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母儀天下的女中豪傑(1 / 3)

第二章母儀天下的女中豪傑

她們是輔佐明君,母儀天下的賢德之人,唯獨熱衷的事情隻有一件——輔佐身邊的男人征服世界。她們既有知性的美感又有感性的魅力,宮廷曆史的脈絡正因為有她們溫柔的力量而清晰可見。

1 西漢文帝劉恒皇後(竇漪房)

——漢朝強盛的推手

竇太後(公元前205~前135),河北清河郡人,漢文帝的妻子、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她以身份之尊,曆經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母儀天下達數十年之久,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竇氏年幼時正值秦末漢初兵荒馬亂之時,她出身貧寒,父母早逝,遺下她與兄弟二人。三個人相依為命,流離失所,艱難度日,生活過得十分悲慘,幾乎不能自存。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已經初長成人的兄長承擔了整個家庭的重擔,竇氏辛勤操持家務。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竇氏早早磨煉得成熟起來,既能體會兄長的苦衷,又關心疼愛弟弟,養成了謙恭賢淑,不怕吃苦,又不善言談的習慣。

然而,痛苦貧窮的日子,仍然沒有磨滅竇漪房天生的麗質,她長成了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女,透露著天資聰明的貴人之相。漢初,朝廷到清河招募宮女,竇氏應召入宮,她的一生發生了改變。

竇皇後的出身雖微賤,可她一生共曆4朝,輔助了3代皇帝,不但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之下身登顯貴之位,而且對漢初統治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最後壽終正寢,而且福澤延及後世。

孤女因禍得福成皇後

幾經周折,竇漪房被送到了長安。竇漪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如何,她像一根隨波逐流的稻草,漂到哪裏就是哪裏,隻能聽受外力的擺布,絲毫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也不知道前途在何方。

當時,高祖劉邦患病,實際操控權力的是皇太後呂雉。呂雉對宮女要求很高,她見竇漪房品性溫良,低頭抬頭,顰笑之間,都讓人喜歡,便將她留在身邊做小侍女,侍奉日常起居。

竇漪房勤快聰明,而且不善言語,呂後對這個不知道說話、隻知道做事的丫鬟看著十分順眼。竇漪房雖不言語,卻也看到了呂後的手腕和野心,她深為這名女主子的計謀所折服,這對竇漪房產生了深遠影響。

宮中的生活自然比宮外好多了,吃飽穿暖自是沒有問題,竇漪房就這樣滿足地一天天過著,她原本以為會在長安宮中默默無聞地過一生,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公元前195年,高祖駕崩,呂雉垂簾稱製。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呂雉把高祖的庶子全部放逐封地。為了安撫這些庶子,呂雉將皇帝未曾禦幸過的宮女分賜給諸王,竇漪房也在選中之列。

竇漪房聽說高祖有個名叫如意的兒子被封為趙王,其封地正在自己的家鄉,她希望能到趙國去。竇漪房倒不是夢想能成為王爺的寵姬,她隻是想離家鄉近一點,好打聽兄弟的下落。

於是,竇漪房將自己所有微薄的積蓄都送給了負責分配宮人的主管太監,請求他格外開恩,一定要將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趙的名單中去。結果,這個宦官卻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名單裏了。

代國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接近匈奴的邊界,地勢偏寒。等竇漪房知道時,名冊已經上報朝廷,詔書也已頒發,一切都不能改變了。這一次不但沒有回國,反而是離老家越來越遠了,竇漪房不禁傷心地痛哭流涕,心不甘、情不願地踏上了去代國的道路。

當時,代王劉恒的後宮並不簡單,他的母親薄太後是後宮的主人,他還有一個貌美的王後,育有四個王子。當然,這些對於出身貧苦、經曆坎坷的竇漪房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她要的隻是溫飽而已。

能進入王宮已是天堂,竇漪房本本分分地伺候起代王、薄王太後、王後甚至嫡出的王子們。由於是呂後派來的侍女,代王起初對竇漪房心存戒心,漸漸地看她安分守己,文靜漂亮,便納她為側妃。竇漪房接連為代王生下一女兩男,也因此深得代王和薄太後的歡心。

