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修養的人會說話,更善於傾聽
著名勵誌大師戴爾·卡耐基曾經這樣說過:“專心聽別人講話的態度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最大的讚美,也是贏得別人歡迎的最佳途徑。”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巴,目的是讓我們多聽少說。說得少,才能聽得多,隻有學會傾聽、學會尊重,我們才能贏得好人緣。
傾聽就是安靜細心地聽別人訴說。有時候傾聽是一種習慣,善於傾聽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修養。有修養的人會說話,更善於傾聽。學會傾聽不但能正確完整地聽取你所想要的信息,而且會給人留下認真、踏實、尊重他人的印象。
美國教育學家娜思夫人說過這樣一句至理名言:從小播下良好習慣的種子,將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有良好傾聽習慣的人將終生收益。善於傾聽是與人交往的一種能力,是一種優秀的品格。
一家電話公司曾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客戶非常苛刻,以不滿意該公司的服務質量為由,經常前來刁難工作人員,並威脅公司要拒付通話費用,如果對方不答應,就要向報社曝光、向消費者協會投訴。不但如此,這位客戶還四處宣揚、散布謠言,詆毀電話公司。
電話公司不想讓這個人總來找麻煩,就派工作人員和這個客戶進行協商,勸他不要再繼續鬧下去,這樣對誰都不好,但是仍然無濟於事,雖然派去的這個人口才很好,善於講道理、擺事實,幾乎把這個人說得啞口無言、無言以對,但是最後還是無濟於事,那個客戶反而鬧得更厲害了。
沒有辦法,電話公司隻好又派了一名調解員去解決這個事情。這個調解員最大的特點不是說得有多麼好,而是善於傾聽。在和這個客戶交談的過程中,他不斷地用“是”、“嗯”點頭,用微笑來示意對方。他盡量讓對方把所有的不滿都發泄完之後才微笑著向對方解釋。
這個客戶還真是一個麻煩人,屬於不說完絕不罷休的一類。他滔滔不絕地說了整整3個小時,調解員就不厭其煩地聽了3個小時。之後,調解員還登門拜訪了他兩次,專門去聽他發泄心中的不滿。當調解員第3次去他家時,這位客戶終於被打動了,並且很禮貌地和他交談,並表示不再糾結這件事了,還撤銷了向有關部門的申訴。
說得太多就能勸服別人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故事中的這位客戶表麵上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實際上是想獲得一種尊重。當第二位調解員給他以足夠的尊重時,其實他心裏的不滿和委屈已經消除了。有時候,不需要你據理力爭,非得把別人說得心服口服。解員並沒有費盡口舌地勸說對方,他隻是一直在傾聽對方說,最後順利地疏導了客戶的不滿情緒,使客戶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讓自己顯得很有修養。
與人相處,多聽少說更容易受人歡迎。傾聽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不僅能為你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虛心學習的有效途徑,能讓你從別人的訴說中學到更多知識。聽別人說話並不是一言不發地呆坐著,而是在每一次傾聽之後,你都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傾聽別人說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顯示了你低調為人的處世風格,當然,你在傾聽的過程中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從而使自己更完善。
地位越高,越要低調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每個人都有“好勝心”,都不希望被人超過,當別人超過自己時,你便會有自卑和忌妒的心理,而當自己超過別人時,可能你會覺得自己地位很高、很有成就感,其實這往往是你的一己之見,真正的強者從不會表現出自我優越感,而是低調為人、謙和處世。
低調是最高的炫耀,低調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顯示了一種處世哲學。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他不僅有淵博的學識,而且其謙虛謹慎的人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一次,子貢在去承地的路上看見路邊有衣衫襤褸的人,他的名字叫丹綽。子貢走上前,很不屑地看了他一眼,漫不經心地問道:“喂,這裏距離承地還有多遠?”
丹綽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子貢不高興地說:“人家問你呢,你卻不回答,真沒禮貌?”
丹綽掀開身上裹著的破布說:“看見別人卻心存輕視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見別人卻不認識別人,是否有欠聰明?無故輕視侮辱別人,是否有傷道義?”
子貢一聽這話,頓時覺得此人絕非等閑之輩,一定是個高人,於是立刻下車,充滿敬意地走向前說:“我確實失禮了!您剛才指出了我三大過失,您還可以再告訴我一些嗎?”
丹綽說:“這些對你已經足夠了,我不會再告訴你。”
此後,子貢對人再也不敢起輕視之心,每次在路上碰到人都會行禮,如果是兩個人,就在車上行禮,5個人的話就下車行禮。
人人都有虛榮心,沒有誰願意低人三等地說話。丹綽之所以贏得子貢的尊重是因為他低調的待人態度,子貢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地位明顯高於丹綽,其實那隻是表象,雖然丹綽衣衫襤褸、食不果腹,但是他要比子貢更有學識,更懂得做人的道理。
蘇格拉底曾告訴他的門徒一個圓融的處世方法:“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因為隻有學會在別人表現得麵前一無所知,自己才會有所知。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穀子,越是低下頭。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些人喜歡張揚、高調。
有的人看過幾本書就得意揚揚,自詡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寫過幾篇發表的小文章,就故作鎮定,自封著名詩人、作家;還沒幹出一點兒成績,就“拉長、吹大、墊高”,再通過媒體“精心包裝,隆重推出”。凡是這樣的人,肯定心裏沒有底,真正的大師是不需要宣傳誇大的,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感動中國頒獎詞》中這樣寫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隻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研究雜交水稻的成功雖帶給了他許多的榮耀和光環,可他卻從不擺名人架子,坦誠地對待周圍人。在研究中心,他經常組織研討、鼓勵大家發表見解,集思廣益;他經常接待國內外同行的友好訪問,十分珍惜這樣的交流機會,常常邀請客人舉行學術講座,以便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別人交流互通心得。往往在這種時候,他把自己當成學生,虛心地請教問題。
袁隆平的淳樸、真誠、低調的作風感動著每一個人。他不講究吃穿,辦公室的設施也很簡單。他個人獲得的科學技術獎金上億,但是添置衣服時卻挑選便宜的,有一次,他花100元買了7件襯衣回來,還和大家笑說可以穿好幾年。他把獲得的獎金都用在科研基金上,除此之外,他還以個人的名義捐助了多名困難學生,幫助農民的後代獲取受教育的機會。
作為一位無數次登上榮譽殿堂的院士,袁隆平的地位不高嗎?但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麼偉大,而今,已年過70多歲的他依然耕耘於田間地壟,這就是一種境界——低調的境界。
低調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是一種良好的品格。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應該怎麼保持低調而又不失自己的地位呢?
首先,在姿態上要保持低調。無論在職場、商場中都要把姿態放低,低調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
其次,在心態上要低調。即使功成名就,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容人之過方顯大家本色。事事不要鋒芒畢露,低調做事才是明智之舉。
再次,在行為上要低調。韜光養晦、大智若愚、深藏不露,是一種智謀。過分地張揚自己,鋒芒畢露,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麼不管多麼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
最後,在言辭上要低調。沉默是金,不揭人傷疤,不要刻意去傷害別人的自尊。有時候,因為你的一句話,別人可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