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 世 篇 第6章謙虛平和
——低調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貶低自己去抬高別人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韜光養晦、淡定自若才能成大器。低調是做人的一種境界、生存的一種智慧。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留三分讓人嚐。與人相交,謙虛平和得人心。
低調做人,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山不曾解釋過自己的高度,聳立雲端卻是對它最高的評價;海從不表白自己的深度,容納百川卻是對它最大的讚美;大地從沒有表達過自己的厚度,其承載萬物的地位卻是無人取代……
在與別人相處中,我們總想要顯示點兒什麼。然而,一旦顯示起來,我們會發現任何語言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甚至還會越抹越黑。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個性張揚的年代,隻有低調做人、低調做事才是生存的大智慧。
綜觀古今,經得住曆史考驗的、最後成功的那些人和事,更多秉持的是一種低調的處世原則。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商場,他們所講究的處世策略都是進可攻、退可守,這看似平淡的簡單道理實際上卻是高深莫測的。
在中國的曆史上,被稱為第一個“大智慧”的人是舜。根據曆史記載,舜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後母生了一個弟弟“象”。舜是個孝順的兒子,盡管後母對他百般刁難,甚至無數次地毒打他,但是他依然很小心的侍奉後母、關照弟弟。
後來,在與家人一起生活的過程中,舜的後母有幾次都想殺害他,舜既感到可怕,同時又很無奈,但從來沒想過要反抗,於是他獨自一個人流落到曆山腳下開荒種地。盡管舜的生活過得很辛苦,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接受大自然的挑戰,但是他卻沒有一句怨言,他的這種德行影響到周圍的其他人,大家都很喜歡他,四麵八方的男女老少都過來和他結伴,他們都希望能和舜成為鄰居。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圍繞在他身邊的人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村落,然後又擴大為城鎮、都市,連當時的天子堯也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做妻子。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舜通過了堯對他的能力所進行的考試。最後,堯將天子之位禪讓於舜。
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舜之所以能夠贏得天子之位是因為他有大智慧,這種“大智慧”就叫低調。隻有低調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喜歡。舜的謙讓、豁達和平和是他低調的體現,所以人們願意擁護他,和他在一起。
低調做人是一種風度和修養,行事低調的人才會爭取到和別人相處的機會。低調是處世的一種智慧和技巧,懂得低調的人才會獲得和別人共享的權利。保持低調,是一種博大的生存智慧。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這裏所講到的淡泊是指思想的淡泊,而不是行動的無所作為。隻有寧靜、心沉下來才能夠考慮得更為久遠。衝動是魔鬼,在衝動、情緒化時所作的決定往往是不明智的。自古就有意氣用事、衝突毀了大局的事例。為人處世,我們應該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腳踏實地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曆史上有一段關於蜀後主“劉阿鬥”的故事。
蜀後主劉禪小時候乳名叫“阿鬥”,因為“無能”而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所以“阿鬥”也自然地被人們認為是無能的代名詞。“劉阿鬥”果真是無能嗎?其實不是。處於當時的曆史條件和情景,可以說他的無能無疑是一種自保、是明智之舉。
曹魏大舉攻署的時候,蜀國的兵力並不強,所以劉禪被迫自保,隻能退讓。識時務者為俊傑,當時劉禪非常“識時務”,認為投降是對的,不僅可以換來短暫的和平,還能受到優待。後來,劉禪被迫又要北上,隨後到洛陽。到了洛陽之後,劉禪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心想:曹魏雖然封他為安樂公,但是剛剛晉封為晉王的司馬昭是真正掌握實權的人物,這個人物卻對他懷有戒備心理,無可奈何之下,劉禪隻能選擇自保。
後來,司馬昭設宴邀請劉禪。宴會期間,特此派人演出楚國的技藝,其實這是司馬昭的陰謀,是故意設置的,目的就是試探劉禪。演出時,有人悲傷過度,在一邊暗自哭泣,劉禪看了內心也十分傷心,但是看著司馬昭那張陰晴難辨的臉,心裏開始起了疑心。劉禪心裏想:這是不是司馬昭故意設置的?一定有什麼陰謀詭計。於是,劉禪裝作很淡定的樣子,笑逐顏開。司馬昭看見劉禪並沒有起疑心,還是傻乎乎地笑著,認定他一定很愚鈍。司馬昭悄悄對他的親信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薑維邪?”賈充看著劉禪的樣子,也打趣道:“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戲演完之後,司馬昭還故作聰明地試探劉禪:“頗思蜀否?”劉禪裝作很驚訝的樣子對他說:“此間樂,不思蜀也。”沒想到,司馬昭竟然信了。
