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恐懼並不是人類具備的本能,它是由後天形成的。一個嬰兒並沒有與生俱來的恐懼傾向,他也不知道恐懼為何物,一生飽受恐懼的折磨也不是人類的宿命。恐懼不是固有屬性,是由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來的,是我們思想、行動和環境因素影響的副產品。這種後天的副產品留給我們的破壞性印記隨處可見:未老先衰的麵容、青春少年的滿頭白發、壯年彎曲的脊背,憂心忡忡的麵孔……
記得一位著名的神經學專家說過:“我不得不無數次地承認這個悲哀的事實:隻要家長們懂得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衛生常識,那麼,至少八成的恐懼症兒童就可以得到及時的治療,關鍵就在於家長不要用恐嚇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不斷地提醒這些孩子要更加勇敢、更加堅強!”
為什麼大人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運用恐嚇這種方法,而讓孩子從小就飽受恐懼的折磨呢?因為對於看管孩子的母親和保姆來說,恐嚇能比安慰和講道理更容易地讓孩子乖巧和順從。利用孩子的無知讓他們感到恐懼,這是不耐煩的、愚蠢的大人們經常使用的讓孩子順從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
而真正健康的心靈是不知恐懼為何物的。假如恐懼在人類的所有成長階段都遠離人類的心靈,不怕未知事物,勇於開拓創新,那麼人類的文明將會出現跨越式的發展。恐懼是個可怕的幽靈,由於它的存在,人們遭受了更多的痛苦、不幸和失敗。在人的一生中,恐懼比任何一種消極的現實因素都強大,而且俘虜了更多的害怕它的奴隸。但是,盡管這個惡魔死死地扼住了我們的心靈,我們仍然可以像擊敗其他任何精神敵人(如消極、懶惰、多疑等)一樣去征服它,並將它徹底消滅掉。
如何克服焦慮、敏感戰勝恐懼才是我們想要說的最重要的一點:首先要知道真正掌握我們命運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所謂“神力”的東西;其次通過“相反的暗示”的心理指導,我們能夠擊敗任何包括恐懼在內的,破壞我們幸福和快樂的魔鬼。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種強大的外部力量可以把不幸和痛苦強加給我們的生活;相反,倒是存在著一種偉大的創造性力量能指引我們、保護我們、給運用它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們所要做的隻是敞開心扉去迎接這一切!
可以準確地預見,未來的人類將意識到敏感、焦慮的危害,加以抵製,從而減少恐懼感的產生,因而擺脫各種迷信思想的束縛或奴役。他們將沒有恐懼,因為他們會知道所謂的“恐懼”就像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沒見過的鬼魅,那隻是稚嫩的孩童用出格的想象力編造出來的使自己感到害怕的假象而已。
◎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
孟子雲:“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在叢林中間,每天都上演著激烈的生存戰爭,奔走跳躍的野生動物可能在下一秒就淪為其他動物的口腹之物。弱肉強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二的自然法則,如此,大自然才一代代地延續著平衡。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有的動物慢慢由繁盛走上滅絕,而有的動物則生存了下來,狼便是存活物種的其中之一。
生存地域的縮減、食物的緊張稀缺、其他猛獸的捕食殘殺、獵人的槍口與陷阱……狼的生存危機四伏,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以及挑戰。一個不留神就有可能失去生的機會。幾乎每一隻成年狼的身上都有傷疤,甚至是殘疾;這些疤痕記載著狼有關生存和死亡的戰鬥,見證著它們頑強的生命力。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整個狼群當中,由於自然衰老而死亡的狼隻占總數的1%~1.5%。由此可見,它們隻能也必須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意識,才能以此來維係整個狼族的生存發展。而號稱自然的主宰,安享高度文明成果的人類呢?難道不該像狼族一樣,保持著高度強烈的危機意識嗎?
