旁是紅花綠柳,每隔兩個驛站就設置一座行宮供自己休息,全程下來,行宮竟有40多座。
隋煬帝的這些舉動,把老百姓折騰得苦不堪言。但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麵對隋煬帝如此的橫征暴斂,公元611年,各地的農民起義是風起雲湧,就連有的隋軍將領也割據一方。突然之間,全國上下竟然一下子冒出了100多支反隋武裝。在這些隊伍裏麵,有三股較大的力量,它們分別是河北起義軍、瓦崗起義軍和江淮起義軍。而隋朝一些比較有實力的地方官也是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勢下,隋煬帝憂心忡忡,總是怕別人奪了自己的位子。
當時,長安的大街小巷上流傳著一首童謠:“楊氏將滅,李氏將興”,一些溜須拍馬之徒,就建議隋煬帝,應該殺盡天下所有姓李的人。但因李姓族人太多,隋煬帝因為這樣的清洗工程太過浩大,沒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卻從此對姓李的名門望族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對於李淵,他也不再放心。
有一次隋煬帝外出,半路突然召見李淵,李淵卻因為生病沒能及時趕到。當時李淵有個外甥女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就問她:“你舅舅得的什麼病?是要人命的病嗎?怎麼連見我都不見了呢?”李淵聽說後,害怕會引起隋煬帝對自己的猜忌,就假裝天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想打消皇帝的戒心。
但李淵的這些舉動,還是沒有徹底打消隋煬帝的疑心,便在隋煬帝十三年的時候,將李淵調到太原,等於排除了一個“李姓”的政治地雷。當時瓦崗起義軍已經把洛陽圍了個水泄不通,眼瞅著隋朝的江山是危在旦夕。而李淵駐紮的太原是北方重鎮,對隋王朝來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李淵心裏明白,隋朝大勢已去,自己也不願意做陪葬品,隻是時機還不成熟。
和李淵一起在山西做官的,還有一個他的好朋友,叫裴寂。他認為憑借李淵的家族實力,一定可以舉起反隋的大旗,而且還能成為這些起義軍當中的佼佼者。於是他悄悄找到了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兩人開始密謀起義。李世民從小就胸懷大誌。盡管當時李世民隻有18歲,但他早就目睹了隋王朝的興衰,也想勸父親早日舉旗造反,私底下也是網羅了各路的英雄好漢。裴寂的想法,剛好和自己不謀而合,於是,兩人便開始商量起怎麼才能勸李淵早日謀反。
當二人把此想法告訴李淵後,李淵並不驚訝,隻是說目前時機並不成熟,現在各路義軍與隋軍廝殺正酣,此時出手必有傷亡,還不如招兵屯糧,等待最佳出擊時間。二人當下大喜,沒想到李淵早有此等打算,於是便按李淵吩咐,以太原長官的名義招兵買馬、囤積糧草。
其實,李淵自隋煬帝把他調到太原時,就萌生了造反之意。隋煬帝說是讓他固守重鎮太原,實際上就等於削去了他的兵權,是調虎離山之計,甚至想借義軍之手將他除掉。但李淵不動聲色,看到兒子李世民自降身份暗中結交各路江湖好漢,也並沒有加以製止。
抓住時機,起兵反隋
隨著隋末起義烽火成為燎原之勢,隋朝的覆亡已成定局,李淵審時度勢,吸納了不少有才能的人加入幕僚隊伍,為其出謀劃策。最後他在次子李世民及其他幕僚的分析建議下,決定起兵反隋。
李淵先是將正在河東打仗的大兒子李建成和三兒子李元吉召了回來,讓他們抓緊時間招兵買馬,打造兵器。又將獄中的劉文靜放了出來,並且聽從他的意見,派人跟突厥結盟,約他們一起反隋。李淵親筆致書突厥,卑辭厚禮,遣使馳送始畢可汗。與突厥人達成共識之後,李淵開始采取軍事行動了。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正式豎起了反隋的大旗。七月,他在太原誓師,設立大將軍府,讓自己的幾個兒子率領3萬軍隊,直逼關中。一路上李淵“開倉庫以販窮乏”,於是“遠近響應”,一路上他不斷招募兵馬,並且學農民起義軍的做法,打開官倉發糧給貧民。因此,李淵的部隊所過之處,老百姓們無不降服,他的隊伍也迅速發展到20萬人的規模。雖然在進發途中唐軍遭到了霍邑(山西霍縣)守軍的抵抗,但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大力支持下,李淵率義軍巧施調虎離山之計,最終攻下霍邑,很快就攻入了長安。
李淵占領京師以後,為了穩定局勢,立即把駐軍遷出皇城。同時嚴明軍紀,和百姓約法12條,免除了隋朝的各種苛捐雜稅,在政治上完全占據了主動,展示出了一個新王朝開創者的風采。
李淵雖然背叛了隋煬帝,但李淵卻不想落個臣子篡位的惡名,於是把隋煬帝的孫子楊侑推上了皇位,讓其做了個傀儡皇帝,曆史上稱為隋恭帝,還尊稱隋煬帝為太上皇,這也為李淵後來的改朝換代提供了便利。13歲的隋恭帝登上皇帝寶位後,李淵就被授為大丞相,還晉封了唐王,以大丞相的身份來輔佐國政。從此,以李淵父子為首的新的封建政治集團正式登上中國曆史舞台。
踢開傀儡,另立門戶
李淵雖然占據了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但此時天下仍是群雄割據的形式。瓦崗起義軍占有中原的大片地區,在江都的以隋煬帝為首的隋朝統治集團雖然分崩離析,無力再實行有效的統治,但效忠於隋煬帝的軍隊卻仍然控製著南北方的一些重要城市和交通線,隋煬帝也仍然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統治者。要想高枕無憂,李淵任重而道遠。