宴會結束後,與劉禪一起隨從的一位大臣正好聽到上麵的一段對話,便對劉禪說:“主公,您剛才說的不是太妥當,假如有人再問您這樣的話,您應該含淚對他說:‘老祖宗的墳墓都在蜀國,我怎麼可能不懷念呢?’”劉禪聽過之後覺得有點兒道理,對這位大臣點了點頭。
不久,司馬昭再次召見劉禪,問他是否想家,而劉禪仍然裝作很傷心的樣子,司馬昭心裏有點兒納悶:這怎麼像某某的腔調呢?而劉禪很天真地對反問道:“您怎麼知道教給我的那個人正是你所說的那位呢?”司馬昭聽過之後哈哈大笑,對劉禪的考驗到此結束,從此對他再無戒備心,而劉禪則安然度過了自己的下半生。
在現實生活的為人處世中,抬頭會暴露自己的缺陷,而低頭卻能積蓄自己的力量。劉禪懂得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低頭,所以他活了下來。試想一下,如果劉禪“不識時務”地表現自己,最後可能會落得殺頭的後果,而一代蜀國後主在曆史上就不曾出現了。龍遊淺灘,暫時可以放下身段,方能存活;虎落平陽,姑且可以降低姿態,方能活命。在身處困境的情況下,能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勇氣。一個人隻有不拘於一時的得失,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低調做人、韜光養晦、不張揚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風度。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品格,你是不會得到幸福和快樂的。無論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過分張揚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雖然好用但是容易折斷,最終將會在放縱、放蕩中悲慘而亡,無法在社會中生存、立足。
低調絕不僅僅表現為一種示弱的狀態,它甚至是一種更有力的生存策略。從表麵上看,低調的人常常給人一種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感覺。殊不知,其實低調是聰明持久的象征,低調者首先放棄的是顯耀自己,低調者不願將自己比別人優秀的地方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對其他人的一種尊重、對不如自己的人的一種理解。寬容是低調的本質,低調的人相信:給別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千百年來,老子所主張的這種“謙下”的處世原則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上善若水”,指的是做人處世要有水的精神,在今天這樣一個紛繁動蕩的社會中,如何懂得生存之道?唯有低調。
低調的人總會比一般的人經受更多的痛苦,因為他們必須要知道如何避免失敗,他們不會用種種負麵的假設去證明自己的正確。總之,低調是一種優雅的氣質;保持低調是對生存智慧的詩意拷問,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享受生存的快樂。
適當示弱,為自己與他人的交往添加感情分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天下最柔的東西才能穿透天下最堅硬的東西。老子認為,最柔軟的東西裏麵往往蓄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所以有時候,弱並不是代表軟弱無能,在恰當的時候懂得示弱,將會為你積蓄更多的力量,以便厚積薄發。
一滴水的力量是微弱的,而水滴卻可以穿透石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水是最柔的東西,也是最堅硬的東西。做人應該有水的精神,低調行事、以柔和寬容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之力對待一切困難。
莊子在《山水》篇中講到一個這樣的故事。
在東海有一種鳥,這種鳥非常柔弱,在鳥群中,你永遠看不到它,因為它總是擠在鳥群裏苟生,這種鳥的名字叫“意怠”鳥。
“意怠”鳥由於本性柔弱,在和別的鳥一起飛行的時候,它們總是不敢飛行在鳥隊的最前麵,也不敢在最後麵;吃食的時候從來不爭先,隻是在其他鳥吃完後才找尋殘食。它們就這樣小心翼翼地活著,所以,鳥群以外的動物也不會傷害它,當然也不會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優哉遊哉、遠離禍患。
“意怠”鳥的生存之道有點兒像魯迅筆下的阿Q,得過且過,隻要能活著就好。適當地示弱是一種生存之道,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但是過分地示弱就是真正的弱者行為,“意怠”鳥就是弱者,所以它苟活著,不能獨立。阿Q精神勝利法是對弱者最直接的體現,但是人不能隻有“骨肉”,還要有“血肉”,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才會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
示弱不是一味地忍讓,而是在具體的情形下審時度勢,做到剛柔並濟。在職場中,對於管理下屬來說,在行使權力、下達命令時,一定不能示弱,對於原則性的東西不可違背,但情感及語氣要柔軟溫和,這樣下屬才不會感覺到你盛氣淩人、獨斷專行,你才能服眾。而如果隻是一味地強硬到底、高調行事,那樣隻會引起下屬的反感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