古語有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或許今日的安樂窩就是明日的葬身地,我們必須具有危機意識才行。隻有在心理上以及行動上都保持高度警惕,才能避免危機或是臨危不懼,遊刃有餘地化解危機。毫無疑問,如果一隻狼保持安逸的狀態,那它隨時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非洲有一個用與世人不同的方法計算年齡的民族,就是他們從嬰兒出生時就被假設有60歲的壽命,以後年齡會逐年遞減。這種倒排年齡的習慣要一直到生命終止。他們的目標就是人生大事都得在這60年之內完成,此後不屬於這60年的歲月便可以用來為自己頤養天年了。這種方法意在告訴族人:人生不過是我們從上蒼手中借來的一段歲月而已,過一年就少一歲,要好好珍惜。抓緊現有的每一刻,而不要空留“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感歎。
危機其實同我們形影相隨,它也可以說是生存的代名詞,就看你是否有危機感。小則個人,大則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都必須具有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意識,大到國家麵臨衰敗,企業麵臨垮台,小到個人,也會變得萎靡不振。不論其曾經是多麼的恢弘、多麼的繁榮。
兩隻兔子在森林裏遇到了一隻餓虎。其中一隻趕緊從背後取下裝胡蘿卜的袋子丟掉。另一隻罵道:“你幹嗎呢?再不跑就晚了!”對方回答說:“我隻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簡單的故事意蘊了深刻的哲理:認不清形勢,沒有危機感將落於人後,有最終被餓虎吞食的危險。21世紀,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了。在這裏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當更多的老虎來臨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跑鞋?”現代社會多元化加強,競爭日益激烈,任何企業都處於風雲變幻的環境中。有可能你今天還興旺發達,明天就失業倒閉。無論是享譽世界、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都無法避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華爾街上多家曾經被稱為金融巨頭、商業大鱷的大型企業麵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為什麼一夜之間就破產倒閉了呢?就是因為在繁盛時期沒有憂患意識。所以,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刻不容緩。
“永遠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是海爾總裁張瑞敏的生存觀念。同樣,三株總裁吳炳新在經曆了三株生死劫難後說:“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我想把三株的體會、經驗和教訓告訴大家,希望引起大家對危機管理的重視。”
眾所周知,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史上,三株公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僅靠30萬元起家;民營企業;在短短的4年內淨資產增長了16000倍達到了48億且負債率為零;建成了僅次於中國郵政網絡的三株營銷網絡,創造出中國保健品發展史上的“三株神話”。可就是這麼一個企圖建成“日不落帝國”欲與可口可樂比肩的神話品牌,卻因為一場“人命官司”被打擊得毫無還手之力,年銷售額從80億元狂跌至隻有20億元,最後幾乎從中國的保健品市場上銷聲匿跡。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常德一個老漢因服用三株後去世,隨後,當地法院判決三株一審敗訴。自此,三株的月銷售額從數億元跌落到不足1000萬元。雖然三株公司在二審中終於勝訴,但此時已是距該事件3年後了,這個遲到的“勝出”並沒有使三株公司起死回生,這個時候的三株公司已經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縱觀三株從迅速發展又到迅速衰落的曆程,我們不禁要問:“三株神話的破滅難道僅僅就因為一個常德事件沒處理好嗎?”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常對風險管理的忽視,危機意識的缺乏是導致其衰敗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三株能在企業整體管理、產品質量維護以及市場規範上把好關,提高企業整體對風險的駕馭能力,何至於措手不及呢?
