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當然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隻有寬容的人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示弱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適當地示弱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智慧的顯現。人生是一場艱難的馬拉鬆,隻有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才會迎來最後的勝利。有時候還需要你拿得起、放得下,懂得示弱,你才能走得遠。
瑞典有位以登山為生的人,他的名字叫克洛普。在1996年春天的某一天,他與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騎自行車從瑞典出發,沿途跋涉、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喜馬拉雅山的腳下。但在距離峰頂僅剩下300英尺時,他毅然選擇了放棄這次登峰的挑戰,返身下山,這意味著他所做的一切將前功盡棄、功敗垂成。令人不解的是,他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決定呢?
後來,他說出了原因,他說:“我們預定返回的時間是下午2點,雖然當時隻需要45分鍾我就能登上山頂,但我知道如果我那樣做的話,也許今天我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我一定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時限,無法在夜幕降臨前下山。”
事實證明,克洛普當時的決定是對的,他敢於放棄那次逞強的任務是明智之舉。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因為錯過了安全返回的時間而葬身於暴風雪中,讓人扼腕歎息。而克洛普不畏艱險,經過對惡劣環境的適應,在第二次征服中輕鬆地登上了峰頂。
換個角度想,如果克洛普一味地堅持、一味地逞強,不甘於示弱、不顧一切地去實現目標,那麼他將和其他12名同行一樣丟了自己的性命。克洛普學會了示弱、學會了審時度勢,把握全局,以小忍換大謀保全了自己,最終攀上了成功之巔。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都不願意示弱,覺得示弱就是傷自尊,就是不自信的表現。認為隻有表現強勢,人們才會懼怕你。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生活的瑣事而去計較,比如誰也不想讓別人“小看”,所以一定要去爭那口氣,去發生無謂的爭吵和打鬥,製造不良的影響和嚴重後果,然後追悔莫及。
生活中總會有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工作中的困難、上級的誤解、同事之間的競爭,同學、朋友之間產生的誤會,甚至偶然在街上逛街、逛商店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如果你不懂得示弱,傷了和氣,最終隻能自食其果。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柔弱的蘆葦在暴風雨中還是會彎腰低頭,此後等到陽光明媚時又挺直身軀,這是自然現象。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永遠要以“彎腰”的姿勢處世,如果事事逞強、時時逞強,一定會讓自己活得很累,隻有學會適當示弱,才能走出別樣的人生之路。
適當示弱是一種智慧。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大是大非的嚴肅問題,朋友間的誤解、夫妻之間的爭吵、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等這些都需要你有一種謙虛忍讓的心態來麵對,若一味地逞強,恐怕你會失去更多的東西。無論是“忍”還是“退”,都是適度的示弱,它需要一種寬廣的胸懷和博大的胸襟。
適度示弱是一種勇氣。韓信忍“胯下之辱”,成就一代名將;項羽不能忍一時之敗,落得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可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敢於放棄名利去屈從別人是一種氣度,生活中,懂得忍辱負重、尊重別人、寬容別人、適度示弱,才會成就你的遠大理想和目標。如果說逞強示威需要勇氣,那麼適度示弱也同樣需要一種勇氣,適度示弱是一種境界。
清代宰相張英和葉侍郎毗鄰而居,兩家因地界問題發生爭執。為此,張英給家人修書—封:“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主動讓出3尺,葉家深感慚愧,也將院牆後退3尺,從而留下了“六尺巷”的美談。
人生不是一條單行線,而是一條雙行線。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事情,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差距隻是一個選擇問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而懂得何時適當地示弱將會為你與他人的交往添加不少感情分。
與人相處要謙和,有理也需讓三分
在自然界中,水因為願意往下流,所以可以積蓄力量,減少不必要的阻力;而與之相反,如果一味向上,隻會消耗精力、增加危險。在為人處世中,我們要學習水的謙卑,盡量減小矛盾和衝突,才有利於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
“服務員!你過來!你過來!你來看一下!”一位顧客高聲喊道,並指著麵前的杯子生氣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不是過期了?把我一杯紅茶全給毀了!”
