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永不放棄(2 / 3)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小時候因為懼怕嗆水,所以遲遲沒有學會遊泳,直到現在還是一個旱鴨子。你是否出現過考試前失眠,進考場後戰戰栗栗,過度緊張的經曆?你是否會在參加重大比賽時突然怯場?你是否從來不敢接近那些風險較大的投資?

如果是的話,就將曾經的懼怕統統拋開,從今天開始,告訴自己不要再懼怕,要做一個勇者。無論是生活中,還是事業上都應該如此。

胡達·克魯斯老太太在她70歲高齡之際作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她準備學習登山。對於一個高齡老人來說,在家享受生活、安度晚年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可這位勇敢的老太太並沒有被即將到來的困難所嚇倒,相反,她決定參加危險的登山活動。麵對危機四伏的山峰,老太太似乎並不害怕。她在25年的時間裏登上了許多高山,其中有幾座還是世界名山,最終老太太的勇氣使她登上了海拔3776米的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成為登上此山的年齡最大的登山者。

沒有登不上的山,隻有不敢爬山的人。95歲的克魯斯老太太就是我們的榜樣。但為什麼會發生下麵這樣的情形呢?有些士兵因為恐懼而逃離烽煙彌漫的戰場,完全不顧國家安危;有些消防員因為懼怕熊熊烈火,眼看著一條條生命在烈火中喪生。

恐懼心理會讓人逃避壓力,不知進取,在對手麵前喪失自信,畏首畏尾,而且經常半途而廢,無法堅持到底。這些人麵對強勢要麼躲避要麼屈服,最終迷失了自我和自尊。

狹路相逢勇者勝。菲利浦·勞頓·瑪麗曾經說過:“勇氣就是在恐懼和狂妄之間的一種氣質和平衡因素。恐懼會產生膽怯,狂妄會導致魯莽,而勇氣會使人們勇敢地麵對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痛苦。”

勇氣是我們麵對困難時的一種強大力量,擁有勇氣、自信,我們就能戰勝困難。在荊棘遍地的人生道路上,勇氣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堅強依托。

在一處地勢險峻的峽穀中,連接懸崖兩岸的隻有一座殘破的鐵索橋,下麵是洶湧奔流的江水。它歪歪斜斜地橫亙於兩個懸崖之間,要想通往江河的對岸,就必須依靠這座殘破不堪的鐵索橋。

有一天,一個盲人、一個聾子和一個手腳健全耳聰目明的年輕人一同來到河岸邊準備過河,他們隻能依靠這橋上的幾根鏽跡斑斑的鐵索攀過去,繞路走的話天黑之前他們肯定到不了對岸,他們商議後於是便決定從此橋通過。

盲人有些擔心,因為他看不見,把控不住方向。盡管他看不見眼前險峻的懸崖和破敗的鐵索,但腳底江水的咆哮和怒吼使他內心的恐懼漸漸加深,緊握鐵索的手也僵硬起來,最後失足墜落江水中。

聾子看到盲人的遭遇十分難過,但是已經有一個人喪生了,他絕不能退卻,於是他咬緊牙關,握緊了鐵索小心地渡河,一邊走還一邊說“沒問題”。當他喊出第21聲“沒問題”的時候,他成功到達了對岸。

他並不為年輕人擔心,因為他身體強健、行動敏捷,心想他一定能夠順利通過。誰知盲人的死對年輕人刺激很大,他滿腦子想的都是盲人的慘叫聲,而對於聾子的自我鼓勵卻置若罔聞。

他一邊鼓勵自己一邊握緊了鐵索。走出幾步後,險惡的江水又讓他想起了盲人,他開始害怕起來,踉踉蹌蹌地邁了幾小步,江水的怒吼聲一陣陣襲來,年輕人越來越恐懼,然後往對岸看了看,還有30多米的距離。一陣暈眩,腦袋裏一片空白,於是他決定放棄這條險峻的路,開始蹣跚地往回走。就在這時,他失去了平衡,險些跌入江底。他奮力掙紮著找到了平衡,但害怕得止步不前,他不知所措,一慌張便墜入了江中。聾子非常難過,向江底沉痛地鞠了兩個躬,然後朝著自己的目標繼續前進。

恐懼使人喪失自信,喪失麵對困境時的勇氣。如果連自己都不信任自己,那麼失敗就是必然的。偉大的推銷員弗蘭克曾說過:“如果你是懦夫,那麼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對生活中的勇士來說,一切皆有可能;但對於那些畏首畏尾的人來說,所有的可能也隻會因為他的恐懼而蕩然無存。

◎ 責任感是一種珍貴的能力 ◎

同樣的工種,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材料,同樣的產品,責任心強的人,工作效率高,服務態度好,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優質產品。責任心不強的人,工作效率不高,服務態度不好,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劣質產品。為什麼?缺失了責任感,就是缺失了能力,生產出來的隻會是劣質的產品。

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必定是敬業、熱忱、主動、忠誠的人,把細節做到完美的人。

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他會積極挖掘自我潛能,會更加勇敢、堅韌和執著,會充滿激情地勤奮工作,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發現自我的不足,從而加強學習,變“要我培訓”為“我要培訓”,提升自我。

責任感不僅是一種使命感和職業精神,更是一種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核心,缺乏責任感,其他能力就會失去用武之地。無論一個人多麼優秀,他的能力都要通過盡職盡責的工作才能完美地展現。一個不願負責任的人,即使生活、工作一輩子,也不會有出色的業績,今天可能是師傅,明天就會被年輕的師傅所替代,因為能者為師永遠是硬道理。

