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鬆下幸之助說過:“我在當學徒的7年中,在老板的教導之下養成了勤奮的習慣。所以一些工作在他人視為辛苦困難,而我卻不這樣覺得,反而覺得快樂。青年時代,我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奮努力,所以,我的能力提升得很快,這讓我抓住了很多的機會。”
要想獲得成功,勤奮工作是最基本的功夫。如果覺得自己的天賦不行,那就更要勤奮努力,就如李嘉誠說的那樣,別人用8小時就能做好的事情,如果我做不好,我就用16個小時來做。要在工作上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隻有這樣,你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李昌鈺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刑事鑒定專家。1976年,他在美國康涅狄克州警署刑事鑒定中心擔任主任一職,在他之前,還沒有一位華人得到過美國司法機構給予的如此高的信任。他的名字已經被列入世界級最神奇的偵探家行列,他被稱為當代的“福爾摩斯”。
偵破案件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探案者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想象力,而且需要反複查找證據,並要在最有限的證據中得出讓人信服的推理和結論。
這種工作所要求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他不僅白天要忙於工作,在晚上依然要為工作付出。他每天的睡眠通常隻有4個小時,吃一頓飯用時不超過5分鍾,在3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幾乎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人們認為他是一個神奇的警察,對他的能力近乎崇拜,但李昌鈺認為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而他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績隻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勤奮罷了。他認為自己在職業上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勤奮積累的結果。人們給了他很高的榮譽,那其實是對他勤奮的獎勵。他認為勤奮是他獲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才智與勤奮相比,他寧可相信勤奮。
如果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又認識到自己在能力上的不足,那麼隻有通過“勤”才能補救。對能力真正不足的人來說,“勤”就是要花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隻有不怕苦、不怕困難,機遇才會被你抓住。
在寓言《守株待兔》中的那個人,曾經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隻兔子,但此後再也沒有得到過半隻兔子。所以,不要指望不勞而獲的成功,任何成功都來自於勤奮者的努力,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如果你永遠保持勤奮的狀態,你就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稱讚,同時也會脫穎而出,並得到獲取成功的機會。否則,即使機會來了,你也隻能望洋興歎。
吃苦耐勞能使你更優秀
很多人認為,有本事的人不用吃苦,吃苦的人沒有本事,卻不知所有有本事的人都是從吃苦過來的,如果他們不吃苦,很可能就會失去工作機會,就沒有發展自我的前提。也有人認為吃苦很簡單,就是努力工作、埋頭苦幹、沒日沒夜地操勞,像蜜蜂一樣辛勤。其實這是對吃苦的一種誤解。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無論你經營什麼、做哪個行業,都必須艱苦奮鬥,如果隻想坐享其成,就很難會有體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就更別提會成為一個有本事的人了。看看有本事的人曾經所從事的職業,我們就可以想出他們在人生過程中吃了多少苦。吃不了苦,就無法成為人上人,總是對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滿,總想找一個既輕鬆又能賺大錢的工作,結果往往是好機會沒有降臨,寶貴的年華卻被虛度了。
在電視劇《大長今》裏有這樣一個片斷。
長今一心隻想在比賽中取勝,用了尋常百姓吃不起的上好牛骨燉湯,這完全與太後娘娘要為百姓找出新食物的用意相左,結果輸掉了比賽。
為了讓長今認識並反省自己的錯誤,韓尚宮派長今到雲岩寺去伺候年邁臥病在床的老尚宮。長今苦苦哀求韓尚宮將自己留在宮內,韓尚宮卻不為所動。
長今走了之後,連生、阿昌跟令路都想成為韓尚宮的上讚內人,可是當韓尚宮用訓練長今的方式訓練她們時,她們都無法做到。韓尚宮問她們:“你們不是說行嗎?為什麼都做不到?”她們無法回答。
為什麼連生、阿昌和令路都做不到?歸根結底,是因為她們缺少了像長今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韓尚宮自然不想讓她們做自己參加比賽時的助手。
