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3 / 3)

王安石非常勤奮,他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刻苦研讀,以至於常常忘記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餓了也不知道。據說,連吃飯睡覺的時候,手中的書也不肯放下。這使得家人對他心疼不已,卻又不忍責備他。

22歲時,王安石考中了進士,被派到揚州做淮南判官。在官署裏,他除了辦公以外,其餘時間全部用在讀書和寫作上麵,而且常常通宵達旦,然後早上匆匆到府裏去辦公。因此,人們總見他蓬頭垢麵、一副奇形怪狀的模樣。

幾十年如一日,王安石鑽研了大量經史典籍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等著作,同時還研究了佛學和道學,他的眼界越來越寬廣、學識越來越淵博,後來,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哪裏有超乎常人的勤奮,哪裏就有天才。這正如愛迪生所說的那句眾所周知的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

一個名叫約翰·亨特的成功者,曾這樣自我評論道:“我從不承認自己是什麼天才,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奮點滴積累而成的。打個比喻,我的世界就像一個蜂巢一樣,每一點食物都是通過勞動在大自然中精心選擇的。”

堅持勤勤懇懇地付出心血,才會換來實實在在的享受。因此,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出人頭地,達到事業的高峰,享受美好的人生,隻有一種途徑,那就是勤奮、勤奮、再勤奮。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一時勤奮並不難做到,但要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勤奮是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堅強的意誌,需要數年如一日地付出心血和汗水。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真實寫照。

20世紀60年代,袁隆平從西南農業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農校教師。當時正值罕見的天災人禍時期,他親眼目睹人們挨餓的慘景,毅然向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大課題下了戰書。

為了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袁隆平邁開雙腿走下了講台,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尋找、研究優良水稻。建設了雜交水稻實驗田後,袁隆平仍然每天都堅持下田實驗,並且越是打雷、刮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裏麵去看看,看禾苗是否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

曆經數十載地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麵積推廣,袁隆平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對於自己事業的成功,袁隆平聲稱:“沒有什麼秘訣,做科研就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埋頭苦幹,這是基本功,我是深刻體會過的。”如今,現年80多歲的袁隆平依然活躍在雜交水稻研究事業上,帶領著中國農業迅猛發展……

袁隆平的成功再一次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一切事業的成功,都需要勤奮作為基礎條件。隻要勤奮,成功的大門就會為你敞開,等你走進去。勤奮不僅是成功的秘訣,也是打開真理大門的鑰匙。

了解了這些後,想要成功的你,願不願意比別人勤奮一點點呢?

見機“退”一下,給自己一片海闊天空

不少人熱衷於“進”,而將“退”看作是怯懦的表現、是屈服的象征,不願意、不甘心“退”。殊不知,前進並不是人唯一的處世之道,有時候也需要後退一步。見機“退”一下,恰恰能夠更好地前進。

人生的道路上必然會有風起浪湧的時候,也難免有與別人發生摩擦的時候,如果迎麵與之搏擊,也許會撞得頭破血流、船毀人亡,難有東山再起之日。此時何不靈活一下?見機忍一下、退一下?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問題,也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隻要我們能夠適度地退讓,就會撥雲見日,就會雨過天晴,獲得一幅美麗的風景。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賦予“前進”以勇者的讚譽,因為“進”代表著積昂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所以,不少人熱衷於“進”,而將“退”看作是怯懦的表現、是屈服的象征,不願意、不甘心“退”。

殊不知,在人生的道路中,前進並不是人唯一的處世之道,有時候,後退一步也能夠讓我們感覺到柳暗花明,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人生本身就是有進有退,有時候後退一步比前進一步更加重要。

下麵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

春秋時期,楚莊王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楚將楊窗也被俘了。3天後,由於庸國的疏忽,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他對楚莊王說明了庸國的情況:“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出了一個主意,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從而再去進攻他們。因此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軍心麻痹,軍隊漸漸鬆懈了鬥誌,對敵人的戒備也漸漸消除。

在這種情況下,楚莊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7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於是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此時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麼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發起進攻,庸國士兵倉促應戰,抵擋不住,結果庸國被一舉殲滅。

