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最大的資產是希望(2 / 3)

“是的,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掉進的是一個泥坑,而不是無底洞。”

“如果遭遇了車禍,撞折了一條腿呢?”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有什麼不好呢。”

“假如您馬上就要失去生命,您還會認為是好事嗎?”

“當然,我會想自己高高興興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說不定要去參加另一個宴會呢。”

……

就這樣,庫莎的世界裏似乎永遠沒有“完了”的事情,事事都如意,她每一天都生活在快樂之中。當然,這份快樂使她成為朋友圈中最受歡迎的女人,盡管她不夠美麗,而且早已滿頭白發、皺紋橫生。

由此可見,世間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但是事情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全在於你怎麼看。相信希望,常懷有希望的心態,凡事多往好處想,你會發現事情遠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再不幸的生活也可以是一片豔陽天。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寫過一篇題為《生活是美好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裏燃燒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要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有窮親戚到別墅來找你,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這樣一想,你是不是覺得生活變得很好了呢?

與其絕望悲哀、愁苦自怨,倒不如換個角度,凡事多往好處想,心情自然也就會跟著轉變,還可以將不幸造成的損失或帶來的不良後果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影響事情發展的方向,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妨一試。比如,年過半百的你坐公交車的時候沒有人給你讓位,你可以感到生氣、失望,但可以這樣想:“我還沒有老,我還年輕。假如我老態龍鍾的話,別人早就給我讓座了。”於是,你心裏樂滋滋的,仿佛又年輕了許多。

假如,你目前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事業,沒有必要悲觀絕望,你不妨想想清閑的好處:你不用再去關心工作上的煩惱和瑣事,你有了更多的時間陪家人,你還可以留點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總之,凡事多往好處想,並不是提倡盲目樂觀,而是一種豁達樂觀、相信自己的人生態度。抱有這樣心態的人們往往都能把握命運的主動權,堅信自己的力量,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堅信明天會更好。

當一扇門關上時,還有另一扇窗

人生是一個不斷得而複失的過程,我們得到什麼必定要失去什麼,失去了什麼又必然能夠得到另外一些東西。上帝關閉一扇門時,總會為我們留下一扇窗。既如此,不要困惑、不要掙紮、不要絕望,而是設法走另一扇門。

人的一生中,幾乎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很多時候,當所有的門都對你關閉的時候,上帝還為你留著一扇窗戶。當你覺得自己已經一無所有的時候,其實你還擁有不少的東西,隻要你相信希望。

常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而複失的過程,我們得到什麼,必定要失去什麼,失去了什麼又必然能夠得到另外一些東西。

所以,任何時候失去了什麼東西,我們都無須落寞和失望,更無須痛苦和絕望。有一句話是:“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還為你留了一扇窗。”淡然接受失去,時刻心懷希望,才能夠更好地得到。

從前,有一個國家的宰相,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總是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總是一副很淡然的樣子,這讓國王覺得又可笑又有些討厭。

有一天,國王準備外出,突然下起了大雨,這讓國王非常掃興,但是宰相卻說:“雖然我們不能打獵了,不過您看大雨過後的街道被衝刷得很幹淨,您就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氣了。”國王沒說什麼。

又一次,國王化裝成商人,帶著一幫臣子出去遊玩了,結果卻遭遇了一場大雨,被困在了城堡外。國王十分鬱悶,宰相又說:“雖然我們暫時不能回城堡,不過您不是正好有了微服私訪、了解百姓疾苦的好機會了嗎?”國王隻想著遊玩,哪裏想過了解百姓的疾苦,但是被宰相這麼一說,若再非要跟著回去就等於不顧百姓的疾苦了,於是他強忍著一股無名火沒有發作,恨極了宰相。

後來,國王在檢查獵器時,不小心被獵器斬斷了一截手指,宰相居然也認為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國王聽後終於忍無可忍,立即把他打入大牢,並以一種幸災樂禍的嘲諷口吻問宰相:“你認為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嗎?”沒想到宰相居然說是,國王更加生氣了,惱火地撫了撫袖子,揚長而去。

過了一段時間,國王去打獵,不小心誤入森林深處,被食人族捉住了。當晚,食人族準備了柴火,支起了大鍋,準備烹煮國王。但是,當食人族清洗國王身體的時候卻發現國王少了根手指頭,這在族內是大忌,因為他們認為肢體不完整的人是不祥之物,於是他們烹煮了國王的侍從,並用特有的儀式把國王送出了森林。

劫後餘生的國王回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牢裏拜見宰相,他激動地說:“斷了指頭果真是一件好事情。”宰相笑了笑,回答:“您把我關到大牢裏也是好事,如果我不在牢裏而是陪同您去打獵的話,那麼完整的我必死無疑啊!”