對工作負責,就是對企業負責;對集體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一個員工的能力再強,如果他不願付出,也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一個願意為企業全身心付出的員工,即使能力稍遜一籌,也能創造出最大價值。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會失去自己的信譽和尊嚴,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失去社會對自己的認可。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我們可以不去做,但是責任感要求我們去做,有時責任感還要求我們完成一些我們能力很難完成的事情。事實上隻要認真對待,盡職盡責,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我做到了,我成功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責任感是一種精神,也是使我們的事業走向成功的動力之源。作為一個在平凡崗位上工作的人,可能有的人會說:我幹的是最簡單的事情,換了誰都能做,有什麼責任感可言?其實不然,同樣簡單的事情,用心和不用心、有責任感和無責任感,其結果大相徑庭。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所準備、有責任感的人。再簡單的事情,隻要你用心去做,比別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你就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強烈的工作責任感是幹好每一項工作的前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寶貴品質。有了強烈的責任感,再難的坎兒也能邁過去,再複雜的難題也能解決,再危險的工作也能化險為夷。沒有責任心,再容易的工作也幹不好,再簡單的事情也會出錯,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險情。

在日常工作中人們也常看到,同樣的單位,同樣的工種,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設備,責任感強的人,工作效率高,服務態度好,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優質產品;責任感不強的人,工作效率不高,服務態度不好,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劣質產品。

責任感不強的職工,自私自利,推諉塞責,粗枝大葉,疏忽大意,應付了事,關鍵時刻“撂挑子”,工作做不好,任務完不成,質量提不高,甚至會出安全事故,輕者挨批評、扣獎金,重者受處罰、解除勞動合同。總之,有什麼樣的責任感就有什麼樣的結果。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100名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做的,至少不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這些傑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並非喜歡的領域取得了那樣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之外,究竟靠的是什麼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艾爾森博士又走訪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金領麗人蘇珊的經曆,為他尋找滿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蘇珊出身於中國台北的一個音樂世家,她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樂啟蒙教育,非常喜歡音樂,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但她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一專業,可還是學得格外刻苦,每學期各科成績均是優異。畢業時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當時許多學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後來,她又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

如今她已是美國證券界的風雲人物,在被采訪時她依然心存遺憾地說:“老實說,至今為止,我仍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如果能夠讓我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但我知道那隻能是一個美好的‘假如’了,我隻能把手頭的工作做好……”

艾爾森博士直截了當地問她:“既然你不喜歡你的專業,為何你學得那麼棒?既然不喜歡眼下的工作,為何你又做得那麼優秀?”

蘇珊的眼裏閃著自信,十分明確地回答:“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裏有我應盡的職責,我必須認真對待。不管喜歡不喜歡,那都是我自己必須麵對的,都沒有理由草草應付,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那不僅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有責任感可以創造奇跡。”

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可能會被安排到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領域,從事了並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時又無法更改。這時,任何的抱怨、消極、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確與明智的選擇。

世間事無大小,總要有人去做。成功是辛酸和汗水所結的果實。成功並不是一時的,關鍵靠平時的準備與辛勤開墾。有的人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有的人手裏捧著金飯碗,卻需要向別人討飯吃。個中差別,值得我們慢慢去品味。]

◎ 此路不通彼路通 ◎

我們不但要適應變化,還要學會預見變化,適時調整,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出現問題,我們要想各種辦法解決。一種辦法解決不了,我們還可以再想其他辦法。要學會經常轉換思路,改變角度,解決問題其實很簡單。

有一句俗語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城是當時羅馬帝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隨著頻繁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大量外國商人和朝聖者絡繹不絕來到這裏。羅馬統治者為了加強對羅馬城的管理,修建了一條條整齊的大道。它們全部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麵八方。據說當時人們無論從哪一條大道開始旅行,隻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都能成功抵達羅馬城。現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用來形容達到一個目的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我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以有多種選擇。

無論是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還是在勞碌奔波的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此路不通”的尷尬境地,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隻能去調整自己,適應變化。

母親列了一份清單讓孩子自己出門買各種雜糧,在孩子臨走時給了他幾個裝米的袋子。

孩子來到糧店,按照購買清單一一購買,這才發現少了一個袋子。清單上詳細地列了大米、小米、高粱和玉米四種糧食,可母親就給了三個袋子。孩子沒有多餘的錢買布袋,所以沒有買全所有的糧食,隻裝滿了三個袋子回家了。

回來後,孩子抱怨母親不仔細檢查布袋,為了買剩下的玉米,以至於讓自己還要再跑一趟。母親笑了:“你不會找老板要一根繩,然後把裝得少的布袋從中間紮緊,那麼上麵一層不就可以裝玉米了嗎?實在想不到的話,你也可以再買一個布袋裝玉米啊?”孩子反駁說沒有多餘的錢來買布袋。母親又笑:“傻孩子,你不會少要一點玉米啊?這樣不就能買布袋了嗎?”

孩子一聽傻了,不好意思地又去買玉米了。

出現問題,我們要想辦法解決。一種辦法解決不了,我們還可以再找其他辦法。最重要的是當遇到問題時不能一味地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一頭鑽進死胡同。要學會經常轉換思路,改變角度,那樣你會發現解決問題其實很簡單。