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發家秘訣之“奪”:江山無定主,舍我其誰(3 / 3)

由於早在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給當時的蒙古部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他們曾多次組織了反抗鬥爭,他們的幾代先人也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的代價。鐵木真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自然也把對金國的征戰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鬥目標。

後來,隨著鐵木真年齡的增大,他的力量也不斷地強大,於是他想到了複仇。

首先他向殺害其父祖的敵人尋仇,大敗主兒乞部,並殺其首領,敵部將木華黎父子見大勢已去,便向鐵木真投誠。後來木華黎便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將領,被封太師國王,從而為鐵木真開疆裂土建立了赫赫功勳。

鐵木真的快速崛起,讓草原其他各部貴族擔心起來,生怕有朝一日被鐵木真兼並。他們便聯合起來,並推舉鐵木真兒時的結拜兄弟劄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旨在與鐵木真抗衡為敵。他們組建了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劄木合沒有想到,自己率領的烏合之眾在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下,是那麼地不堪一擊,不到一天時間就分崩離析,劄木合隻得向王罕投降。

隨後,鐵木真便向草原的另一支勁旅塔塔兒部發動進攻,其首領劄鄰不合因戰敗而服毒自殺,塔塔兒部的另一首領也宣布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不幸被泰赤兀部將射中脖頸,次日清晨,泰赤兀部眾向鐵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覆滅對於鐵木真來說意味著他鏟除了統一蒙古各部這條路上一個巨大的障礙,而其麾下的幾員部將,如神箭手哲別、納牙阿等都成為了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優勢兵力,徹底消滅了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王罕將鐵木真收為義子,導致桑昆與鐵木真結仇,劄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罕夾擊鐵木真。這是鐵木真經曆的最為慘烈的一仗,他的軍隊隻剩下4600餘人。他逃到貝加爾湖以東才避過這一劫,並在當年秋天突襲王罕駐地,三天後完全消滅克烈部。王罕逃到鄂爾渾河畔之後被乃蠻人殺死,而其子桑昆則逃到庫車,被當地人殺死。

強大的克烈部被滅後,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最後蒙古草原上隻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其他敗於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也先後彙集於乃蠻汗廷,企圖借助太陽汗的支持,來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卻並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麵重演,而未經戰陣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乃蠻部的主力已經被鐵木真消滅得一幹二淨。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

1206年,劄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劄木合請求一死,鐵木真殺了他。爾後,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的眾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可汗”(簡稱成吉思汗)的封號,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成吉思汗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製度。

橫掃歐亞,勾勒世界最大版圖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日益強大,已不再於滿足蒙古草原的勢力範圍,便充分發揮其能征慣戰的軍事才能,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的征服戰爭。盡管這一戰爭機器啟動後,帶有明顯的財富掠奪性質,但在事實上卻促進了民族的統一。

鐵木真首先把目標定在了西夏,經過二十餘年與西夏的戰爭,屢創西夏軍主力,迫使西夏國王乞降,除去了金朝西北屏障以順利南下攻金。成吉思汗六年,鐵木真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其實這也是鐵木真骨子裏要實現的、幾代人的民族複仇計劃。

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得巨大勝利;緊接著又出擊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了不可一世的金軍的大量精銳部隊;緊接著,又馬不停蹄迎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不斷改變作戰方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成吉思汗九年三月,又把主力部隊集結於中都(今北京)城下。但因中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恐一時之間難以克城,就派遣使者,企圖用大兵壓境的形勢,逼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這年六月,便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借口,乘金人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的北方諸部族人的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將中都這個堡壘拿下。

為適應新形勢下攻城的需要,成吉思汗便采納部將建議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有效地提高了戰鬥力。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百炮齊發,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而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數萬。隨後建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箭速傳騎”,日速數百裏,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再次指揮攻金戰爭,親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派遣先鋒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恰在這時,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訶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這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成吉思汗對花剌子模的進攻采取了“掃清邊界,中間突破”的戰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馬爾罕在不花剌以東,舊都玉龍傑赤在不花剌西北。國王駐新都,母後禿兒罕駐舊都。成吉思汗首戰的目標是攻取訛答剌等邊界城市,同時親率中軍進攻不花剌,目的在於避實擊虛,從中間突破,切斷花剌子模新舊二都之間的聯係,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場戰爭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訛答剌城,海兒汗最後被活捉。成吉思汗為了給被殺的商隊和使臣報仇,熔化了銀液灌在他的眼睛裏。