公元618年,從江都傳來了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的消息,李淵所擁立的小皇帝也不免有些緊張,才當了一年皇帝的隋恭帝就想以李淵“功德無量,眾望所歸”為理由,把皇位讓給他,朝中的大臣也都覺得李淵應該順水推舟接下這人情。但是,當時的李淵卻開始故意賣關子。李淵心裏很明白,要是皇上一說,自己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下來的話,那不是明擺著暴露自己的野心嗎?在這之後,滿朝的文武百官是三番五次地勸進,一直拖了好幾個月,李淵才假裝勉為其難地同意了。
接受了隋恭帝的禪讓正式稱帝後,李淵改國號為唐,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當上了皇帝的李淵史稱唐高祖,他的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中國曆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進入了唐帝國時代。
唐朝建立以後,唐高祖李淵以關中為基地,一麵采取措施爭取民心,一麵派兵擴大領地,先後攻占南陽、安陸、荊襄等地。李淵在關中站穩腳跟後,首先對威脅關中的薛舉、李軌和劉武周采取武力征討與分化瓦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各個擊破。並且派李世民統率大軍征討四方,剿滅中原以及江南地區的各路諸侯,一個統一強大的唐帝國由此開始,雄踞於世界東方300年之久,開出了輝煌的文明之花。
發家感悟
應當說,李淵的發家之路,既有曆史的契機,也有他個人的決斷。當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群雄並起的大分裂割據出現時,當時的隋朝統治集團已經呈現了分崩離析的態勢,而作為隋朝地方官員的李淵麵對當時的形勢,采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暗中積蓄力量,積極準備起兵,他表麵上服從隋朝的政令和隋煬帝派來的親信,但私下采取了一些鎮壓農民起義的措施。他的戰略意圖在於麻痹隋朝統治集團,為自己擴充力量準備條件,保持自己的戰略主動權,得以使自己的勢力不斷發展壯大,以確保日後的政治崛起。
李淵在占領長安後,也沒有立即稱帝,而是扶持隋煬帝的孫子繼位,自己擔任丞相,掌握大權,等待時機成熟後,才廢掉隋恭帝,稱帝建唐。這一切,都表現了其政治上的遠見和雄才大略。李淵還重視人才的作用,派李世民等積極聯絡廣大軍事人才和地主知識分子,為其出謀劃策,提供政治謀略。他還積極與北方的突厥實行聯盟,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後方的穩定,在晉陽起兵以後,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解除了李淵的後顧之憂。
總之,作為大唐王朝的創建者,李淵高超的政治宏圖和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在整個封建社會中是屈指可數的。
趙匡胤——靠兵變起家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在國人心目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美譽度,被大多數人稱之為帝王中的典範。倘若因他開創了文人的天堂,就得出“墨客的恭維誤導了公眾”的結論,顯然是偏離事實的,這不但是狹隘的粗暴解讀,更是武斷地閹割曆史。因為,略微了解趙匡胤發家史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是雄才大略的開國帝王,還是萬民擁戴的有道明君。假如,趙匡胤沒有千裏送京娘的俠肝義膽,沒有陳橋兵變的處變不驚,沒有杯酒釋兵權的高超謀略等,人們也不會對其如此癡迷,更不會把這個為大宋奠定300年基石的有為帝王傳頌得活靈活現。由此可見,有的傳說不一定精彩,但精彩的傳說一定是大智者的演繹。
背景身世
趙匡胤出生於公元927年,小名香孩兒或趙九重。在趙匡胤幼年之時,中國正處於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不過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卻憑借著赫赫的戰功成為了後唐莊宗李存勖手下的一員大將。趙匡胤小的時候,他的家庭雖然算不上極其顯赫,但也頗為富足。因此,趙匡胤在文學和武學方麵都曾接受過相關的教育,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中以在武學方麵的成績最為顯著。
趙匡胤自小便在騎射方麵有過人的天賦,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還表現出了極大的毅力和耐心。他為了馴服一匹烈馬,在被狠狠地摔下馬背後卻絲毫沒有膽怯和退縮,依然堅持不懈,直到將馬馴服了才肯停下來。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使趙匡胤在短短幾年內便成為了一個弓馬嫻熟、小有名氣的騎手,同時也似乎預示了他將要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但是,就在趙匡胤逐漸學有所成準備一展身手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因朝代的更替而不再受到重用。趙弘殷的事業沒有任何起色,但家庭負擔卻日益加重,導致趙家逐漸走向落寞,使趙匡胤失去了依靠家庭來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
但趙匡胤是一個不願意屈辱地接受命運擺布的人。因此,他在21歲時告別妻子和家人,開始浪跡天涯,走上了自己波瀾壯闊的發家之路。
發家秘史
將門浪子,遊走江湖
