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學會在憂患中看到機會(2 / 3)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些事情看似難上青天,令人手足無措。但隻要我們高瞻遠矚,能夠盡快摒棄以往的工作經驗和思維模式,轉換一種思維方法,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生活便會出現新的轉機。

死神在一場瘟疫中累倒了,靠在路邊休息,一個好心的青年跑來安慰他。死神見青年善良老實,就將他收為徒弟。死神教青年非常厲害的點穴手法,隻要在病人的身上穴道點幾下,病就治好了。

過了一段時間,死神對青年說:“你現在可以去行醫了,但是有一條戒律不可以違反,當你治療垂死的病人,我會站在病人的床邊,如果你看見我站在病人的腳旁,你可以把他的病治好;如果你看見我站在頭那一邊,就表示那人的大限已到,你就不用治了,否則,就要拿自己的命來抵。”

青年一直遵守死神的戒律,也治好了很多人,成為當代的名醫。

有一天,公主生病了,群醫束手無策,國王便頒布一個命令:如果有人能把公主治好,就傳位給他,並把公主許配給他。青年在遠方聽到了消息,就跑到皇宮為公主治病,當他走進公主的房間時,公主的美貌使他傾心,但公主的頭旁邊卻站著死神。

青年實在是很喜歡公主,他決定要救活公主,但是死神站在公主的床頭,怎麼辦呢?青年冥思苦想了一段時間之後,對國王說:“大王,請叫人把公主的床換一個方向,這樣我就能把公主治好。”

國王立即派人把公主的床換了方向,這樣死神變成了站在公主的床尾,青年很快就把公主治好了,死神對他也無可奈何。接下來,青年迎娶了公主,繼承了王位,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麵對棘手的問題時,這個青年並沒有被眼前的困境所蒙蔽、消極地逃避或擱置問題,而是保持冷靜的頭腦,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適時地變通了一下,稍稍地把床頭和床尾換了個位置,找到了適當解決問題的方法,鬥敗了死神。

因此,麵對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們要相信在憂患中隱藏著機會。這就需要我們不要總在想著如何正麵地克服障礙、解決問題,而是讓思維在一定時間內適當地轉換一下角度,從側麵創造性地思考問題,進而獲得柳暗花明的改變,正如我國古代的軍事聖書《孫子兵法》所雲:“先知迂直之計者勝。”

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成功不是硬拚而取得的,而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唯有在充分認識當前局勢的基礎上高瞻遠矚,打破常規思維,才能使生活出現新轉機,可謂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鑒於孩子們都喜歡那些漂亮、可愛的玩具,美國艾士隆公司一直專注於生產芭比洋娃娃,還有小熊、小狗等毛茸玩具,但是市場上生產玩具的廠家太多了,美國艾士隆公司陷入了疲軟的經濟狀態。

這天,董事長布希耐非常心煩意亂,便駕車到郊外散步。在街頭,他看到幾個孩子在不亦樂乎地玩一隻肮髒而且異常醜陋的昆蟲。敏感的布希耐意識到,美觀的玩具固然能吸引一定的消費者,但是現在是不是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呢?

布希耐機敏的頭腦產生一股靈感,他立即部署公司產品設計人員研製了一套“醜陋玩具”,例如外表猙獰的“病球”、“粗魯陋夫”,臭得令人作嘔的“臭死人”、“狗味”、“嘔吐人”等,並迅速推向市場。出乎人們預料的是,這些玩具大受兒童的歡迎,並引發美國掀起了行銷“醜陋玩具”的熱潮,艾士隆公司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艾士隆公司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因為布希耐擺脫束縛思維的固有模式,敏銳地捕捉到了孩子們喜歡“醜”玩具這個有創造價值的信息。如果他堅持研發漂亮的玩具,公司怎能走出困境,又談何贏利、談何成功?

這個故事又一次驗證了一個道理:我們常常因人生陷於憂患之中而抱怨不已,除了竭盡全力想打開鎖住前方大門外,從來沒有想過換一種方法,盡可以繞行、爬牆,甚至想辦法把鎖撬開,隻要不受沉屙思維的擺布。

換一下角度,發揮創新思維,在邁出困境的同時,也許就獲得了柳暗花明的改變,那時你會覺得原來一切都沒有想象的那麼難。什麼難題在你這裏都不是問題,人生如此,該是何等的灑脫、何等的愜意。

成功是一扇虛掩著的門

成功看似很難,但實際上它的門是虛掩著的,是一扇等待開啟的門。不屈服於這樣的障礙,相信憂患中存在多種機會,勇敢地去叩門,大膽地走進去,呈現在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片嶄新的天地。這個過程,也是你由平凡到不平凡、由不成功到成功的完美蛻變過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這樣一家公司,每當新員工來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總經理都會說這樣一句話:“誰也不要走進8樓那個沒掛門牌的房間。”盡管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但他們都牢牢記住領導的吩咐,誰也不去那個房間。

一個月後,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輕人,同樣的話,總經理又向新員工重複了一遍。這時,有個年輕人在下麵小聲嘀咕了一句:“為什麼?”