花剌子模在當時相當強大,國王摩訶末蘇丹號稱世界征服者。中東地區和相鄰的歐洲諸國都十分懼怕他,連斡羅思的不少公國,也常常被他們襲擾,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羅思人被拍賣。摩訶末不可一世,他除了對母後有所忌憚之外,將西遼人、乃蠻人全不放在眼裏。對於蒙古人,開始他知之甚少,太後的兄弟海兒汗貪財害死了蒙古商隊,他並不讚成,也不知情,但因為太後支持國舅,他也隻得以強硬的態度對待蒙古的使團。當時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蠻的異教徒,騎著像兔子一樣矮小的馬,根本不堪一擊。他第一次在西遼邊境同哲別率領的蒙古小股部隊遭遇的時候,才領略了蒙古人的戰鬥力。

麵對著蒙古大軍的進攻,摩訶末國王拒絕了集中兵力決戰的建議,分兵把關、城自為戰,導致被動挨打。而當蒙古大軍日益逼近時,他又放棄都城和天險,率眾逃跑,從未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抵抗。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將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訶末。成吉思汗要求他們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禿兒罕王後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島的摩訶末也悲慘地死去。

摩訶末死後,哲別、速不台又揮軍北上,進入欽察草原與斡羅思地區。因術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台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就這樣,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徹底消滅了,欽察騎兵和斡羅思諸公國也一敗塗地,古印度河、伏爾加河一帶成為激烈爭奪的戰場。花剌子模的王子劄蘭丁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3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勢己去,劄蘭丁被成吉思汗圍困在申河邊上,最後突圍逃往印度。

通過幾十年的戰略擴張,成吉思汗使得蒙古帝國從草原上一些分崩離析的遊牧部落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強大帝國。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在戰爭當中掠奪了大量的財富,這使得他成為了天下最富有的人。

發家感悟

成吉思汗的發家夢,其原動力來源於國仇家恨,但他實行的所有發家步驟幾乎都是靠戰爭和殺戮來推動的,他正是借助了戰爭的手段除掉了所有的敵人,並掠奪了他們的財富,也充分享受到了征服者所應享有的盛福。作為一個世界級的統治者,他擁有大批的崇拜者。

客觀地講,成吉思汗的鋼鐵勁旅所到之處,無不是摧枯拉朽,因此,他是一位比歐洲曆史舞台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有魄力的征服者。他是一個不能用常規尺度衡量的人物,他所率領的軍隊的足跡也不能以裏數來計量,實際上隻能以經緯度來衡量。他們通過的有些地方城市被夷為平地,河川被改變方向。盡管成吉思汗讓多個民族被動地支付了高昂的戰爭成本,但他卻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如何看待成吉思汗的西征和他的發家史,古今中外的史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客觀地講,蒙古族是個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在馬背上降生,在馬背上成長,甚至在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毫無疑問是個馬上皇帝,他跨馬揮刀統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將馬蹄所到之處視為自己的領土,掠奪人口和財物,為自己的子孫經營一片理想的領地,這確實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麵對成吉思汗的軍事成就,甚至有人稱他做“全人類的帝王”,足見成吉思汗所站的高度是無人企及的。

朱元璋——和尚出身的九五之尊

朱元璋在中國曆史上算是一個罕見的怪傑,從一個叫花子、一個小和尚,經過一連串的“權力運作”和“人生經營”,靠起義起家,竟然像坐上了直升飛機一樣,閃電般地升至權力的巔峰——成為大明社稷的開山鼻祖,算得上名副其實的超級暴發戶。這樣的級別落差,對一般人來講,恐怕連想都不敢想,但朱元璋不但想了,而且還把別人認為不可能的目標,變成了鐵一般的現實,而且演繹出一幕非同尋常的帝王佳話。這個出身寒門的落魄弟子,根本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卻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發家理念,那就是以猛治國、廉潔自律、節儉勤勉,對後世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稀有的政壇的奇跡。

背景身世

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太平鄉(今安徽鳳陽東)一個貧苦農民家裏。祖籍江蘇沛縣,因祖上忍受不了地主的盤剝,幾經遷徙,到他父親這輩才落戶到濠州。

朱元璋出生時,其父朱五四就按家族排序,為他取名重八,後改為元璋。朱元璋雖出世時先天不足,瘦骨嶙峋,但卻自幼聰慧,過目不忘。但終因家境貧寒,而從7歲就開始給地主放牛牧羊。在朱元璋16歲時,淮北出現了百年不遇的蝗災和瘟疫,致使家人相繼死亡,他成為孤兒。

