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學會在憂患中看到機會
“危機”是由兩個字構成的,其中的“機”有機會的意思,也就是說憂患並非是100%的危險,裏麵蘊藏著步步活棋,有無限的契機在裏頭。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將“憂患”化解成機會,是我們能否成功的關鍵。
遇到不幸,不妨學學“阿Q精神”
要想讓成功具有連貫性,在遇到不幸的時候,我們就應像阿Q那樣不斷地調整心理,通過積極的自我嘲諷,學著主動避開那些不幸之事。倘若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的情緒自然就會穩定許多,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永遠一帆風順,有時候,人生中的各種不幸之事總會與我們不期而遇。此時,我們沒有必要情緒低落,不妨學學阿Q精神,或許就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
阿Q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無論遇到多麼不順心的事兒,他總是有理由自己安慰自己:與人家打架吃了虧,他心裏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這樣,阿Q“永遠是得意的”。
在這裏,阿Q所使用的安慰法稱為阿Q精神,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解嘲。所謂自我解嘲,是指用言語或行動不失幽默地拿自己的失誤、不足乃至生理缺陷來“開涮”,將其誇大、剖析,再巧妙地引申發揮、自圓其說,然後一笑置之。
在旁人眼裏,劉俊珊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她有一個年輕有為的丈夫、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7年的婚姻卻因為丈夫經不起婚外情的誘惑,說解體就解體了。
剛離婚後,劉俊珊整天躲在家裏悲戚,晚上流淚失眠,白天萎靡不振,成天都似大禍臨頭一般。直到有一天照鏡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眼角居然出現了細紋,頭頂竟有了少許的黑發變白,劉俊珊痛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
她在一本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現在好了,我已沒有管理你的義務和責任。我不再操心你的臭襪子,不再告訴你酒後駕車的種種可能,更不會在晚飯後打電話催你早回……我的“多語症”突然不治而愈,麵部表情充滿陽光。
現在好了,我不再問你最想吃什麼,不再問你喜歡我穿什麼,不用浪費難得的假日等你回家團聚,我有了更多的逛街機會,我想吃什麼就做什麼,想去做什麼就做什麼,我會帶著女兒去公園坐坐,去書店看書,去郊外爬山行走於田間,我們多自由自在!
現在好了,我睡覺的時間多了,你晚上不在家的時候,我不用在床上胡思亂想你晚飯後去了哪裏逍遙,不用擔心你找不到鑰匙而進不了家門,而等著你夜歸,甚至硬是挺到半夜,把自己整得麵色憔悴。
……
離婚沒有什麼不好,這不是一悲劇,而是另一種美麗的開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重新塑造自我,這像鳳凰涅槃一樣在欲火中獲得重生。哼,多虧離婚了,要不然我什麼時候才能享受到這種美好的生活呢?
一夜之間,昔日的恩愛夫妻變成了形同陌路的路人,任誰都無法坦然地接受,但劉俊珊卻像阿Q那樣說“離婚沒有什麼不好”,她這是跳出了災難來自我嘲諷,但我們不得不說,這實際上就是戰勝了悲劇。
在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中,我們要想讓成功具有連貫性,就應像阿Q那樣不斷地調整心理,學著主動避開那些意外之事。倘若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在憂患中看到機會,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遇到不幸的時候,多學學“阿Q精神”,既能撫平心靈的創傷,又能在尷尬中自找台階下,還能夠向眾人展示自己瀟灑自信的做事態度,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麵對困境,戰勝困難和災難,重獲新生。
當然,“阿Q精神”隻能作為自己人生“短暫的策略”、臨時擺脫不良心境的“權宜之計”、擺脫一時困境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該前進時還得前進,該說理時還得說理,否則就成了自欺欺人。
幸運之神的降臨,往往因為你多看了一眼
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賦和勤奮地努力,但同時還要善於把握機遇。執著地追尋成功的機會,即使是深陷憂患之中也要相信、也要追尋,哪怕這個機會隻有萬分之一,往往多看一眼之後也許就有了新的轉機。
幸運之神是一個美麗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會驟然降臨在我們身邊。她的高傲迫使所有的人必須對她保有足夠積極的尊敬,若是我們稍有冷淡,她便悄然而去,不管我們怎樣扼腕歎息,她也不再複返。
那麼,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贏得幸運之神的關注和眷顧,進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有所建樹呢?答案是:學會相信自己,執著地追尋成功的機會,即使是深陷憂患之中也要追尋,哪怕這個機會隻有萬分之一。
瑞士發明家喬治·德·曼斯塔爾一直想發明一種能夠輕易扣住、又能方便脫開的尼龍扣,但是幾經試驗,都沒有顯著的成果。直到有一天,他去郊外打獵經過一片牛芳草地時,發現自己的毛料褲上粘了許多刺果。
曼斯塔爾並沒有立即摘除毛料褲上的刺果,他盯著刺果看了半天,回到家裏立即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刺果,進而發現刺果上有千百個細小的鉤刺勾住了毛呢料子,這使他頓然得到了靈感:用刺果是不是可以做扣件呢?