過了沒幾年,代王後因病去世,王後所生的四個王子竟然也相繼夭折。這樣,代王就隻有竇漪房所生的幾個王子了。兒子是血脈的繼承人,憑借著這兩個兒子和自己賢惠的表現,竇漪房被代王立為王妃。昔日的流浪女,就這樣變成了代王妃。

正當竇漪房安分守己地過著親王姬妾的生活時,捉摸不定的命運再次發生運轉。公元前180年太後呂雉死去,京城喋血,諸呂誅滅,小皇帝劉弘也被弑殺,朝中大臣要擁立代王劉恒為帝。

劉恒不敢貿然成行,他立即召集僚屬商議,郎中令張武說,朝廷的大臣都是高祖的大將,擅長兵法權術,不能輕信,需探聽好虛實再作決定。中尉宋昌則認為,呂氏不得人心,代王入主為帝乃民心所向,不必過於憂慮。議來議去,劉恒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這時,竇漪房給劉恒分析說:“妾當年服侍宮中,呂後當權之時,雖大權在握,朝中大臣仍舊思念劉氏舊主,如今呂氏已被鏟除,我想眾人是真心擁護你即位的。”

竇漪房的話讓劉恒豁然開朗,他進入長安,正式宣布繼皇帝位,接受大臣們的拜賀,史稱漢文帝。隨後,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竇漪房竇姬因“母以子貴”被冊封為皇後。

意外失明慘遭失寵

竇漪房再次回到京城,回到熟悉的未央宮,某種意義上可謂凱旋而歸,她不再是當初那個無依無靠、舉足輕重的宮女,而是漢朝後宮身份顯赫的女主人,前後天壤之別。為了實現角色轉變,竇漪房要重新給自己定位,樹立國母形象。

雖然身居人極之位,竇皇後依然恪守婦德,謙恭賢淑,穿戴樸素大方,事事親手勞作,還不忘記民間疾苦。她請求漢文帝頒下旨意,賜給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麵、肉食,百姓們都對這位新皇後感激涕零。

竇皇後還經常勸諫文帝劉恒要節儉從政,使之在位23年“宮室園囿車乘服禦無所增益”。且對子女教育有方,要求他們不但要有皇家風範,還要博學多識,認真讀書。

漢朝是個崇尚忠孝的朝代,漢代統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認為孝是做人之本,禮之始。竇皇後雙親早亡,葬在觀津,便下令追封父為安成侯,母為安成夫人,並在家鄉清河郡安置陵園。

接下來,竇皇後派人多方查找到離散多年的兄弟。文帝要重賞他們,竇皇後以禮相辭,說自己的兄弟都是鄉下粗俗之人恐怕會辱沒皇家外戚之名。於是,文帝便把他們安置在京師居住,請有德行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教育。竇氏兄弟本來就是老實忠厚之人,經過熏陶成為謙讓有禮的君子。

文帝給竇氏一族都封為列侯,其兄封為南皮侯,其弟封為章武侯,其侄任命為大將軍,封為魏其侯。為避免重蹈呂氏外戚作亂之複轍,竇皇後多次告誡兄弟既不要過問朝政,也不能以富貴權勢欺人,史稱竇氏兄弟為“退讓君子”。

如此一來,竇漪房頗受文帝、子女、眾官以及百姓的擁戴,一時聞名全國。

福兮禍所伏,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取得朝中聲望的竇漪房突然得了一場大病,病後視力下降。麵對後宮三千佳麗,文帝移情別戀,不再關愛竇漪房,特別寵愛邯鄲慎夫人,而邯鄲慎夫人平時仗著文帝寵愛,在宮中總是與竇漪房並坐。竇漪房比較大度,對此並不計較。

一次,文帝與竇皇後、慎夫人同遊皇家林苑,預置座席是漢文帝和竇漪房分坐左右,慎夫人被安排在竇皇後的側麵。慎夫人頓時覺得臉上無光,竟然要文帝打道回宮。文帝見愛妃生氣了,也勃然大怒。對此,竇皇後無可奈何,隻能暗自悲傷。

一同來的大臣袁盎為竇皇後打抱不平,進諫道:“我看今天的坐次安排得非常合理。常言道,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竇後是名正言順的正妻,而慎夫人是妾,嫡妾身份不同怎麼能同坐呢?”