在走投無路之下,朱元璋決定在皇覺寺出家,並拜高彬長老為師,當了和尚。他穿起了衲衣,做起了小行童。整天除了掃地上香,敲鍾擊鼓,還要為住持擔水劈柴、燒飯洗衣,幾乎無所不做。寺廟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們的施舍來度日的,由於旱情十分嚴重,地裏的莊家顆粒無收,靠收租來度日的皇覺寺終於維持不下去了。寺裏的幾十個和尚,幾十張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無米下鍋了。在無可奈何之下,高彬長老隻好將徒弟們一個個打發出去,雲遊四方,自謀生路。因此,進寺剛剛幾十天的朱元璋也隻得告別皇覺寺,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緣討飯僧的隊伍中。

發家秘史

多事之秋,小和尚走進起義隊伍

朱元璋作為雲遊化緣僧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沿街乞討,就這樣一路乞討,年複一年,山棲野宿,串村走戶,軟求硬討,飽嚐了人間風霜冷暖之苦。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今屬安徽)、信陽(今屬河南),再往汝州(今屬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鹿邑(今屬河南)。就這樣,朱元璋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先後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帶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

艱苦的流浪乞討生活,不但使他熟悉了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勢,還使他得到了曆練,心智也變得十分成熟。也許是思念家鄉的緣故,公元1348年,朱元璋在飽嚐了化緣生活的艱辛後,又兩手捧著木魚和瓦缽回到了皇覺寺。但此時的皇覺寺已經十分荒涼,塵絲蛛網布滿殿廡,一派蕭條之氣。朱元璋細問才知,近年來家鄉民生凋敝,寇盜四起,昔日的師兄也都死的死、逃的逃,皇覺寺最終成了空廟一座。後經鄉鄰挽留,朱元璋便留下來暫作了皇覺寺的住持。

可此時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元朝末年,各種社會深層次矛盾空前激化,到處是衣服檻褸、成群結隊的逃難災民。百姓們已對腐敗的朝廷深惡痛絕,他們把滿腹的希望寄予神靈和菩薩的保佑。朱元璋目睹如此衰敗的國家,預感天下大亂的時候就要到了,便立誌勤學,廣交朋友,伺機行動。他在這裏不但學習了許多知識,還結交了一些遊俠僧侶。

公元1351年,元政府征集數十萬民工治理黃河,在施工過程中,有人挖出了一個一隻眼睛的石人。於是,民間開始流傳“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白蓮教教主韓山童乘機聚眾,揭竿而起。因起義軍頭裹紅巾,被稱為“紅巾軍”。自此,抗元的烽火迅速燃遍了中華大地。

彭瑩玉、徐壽輝在湖北起義,土豪方國珍、鹽販張士誠先後在浙江和蘇北起兵。與此同時,郭子興在朱元璋的家鄉濠州起兵響應,襲殺州官,占領州城。這時,身居清靜之門的朱元璋,耳聞不斷的戰事,心情再也難以平靜了。麵對腐敗的政府,朱元璋早就有了投奔紅巾軍的念頭,但因對紅巾軍內部缺乏了解,怕萬一成不了氣候反受牽連而猶豫不決。恰在這時,朱元璋兒時的夥伴湯和在郭子興的隊伍裏當上了小頭目,並給他捎來一封信,邀請他投軍,可朱元璋因無法窺知勝算仍舉棋不定。但沒想到湯和邀他參軍的事情卻被別人知道了,而且還要去報官領賞。這讓朱元璋著實吃驚不小,他終於看清了自己所麵臨著的危險形勢,於是便丟掉幻想,加入到農民起義的洪流之中。

順應形勢,閃電崛起稱雄一方

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不久,就引起了郭子興的注意,很快朱元璋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而朱元璋也不負郭子興的厚望,在軍事上更加用心,還發奮苦練武藝。尤其是每次的戰利品,他都悉數交給元帥府;領回來的獎賞公平分配,人人有份。如此嫻熟地打理人際關係,讓朱元璋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可。元帥郭子興沒有想到年紀輕輕的朱元璋,卻有如此的襟懷與氣度、膽略與才幹,自然而然地便把他當作了知己,更加信任他了。