國王終於頓悟……

這位宰相的眼界和境界非同一般,麵對已經發生了的任何事情,他都能夠心懷希望,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故能夠不急不躁、平靜接受、坦然取之,又坦然舍之,這種心態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失去了生活的轟轟烈烈,就享有平平淡淡的幸福;放棄了急流險灘,才能擁有溫馨港灣。上帝在關閉一扇門時,還為我們留了一扇窗。既然如此,麵對各種突發和意外,我們又何必患得患失、悲觀絕望呢?

相信生命中的希望,用充滿希望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一切事情吧,無論這些事情有多麼糟糕。隻有這樣,我們的心態才能積極起來,意誌才能趨於成熟,性格才能得以完善,品質才能得以升華,人生也就會變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

下麵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自從得知自己將要參加最危險的海軍陸戰隊後,萊科每天都憂心忡忡。

這時,爸爸決定和萊科聊聊天。他對萊科說:“孩子,其實你沒必要這麼憂心忡忡的。到了海軍陸戰隊,你或者是留在內勤部門,或者是分到外勤部門。如果你分到了內勤部門,就完全用不著去擔驚受怕了,那些工作都是很輕鬆的。”

爸爸的話並沒有讓萊科放鬆,他說:“爸爸,去哪個部門也不能由我自己選啊!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門呢?不僅需要出去作戰,而且所麵對的各種環境也是非常惡劣的。”

爸爸笑著說:“那也沒關係,即使去了外勤部門,你還是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留在美國本土,另一個是分配到國外的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到美國本土,這跟待在家裏沒有什麼分別,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那要是我去了國外呢?”萊科繼續問道。

“這樣啊,那你還是有兩個機會。第一個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國家;第二個是被分配到不和平、不友善的地區。如果是前者,那麼爆發戰爭的幾率是很小的,約等於零,你就什麼事情都不會有。”

萊科著急地說:“可是,我要是真的去戰爭地區了呢?那我不就完蛋了嗎?”

“這怎麼可能?如果你留在總部,而不是上前線,那麼也不會有事。”

“那我要是上前線了,這該怎麼辦?假設我還受了傷,那我以後該怎麼生活?”

“受傷也分程度的。也許你隻是輕傷,根本無礙的。”

萊科還是不滿意,說:“那要是不幸身負重傷呢?”

“那很簡單,要麼保全性命,要麼救治無效。如果還能保全性命,還擔心什麼呢?”

萊科最後問道:“天啊,要是救治無效,那我該怎麼辦啊!”

爸爸聽完,大笑著說:“這更簡單了。你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更何況,如果你真的死了,你就是國家的英雄,很多人會讚揚你、崇拜你。要知道,這樣的榮譽不是每個人都有幸擁有的。”

萊科聽後豁然開朗,充滿信心和希望地參加了海軍陸戰隊。他先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門,然後又被分配到了戰爭地區,還成為前線的一名先鋒……麵對組織的這些安排時,萊科相信後麵有好的事情,於是欣然接受。

結果,在這種積極心態的引導下,萊科作戰英勇、屢建戰功,獲得了一等兵的榮譽。在作戰過程中,他先後受過幾次傷,不過並無大礙。鑒於優秀的表現,現在萊科已經被提拔為重點軍校的一名軍官。

與爸爸相比,萊科的生存智慧與他顯然還有很大差距。萊科的爸爸始終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無論人生麵臨什麼樣的際遇,在失去的同時都會得到一些東西,所以不要困惑、不要掙紮、不要絕望,而是設法走另一扇門。

總之,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還為你留了一扇窗,當一扇門關上時就走另一扇窗。好事也好,壞事也罷,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都是我們必須的擔當,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成功。

因此,當一扇門關上時,聰明的你會怎麼做呢?