現在,有一個最讓企業頭疼的問題是:新招來的員工吃不了苦,沒有一點兒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些人在企業裏幹了幾天,甚至才幹了幾小時就辭職走人,沒有堅定的意誌。
一個知名企業家說:一個優秀的員工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現在有些青年員工,剛到企業來工作時決心很大,可是最後總有一部分人無法堅持到最後。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吃苦的精神。任何一種工作都很辛苦,但美好的生活是靠我們用雙手勞動去爭取的,你付出多少,就會有多少收獲。
文清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北京,在一家公司從事質檢工作,每個月隻能掙1500元,這樣的薪水隻能讓他住在地下室,而且還必須從早忙到晚。他的朋友都勸他換份工作,說這樣低報酬的工作不值得他如此賣力。
可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從不抱怨自己的工資太低。他認為,在這兒工作雖然辛苦,工資也不高,但能學到很多非常有用的東西。他誠懇踏實的態度受到了老板的關注,一年以後,他的工資就漲到了4000元,並且被提拔為一個重要的部門的副經理。
在新職位上,文清繼續保持自己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最後被提升到副總經理的位置上,成為公司中收入僅次於老板的人。
其實,每個人在剛參加工作時工資待遇都不高,而且都是做最基礎的工作。企業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磨煉新人,看誰才是真正值得培養的人。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工作辛苦、薪水又少就心生抱怨,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立刻讓自己學到紮實的基本功,為今後的人生道路和職業生涯打好堅實的基礎。
老板最欣賞那些具有任勞任怨、有敬業精神的員工,所以,隻有踏踏實實地做好現在的工作,將敬業精神徹底融入到你的工作當中,你才能得到老板的重用、贏得未來。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隻要你盡心盡力去做,就一定能出類拔萃。
小時候,王永慶的家裏特別窮。由於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從他6歲起,每天一大早他就起床,赤腳擔著水桶去二裏多遠的水潭去挑水。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不過,這也鍛煉了他的耐力。
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小學畢業後,王永慶就來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在那兒待了大概一年,他的父親見他有創業的潛能,就向親戚朋友借了兩百塊錢,幫他開了一家米店。
為了經營好自己的米店,王永慶很用心地盤算著每家用米的消耗量,當他估計某家的米差不多吃完的時候,就將米送到顧客家裏。這種周到的服務一方麵確保顧客家中不會缺米,另一方麵也給顧客提供了方便,尤其令那些老弱病殘的顧客更是感激不盡,自從買過王永慶的大米後,再也沒到別家米店去買過米。
王永慶並不是一個甘於滿足的人,為了增加利潤,他減少了從碾米廠采購的中間環節,添置了碾米設備,自己碾米賣。在王永慶經營米店的同時,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經營的碾米廠一般到了下午5點鍾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慶則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半,結果使日本人的業績總落後於王永慶。
由於王永慶在年輕的時候肯吃苦耐勞,使他後來在經營台塑企業時能得心應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麵對。取得成功之後,王永慶深有體會地說:“對我而言,挫折隻是提醒了我在某些地方疏忽犯錯了,必須進行理性的分析,並作為下次處世的參考與借鑒,這樣便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人生所不能忍的挫折,並從中獲益,這樣,挫折的殺傷力就等於銳減了一半,因此,我成功的秘訣就是‘吃苦耐勞’這4個字。”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名言告訴了我們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吃苦耐勞也是獲取成功的秘訣。那些能吃苦耐勞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這是因為吃苦吃慣了,便不再把吃苦當苦,能泰然處之,遇到挫折也能積極進取;如果怕吃苦,不但難以養成積極進取的精神,反而會對困難挫折采取逃避的態度,這樣的人當然也就很難成功了。
人生之苦有很多:工作之苦、環境之苦、氣候之苦、思鄉之苦、離鄉背井之苦、拋妻別子之苦、寂寞孤獨之苦、上當受騙之苦、失敗之苦乃至血本無歸之苦等。對於這麼多種苦,如果一個人不能用一個積極的心態來“消化”,那麼他的精神就會崩潰,但是如果他能用吃苦耐勞的精神坦然麵對,那麼天下就沒有他成不了的事。所以,可以說,吃苦耐勞不僅會讓你變得更優秀,還會讓你擁有成就事業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