恰巧郭子興的養女馬氏已到了婚配的年齡。該女是郭子興的刎頸之交馬公的獨生女兒。因馬妻鄭氏早逝,而馬公又為躲避仇人追殺,便將愛女托付給了郭子興。後來,馬公也客死他鄉,郭子興便對朋友的遺孤悉心教養,視如己出。這馬氏聰慧過人,幾年下來便出落成一個窈窕淑女,朱元璋的卓越表現使郭子興聯想到養女的婚事,便與夫人張氏私下商量,又征得養女和朱元璋的同意,從而促成了一樁美滿姻緣。朱元璋成了元帥郭子興的乘龍快婿後,身價陡增,兵士們自然也另眼相待,朱元璋的發家之路也因這樁政治婚姻而正式走上了正軌。

可是後來起義軍裏發生了內訌。與元帥郭子興歃血為盟的副帥孫德崖,因為郭子興信任朱元璋而心存嫉妒。孫德崖為了獨攬軍權,自立為王,便提前下手,設下圈套將郭子興騙入家中,想秘密將他殺害並取而代之。幸虧朱元璋及時掌握了相關信息,馬不停蹄帶領親兵闖到孫家,並在一間暗室裏找到了被捆綁的郭子興,從而將郭子興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郭子興大難不死,自然對元璋刮目相看,更加器重。

雖然已經當上了起義軍的首腦級人物,但朱元璋認為,要想真正實現自己的發家夢想,就必須組建一支隻效忠於他一個人的嫡係部隊。於是,在公元1353年的春天,朱元璋在征得郭子興的同意後,回到自己的家鄉,以紅巾軍的名義,豎起招兵買馬的大旗。朱元璋兒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等鄉裏青年早就知道朱元璋在外做了軍官,而且混得相當不錯。現在他回鄉招兵,這群人自然紛紛響應。因此,隻十幾天的工夫,朱元璋就招募了700多人。

朱元璋回鄉延攬英才率兵而歸後,郭子興大喜,於是便擢升他為鎮撫總管,並把他剛剛招募的700人全都劃給他統領。朱元璋兵權在握,便有了放眼天下的想法,經與徐達密議,又征得郭子興的應允,朱元璋帶著徐達、湯和等—班英雄豪傑南下定遠,開辟新戰區。隨後發生的“定遠之役”是朱元璋統率自己的隊伍,實現自己宏圖大略的第一戰。

定遠驢牌寨駐紮著一支3000多人的地主武裝。該寨人多勢眾,寨牆堅固。朱元璋認為,要想取勝必須用計巧取。經調查,朱元璋獲悉了寨中缺糧的重要情報,於是心生一計。他讓兵士鑽進布袋裏,喬裝後詭稱民夫送糧,來到寨門前,差遣人趕緊通知寨主,請其出門接糧。這寨主也正為缺糧犯愁,忽聞糧食從天而降,自然欣喜異常,急忙出門迎接。可寨門一打開,朱元璋一聲令下,兵士們破囊而出,一瞬間便抓住了寨主。寨中士卒見寨主被擒,自然軍心大亂,根本無心戀戰,也就紛紛逃命去了。

朱元璋親自指揮的首場戰役大獲全勝,這給他以及他的手下帶來了極大的振奮。朱元璋見士氣高漲,便又作出星夜奔襲定遠另一股武裝繆大亨的決定。憑借地理優勢的繆大亨,擁兵2萬餘眾,絕對沒想到朱元璋會星夜偷襲,睡夢中他爬起來倉促迎戰,但怎是起義軍的對手?繆大亨見大勢已去,權衡利弊後,隻得率眾投降,歸服朱元璋。

兩場戰役,使朱元璋威名大振,四方豪傑紛紛慕名歸順。馮國用、馮國勝兄弟及李善長就是這個時候成為朱元璋的高級謀士的,這使朱元璋如虎添翼。

公元l355年三月,郭子興去世。此時,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被擁立為小明王,國號宋。小明王任命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不久,朱元璋又被提升為大元帥。至此,朱元璋的嶽丈郭子興所創建的起義軍舊部已全部歸朱元璋指揮。