盡管在離家之前,趙匡胤可謂躊躇滿誌,但在真正踏進社會之後他才知道,闖蕩江湖並不像他想象中那麼容易。
在初涉江湖之時,趙匡胤原本為自己計劃了一條捷徑,即想要依靠父親從前的幾位好友,渴望他們先給自己安排個差事,然後再伺機尋找升遷的機會。不過讓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有權有勢的前輩,在父親得意的時候,他們全都對自己很不錯,但現如今,卻一個個都變了臉。他們不僅沒有幫助趙匡胤,反而用白眼和冷遇來招待他。
有一次,趙匡胤前去拜訪鳳翔(今陝西鳳翔)節度使王彥超,希望得到他的幫助,但王彥超對他態度十分冷淡,隻是為了打發他才扔給他一些錢,好像是在對待一個叫花子,這讓趙匡胤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世態炎涼。
盡管趙匡胤想要走捷徑的計劃最終失敗,這讓他不免有些失望,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是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大業。像許多以武見長的英雄人物一樣,趙匡胤也是一個擁有俠肝義膽的人。在遊走江湖的過程中,趙匡胤曾經救過年輕貌美的弱女子趙京娘,趙匡胤千裏迢迢送她回家,一路以兄妹相稱,可見趙匡胤的人品之好。
後來,趙匡胤流浪到漢水邊的重鎮襄陽,在留宿寺院時,被一位年近百歲的住持看中。這位住持飽經滄桑、閱世頗深,是一位佛法精深的得道高僧。住持見趙匡胤紫麵豐頤,豹頭環目,雖滿臉風塵之色卻仍舊器宇昂然,雖然一身破衣卻依然顯得玉樹臨風,心中不由得暗暗稱奇。一番推心置腹的深談之後,住持更覺得他氣度不凡。他分析天下局勢後告訴趙匡胤,漢水以南的各個政權都比較穩定,而北方卻戰亂不止,亂世出英雄,因此行伍出身的人應該北上,而不是南下,經這位老者點撥,趙匡胤頗有茅塞頓開之感。臨行前住持不但向趙匡胤送了盤纏,而且還將寺院中唯一的一頭毛驢相贈,讓他騎驢北上。
在漫遊了大半個中國之後,趙匡胤投奔到了在正領軍平叛的郭威旗下,終於找到了可以一展拳腳的地方。就這樣,身強力壯的趙匡胤,真正開始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旅程,他一身摔摔打打的功夫才有了用武之地。就在這一打一摔之中,他開辟了一個大宋王朝。
陳橋兵變,亂世英雄黃袍加身
趙匡胤北上來到河北鄴都,投靠後漢樞密使郭威,做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後來郭威發動兵變滅了後漢,建立了後周王朝。趙匡胤也因戰功顯赫,而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負責宮廷禁衛。不久之後,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史稱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便被周世宗視為親信而調到中央禁軍任職。而此時北漢的劉崇便趁周世宗在服喪期間,聯合遼國(即契丹)一起糾集6萬大軍攻打後周。
麵對嚴峻的政治形勢,周世宗決定出兵迎戰,趙匡胤隨駕出征。戰鬥打響不久,北漢軍隊就以極大優勢占據了上風,而迎戰的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又畏敵如虎,竟臨陣脫逃,導致後周軍隊陣腳大亂。在此危難時刻,趙匡胤及時向周世宗提出正確建議,將隨行的禁軍分為兩部,一部由張永德指揮,搶占軍事製高點,以密集的箭矢壓住敵人的進攻;另一支由他趙匡胤率領,從左翼直取敵陣。趙匡胤在衝殺中高呼“主危臣死,拚死效忠的時候到了”,率2000騎兵殺入敵陣。北漢軍隊猝不及防,落荒而逃,後周軍隊終於反敗為勝。
這次高平之戰,以後周反敗為勝而結束,從而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趙匡胤的出色表現也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不久便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成為禁軍的高級將領。在周世宗的支持下,趙匡胤便對禁軍進行了汰除老弱、調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也正是通過這次的禁軍整頓,趙匡胤才在軍隊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將羅彥環、郭延斌等自己喜歡的麾下充實到了軍隊基層,還以自己高級將領的身份,結交了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軍中高級將領,並義結金蘭,形成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隨後,趙匡胤又在周世宗對南唐發起的三次進攻中大顯身手,迫使南唐將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讓給後周。趙匡胤由於卓越的表現而被提拔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隨著軍銜的逐步提升,趙匡胤在待人處世上也大為改觀,除了繼續結交武將外,對文人謀士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就這樣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也逐漸成為他的心腹幕僚,並且一改過去那種不喜詩書的草莽形象,開始研讀經史,變得斯文起來。到後來,趙匡胤憑借出色的軍事才幹步步高升,一直做到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傅,執掌禁軍,坐上了禁軍的第一把交椅,手下指揮著一支最精銳的部隊。而他的這個職位,和郭威當年在後漢出任的角色完全一樣。
