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別給人生設限(1 / 3)

第3章別給人生設限

恐懼與不安全感不是天生就有的,無論什麼恐懼與不安全感縈繞著你,你都應盡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它們。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危機不可避免、阻礙不可避免,頑強的意誌是你戰勝它們的法寶,記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跳出思維的局限你會飛得更高。

◎ 學會用信念戰勝恐懼 ◎

恐懼是心靈天空裏的一陣酸雨。它帶來心靈、道德和理想的腐爛,甚至死亡,使人踟躇不前,但有信念的人經得起任何風暴的考驗。

有人問:“什麼是恐懼?”恐懼最多隻是精神的幻覺而已,因為在恐懼的背後缺乏現實的支撐!

我們因為恐懼,所以恐懼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它像一個強有力的、時刻懸在人們頭頂上的詛咒;它像一個張牙舞爪的魔鬼,想要征服所有的人。

它毀滅人的理想、削減人的勇氣、扼殺了人的創新性,恐懼抹殺了人的個性,破碎的心靈能壓斷骨頭,所以,任由恐懼肆意發展就是人類的無知,害怕恐懼則是人類的倒退。一個滿懷恐懼之心生活的人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他隻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具行屍走肉,是人類的悲哀。

放棄那些不必要的恐懼吧,用智慧和信念武裝你的頭腦,用勇氣和希望去充實你的心靈,你就能更快地看到勝利的曙光。不要將畏懼變成家常便飯,不要再猶豫,馬上采取行動,你的敵人會立刻嚇得逃之夭夭!任何畏懼之心,不管它有多強烈,在你的心中紮根有多深,你都可以用勇氣、希望和信心把它拔除。在這裏,為大家舉一個信念力可以戰勝恐懼的例子:

查爾摩斯博士在一次乘坐馬車的過程中發現那名叫約翰的車夫在不停地鞭打拉車落後的馬匹。於是他就問約翰為什麼要這樣做,約翰回答說:“那匹馬因為害怕前麵的白色石塊兒而畏縮不前,導致它始終落在別的馬後麵。我用鞭子就是要驅趕它不顧一切向前衝,隻有走過去才會發現你害怕的並不像你所想象的那麼可怕。才能始終走在最前麵!”查爾摩斯博士若有所悟,他細心琢磨馬夫的這種理念,然後寫下了著名的《論新理念的驅逐性力量》,認為:要想驅逐恐懼,必須首先在心中裝下新的理念以克服恐懼。而這種新的理念最好是積極堅強的信念。

為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信念為什麼可以戰勝恐懼。

恐懼本質上來源於一個人對自身虛弱的感知。當我們對自己要應對的事物的能力不足或根本就缺乏時,恐懼便會油然而生。比如:我們恐懼疾病,就是因為有時候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它並恢複健康。

杜克博士在他的傑作《論意誌對身體的影響》中談到,許多疾病由各種形式的恐懼導致。比如:癡呆、精神錯亂、肌無力、狂躁症、出虛汗、黃疸病、頭發變白、禿頂、貧血性休克、突發性齲齒、子宮疾病、丹毒、濕疹、畸形兒,以及許多其他疾病,都是源於各種恐懼。因為恐懼會嚴重地破壞身體的免疫力,從而提高傳染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比如:當霍亂、天花、白喉、黃熱病以及其他惡性傳染病在一個社會時期傳播開時,成千上萬的人會由於恐懼而成為受害者。

事實的確如他所言。例如:在黃熱病流行時期,人們通過耳濡目染,不斷積累起嚴重的恐慌情緒。人們的腦子裏全是關於這種疾病的畫麵:黑色的嘔吐物、瘋狂的病人、死亡和可怕的葬禮。長期精神的恐慌不安的折磨,引起了身體的虛弱而成為疫病攻擊的對象。

赫爾凱姆博士是一位傳染病專家,他認為:恐懼本身就是一種傳染病;恐懼它不需要演說或標語就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自我複製和傳播,而且極度恐慌的人們幾乎不需要病菌就能讓黃熱病疫情全麵爆發。

還有一位著名專家在做學術報告時說,肺結核本身分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種;但在一種肺結核病的個案中我們看到,在幾個世紀的恐慌情緒作用之下,一種非傳染性疾病可以轉變成傳染性疾病。

由此可見,正是恐慌的情緒導致身體極度虛弱,從而使可怕的疾病有機可趁,得了本不該有的傳染病。魯密斯博士認為可把肺結核歸因於瘴氣傳染,可傳染之後的再傳染與死亡等後續過程則是由恐懼來完成的。