朱元璋成了大元帥後,更加躊躇滿誌,就萌發了打過長江去,進一步擴展勢力的想法。公元l356年仲春,朱元璋便親督水陸諸將,按既定戰略攻取金陵。僅城外一場激戰,就收降元兵高達36000多人。降兵被收容後,不知朱元璋會如何處置他們,個個驚恐不安。有人向朱元璋進言,麵對如此眾多的降兵,不如及早處置,免得引發後患。可朱元璋微微一笑,並讓人在降卒中挑選500個驍勇之士,帶到自己的營房,夜間讓他們環榻而寢,房中除留馮國用外,不留一個衛士。朱元璋脫下戰甲酣然入夢。500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幾日後,朱元璋又用這500名降卒為先鋒,攻打金陵城。降卒們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直取金陵,人人榮立戰功。3萬餘名降卒見朱元璋以誠相待,也感激不已,均願為他效命。朱元璋的隊伍由此所向披靡。

在攻下金陵的第二天,朱元璋便帶領徐達等巡視全城,看到它的雄偉、富庶和繁華,恍如夢中,那種激動與興奮簡直無法按捺。隨後,朱元璋又以應天府為中心,先後迅速攻克鎮江、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池州(今安徽貴池)、徽州(今安徽歙縣)、婺州(今浙江金華)、揚州、衢州等地。

這時的朱元璋,經曆了7年槍林彈雨的洗禮後,已由一個為謀生而祈求的小和尚,成長為一名馳騁沙場的義軍將領,成為稱雄一方的霸主。

功成名就,開創大明萬裏江山

朱元璋在占據金陵及蕩平周邊城池後,軍事實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成為名震天下的新霸主。在這些成績麵前,朱元璋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盤算如何發展今後的事業,他親自來到石門山拜訪名儒朱升,討教治國之策。朱升真不愧天下一代名儒,他審時度勢、高屋建瓴,送給了朱元璋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廣積糧”是要先築好防禦工事,多存糧草,暫取守勢,不要出擊,多保存自己的實力,要坐山觀虎鬥,等到別人實力耗盡,再出來收拾殘局。所謂“緩稱王”,則是對付元廷的策略,即不要圖虛名,暫不稱王,不能像其他義軍那樣,有了一點地盤就稱帝稱王,反而成了元兵打擊的靶子,這樣做得不償失,不如在別人大出風頭之時,內斂自保,等到時機成熟,再一飛衝天、坐收漁翁之利。

朱升的話,的確給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指明了方向。朱元璋認為朱升的分析和判斷很有道理,便心領神會,並製定了一個在兩淮、江南地區“積糧訓兵,待時而動”的行動計劃。

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朱元璋還禮賢下士,廣攬人才。劉基、葉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皆被應聘至應天,朱元璋尊稱他們為“四先生”,並享受特殊禮遇。

為了避免成為靶子,防止在力量脆弱時被吃掉,在形式上朱元璋一直與小明王保持著臣屬關係,仍沿用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紅巾軍的紅色戰旗。就這樣,朱元璋經過數年的臥薪嚐膽和開拓疆土,根據地終於建立起來了,不知不覺中崛起為一支足以與元末其他義軍和元軍匹敵的強大隊伍。

事實上,在朱元璋占據應天府周圍地區的時候,雄踞東方的張土誠也占據了以平江(今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長江三角洲的廣大富庶地區。獨霸西方的徐壽輝以武昌為中心,控製了湖廣、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昔日還是左右逢源的朱元璋此時卻處於兩麵夾擊之中,局勢相當嚴峻。因朱元璋軍事勢力的日益增強,他與各個義軍割據政權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從而導致了朱元璋在同元軍進行殊死搏鬥的同時,不得不對盤踞在周圍的敵對勢力進行清除。至此,群雄逐鹿中原、決戰天下的時機終於來到了。

經過多年蟄伏的朱元璋也終於迎來了亮劍的機會。朱元璋在常遇春、徐達、劉基等人的輔助下,先後消滅了與之抗衡的其他起義軍將領陳友涼、張士誠,又殺了起義軍原來擁立的小明王;接著北伐中原,迫使元順帝逃離大都,終於顛覆了元王朝統治的政權。

1368年,朱元璋稱帝,創建了大明國,年號為洪武,同年徐達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大明王朝統一了中國。

發家感悟

朱元璋的發家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因為他是一個落魄的三無之人:一無落地生根的先天優勢,二無得天獨厚的政治靠山,三無資金雄厚的經濟基礎。在常人眼裏,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資本和行政資源的叫花子想涉足政壇,無疑是癡心妄想、白日做夢。可朱元璋不信這個邪,硬是從赤手空拳起步,靠借船出海揚威,並以不達目的決不收兵的雄心壯誌,穿越風高浪急的人生大海,成功抵達彼岸,完成了草莽帝王的英雄業績。