頓了頓,袁盎又接著說:“陛下還記得‘人彘’的事情嗎?當初,戚姬倚仗漢高祖的寵愛,對呂氏不屑一顧。結果,漢高祖去世後,呂氏將戚姬做成‘人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戚姬之所以下場如此悲慘,與其說是呂氏殘忍,不如說是她沒有恪守本分。”

聽了袁盎的話,文帝和慎夫人麵麵相覷,然後恍然大悟,怒氣全消。慎夫人自此也懂得了韜光養晦、自保之策。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後竇氏成了皇太後。後宮大權在握後,竇氏不僅沒有對後宮其他嬪妃展開迫害,反而多加關照,後宮出乎意料地沒發生相互殘殺的悲劇。

失明失寵的竇氏,最終以賢淑恭順的美德得到了後妃們的尊重和擁戴,也贏得了朝臣們的讚美和敬佩。

推崇“黃老之術”治國

從貴為皇太後開始,竇漪房也開始頻頻幹涉政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她推崇黃老思想,倡導“休養生息、黃老無為”,主張在清靜無為的環境中恢複和發展經濟。

為了貫徹和落實黃老之術,竇漪房還親自找來“黃老”的經典著作,讓兒子漢景帝、孫子漢武帝以及外戚們通讀。她有時還要檢查他們的讀書情況,看他們是否讀懂了,是否領悟了,是否理論聯係實際了。

有一次,竇漪房見儒生轅固生非常博學,就問他喜不喜歡老子的思想,轅固生知道竇漪房要讓他讚揚老子的思想,卻不屑一顧,頗為輕視地說:“此是婦家人言耳。”

竇漪房聽了大怒說:“書生讀孔孟,安得保命乎?”於是,當著眾多大臣的麵命人將轅固生投進豬欄裏,讓他和野豬搏鬥。轅固生手無縛雞之力,隻知道談論治國治民的道理,怎麼能勝過凶悍的野豬呢,一個回合下來,就被野豬拱倒在地,狼狽不堪。

景帝知道後,扔給轅固生一把刀,轅固生手起刀落,亂砍一通,才將野豬殺死。竇漪房見皇帝有意偏袒,便加罪轅固生,最後罷免了他的官職。從這裏可以看出竇漪房已經是一個強硬的權力操縱者。

在竇漪房的教育和影響下,漢景帝以前朝為戒,積極吸取秦滅亡的教訓,大力推行“休養生息、黃老無為”的治國之道,這對促進漢初經濟恢複、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最終形成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竇漪房能影響漢朝統治者實行黃老之術,這是她作為女性的最大亮點。黃老之術也適應了當時的漢朝統治。

景帝死後,以雄武著稱的漢武帝即位。竇皇後依然主張“無為而治”,但是此時的漢朝經曆幾十年的恢複和振興,情況已經和漢初有所不同,獨尊黃老之術也已不合時宜。

漢武帝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滿足於現狀。特別欣賞儒家的銳意進取,主張通過改革創新發展社會經濟,這就與尊崇“黃老”的祖母竇漪房產生了直接衝突。

這種衝突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竇漪房不得不退到幕後,一心一意享受後宮養老之樂。在漢武帝即位的第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竇漪房因病身亡,結束了自己漫長而傳奇的人生曆程。

提起漢初統治,很難避開竇漪房。她從一個貧苦無依的流浪女,變為母儀天下的漢朝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可圈可點的女性。

縱觀竇漪房的一生,她曾經遭遇很多不幸,幼年喪父,四處漂泊,侍奉呂後,被遣代國,但是正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一些不幸的事情因為機緣的陰錯陽差反而變成了好事,成就了她一生的榮華富貴。