後來,周世宗因病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因趙匡胤功高震主,一些效忠於後周的官員生怕政局有變,就唆使年幼的柴宗訓,逼迫趙匡胤交出軍權,甚至還有人主張先發製人,將趙匡胤除掉,以絕後患。可趙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密謀策劃應對之策,他對禁軍高級將領進行了重新布局,使得整個殿前司係統的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嫡係出任,這就為趙匡胤排除了政治險情。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卻突接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小皇帝柴宗訓征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令檢校太尉趙匡胤率禁軍迎敵,這對趙匡胤來說,無疑是正中下懷。
次日,趙匡胤按計劃率兵出城,當天下午便到達了離開封幾十裏遠的陳橋驛。剛安頓好,便有個自稱通天文曉地理的軍校指著西麵的太陽說:天邊有兩個太陽,正在搏鬥,一日克一日,這是天命。就這樣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軍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的事情了。
當晚,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而一些將領則聚攏在一起悄悄商議。有人建議:“如今皇上年幼,我們拚死打仗,將來誰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戴趙點檢做皇帝!”大夥連連稱是,便推舉一名官員把大夥的意見先告訴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趙普。可沒有等到那個官員把話說完,眾將領們就闖了進來,大聲嚷道:“我們已經鐵了心,非請點檢登基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自然暗自高興,便一麵叮囑大家穩定軍心,一麵急派趙匡胤的親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京城的大將石守信和王審琦等管好京城內外關口。
次日淩晨,一夜未眠的趙普和趙匡義,便在門外將校的陣陣呼喊聲中,將趙匡胤擁出寢室。隻見眾將校們手握刀劍,齊聲高喊“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還沒等趙匡胤回答,一件黃袍就披在了他身上,眾將校齊刷刷跪拜,連呼“萬歲”。
趙匡胤見此等陣勢,便開口問道:“既然大家擁戴我為天子,那麼我的命令。你們都能執行嗎?”眾將士異口同聲:“願聽陛下金口玉言。”
於是趙匡胤就發布命令:回京後,務必保護好周朝太後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有重賞,違者嚴辦。趙匡胤本來就深得將領擁戴,哪有不聽之理?於是將士們排好隊伍直奔京城,一路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回到汴京,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早已在恭候,沒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京城。
趙匡胤與範質、王溥的見麵更是具有戲劇性。他先是派潘美去告訴範質等,當時早朝還沒有結束,宰相範質抓住王溥的手說:“倉促遣將,吾輩之遣過啊。”
可趙匡胤見到他們時,裝出很無奈的樣子說:“世宗待我恩重如山。可我現在卻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我該如何辦才好?”範質等人一時尷尬,不知該如何回答。這時有個將領大聲吼道:“請點檢當天子,是我們全體將士的願望!”範質、王溥嚇得連忙俯身下拜。
而年幼的柴宗訓更是無計可施,隻得召集眾臣,當廷宣讀趙匡胤謀士們擬好的“禪位製書”,將帝位禪讓給趙匡胤。因趙匡胤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所以,第二天趙匡胤便宣布定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就這樣,趙匡胤便成了宋王朝的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的確是一位氣勢非凡的開明皇帝,他采用不流血的方式妥善安置了柴宗訓及後周大臣,還製定了擴展疆土的計劃。他用十幾年的時間陸續攻滅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諸割據政權,消滅了一個個稱雄一方的霸主,結束了50多年的分裂局麵,再次統一了中國。