“對不起,真對不起!”服務小姐一邊道歉賠不是,一邊微笑著說:“我馬上去給你換一下。”
準備好的新紅茶很快就端來了,碟子和杯子和以前的一模一樣。杯子裏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服務小姐輕輕地將其放在顧客麵前,又輕聲地說:
“先生,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放牛奶了,因為有時侯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那位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後便走了。
有人笑著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土,你為什麼不直接說他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顏色?”
“正是因為他粗魯,所以才要用委婉的語氣來和他說話;正因為道理一說他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
服務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勢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在場的顧客無不都對服務小姐點頭笑了,並對這家餐館增加了不少好感。以後,隻要他們每次見到這位服務小姐,都想到她“理直氣和”的理論,而那位粗魯的顧客再次走進這家餐館時,對這位服務小姐也笑容可掬。
“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這是猶太人喜歡的一句格言。“二戰”時期,納粹幾乎將猶太人以屠殺的方式對其滅絕,而猶太人卻有著這樣的心態,實在讓人佩服。難道猶太人沒有理嗎?就像上麵故事中那位服務小姐一樣,有理就要理直氣壯地大聲辯駁嗎?當然不是。
在今天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和別人發生一些小矛盾?誰又能保證自己事事處處都占理?隻要不是原則性問題,隻要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即使自己占理,讓一次又能怎麼樣?再說,與人方便就是對自己的恩惠,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們往往把大海比作寬廣的胸懷,因為大海能廣納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在一個單位或集體中工作學習,難免會與他人產生一些意見或矛盾。但是,如果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致大打出手,是很不明智的,也是很不值得的。
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其實,有時和別人爭論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不就沒事了嗎?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實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越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欽佩。
一天,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萊的辦公室裏突然闖進幾個人,進來就大吵大鬧,還蠻不講理地向他提一項抗議。說話聲音最大的是一個議員,他的脾氣很大,說話也很難聽,開口就咒罵麥金萊,而總統麥金萊卻並沒有反擊,他很淡定地看了一下這個發怒的議員。他心裏明白,現在作任何解釋都是徒勞,會導致更激烈的爭吵,這對於堅持自己的決定很不利。
麥金萊總統依然一言不發,他默默地聽這些人叫嚷,直到這些人說得都筋疲力盡了,把身上的怒氣發泄完了,他才用溫和的口氣問:“現在你們覺得好些了嗎?”
剛才破口咒罵他的那個議員的臉立刻紅了,麥金萊平和而略帶微笑的態度頓時讓他覺得自己很慚愧,一下子比總統麥金萊矮了一截,原來自己粗暴的指責根本站不住腳,也許總統麥金萊根本就沒有錯。
直到後來,這位議員也沒有完全明白總統麥金萊為什麼當時不反駁。總統麥金萊向他解釋為什麼會作那樣的決定、為什麼不能更改?總統麥金萊沒有當麵與他爭論的行為讓他覺得自己很沒素質、沒有修養,不過打從心眼裏,他開始服從總統麥金萊了。當他再次回去報告交涉結果時,隻是說:“夥計們,我忘了總統麥金萊所說的是些什麼了,不過他是對的。”
失敗者往往喜歡抱怨,喜歡無休止的爭論,喜歡挑起爭端,喜歡讓其他人心裏不平衡。也許那些挑起爭端的人會覺得同事和朋友們會對他們的機敏和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覺。麥金萊總統並沒有說什麼精彩的話語,但是卻折服了在場的每一個議員。
美國眾議院著名發言人薩姆·雷伯說道:“如果你想與人融洽相處,那就多多附和別人吧。”他的意思是說你不可能一方麵無休止地激惱別人,而另一方麵又指望別人來幫助你,誰也不喜歡這樣。林肯早年因說話言辭犀利而導致與人決鬥。隨著年歲漸增,他也日趨成熟,在非原則問題上總是避免和人發生衝突,他曾說:“寧可給一條狗讓路,也比和它爭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狗殺掉也無濟於事。”我們在遇到某些不講理的人時,如果不爭論也無關緊要,如果不存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那麼就向林肯學習,讓他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