最近發生在某國的霍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恐慌症傳染的絕佳例子,這種情形在文化知識貧乏的群體裏尤為明顯。

有些被送到醫院的病人很明顯具有霍亂的典型症狀,但是經過醫檢之後卻發現他們各項生命指標都很正常,那些症狀完全是由恐慌心理所引起的。於是,官員不得不發布“霍亂並不嚴重且在我們的控製範圍內”的公告以減輕公眾的恐慌情緒。而有些人真的染上霍亂時,他們由於恐懼往往在染病15分鍾之內就死亡,這同樣說明極度恐慌會加速瓦解人體的抵抗力,從而提高了霍亂的致命性。

綜上所述,恐懼既是由我們的心理作用產生,就可以由積極的心理作用消除,而信念無疑是對抗和消除恐懼心理的良藥。在此,也舉一例:

拿破侖常常去疫區的醫院視察,而這些醫院其實連醫生都因為害怕被傳染而不敢去。探望病人時,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拿破侖總是把手放在病人的額頭上,親切地詢問他們的病情。不光他自己從未被傳染,而且被他安慰過的病人也大為好轉,這正印證了他的那句名言:“不怕瘟疫的人才能戰勝瘟疫。”

恐懼這個魔頭,無論以何種麵目出現,它在一個充滿了勇氣、無畏、自信、希望和獨立的心靈世界中都不敢停留。

◎ 你擔憂與恐懼的事其實大多並未發生 ◎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本身不會製造事端,一切都是人為。隻要我們放寬心態,快快樂樂,笑對生活,生活也會回報我們以微笑。

恐懼是人的情感的一部分,會恐懼也是正常的,但過於敏感的恐懼卻能抑製人們正常的心理活動,嚴重削弱我們處理危機的能力。如果你認為一個被恐懼支配的人,還能夠保持清晰的思路、采取明智的行動,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一個事業上屢遭打擊的人,他十分畏懼自己的努力可能再次遭遇的失敗;聯想到失敗之後的窮困潦倒,殃及家庭,他就心情沮喪,喪失鬥誌。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失敗還未發生,他就已經走上失敗的歧途了。恐懼緊緊地攥住了他的心靈,他在精神上已經失敗,幸福和光明的前景必定與他失之交臂。

如果一個人不知恐懼為何物,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堅持遠大的理想,他就能以一種高效、可持續的方式做好自己的工作,於是,失敗便逃之夭夭了;相反,當一個人灰心喪氣、擔心再次失敗時,他如果不能鼓足勇氣去扭轉失敗的局麵,爭取勝利的話,他就是被恐懼打倒了。孱弱降低了他的意誌力、精神上的甚至身體上的免疫力;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效率,使他不能發揮他的巨大潛力,因為他害怕再次失敗,他隻得步步退縮。於是,前麵的道路變得越來越窄,最終無路可走。原本屬於他的那扇勝利之門也漸漸關閉。

當你預料到一些可怕的事情即將到來,從而產生最可怕的恐懼心理時,這種心理狀態本身就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因為它總是使人飽受不必要的心理煎熬。例如: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金錢和地位,認為一些不幸的事情如果發生了就會讓他們失去所有;他們出門時擔心發生車禍,體檢報告遲到幾天就擔心和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不治之症;如果孩子外出了,他們總會想到一切可怕的災難都會降臨在自己愛子身上,如火車可能脫軌、汽車可能自燃或者輪船可能失事等。他們總是在心中編織著這些無根據的可怕情景,時刻處於高度恐懼之中。“你說不準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們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他們總是這樣說。

中國有個成語叫“杞人憂天”。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儒生,有一天在家裏閉門讀書,忽然從房梁上落下一塊土礫,不偏不倚地砸在了書生的腦門上,書生嚇了一跳,但摸摸腦門繼續讀書。可書生再也不能讀到心裏去,因為他還在想著剛剛他的頭被砸的事情。他想:如果剛剛掉下來的是一塊大石,他豈不是已經一命嗚呼了嗎?他擔心地抬頭看了看屋頂,想:如果房子塌下來人們還可以躲避,但房子上麵還有天啊!如果有一天,天也塌下來了,那該往哪去躲呢?書生因為這個問題整日憂慮,寢食難安,時刻擔心天會塌下來,甚至擔心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書生的朋友見他終日恍惚,憂心忡忡,便問他怎麼回事,他將自己的擔憂告訴了朋友,朋友聽後哈哈大笑,說:“天是聚集的氣體罷了,怎麼會塌下來呢?即使真的塌下來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可以解決的事情啊!想開點吧!”