在這個故事中,楚國為了戰勝庸國,采取了妥協和讓步的方法,看似是處於下風,但事實證明,他們因為“退”而創造了更好的作戰機會,最後他們戰勝了庸國,成為了這場殘酷戰爭中的贏家。

生活中有很多以“退”為“進”的例子,比如,體育競賽中的足球、籃球比賽,當進攻受阻,往往是將球後傳,謀取更有效的進攻,獲取“破網”的收獲;汽車駕駛員在泊車時,有時也需要準確地後退,才能將車停在安全的位置;起步時,有時也需要後退,才能把車駛上前進的道路……

有了退讓,我們就不會被認為是一介粗魯的武夫;有了退讓,我們就不會被認為是一條莽撞的漢子;有了退讓,我們就會有廣闊的人緣,我們的人生道路就更加寬廣;有了退讓,我們的天空就會一片晴朗。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能夠主動退卻、尋找或創造市場機會的人更是傑出的人才,他們通過一定程度上的“退”,通常可以以退為進、勝算倍增,甚至轉敗為勝,進而贏得成功的人生。

鈴木集團成立於1920年,1952年開始生產摩托車,1955年開始生產汽車,如今是日本著名企業之一,向全世界的客戶提供優質產品。但在創業之初,這家公司卻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有一次,鈴木集團總裁鈴木太郎與西門子公司進行商務談判,雙方陷入了困境,原因是西門子公司堅持技術使用費提成率要占到銷售總額的9%,鈴木太郎不讚成這一提案,建議將提成率降低到5%。

雖然西門子公司答應了鈴木太郎的請求,但是合同文本的主動權掌握在西門子公司手中,不僅許多條款都是偏向自己公司的,而且他們又提出新的要求,即把技術轉讓費定為60萬美元,並且要一次付清。

弱勢的鈴木公司隻能聽從西門子公司的擺布。但是,當時鈴木電器公司的總資本不超過4億日元,而60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相當於兩億日元,這筆沉重的技術轉讓費對於剛剛起步的鈴木公司來說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巨額的費用,讓鈴木太郎陷入了兩難的選擇。如果答應,公司必將陷入財務危機,一場災難勢必在劫難逃;如果不答應,則公司就會失去一次發展壯大的好時機。在這種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鈴木太郎高瞻遠矚地指出,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得退讓才知進取,於是大膽接受了西門子公司的苛刻條件。

由於鈴木公司從西門子公司處獲得了最新研究成果,所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幾乎都有鈴木公司的參與,這為它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這樣說,雙方的合作使鈴木公司開始確立了國際大公司的地位。

如果不是一開始忍痛對西門子公司做出了退讓,鈴木集團恐怕很難成為如今一家全球知名企業。難怪有人說:“用爭鬥的方式,我們永遠得不到滿足;但是用退讓的方式,我們得到的會比期望的更多。”

“退,”體現了一個人的胸襟,需要的是相信自己的睿智和勇氣。暫時地退讓,雖然我們會損失一些東西,但是卻可以巧妙地擺脫各種困難和厄運,如此我們如何能不成功?如何不是真正的強者?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人生耐得住寂寞,精彩方能體現

鐵樹沉寂60年方開一次花,曇花積聚一個花期隻為數小時的盛放。人的一生之中,真正激情四射、五彩絢爛的場麵都是短暫的,更多的時候麵對的都是平凡普通的生活。但是,經受得住寂寞的考驗,才會有成功時刻的絢爛。

寂寞是人生中難以逃避的事情,如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一樣,時刻伴隨著我們。要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這是一種可貴的沉穩風範,是一個人淡泊明誌的修養,更是我們追尋夢想的關鍵。

這是一場座無虛席的演說,在人們熱切、焦急的等待中,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上場了,這是他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隻見他指揮著工作人員搭起了一座高大的鐵架,鐵架上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接下來又讓工作人員將一個大鐵錘放在自己麵前。

看到這怪異的一幕,人們很驚奇,不知道他要做什麼。

這時,推銷大師對觀眾說:“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很快,有兩個年輕人上了台,他們用盡全力去敲打那個鐵球,累得氣喘籲籲,但是鐵球紋絲不動。