朱元璋是真正的“空手套白狼”的高手,從一窮二白,到坐擁天下,朱元璋完全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他雖然有過很精深的乞討功夫,但他的江山絕對不是靠乞討而得來的。因為廉價的淚水,絕對不會換來帝王們對江山的施舍。所以,朱元璋的江山是靠真刀實槍、東打西拚得來的,沒有任何虛假的成分。

朱元璋不但全麵接管了疆域龐大的南方領土,重點還在於他收複了遊離華夏的北方疆域。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占領北疆十六州400餘年,無數豪傑也都對北方政權的強悍而扼腕,這幾乎成了漢人王朝的噩夢。盡管在朱元璋之前,無數英雄豪傑也想試圖收複幽雲和恢複華夏,但均以失敗而告終。但在這樣的硬骨頭麵前,朱元璋並沒有退卻,而是憑借他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將雄踞北方的蒙古鐵蹄打得落花流水,最後流竄到大漠,再也不敢掀起任何風浪。朱元璋也因此而恢複了漢室江山,擁有了天下一統的錦繡江山。他的此舉,完成了很多帝王都未完成的事業。

因此,朱元璋的功業可堪稱曠古罕見,但遺憾的是其陰恨暴戾,極端獨裁的統治方式也同樣令人不寒而栗,這也是他發家進程中的人生敗筆。但總之,功過相比,仍瑕不掩瑜。

努爾哈赤——文盲圓了帝王夢

努爾哈赤雖然目不識丁,但他在中國曆史上絕對是一位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大英雄。他憑借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成功地實現了從部落酋長到偉大政治家的轉變。就其曆史地位而言,努爾哈赤是完全可以與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偉大君主。他用3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前人幾百年來沒有完成的,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並促使女真人與來自不同地區的蒙、漢等各個民族的數十萬人,融合為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這是努爾哈赤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足見其文治武功不輸於曆史上任何一位傑出的帝王,他建立後金政權是遊牧漁獵部落貴族相互融合的必然選擇,並奠定了清朝296年的曆史根基。

背景身世

努爾哈赤,在滿語裏是指“野豬皮”的意思,因女真人大多喜歡用動物的名字作為男孩的小名,以象征彪悍和威猛。但若問努爾哈赤姓什麼?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愛新覺羅”來。其實,努爾哈赤的姓氏,一直是一團曆史迷霧。據考證其有六種說法,即佟、童、崔、雀、覺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究竟姓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努爾哈赤的存在改變了曆史,改變了中國。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努爾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費阿拉城的一個小酋長家裏。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建州左衛枝部酋長,為明都指揮使,人少勢弱,早期曾依附建州“強酋”親家,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外公王杲,也常率領部眾進入撫順馬市貿易,以麻布、糧食易換豬牛,領取撫賞(明朝對外蒙古部落實行的一種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的食鹽、紅布、兀刺等物。

努爾哈赤10歲喪母,他年方19歲便開始了獨立生活。青少年時期的努爾哈赤,也經常往來於撫順關馬市進行貿易活動。可正是這樣的貿易活動,卻讓他從中學習和掌握了社會和經濟、政治和文化、民俗和語言、軍事和地理等知識,也正是這一段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曆,為他日後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讓努爾哈赤真正發家的因素,卻源於一場重大的家庭變故,並給他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此複仇心理的刺激下,他開始了漫長的人生攀爬,並最終達到成功的巔峰,也從此揭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戰爭的序幕。

發家秘史

為報父仇,努爾哈赤怒而起兵統一女真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女真世襲貴族,曾任建州左衛枝部酋長,明都指揮使。覺昌安的親家王杲,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是當時的建州女真頭領。王杲所轄地盤靠近撫順,和撫順經常有貿易往來,但王杲不滿足於僅僅獲得正常的經濟收入,時常對撫順實施搶掠行為,這就引起了明政府的強烈不滿,萬曆元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率軍對王杲進行軍事打擊,結果王杲被殺,之後遼東長達十年無戰事。

萬曆十一年,王杲的兒子阿台為替父報仇,便開始與明軍對抗。李成梁再次出兵,卻久攻不下。李成梁便找到了另外兩個女真部落首領——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尼堪外蘭,希望通過勸降和平地解決爭端。