此後人們常用“杞人憂天”來比喻那些沒必要的恐懼和擔心。

由此可見,由於擔心發生意外,我們遭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的折磨啊!我們總是害怕在街上被汽車撞成為殘疾人或喪失勞動能力,總是害怕坐車的時候碰上列車事故、坐船的時候船隻失事、下雨天被雷電擊中,甚至生活的地方發生地震……天啊!我們無所不怕!如果我們真是如此不幸,那地球豈不就是地獄?“恐懼”變成了閻王,我們都成了它的死囚!但直到現在,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四肢健全,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活著,有的人一輩子都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身上卻連一塊兒傷疤都沒有。那些無謂的擔心和恐懼是幼稚的、愚蠢的,恐懼這個大魔頭不應該一直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有個不爭的事實是,許多怕蛇的女士到了鄉下都總是緊張兮兮的,總是想著自己會踩到或者撞上一條蛇。這種恐懼的心理徹底毀掉了她們期待已久的假期,她們不敢進入樹林或是在草地上散步;即使不去鄉下度假,一些女士本來就生活在有響尾蛇出沒的地區,她們也非常害怕撞上這種蛇,從來不敢單獨外出,以至於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無獨有偶,那些到熱帶地區旅遊的人們向往那裏的美麗風光,卻都害怕那裏的有毒昆蟲和爬行動物,以至於在旅行途中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甚至會聯想到這些恐怖的家夥在晚上可能會爬到他們身上去。

不但女人,類似的男人也大有人在。我認識一個男人,他非常害怕生病,這種擔心將他折磨得死去活來。偶爾患上小感冒,他就沮喪地認為這個病會重創他的健康;如果碰到嗓子痛,他就認為自己得了扁桃體炎,若不抓緊治療就會導致不能進食而死亡;如果由於吃飯過飽導致心悸,他就認為自己得了嚴重的心髒病,正在麵臨死亡的威脅。他如此擔心自己的健康,導致家人和朋友都非常厭惡他。他總是要求家人關緊窗戶,想要更暖和些;他對自己的身體變化太過敏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個男人的朋友們都不敢邀請他去參加聚會,因為他太在意那些為他準備的食物了;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總是擔心聚會時會不會有意外發生以致丟掉性命,例如被燒死在房間中。

當然,這似乎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存在,他們與例子中的人飽嚐著相似的恐懼。他們從未感受到人生的快樂。他們像奴隸一樣辛苦工作,為的就是賺到足夠多的錢然後存起來,可是他們享用這些錢的時候的快樂已被失去這些錢的痛苦所代替,他們並沒有真正舒心過。生活在他們眼中總是糟糕透了,他們整天擔心會發生一些可怕的事情,讓自己失去所有的財富……一生中最可悲的事,莫過於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那些沒有充分根據的恐懼之上了。

實際上,我們所恐懼的那些最糟糕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就如所有空氣分子會在同一時間向同一方向運動一樣,概率極小極小,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你確實染上了疾病並且萬分恐懼,那麼你的這種恐懼心理隻會加重病痛,使之惡化,危及生命。

◎ 敏感、焦慮的人最容易恐懼 ◎

假如恐懼在人類的所有成長階段都遠離人類的心靈,人類不怕未知事物,勇於開拓創新,那麼人類的文明將會出現跨越式的發展。

事實證明,恐懼能夠改變人體內分泌液的生成,損害人體的生理機能,減短人的壽命,讓人未老先衰,甚至過早死亡。

神經敏感、情緒焦慮和體質虛弱的人受到恐懼的折磨較嚴重。眾所周知,人的想象力無限,一切現實不存在的東西都可以虛構出來,而那些敏感、焦慮或體質虛弱的人恰恰具有愛幻想的習慣,且總是會想象出即將發生的最壞的事情。而具有強健體魄的人則相對樂觀,對事物很少產生恐懼心理;而每當人生病身體失去活力、免疫力下降時,恐懼就會襲來,而由它所引起的痛苦會令人難以忍受。

有些人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生活在恐懼的統治之下,以至於不能有正常的心理。例如: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經常提醒孩子們這樣做或那樣做會很危險,雖然避免了危險的發生,但恐懼的陰影隨即進入了他們幼小的心靈,並最終紮根在他們的生命之中。從搖籃到墳墓,恐懼都像幽靈一樣伴隨著他們,伺機擾亂他們寧靜的心靈,破壞他們本該擁有的快樂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時刻擔心危險的發生,以致損壞幸福安定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美好的人生前景。而母親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她們給孩子脆弱的心靈灌輸了恐懼,這種行為是何等殘忍!如果不有效遏製,這些恐懼就像用烙鐵烙在小樹苗上的疤痕,會隨著小樹苗的成長而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