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問題麵前,快速下定決心、采取果斷行動的人,往往能夠把握好“關鍵時刻”,車到山前必有路。即使他們會犯些小錯誤,也不會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致命打擊,總比那些猶豫不決、錯失良機的人好得多。
在該下決定的時候不能夠果斷地下決定,進而無法展開積極的行動,最後讓機會白白溜走,把自己人生的控製權交到別人手中,這種情形的發生太普遍了。知道了這些,你還會猶豫、坐失良機嗎?
立刻行動起來,和拖延說再見
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決斷,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看看那些取得過最佳成績的人,他們總是能夠和拖延心理說再見,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堅持不讓今天的事情“過夜”。
“這件事情還是以後再想吧”、“看完這個電影就去學習”、“等明天再寫這份報告也不遲”……在要作出抉擇或要付出勞動時,你是不是經常這樣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安慰,拖延時間做事?
其實,拖延更多是人的惰性在作怪,拖延就是縱容惰性,也就是給了惰性機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人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使完成某項計劃所需的時間加倍,而這又會使我們感到厭倦無聊。
如此,當一個人處於拖延狀態之中時,往往就會陷於一種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就是:拖延——低效能+情緒困擾——拖延,可以斷定的是,升遷和獎勵是決不會降落到這種人身上,成功也會與之擦肩而過。
有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
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陽光明媚,鳥兒歡快地歌唱、辛勤地勞動,其中有一隻寒號鳥,它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嘹亮的歌喉,它每天到處遊蕩,炫耀自己的羽毛和嗓子。看到別人辛勤地壘窩,它卻不以為然。
好心的鳥兒提醒它說:“寒號鳥,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
寒號鳥輕蔑地說:“冬天還早呢,著什麼急呢!趁著今天大好時光,快快樂樂地玩玩吧!”
就這樣,日複一日,冬天眨眼就到來了。鳥兒們晚上都在自己暖和的窩裏安詳地休息,而寒號鳥依然沒有壘窩,夜間的寒風吹得它瑟瑟發抖,它用美麗的歌哀叫道:“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萬物蘇醒了。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好不愜意,完全忘記了昨天晚上的痛苦,又快樂地唱起歌來。
好心的鳥兒又勸它:“快壘窩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寒號鳥嘲笑地說:“不會享受的家夥,陽光如此明媚,正是唱歌的好時候,我明天再壘窩也不遲。”
晚上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著哀叫:“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一場大雪突然降臨,鳥兒們奇怪寒號鳥怎麼不發出叫聲了呢?大家連忙一看,才發現寒號鳥早已被凍死了。
寒號鳥的故事雖是一則寓言,但它的確講明了在人的一生中,今天的行動是多麼重要,隻是寄希望於明天而不重行動的人,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把事情推到後天,一而再、再而三,最終隻會是一事無成。
“一些人的習慣一直拖延,直到時代拋棄了他們,結果就被無情地甩到後麵去了。”阿莫斯·勞倫斯說:“所有事情的成功秘訣就在於養成凡事立即行動的好習慣,這樣才可以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
看看那些取得過最佳成績的人,他們從來不會把事務拖延到一起去集中處理,總是能夠和拖延心理說再見,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堅持不讓今天的事情“過夜”。“要做的事情,馬上動手,不要給拖延找借口。”這是眾多成功者的親身經驗。
有這樣一位英國年輕人,他的工作效率很慢,始終得不到公司的重視和重用,也看不到一點點事業成功的希望,他整個人都快要崩潰了。於是,他決定去請教著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
一天早晨,年輕人來到瓦爾特·司各特家裏,他有禮貌地問道:“我想請教您,身為一個全球知名的作家,您每天是如何處理好那麼多的工作,而且很快就能取得成功呢?您能不能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
瓦爾特·司各特並沒有回答年輕人的問題,而是友好地問道:“年輕人,你完成今天的工作了嗎?”年輕人搖搖頭:“這是早晨,我一天的工作還沒有開始呢。”瓦爾特·司各特笑了笑,說道:“但是,我已經把今天的工作全部完成了。”
年輕人感到莫名其妙,瓦爾特·司各特解釋道:“你一定要警惕那種使自己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的習慣,我指的是拖延的習慣。要做的工作即刻去做,等工作完成後再去休息,千萬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樂。如果說我是一位成功者的話,那麼我想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年輕人茅塞頓開,他回想起自己在工作上拖拖拉拉的行為,拜謝過瓦爾特·司各特後匆匆地離開了。此後,他改變了拖延磨蹭的習慣,要做的工作即刻去做,一年後他成為了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
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決斷,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決斷,今日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日,因為明日還有新的理想與新的決斷。
從現在開始,好好想想拖延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此類人中的一個?你是不是也把事情推延到最後一分鍾才做?如果是的話,那麼現在該是麵對現實、好好改變的時候了,從今天做起,和拖延說再見,即刻行動起來。
眼高手低,隻會讓人不能前進
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終究隻能讓自己局限於舊有的捆綁中不得前進。不要輕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芝麻大的小事,也應全力以赴、踏踏實實地去用實際行動完成。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東漢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一日,父親的朋友薛勤來訪,見此狀,麵露不滿,問他為何不打掃幹淨來迎接賓客。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仔細想想,陳蕃之所以不掃屋,無非是胸懷大誌、不屑而致。然而,欲“掃除天下”之誌固然可貴,但一個連最基本的“掃除”動作都不知如何去做的人,從事大事的地基不勞、華而不實,豈不是岌岌可危?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一些像陳蕃的人,他們總是眼高手低,認為自己價值不凡、能力超群,在人生的規劃中總給自己設定在一個形式上的“高位”上,一心隻想著做大事,而對小事心不在焉、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殊不知,一件大事是由很多小事情組成的,很多的小事彙集在一起就是一件大事。沒有做好小事的能力,沒有了平日踏踏實實的積累,縱然有多麼完美的計劃,也會導致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無論我們有多麼偉大的理想,我們必須要先學會“掃屋”,用實際行動做好“掃屋”這項小工作。隻有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工作,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進而積累起做大事的資本。
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終究隻能讓自己局限於舊有的捆綁中不得前進;那些取得了較大成就的人,並不是因為一開始便居於高位,也不是他們有一步登天的本領,而是他們懂得行動起來,踏踏實實地從基層幹起。
大事是由許多小事組成的,任何一個鴻篇巨製也必定是由一個個詞彙組成。通往成功的道路向來都是呈螺旋或階梯式前進的,隻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改變的步子才走得穩,成果才站得住。
不要輕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芝麻大的小事,也應全力以赴、踏踏實實地去用實際行動完成。日積月累,積少成多,不知不覺中你會進步不少,相信你的生活也將發生不一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