覺昌安便和他的兒子塔克世一同走進了阿台的大營,但阿台不為所動。這時留在營外的尼堪外蘭開始了另一種勸降:“天朝大軍已到,太師(指李成梁)有令,誰殺掉阿台,誰就是此地之主!”其實李成梁並未下此命令,所謂封官許願,隻是尼堪外蘭信口胡說,但竟動搖了軍心。結果還未等明軍開戰,阿台軍內發生嘩變,一場混戰,首領不戰而亡。李成梁不知尼堪外蘭的勸降之術,但覺對方發生混戰,覺得時機已到,率軍一舉攻入,將阿台軍隊全部殲滅,無一生還,連在此戰中擔任勸降任務的覺昌安和塔克世也未能幸免。

噩耗傳來,努爾哈赤悲痛欲絕,氣憤填膺,並發誓要報仇雪恨,怎奈此時隻有25歲的努爾哈赤勢孤力單,絕沒有能力與擁兵百萬的大明王朝作對。無可奈何,努爾哈赤開始聲討建州左衛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指責其唆使明兵殺害父、祖,奏請明臣執送。可沒有想到這一要求,竟惹惱了驕橫跋扈的明朝邊將,他們視其為無理取鬧,並宣稱要於甲板築城,令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這一下子反而使尼堪外蘭威望大升,“於是國人信之,皆歸尼堪外蘭”,甚至連親族子弟也“對神立誓”,欲殺努爾哈赤以歸之,尼堪外蘭則乘機逼努爾哈赤“往附”,儼然以建州國君自居。

努爾哈赤無奈之下,隻得藏起自己的鋒芒,蓄勢待發。直到公元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才真正舉起起義大旗,並殺牛祭天,以父“遺甲十三副”含恨起兵,從此揭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戰爭的序幕。

努爾哈赤經過持續幾年的浴血奮戰,先後攻取了蘇克素滸河部、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完顏部。為了興基建業,努爾哈赤於1587年建費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永陵鎮),宣布國政,並始稱女真國淑勒貝勒,費阿拉也因此成為女真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此後曆經5年苦戰,又奪取了長白山三部——訥殷部、朱舍裏部和鴨綠江部。至此,作為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努爾哈赤,所采取的各個擊破的戰略,終於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逐步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但是,努爾哈赤並未滿足於此,他以費阿拉為基地又開始了統一海西女真的戰鬥。

當時的海西女真包括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又叫扈倫四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的節節勝利,也引起了扈倫四部奴隸主貴族的驚恐與不安,並暗中聯合采取應對之策。1595年,以葉赫貝勒布齋、納林布祿為首,糾集哈達、烏拉、輝發及長白山朱舍裏、訥殷二部,蒙古科爾沁、錫伯、卦爾察三部,共為九部,結為聯盟,分兵三路直撲建州,旨在粉碎努爾哈赤即將發動的進攻。

麵對諸多對手的聯合進攻,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不但沒有驚恐,反而認為是實現其宏大計劃的千載難逢的良機,他沉著應戰,周密布置,結果大敗敵軍於古勒山下,獲得輝煌戰果。古勒山之役是努爾哈赤統一海西女真各部的關鍵之戰,不但打破了九部軍事聯盟,還改變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力量的對比。這對努爾哈赤來講,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此後,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華得到進一步展示。在1619年秋,努爾哈赤徹底征服了海西扈倫四部。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發動了進攻東海女真的戰役,基本上統一了東海女真東起日本海,西迄鬆花江,南達摩闊崴灣、瀕臨圖們江口,北抵鄂倫河這一廣大疆域,事實上取代了明朝的統轄。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之後,他的複仇怒火再次被點燃。為了向明朝發起進攻,著力征服漠南蒙古諸部,努爾哈赤還利用漠南蒙古各部的分裂和內訌,采取分化安撫和武力征討的兩手策略,使之由聯合明朝抗禦後金而徹底轉變為聯合後金對抗明朝。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其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錘煉。為了將來戰勝強大的大明王朝,實現自己的複仇計劃,努爾哈赤又對在戰鬥中總結的成功軍事經驗進行了淬火與提煉。他在l601年始建的黃、白、紅、藍四色為旗的標誌的基礎上,於l615年又增設四旗,共為八旗。八旗製度首先是一種軍事製度,八旗軍是一支嚴格訓練、軍紀嚴明的軍隊,其次,八旗製度還是政治、民政、家族三方麵的行政製度,而且也是經濟製度。努爾哈赤創建八旗製度,把女真社會的軍事、行政、生產統製起來,使女真各部的部民,被按軍事方式分為三級,加以編製。努爾哈赤用軍事方法管理行政、管理經濟,一使女真社會軍事化。努爾哈赤以旗為紐帶,把渙散的女真各部聯結起來,形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生氣勃勃的社會整體,這也是他崛起東北、統一女真各部、屢敗明朝的原因之一。