為了防止唐末以來藩鎮跋扈局麵的再現,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和平地削奪了朝中大將的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對官員的任期進行了限製,廢除了終身製和世襲製,從源頭上切斷了地方勢力壯大的禍根;另外還提倡農業,鼓勵農桑,製定了一係列優惠農業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全麵提速;尊重知識,注意培養人才,健全科舉製度,並大興學校;注意發展文化事業,組織官員編纂重要典籍,出版印刷,使宋代的出版事業進入我國曆史上的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整頓吏治,嚴刑峻法,處置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高官,使社會迅速從亂到治,走上了穩定發展的軌道。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僅醫治了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創傷,也為大宋王朝300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家感悟
通過政變實現政權更迭,在曆史上屢見不鮮。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無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權力轉移,趙匡胤也因此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實現華麗轉身。他不僅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還因治國有方,創造了我國曆史上經濟和文化雙豐收的又一個高峰,趙匡胤也因此成為我國帝王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曆史證明,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不但催生了趙匡胤這位政治暴發戶的高調崛起,還塑造了一位推動曆史大發展的傑出人物。
與以往帝王不同的是,在趙匡胤坐擁江山之後,雖然顧忌那些為建國大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們,有功高震主的嫌疑。但他卻沒有采取傳統的“秋後算賬”的血腥的清算方式,來排除身邊政治地雷的險情。而是采用非常柔軟的手段,以“同打狼共吃肉”的分配提議,用破財免災的方式,讓那些功勳卓著、和他一道出生入死的戰將主動交出兵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這不但保全了戰將們的尊嚴,還讓他們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留下了政治上的緩衝地帶。更重要的是,為趙匡胤自己長久的政治布局掃清了障礙,從而更好地為大宋家業的進一步興旺發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僅此一點,趙匡胤就可以有資格在帝王中稱雄。
成吉思汗——征服半個世界的天之驕子
成吉思汗,這位草原的雄鷹,以其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豪邁氣勢,橫掃歐亞大陸,不但征服了中國北部的蒙古草原,也征服了半個世界,創造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吉思汗作為蒙古國的開國君主,也是世界“全球化”概念的倡導者。盡管成吉思汗從未接受過當代文明的洗禮,但他卻能為當時幾十個民族勾勒出和平相處的法製典章,維持了大半個世界的和平與持續,這是自有人類以來,人類之間範圍最大的一次曆史性的握手。因此,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距離的最偉大的東方巨人。他最完美地將人性的光輝與殘忍兩個極端交織在一起,演繹了叱吒風雲、驚心動魄的曆史篇章,因此,他是為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
背景身世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姓孛兒隻斤,乞顏氏,生於蒙古貴族世家。9歲那年,父親也速該帶他到弘吉剌部去求親。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禪將自己的女兒孛兒帖許配給鐵木真。但也速該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兒部的劄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後,泰赤烏部首領塔裏忽台乘機興風作浪,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他們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也速該的遺孀隻得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
發家秘史
落魄貴族,在逃亡中統一部落
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被害後,其所在的部落也就很快土崩瓦解了。鐵木真和母親及眾兄弟為了躲避仇人的追殺,就開始亡命天涯。鐵木真年齡稍大,就聯合幼年的結拜兄弟劄木合,共同重組了乞顏部。可當時,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的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大金對其實行的是非常殘酷的“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