由於出身微賤,竇漪房賢淑恭順,遇事謙退,寬容大度,表現出了很多美德,贏得了後妃、朝臣們的尊重和敬佩。在激蕩的人生中,竇氏保持了有始有終,壽終正寢,而且福澤延及後世。

竇漪房的一生共曆4朝,輔助文帝、景帝、武帝3朝,她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得以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予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至代,代王獨幸竇姬。——(西漢)司馬遷:《史記》

後奉黃老之學,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佚名:《史記·儒林傳》

2 漢和帝劉肇皇後(鄧綏)

——輔佐朝政天下母

鄧綏(公元81~121年),河南南陽新野人,東漢和帝劉肇的皇後,門第顯赫。祖父鄧禹為東漢的開國元勳,拜太傅。父親鄧訓官護羌校尉,名重當世。母親陰氏,乃是光武帝皇後陰麗華的侄女。

鄧氏一門自鄧禹之世就篤行孝悌,家教甚嚴。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鄧綏自幼受到嚴格優良的教育,逐漸養成了遵循法度、克己奉禮的稟性,從小便深得家人的喜愛。鄧綏6歲時便能寫篆書,12歲時便通《詩經》、《論語》,她提過的問題,兄長們都答不出來,可見聰慧極致。

公元92年,年近13歲的鄧綏,在漢室每年八月的例行選美時中選,本來就要入宮,但父親鄧訓病死,未能成行。傳說鄧綏在3年守喪期間,晝夜號泣,飲食起居都恪守喪忌,以至姿容憔悴得親人都認不出。

3年後,例行選美鄧綏又被選中。據記載,鄧綏曾夢到自己雙手摸天,蕩蕩正青的天際似有一個像鍾乳狀的東西,便仰首吸吮。占夢者連呼:“這是古代聖明之君的前兆,吉不可言。”就這樣,鄧綏懷著喜悅的心情,帶著全家人的期望來到了漢和帝的宮中。

她一步一步地前進,從貴人到皇後再到太後,最後以26歲的妙齡成為東漢王朝的主宰。稱製期間,她先後冊立了漢殤帝、漢安帝兩代東漢皇帝,共當了17年的無冕女皇,堪稱“東漢第一女主”。

以退為進,登上皇後寶座

16歲的鄧綏性格嫻靜,身材修長,肌膚若雪,秀骨姍姍,透出幾分撩人的風韻,飄飄然不啻嫦娥下凡。一入宮,她就以絕色的容顏贏得了漢和帝的喜愛,備受寵幸。

永元八年(公元96年),鄧綏被立為貴人,居於嘉德宮,成為皇後以下等級最高的嬪妃。所謂“愛寵稍衰,數有恚恨”,這引起了陰皇後的嫉恨,她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和挑戰。

陰皇後,乃是光武帝皇後陰麗華之兄陰識的曾孫女。陰女年少聰慧,精於書藝,聰明伶俐,麵貌也極為秀美動人,因此一選入宮中,即被和帝寵幸,受封為貴人,後被冊立為皇後。

得寵後的鄧綏深知自己雖身為貴人且深受寵愛,但仍隻是皇帝的妾,其地位與皇後相差甚多,因此她並不恃寵而驕,盛氣淩人,而是自製極嚴,事事謹慎,對其他妃嬪常卑辭克己,曲意撫慰,對陰皇後尤其恭敬。即使是宮中隸役,鄧綏也皆施以恩惠,因此宮中上下對鄧綏頗有讚譽。

平日,六宮妃嬪貴人覲見皇上時競相修飾,鄧綏卻獨著素妝,淡掃娥眉。如果遇到和陰後同行,鄧綏則躬身恭立,先讓陰後起步,從來不與陰皇後並駕齊驅。每逢皇帝詢問,鄧綏必定等陰後先說完才開口。有時陰後發號施令,不管對否,她絕不推脫或怠慢,都服服帖帖地聽從。