受此啟發,曼斯塔爾發明了以一叢細小的鉤子齧合另一叢小圈環的新型扣件——凡爾克羅,這是一種能輕易扣住的尼龍扣,同時,脫開時又非常方便,而且不易生鏽、小巧輕便,還可以用水洗。
從此以後,這種尼龍扣廣泛應用於包括服裝、窗簾、椅套、醫療器材、飛機和汽車製造業在內的各個領域,曼斯塔爾因此獲得了接連不斷的美譽,無論是在物質生活上還是精神理想上,都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牛芳草具有構附外物的特點,這是大自然賦予它的能力。但是太多的人對這種現象視而不見,唯獨被認真的曼斯塔爾發現,並利用其造福人類,就是因為曼斯塔爾在顯微鏡下“多看了一眼”。
在生活中,機會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我們是否有所建樹。而機會為人們提供的有關線索,有的明顯,有的隱蔽;有的真實,有的虛假;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似非而是。如果我們不對它們認真地逐一審視和篩選,就可能把有價值的線索漏掉,也就難以及時發現和抓住機會。
所以,幸運也好,憂患也罷,我們切不可抱著漫不經心的態度,一定要善於發現機會,抓住每一個成功的機會,要重視那些看起來很普通的機會,更要重視憂患中的機會,並努力將它變為成功。青黴素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自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畢業後,英國醫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便把細菌學研究當成了他事業的全部,加緊了細菌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對象是能置人於死地的葡萄球菌,為此需要經常培養細菌。
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將一個葡萄球菌培養基放在試驗台上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出去了。結果回來後,他發現由於蓋子沒有蓋好,靠近封口的葡萄球菌被溶化成露水一樣的液體,而且顯示為慘白色。在所有細菌培養基中,封口必須要求是封閉的,看來這次實驗又失敗了,弗萊明有些苦惱。
弗萊明剛想把這個“壞掉”的培養基扔掉,但是他又看了看,心想:“這是什麼物質呢?一定是有一種奇特的東西把毒性強烈的葡萄球菌製伏了、消滅了。”於是,他對封口的泥土進行了化驗和提煉,加倍仔細地觀察、分析。終於,一種能夠消滅病菌的藥劑——青黴素被發現了。
發現了青黴素後,弗萊明於次年6月發表了論文,從此,人類醫療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弗萊明也因此在全世界贏得了25個名譽學位、15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以及其他140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諾貝爾醫學獎。
巴爾紮克說過這樣一句話:“機緣的變化極其迅速,顯赫的聲名總是由無數的機緣湊成的。”這並不是說幸運的機緣有多麼吝嗇,而是要我們善於發現機緣。這種善於便是比他人再“多看一眼”,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
總之,很多憂患中蘊藏著重要價值,但是這不是能夠一眼望穿的。我們必須相信憂患中隱藏著各種機會,並善於從各個角度多加觀察,往往多看一眼之後,也許就有了新的轉機,我們也就把握住了機遇。
換一下角度,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活著,就是不斷地處理問題,而這些問題經常將我們置於憂患之中,令人手足無措。這時候,隻要我們高瞻遠矚,能夠盡快摒棄以往的工作經驗和思維模式,轉換一種思維方法,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生活便會出現新的轉機。
人總是要與問題為伍的。從呱呱墜地到蓋棺論定,從衣食住行到定國安邦,從平民百姓到公子王孫,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生活難題。活著,就是不斷地處理問題,而這些問題經常將我們置於憂患之中,令人手足無措。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生活、慣用常規的思維方式的話,會很容易陷入舊的思維模式的無形框框中,在問題麵前無所作為,甚至碰得頭破血流,自然也就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隻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就好像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裏的主人公一樣,由於他的工作是一天到晚擰螺絲帽,所以一切和螺絲帽相像的東西,他都會不由自主地用扳手去擰。
科學家們曾經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
他們將6隻蜜蜂和6隻蒼蠅分別裝在兩個一模一樣的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瓶底朝著窗戶。實驗結果是:幾分鍾後,蜜蜂們或累死或餓死;而蒼蠅們則穿過另一端的瓶頸全部逃跑。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蜜蜂喜愛光亮,它們以為出口必然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於是就不停地想在較亮的瓶底上找到出口,不停地重複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直到力竭身亡。而那些頭腦簡單、對事物的邏輯關係毫不留意的蒼蠅們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下亂飛,結果誤打誤撞地找到了下麵的出口,獲得了自由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