台下觀眾的呐喊聲漸漸沉寂下去了,他們好像認定這樣的敲打是無用的,於是等著推銷大師來解惑。這時,推銷大師拿出一個小錘,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認真地敲了一下,停頓片刻再敲一下,這樣持續地做著。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10分鍾、20分鍾……這樣單調的鍾聲,令人們開始騷動起來,他們希望大師說點什麼,於是便用各種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但是推銷大師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仍然一小錘一小錘不停地敲著……

人們開始離去,最後隻有少數幾個人留了下來。後來留下的人們也喊累了,會場又安靜了。隻能聽到“ ”、“ ”的鍾聲,又20分鍾過去了,突然前排的一個人尖叫道:“球動了!”

霎時間,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個巨大的鐵球以很難察覺的幅度擺動著,而推銷大師仍在繼續敲著。終於,吊球在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在場的每一個人震撼了。

一陣熱烈的掌聲爆發出來,推銷大師收起小錘說了一句話:“你們都想知道我成功的經驗,今天我告訴你們,在成功的道路上,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忍受寂寞,等待成功的到來,否則你就隻能麵對失敗。”

在這場別致的演講中,推銷大師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很多人都像中途退場的那些人一樣,因為耐不住成功過程中的寂寞而終止了前進的腳步,取不到“真經”,這樣也就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人,他們不夠相信自己,害怕過平淡無奇的生活,不能承受生活中偶爾的失意,甚至用湊熱鬧、趕時髦、追風潮等麻痹自己、擺脫寂寞。雖然這樣得到了一時的快感,但渾渾噩噩地生活,豈不是浪費時間也浪費生命?!

鐵樹沉寂60年方開一次花,曇花積聚一個花期隻為數小時的盛放。就像這些獨特的植物一樣,正是因為它們經受得住寂寞的考驗,才會有成功時刻的絢爛。人的一生之中,真正激情四射、五彩絢爛的場麵都是短暫的,更多的時候麵對的都是平凡普通的生活。

耐得住寂寞的意義在於:能夠守住精神的底線、安靜躁動的心神、熨帖狂亂的靈魂,把無休無止的欲望歸於最有價值之處。在寂寞中默默耕耘,並且憑借一己良知和理性,嚴格地塑造、鞭策並完善自我。

中國有句古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人羨慕成功者,關注他們頭上的光環,卻不知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更多的是長期忍受寂寞、默默無聞前行的辛酸史、奮鬥史。

李時珍的家族世代從醫,世代長者都是遠近聞名的“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當地的名醫,在當時社會中,民間醫生的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

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一顧,自14歲中了秀才後,又3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並向父親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李言聞被兒子的堅誠所打動,終於同意了李時珍的要求,並精心加以輔導。

在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放棄了衣食無憂的安寧生活,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古稱攝山,今棲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名山大川。

在這些日子裏,李時珍遠離了人間的喧囂,每日麵對巍巍大山、青青悠草,無疑是寂寞的。但他耐得住寂寞,深入實地進行調查,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並收集藥物標本。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他弄清了許多藥物的疑難問題,終於完成了我國藥物學上的空前巨著《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先後曆時27年,後被達爾文稱讚為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由此可見,寂寞不是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也不是散淡與停滯,更不是所謂的孤獨或寂滅。真正的寂寞是一種堅持不湊熱鬧、不趕時髦、不追風潮、自信而又慷慨地拋灑汗水的生活境況和生存方式。

始終相信自己,不為浮躁世俗所左右,保持一顆沉穩而平和的心,如此耐得住寂寞的人常有著廣闊的心靈世界和更精彩的人生。因為,寂寞給了他們思考的空間,寂寞賦予了他們承受的肩膀,寂寞也垂煉了他們堅毅的意誌,從而沉澱、積蓄而後發。

耐得住寂寞,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這是生命真正成熟、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標誌之一。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來自與寂寞奮爭的過程。

因此,麵對成功路上的寂寞,要相信自己,別軟弱、別害怕、別逃避,耐住寂寞,在寧靜淡泊中默默耕耘,積蓄力量。每消滅、吸收掉一層寂寞,我們就多一分力量,如此,人生才不會膚淺,精彩方才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