時間長了,和帝也看出了究竟,明白鄧綏對陰後勞心曲體,處處謙讓,不禁讚賞道:“如此謹慎用心,修德之勞,實在是太難為她了,真令人佩服。”他到鄧綏那裏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

和帝對鄧綏特別寵愛,陰後受到冷遇、疏遠,內心的妒忌也就越來越強烈。以致鄧綏心中很不安寧,對和帝也一反常態。每當和帝來到她住的嘉德宮留宿時,她總推說身體不適,勸和帝去陰後的長秋宮。而陰後因心有不滿,每次以生病的借口推辭和帝。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裏,鄧綏與陰後都無子嗣,後宮所生的幾位皇子則不幸夭折。

善解人意的鄧綏慮及皇帝繼嗣不廣,常垂涕歎息,多次推選才人進禦,希望能為皇上生下龍種,以博得和帝的歡心。久而久之,和帝覺得鄧綏比陰後更近人情,而且處處為漢室著想,對他格外高看。

一次,鄧綏偶然染病,和帝為了表示恩寵,特命鄧綏的母親和兄弟入宮照料湯藥,不限定日數。鄧綏卻屢次勸諫和帝說:“宮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內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譏,下使賤妾獲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誠不願也!”和帝讚歎說:“別人都以能使家人多次入宮為榮耀,你卻念及禮法,反以為憂,真是難得啊!”

當鄧綏越來越得寵,而陰後則幾乎徹底失寵的時候,忽然間和帝身患痢疾,久臥不起,生命垂危。鄧綏服侍病榻前精心照料,寸步不離,日日祈禱上蒼保佑和帝早日康複。而陰後見和帝垂危,密語左右:“有朝一日我若得誌,必叫鄧氏家族一個不剩!”

不久,和帝漸漸好轉,陰後的密言傳入他耳中。和帝雖然經過一場大病,卻還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聽說陰後居然已經當他是個死定了的人,而且摩拳擦掌地要對他心愛的女人下毒手,開始厭惡陰後。

陰後對鄧綏忌恨日深,每次看到她就像看到了眼中釘,便招自己的外祖母鄧朱常出入宮中,悄悄計議暗使巫蠱妖術咒死鄧綏。巫蠱妖術在漢代十分盛行,朝廷對此嚴令禁止,不少人也因搞這種把戲死於非命。公元102年夏,陰後暗行巫蠱的事傳到和帝耳中,他再不願顧及舊情,立刻下令廢去皇後陰氏,冊立鄧綏為皇後。

鄧綏聞知,立即替陰氏求情,並連忙上疏表示辭讓皇後之位。和帝雖然沒有恩準,卻被她這種寬宏大量、謙恭禮讓的做法感動了。鄧綏在朝野上下、宮內宮外的聲譽更盛。

經曆了這番後宮的恩怨以後,21歲的鄧綏入主長秋宮,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皇後,她在政治上越來越走向成熟。

集中政權坐穩位置

登上皇後寶座後,鄧綏依舊謙和平易,從不居尊自傲,生活上更是儉樸節約,絕無絲毫放縱。她還主動削減地方政府對後宮的歲貢,下令隻許在歲終時供些筆墨紙硯,奢侈品一律不得入宮。

按照規定,鄧綏晉升皇後後,鄧氏外家都應該得到封賞,加官的加官,晉爵的晉爵。但是當和帝要封賞時,鄧綏每次都再三推辭,婉言謝絕。和帝時,鄧綏的兄長鄧騭隻是虎賁中郎將,還是他靠自己的本事升上去的。

鄧綏以身作則,從不以公謀私的行為深得人心,朝廷上下無不拍手稱快,稱讚鄧綏的功德。

但是好景不長,鄧綏封後不到5年,漢和帝劉肇舊病複發而終,年僅27歲。麵對漢家江山,這位以忍讓溫和、小心謹慎出名,在和帝活著時從未接觸過政務的皇後,如何坐穩位置呢?

在文武百官各懷心機的眼光中,鄧綏表現得果斷而剛毅,她指定繈褓中嗷嗷待哺才3個月的劉隆為新皇帝,曆史上稱為殤帝,自己則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製。其速度之快讓人咋舌!