給情緒裝個“安全閥”,力爭做精神上的英雄

造物主賦予了我們每個人一股神奇的力量,這股力量足以克服最壞最糟糕的情緒,足以對抗我們最邪惡的品性,這就是希望。給情緒裝個“安全閥”,時刻對人生充滿希望,切不可被絕望情緒所縈繞,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才是精神上的英雄,他們的人生之路也必將越走越寬。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3/10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表現為暴躁、悲觀以及絕望等,因此,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麵臨壞情緒的“來訪”,與壞情緒相處。

這時候,如果我們沉不住氣,一點就著,就會讓自己陷入衝動魯莽、缺乏理智的被動局麵中,那樣就會方寸大亂、滿盤皆輸。到時候,隻會換來更加暴躁、悲觀以及絕望等壞情緒,得不償失,可悲可歎。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旅行者結伴著穿越沙漠。行至半途,水喝完了,其中一人因中暑而不能行動。中暑者的同伴遞給他一支手槍,說:“你每隔兩小時鳴放一槍,我找到水後槍聲會指引我與你會合。”於是,同伴步履蹣跚地找水去了。

茫茫的沙漠裏空無一人,中暑者隻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這樣的安靜實在是可怕,他的心不禁浮躁了,開始胡思亂想起來:“同伴能找到水嗎?他會不會走到半路就躺下了;又或者他是不是丟下我獨自離去呢……”

這樣想著的時候,中暑者仿佛真的看到同伴倒在了沙漠中,再也起不來了;一會兒,他的腦海中又出現了一幅朋友走出沙漠與家人團聚的歡樂場麵,他的心中滿是仇恨,他感到氣惱極了、絕望極了,甚至忘記了朋友囑咐過的話。

夜幕降臨的時候,同伴還沒有回來,中暑者徹底崩潰了,他再也無法忍受內心波濤洶湧的情緒,於是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槍響後不久,同伴提著滿壺的清水蹣跚地趕來,卻隻找到了中暑者溫熱的屍體。

故事中的那位中暑者是被沙漠的惡劣氣候所吞沒的嗎?是被同伴置之不顧了嗎?不是,他是被自己的情緒打敗的。他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任由壞情緒泛濫成災、主宰自己,結果隻能被情緒所傷害。

美國作家羅伯·懷特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製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製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都應該努力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的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怎樣控製壞情緒,而不為壞情緒所控製。那些情感強烈卻依然平和的人;那些雖然極度敏感,但在被挑釁時卻依然能控製自己並原諒他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他們才是精神上的英雄。

值得慶幸的是,情緒是可以管理的。情緒管理就是通過對自身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和控製,對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絕望情緒進行適可而止的排解,從而確保內心充滿希望的力量。

你可曾見過這樣的一個人,雖然遭到了公然的冒犯,但他隻是臉色稍微發白,平靜地作出回複?你可曾見過這樣的一個人,雖然痛苦萬分,但卻依然可以控製自己,猶如用堅硬的岩石雕刻出來的雕像一樣平靜?這就是力量。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順心的事情,但此時千萬要給情緒裝個“安全閥”,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切不可被絕望情緒所縈繞。如果能做到這點,你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二戰”期間,各國間諜機構活動頻繁,以便在戰場上掌握主動權。與此同時,反間諜機構也都在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積極地活動著。而作為特殊職業的間諜必須表現出很強的情緒自製能力,隻要一刻不警惕、不小心,他們就可能因此送命。

法國反間諜軍官準備審訊一位自稱是比利時北部的“流浪漢”,盡管此人蓬頭垢麵、衣衫襤褸、麵色憔悴,看上去好像有幾天沒吃飽飯了。但是,經驗豐富的軍官憑直覺認為,他是德國納粹間諜。事實上,“流浪漢”也的確是一位間諜。

被對手抓住,而且被懷疑身份,這是一件令人深陷絕望的事情,但這位“流浪漢”絲毫沒有表現出一點絕望的心情,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平靜,靜靜地等待著審問,心平氣和地回答軍官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後來,軍官決定用簡單的數數考驗一下他。因為其中有幾個數字,德語人的發音和法國人有些不同,他提問:“你會數數嗎?”“流浪漢”不假思索地開始用法語數數,甚至在德國人容易說漏嘴的地方也說得極其熟練,沒有露出一絲兒破綻。數完後,他還衝著軍官憨厚地笑了笑。軍官撓了撓頭皮,將手一揮,讓屬下將“流浪漢”押回了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