相比三株而言,美國的約翰遜公司對“‘泰諾’中毒事件”的危機處理則顯得從容睿智得多。
“泰諾”是約翰遜公司生產的用於治療頭痛的止痛膠囊,作為約翰遜公司的主打產品之一,年銷售額達4.5億美元。
然而,1982年9月,芝加哥卻發生了9人因服用“泰諾”致死的事件。一時間輿論大嘩,94%的人們表示將拒絕服用“泰諾”,而各大醫院、藥店也開始拒絕銷售這一藥物。很多人預測,“泰諾”將從此走上消亡之路。
當時有3100萬瓶泰諾分散在美國各地的藥品市場,很難講它們之中有多少受到了汙染。“這就像一場瘟疫,”該危機事件的負責人後來說,“你不知道會在哪裏結束,我們所擁有的唯一信息就是我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然而,麵對這一混亂的局麵,公司決策人意識到了危機的存在。他冷靜以對,決定對3100萬瓶藥物進行召回。這一處理方式不光在物流上是個問題,一億美元的藥品價值對公司也是不小的損失,但公司還是在全國範圍內召回了“泰諾”。不僅如此,約翰遜公司還以積極的態度與媒體溝通,向公眾公布、演示了泰諾的生產過程。配合美國醫藥管理局的調查,並開始探尋新的產品包裝模式。這一係列有效的補救措施讓泰諾得到了恢複,並且再創佳績。到1989年,泰諾創造了5億美元的銷售額,還將品牌進一步擴展到了感冒藥品以及睡眠藥品的範圍。
從這兩個事例中我們得出:現代企業如果缺乏危機意識終究難脫厄運。隻有未雨綢繆,才能在危急時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掘出企業的潛力,讓企業在曆經風雨後,依然循著良好健康的道路發展。
危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不可預知的事物,但預防卻是主觀能動性的責任。所以對付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隨時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隻有這樣才能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清晰地知道問題出在哪裏。適應局勢,走出危機。
◎ 危機可以是一種轉機 ◎
危機常常不期而至,讓我們措手不及,但是危機並不可怕,也可以化解,從而變危機為契機。
所謂順境,指的是有助於我們成長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在順境中生存和發展的障礙和阻力會比較小。而所謂逆境,指的是一種不利於人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那就像一條長滿荊棘的道路,每邁一步都是鑽心的痛苦。因而,每一個人都渴望身處順境之中。
有的人說:“順境比逆境更具有優勢,因為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健康人格的培養,有助於事業的順利發展,有助於個人能力的發揮。從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讚揚等。”是的,順境能加快人們成功的步伐,甚至讓我們直達成功的彼岸。而逆境中的人不僅要遭遇不順的現實的巨大打擊,過後還要承受精神方麵的種種壓力。但是,有的人又說:“逆境是的強者的登天梯,智者的無價寶,弱者的無底淵。”還有人說:“順境能節製,逆境方堅韌;強者不以境製心,而以心製境。”所以,無論是逆境還是危機,都可根據你的不同心態相互轉化。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風順的,誰都不想受到命運的愚弄。然而生活中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順境和逆境總是彼此交替出現。其實不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蘊藏著機會,關鍵看你怎樣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把握好順境的優勢和逆境的契機。
順境、逆境都是一把雙刃劍:順境並不代表永遠一帆風順,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割傷自己,讓順境也變為逆境;而在逆境中生存,強者不斷地磨煉意誌,克服困難,力求將逆境變成順境。所以如下麵小故事所述:危機也可以轉化成契機。
亞拉巴馬州曾隻是美國棉花的重要生產地,人們世世代代都靠種植棉花而生存。但在1910年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整個亞拉巴馬州爆發了大規模的象鼻蟲災害。所有棉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啃噬破壞,眼看就要收獲的棉花就這樣毀於一旦。
但幸運的是,在這次危機中棉農們認識到了象鼻蟲隻對棉花這一作物有危害性。於是他們趕在秋天來臨之前種植了一些其他的農作物,如玉米、大豆等。這些農作物大獲豐收,亞拉巴馬州的經濟效益還因此得到了提升,棉農們也挽回了因棉花減產帶來的經濟損失。
這些積極樂觀的棉農說:“這次蟲害是上帝給我們的警示,他提醒我們不能隻局限於一種存活方式。”
此後的亞拉巴馬州大量種植各種農作物,最終成為美國的農業大州,而走上了繁榮之路。
亞拉巴馬州人民不畏危機且積極改變現狀,最終將危機變成了轉機。
無論是危機還是契機,隻要我們積極對待,都會成為我們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關鍵在於怎樣抓住契機,怎樣化危為安。危機常常不期而至,讓我們措手不及,但是危機並不可怕,也可以化解,從而變危機為契機。
事物都是具有兩麵性的。危機中包含著契機,契機中也有不安定因素。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我們不會在危機麵前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