總經理滿臉嚴肅地看了他一眼,回答:“不為什麼。”

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崗位,腦子裏還在不停地閃現著那個神秘的房間:又不是公司部門的辦公用房,又不是什麼重要機密存放地,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吩咐呢?他想去敲門,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同事勸年輕人要聽從領導的安排,隻管幹好自己的工作,別的不用瞎操心。不聽經理的話有什麼好果子吃?這份工作來之不易呀。可年輕人偏偏有股強勁兒,執意要去那個房間看個究竟。

年輕人看到那扇門被一把大鎖緊緊地鎖著,他有些失望地轉身走了,還沒有走到樓梯口他又折了回來。他想使勁地推一推,誰知輕輕一叩,門開了。不大的房間中隻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張紙條,上麵用紅筆寫著幾個字:“拿這張紙條給經理”。

年輕人有些吃驚,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著紙條去了總經理辦公室,將紙條交給了總經理。令人吃驚的是,當他從總經理辦公室出來時,不但沒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為銷售部經理。

總經理給了大家這樣一個解釋:“成功是一扇虛掩的門,隻有勇於走進某些‘禁區’、敢於推開這扇門的人才能夠取得成功。銷售是最需要勇氣的工作,我相信他能夠勝任。”事實證明,這個年輕人果然沒有辜負總經理的期望。

有時候,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像一扇門一樣堅定地擺在我們前麵,讓我們覺得向前走一步很艱難,於是牢騷滿腹、心生畏懼、手足無措。可是,難道我們真的就隻能無所作為,受困於憂患之中嗎?實則不然!

事實上,就像上麵故事中那樣,成功之門其實是虛掩著的,是一扇等待開啟的門。隻要我們鼓起勇氣,勇敢地去叩門,大膽地走進去,呈現在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片嶄新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這扇成功之門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看到的,更不是任何一個人輕而易舉就能推開的。如果你不相信憂患中存在多種機會,哪怕距離那扇虛掩的門隻有半步,哪怕推開虛掩的門的力量隻差半分,虛掩之門隻能繼續虛掩著,它永遠都不會自動開啟,更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

現實生活中,那些颯爽英姿、各領風騷的成功者正是因為有獨到的視角、銳利的目光和相信自己能的勇氣,才能夠在憂患中看到機會,又踏踏實實、披荊斬棘地走了很長一段路,所以才推開了那扇虛掩的成功之門。

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會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撞線後,轉過身去看運動場上的計時器時,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場景通過電視網絡的傳播,全世界至少有幾億人看到,但當時海因斯身邊沒有話筒,他說了什麼,誰都不知道。

直到l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名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辦公室回顧奧運會資料時好奇心大發,他找到海因斯詢問此事,那句話才被公布出來,海因斯說的是:“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的。”

原來,自歐文創造了10.5秒的成績後,這個紀錄一直被保持了30多年。醫學界斷言,人類的肌肉纖維承載的運動極限決定了百米賽紀錄不會突破10秒,這被稱為體育界的“10米障礙”理論。最快真的隻能是10秒嗎?海因斯加緊了訓練,他決定試一試,挑戰一下“10米障礙”。

原來10秒這個門不是緊鎖的,它虛掩著,就像終點那根橫著的繩子,所以,當海因斯看到自己以9.95秒的成績打破了10秒這個“不可逾越的極限”時,情不自禁地說出了上麵那句睿智精辟的話。

有一句諺語這樣說:“打開成功之門,必須勇敢地推或者拉。”的確,那扇門一直在那裏,但它並不是緊緊鎖著的,隻要你相信憂患中存在機會,肯付出艱辛的努力,它就能夠打開,就像打破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神話一樣。

生活中也有各種各樣的“10米障礙”,如果你不屈服於這樣的障礙,敢於挑戰自我,就會發現沒有突破不了的極限。這個過程,也就是你由平凡到不平凡、由不成功到成功的完美蛻變過程。

向“優勢”借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想跨越生命中的憂患,要想得到命運的垂青,我們除了要不懈努力之外,還需要有“好風憑借力”的智慧與勇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用他人的優勢,就很有可能在憂患中看到機會,加快自己成功的速度。

有時,一個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不勤奮或沒有才能,而是因為他在強渡人生所有的“關卡”時,堅持靠一己之力。每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事事靠自己難免會撞個頭破血流、慘烈狼狽。

事實上,要想跨越生命中的憂患,要想得到命運的垂青,我們除了要不懈努力之外,還需要有“好風憑借力”的智慧與勇氣。正如好萊塢的一句名言: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而在於你認識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活用“借石攻玉”法,善於利用他人的優勢,經驗、智慧、能力等,就很有可能在憂患中看到機會,把別人的優勢變成自己的優勢,從而加快自己成就事業的速度。

大學畢業以後,瑪卡決定自己創業。做了一番市場調查之後,他從家裏拿了兩萬塊錢,租了一間小小的門麵,又購置了一些必要的辦公設備,掛了個廣告公司的招牌,開了一家廣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