建立後金,努爾哈赤露崢嶸

在征服女真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受到了極大的啟示。1616年,58歲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元天命,正式建立了後金政權。

自1587年始定國政到1616年的30年間,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建州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女真各部空前統一,領地不斷擴大,財富迅速集中,奴隸製國家機器日益完善,階級對階級的統治關係更為明顯,尤其是作為國家組織形式的八旗製度的確立,使努爾哈赤躊躇滿誌、春風得意。盡管如此,努爾哈赤仍對大明王朝有所忌憚,仍以建州國或女真國自稱,不敢公開地打起“金”的招牌,在名義上對明廷仍保持一定的臣屬地位。但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和政治上日益鞏固,後金與明的矛盾也開始日益激化,終於兵戎相見。

1618年,努爾哈赤對自己進行綜合評估,認為已經具備和大明一決雌雄的實力。於是後金與大明朝廷的關係宣告破裂,努爾哈赤發誓複仇。在出兵撫順之前,努爾哈赤將自己親手擬定的“七大恨”公告天下。“七大恨”實際上是大明與女真關係的總結,也是後金對明廷的宣戰書,同時還是對女真人的倡議書,它既反映了女真人對明朝所實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政策的控訴,也是努爾哈赤向明朝公然用兵的一個漂亮的借口。後金與明朝的關係,也自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旗開大勝,首先征破撫順,緊接著又拔掉清河,大明獲此信息,滿朝皆驚,立即調兵遣將,糾集10萬大軍號稱47萬之眾,兵分四路直撲後金的赫圖阿拉。在明朝大軍壓境的危難時刻,軍事奇才努爾哈赤卻鎮定自若,製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最終以少勝多,尤其是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大獲全勝。薩爾滸一戰,努爾哈赤自始至終都掌握主動權,充分顯示了其卓絕的軍事才能。而這一戰,也是後金和明朝興衰史上的重大轉折,後金自此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隨之,努爾哈赤兵鋒指向遼沈地區。

在薩爾滸大捷的兩個月後,即1619年六月後,努爾哈赤也迎來了他個人軍事史上最輝煌的生涯,可謂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大軍所到之處,明軍皆望風而逃,致使努爾哈赤的鋼鐵勁旅“如入無人之境”,可謂無堅不摧、戰無不勝。他不但率軍乘勢攻占開原,七月再破鐵嶺。l621年春,努爾哈赤進入遼河流域,展開沈江之戰,三月攻下沈陽、遼陽及遼河以東大小70餘座城堡,次年正月,努爾哈赤率軍破廣寧。努爾哈赤自“七大恨”誓師伐明僅4年,即克撫順、清河,奪開原、鐵嶺,取沈陽、遼陽,占廣寧,致使遼東形勢為之大變。占領廣寧後遷都遼陽,1625年三月又遷都沈陽。有如此輝煌的軍事戰果,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罕見的。

發家感悟

努爾哈赤的發家之路,是從複仇開始起步的。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大明的小層級官吏,卻因勸降而致雙雙被明軍誤殺。後來努爾哈赤雖然接過了父親的政治衣缽,但卻在他的內心深處埋下了複仇的種子,他發誓要報仇雪恨,並最終以父“遺甲十三副”含恨起兵,從此揭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戰爭的序幕。

假如,曆史不出現這樣的轉折,努爾哈赤也許就不會舉兵,而恰巧努爾哈赤天生就是一位軍事怪才。他不但將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女真部落實施了統一,還建立了後金國。但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不再滿足於遼東這個小小的地盤了,他的眼睛早就瞄上了大明。為了實現自己的發家夢想,了斷恩怨情仇,努爾哈赤對明列舉了七大恨作為開戰的理由,其中祖父及父親的死為第一大恨,等於正式向大明開戰。

在作戰方麵,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現,成就了努爾哈赤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極大地動搖了大明的根基。難能可貴的是,這位文盲帝王卻非常重視文化產業,並在他的親自過問下,形成了女真文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偉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