鄧綏雖然是一個在深宮之中從未接觸過政治的女人,但是已往的漢代政治,曆代帝王的成敗優劣,以及目前朝政利弊,卻都早在她的腦子裏了。所以,她表現得比一個老手更能幹。

其實當時除了劉隆外,還有8歲的長皇子劉勝。這兩位皇子都不是鄧綏所生。按照嫡長子即位的原則,劉勝應該繼承皇位。但是,鄧綏意識到劉勝已經懂事了,再過幾年就是小大人了,到時肯定不會聽自己的話。而劉隆當皇帝,實質上也就是將國家大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防止朝中大臣借機篡權奪位,鄧綏一反做皇後期間堅持抑製後族的態度,大封鄧氏外戚,接手要害部門,掌握重大權力。如長兄鄧騭從虎賁中郎將升為上蔡侯、車騎將軍,位比三公;弟弟鄧悝從黃門侍郎升為虎賁中郎將,與大哥遙相呼應;另兩位兄弟鄧弘、鄧閶都加封為侍中,統率文官。

盡管大封外戚,但鄧綏依然把最高權力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既不容族人過分掌權,威脅到她的地位,也不容族人飛揚跋扈,敗壞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聲譽。在這一點上,西漢東漢任何一個太後都比不上她。

接下來,鄧綏在政治上發布了一係列詔令,如為了示恩施惠穩定民心,她下詔赦免了建武(光武帝劉秀年號)以來因罪囚禁者;提倡教化,重祭祀、興學府,並重修五經、諸史,以鬼神難征、淫祀無福為名將不合典禮者全部罷省;群臣不可“隱瞞罪案,縱容凶徒,任用私黨,濫用權力,令得百姓受禍”,一時群臣莫不為之畏服,百姓皆稱之為聖明。

擅權營造權力的大舞台

人的欲望就像水中行舟,水越滿舟越高。隨著地位和權力的逐步增加,鄧綏的權力欲也悄無聲息地增長了。那極其強烈的權力欲,與她顯著的政績一樣昭然於天下。

公元106年,殤帝不幸夭折。按理說,這次應該輪到劉勝繼承皇位了。但鄧綏依然沒有給他機會。而是立和帝之侄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年僅13歲。於是,鄧綏再次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

劉祜初登基,朝中重臣三公之一周章對鄧綏的專權不滿,上書要求鄧綏擁立劉勝為帝,鄧綏卻置之不理。於是,周章便聯絡親信,想通過謀變的方式讓鄧綏把權力交出來,事情敗露後,周章畏罪自殺。鄧綏借此大肆清除異己,牽連極廣,毫不手軟。

隨著安帝年齡的增長,這一時期的鄧綏提高了警惕,臣下的奏疏中,凡有提到要她歸政者,便嚴厲懲處。郎中杜根就因此被鄧綏派人裝入一個大口袋中,用杖活活打死,然後棄屍城外,還不許他的家人收屍;平原郡吏成翊世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屢勸太後隱退深宮,結果被坐罪係獄。

劉祜27歲時,鄧綏手握重權仍然不肯放手,連她的親弟弟鄧康都看不下去,勸其還政。勃然大怒的鄧綏一點也不給情麵,將這個唱反調的弟弟免職,並把他從族籍上除名,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態度。至此,鄧綏依然牢牢地掌握著朝政大權。

人追求權力的本質在於擁有支配和決定權,以確保自己利益之最大。權力的魔力對鄧綏也是同樣有效力的。不過,她也懂得充分利用手中的權力營造施展才幹的大舞台。

執政期間,鄧綏在政治、文化上顯得非常開明,她厲行節約,兼用外戚、宦官,用人得當,處事適當。她還焦心勤勉,自強不息,注重經史學術,教化天下,使宮中形成了一股讀書的風氣。

在經濟上,她臨朝之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實行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便利交通,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因此漢政權得以渡過難關。

另外,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以平息;采納西域都護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並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